諸子百家源自道家,這種學術觀點正確嗎?

朱八戒CC


不正確。

不能說諸子百家源於道家,這是一種武斷的說法,誇大了道家的影響力,會導致盲目崇拜的結果。

至於為什麼會有諸子百家源於道家這種觀點出現,大抵和道家思想特色有關。道家思想,如果做一個高度總結,道家總結的,本就是這世間萬物背後的“道”,“道”,我們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讓萬物之所以是萬物的存在。而諸子百家的學說,即便再宏大,也逃不出“道”,所以,我們總能在諸子百家學說中,找到道家思想的影子。

1、產生“諸子百家源於道家”這種說法的原因:道家思想總結的是抽象規律

道家思想相對其它學派來說,有些難懂,難懂的原因,無非是因為道家思想裡面有許多內容講述了這世間的抽象道理。因為不是很具體,形而上的意味濃郁,以至於道家思想難懂。但是就是因為道家總結出的“道”,抽象,而且形而上,反而可以一定程度上做到放之四海而皆準了。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道家思想的“道”之“物壯則老”的特性,放到儒家思想上,我們可以聯繫到孔子的過猶不及之中庸思想。

道家思想的“道”之自然特性,放到荀子那裡,荀子藉此提出性惡論,又被韓非子吸收。在“性惡論”之人皆“自為”的認知上,韓非子繼而提出了利用人之“自為心”管理社會的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道”之“無為”特性,推而廣之,放在社會倫理上,我們可以看出道家反對“區分”,那麼這又與反對“愛有等差”的墨家之“兼愛”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

上述僅僅只是幾個例子,我們大抵可以看到道家思想所總結的抽象之“道”,因為本身就是一個“抽象”的類似原理一般的存在,並不具體,所以,放在百家思想中,都能一定程度找到其合理的地方,繼而讓後人產生一種“百家思想皆源於道家”的“錯覺”。

2、百家思想中有許多理論能與道家思想的不謀而和很正常,文化的發展變化,本就是相互吸收的

在百家思想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與道家思想相似之處的地方,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首先,道家思想因為屬於高度凝練之理,所以這一點比較突出。其次,我們如果細細品味思考,也能發現百家思想中也有道家之外其他學派的影子,比如儒家,法家對法的維護,某種程度上也能看成是對儒家維護禮這一行為的極端推衍等等。

春秋戰國,什麼文化好,什麼觀點先進,什麼思想有利於社會發展,那麼有思想的人就會根據現實環境將思想進行融合。就比如荀子,荀子在稷下學宮中吸收百家思想,採百家之所長,他雖然被後人歸到儒家,但是他思想中也有比較強烈的道家思想特色、法家思想特色等,不然他也不會教出兩個被後人歸為法家代表人物的厲害弟子李斯和韓非子了。所以,我們可以總結,百家思想能發現與道家思想有不謀而和的地方很正常,因為文化的發展變化,本就是相互吸收的

3、諸子百家思想各有特色,且互相吸收,並不源於道家

從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諸子百家思想各有各的特色,而且文化在發展變化中,往往是互相吸收的,我們不能說道家思想是百家思想的源頭,只是因為道家思想中的大部分理論本來就是高度凝練的“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效果。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可以將道家思想思想中的許多觀點拿到別的學派中去進行分析,而且也能找到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這種合理性,絕對不能成為“將道家思想看成百家源頭”的理由,因為文化互相吸收的特色,我們細細分析,除了道家,各學派中多多少少也有彼此重合的觀點。所以,我們不能說百家思想源於道家。


顏小二述哲文


如果這是“學術”觀點,那麼屬於非主流觀點,不能單以正邪論之。道家源自老莊學派,而且兼綜百家之長,這才是主流。

相對儒墨來說,道家完全屬於新興學派,用《莊子》、《韓非子》、《淮南子》所引用“老聃”的話對比《道德經》,可以看出老聃的話很多沒被《道德經》收錄,《荀子》也引用過:“《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這句話在多本《道德經》裡也不存在。而現存《道德經》系列裡,郭店楚簡最早,約有二千字,這個疑是母本,但是沒有“道可道非常道”、“上德不德”這些標誌性文字,與今本的章句次序也不同,由此可知老子學說在當時尚處萌芽狀態。馬文堆帛書老子甲本比郭店本稍後一百年,其中就有標誌性語言,約有四千字,與今本相差不大,但“道德五千言”的傳說又要往後推了。各本對比今本,可以看出,版本之間存在不少差異。莊子荀子看到的版本應是郭店版同期的他本,當然也不排出莊子借老聃的名字發表自己的觀點,韓非子看到的應是馬文堆甲本同期的他本,而劉安看到的又是他本的他本。由此可知《道德經》的誕生是多位道學家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共同努力的結果。孔孟的書裡沒有提過老子,《論語》提過一個叫“老彭”的人,傳說是周室守藏史,有人將他腦補成老子。而司馬遷說老子至少活了一百六十歲或二百歲,這個觀點只能自欺欺人,但他提供一個思路,《道德經》的初稿應是二百年間完成的,郭店本與馬王堆本相差百年,正是明證之一,內容差異則是明證之二,前後撰文的有老聃、老彭、老子、李耳等數人,說不得關令尹也有份,後世道學大師又對他進行增減,這才確定“道德五千言”的唯一地位。最終以老莊為核心,引入黃帝學派的醫、養生、房中,又引入祝由巫覡的符咒,又引入鄒衍的陰陽五行,又引入儒家的易禮仁義,又引入姜子牙的兵法……等等諸子百家,這才稱為道家。不能說你吸收別派學說,就能說別派是由貴派誕生的,這不厚道。


上古真蟲


總體而言,諸子多數緣於或借鑑道家思想的觀點是普遍的認同。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諸子百家緣於道家,持此說者,郭沫若即是其一。

在三代時期,沒有私學,只有官學,但官學的老師不是專職老師,而是官員兼職,也就是說,官員既是君主的臣下,同時也是官學的老師。官學,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但是這個官學不是普通百姓子弟可以入學的。官學的任務是培養朝廷統治機構的接班人,除了君主貴族的後代,還有各級士大夫的後代,所謂世襲罔替,就是為世襲制度的延續培養接班人。

諸子百家產生的背景

百家爭鳴發生於周平王東遷之後。此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周天子名存實亡,官學解體,於是造成官學下移,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延展、擴散,民間始有“私相授學”之風,以至於私學勃興。

稷下學宮。諸子百家的產生與齊國的國立大學“稷下學宮”有直接的關係。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府興辦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是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蔚為壯觀的“百家爭鳴”的核心和發源地,而學宮的官學則為“黃老之學”。

“田氏代齊”的政治需要。齊國是西周分封的第一批諸侯國,第一任國君為姜子牙。田氏政權取而代之以後,如何將其合法化,便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否則名不正言不順,不為諸侯所認可。

齊國的田氏先祖公子完出自中原的陳國,陳國的始祖為黃帝,而姜氏的始祖為炎帝,這就為"田氏代齊"找到了法理依據。當時天下最有學問的是史官,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太史令,為天下學人所尊崇,且老子祖籍也出於陳國。更重要的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與齊桓公、管仲的執政理念高度契合,於是興辦"學宮",招賢納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因學宮位於齊國國都臨淄的“稷門”附近,於是稱之為“稷門學宮”。自然而然的,"黃老之學"被確定為學宮的“立校之本”。

百家爭鳴的搖籃

田齊政權對於創辦國立大學“稷下學宮”給予高度重視,這是新政權的需要,它是齊國一面旗幟,一個陣地,一個開放的窗口,一個文化帝國的金字招牌。在歷代田齊政權的高度重視下,"稷下學宮"得以蓬勃發展,幾與田齊政權相始終,直至秦滅六國,持續近150年。

靈活的辦學方針。齊國的辦學政策極為開放、公平,並制定了優厚的待遇,雖以黃老之學為宗,但兼包並蓄,並不排斥任何學派的爭鳴;辦學由政府出資,先生、士人可自由帶徒教學,也可一邊授徒一邊從學;學宮不分學術派別,不分國家祖籍,也不分貴賤窮達,凡有學問者,皆可到學宮一展風采,著書立說或教或學;稷下先生、學士十分自由,可以"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列傳》)",也可以"不任職而論國事(《鹽鐵論·論儒》)",並且可以填報志願申報功名,政府認定後,可受封"上大夫",配享相應的爵位和俸祿《竹書紀年》。類似當代高薪聘請海龜。

在如此寬鬆靈活而富於創新思想的辦學方針支撐下,稷下學宮迅速走紅天下,成為各學派交流薈萃之地,天下流動的人才“國庫”,"百家爭鳴"的大幕就此拉開。

辦學規模。這所大學的“無差別”辦學理念,備受關注,天下學人爭相前往交流探討,碰撞融合,極盡百餘年之鼎盛,高峰時,雲集了道、儒、墨、法、名、兵、陰陽、農、縱橫等諸家學者(彼時尚未有明顯的學派界別,只有學術傾向,學派之別始於後來的漢代),四方鴻學擦肩於齊都,各家名流交匯於稷下,濟濟穆穆,熙熙攘攘,呈一時之繁盛,逾百年而不衰。高峰時,教職員工逾千人。

其間屈指可數者,如孟軻、荀匡、鄒衍、慎到、申不害、接子、騶奭、淳于髡、田駢、涓子、尹文、宋鈃等等,都曾任教於學宮,施展於廟堂,深受齊君之讚賞,而為諸子所傾慕。

成果豐碩。孟軻曾兩兩度講學於"稷下學宮",也是第一批獲批"稷下先生"得名學者。享受客卿待遇,僅在齊宣王時期,受上大夫稱號的稷下之士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多達七十六人之多。其中不乏賤民、奴隸,鄒忌本為布衣之士,孫臏是魏國的"刑餘之人",淳于髡則是髡鉗的家奴,因學術成果豐碩,都被委以重任,俱皆位在上大夫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荀子以孔學嫡傳自詡,卻三任"祭酒"(校長),頗受黃老思想影響,頗具包容之風。歷時十餘年,雜百家,匯眾學,成一家之言,助推了齊國"無為而治"政治理念的施行。正因為此,頗為孟子及其後儒們所詬病。

學宮開辦期間,諸子著作相繼問世,《宋子》《田子》《蝸子》《捷子》《慎子》《尹文子》《鶡冠子》等均在此時問世。雖然後來衰微,各奔前程,但都成為學界鉅子,不少人直接參與皇皇鉅著的《黃帝四經》《管子》《周官》《晏子春秋》《司馬法》等書的編撰。

“學宮”衰微後,黃老之學流散於六國,暢行於民間。秦國國相呂不韋接納了大批"稷下學宮"的學士為門客,編纂《呂氏春秋》,且在秦國推行黃老政治,後被秦始皇終止。

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寫的《淮南子》,是"稷下學宮"道家思想的又一巔峰之作。

司馬遷雖生活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代,但深受其父司馬談道家思想的影響,其代表作《史記》深深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印記。

至於漢初施行無為而治造成的“文景之治”,大唐尊老子為國學,則是政治領域的問題,姑且不提。

黃老道之學的分支

學宮以黃老之學為辦學方針,因此,在稷下學宮諸子中,黃老道家人數最多,影響也最大,文子、列子是這一時期黃老道家思想主張的主要代表,黃老學的代表人物多數受到文子、列子思想的影響。田駢, 季真, 環淵、彭蒙、尹文等等均屬道家,還有一些學跨兩界,介於道、法之間、介於道、儒之間或道、墨之間的學者則更多。

主要分支情況大地如下:

一是宋尹派,即宋鈃、尹文為主的學術團體。雖屬黃老之學,但不乏調和儒墨之爭的傾向,既有儒家的仁恕思想,又兼具墨家的非攻思想。他們堅持清心寡慾的道家思想,同時有著濃厚的墨家世界和平的主張;

二是田慎派,即田駢、慎到為核心的學術團體,主張"以道變法",逐漸趨向法家思想。關於法家,眾所周知,不再贅述;

三是環淵派,以老子的虛靜無為思想為宗,代表作是《黃老帛書》,為"黃老之說"創始人之一,後學者有申子、文子等人。

而鄒衍、騶奭等人,由黃老之學延伸發展成了陰陽家。

小結

“稷下學宮”雖以黃老之學為立校之學,但並不排斥其他學派,因此各種觀點在此交匯融合,成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開啟了百家爭鳴的一代新風,促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榮的黃金時代的到來。百家爭鳴學風的形成,對開啟秦漢文化的發展之源,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繁榮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這一時期是道家文化大發展的高峰,它流派紛呈,蔚為大觀,諸子,包括大儒荀子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以致三任學宮祭酒,其學生李斯、韓非也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並著有《解老》《喻老》等老學著作。其他各流派學者在此開展學術交流,無不深受道學影響,打上道家思想的烙印。

但若說包括儒家、墨家等在內的各學派均出於道家,恐怕有失偏頗。因為道家出於史官,儒家出於司徒,墨家出於清廟之守。史官之責為“君人南面之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下同)”,司徒職責“明教化者也”,清廟之守的職責是“掌管宗廟”。這些職業及學派的形成應該在老子之前就已經存在,即便在稷下學宮那樣的以黃老思想為主導的辦學思想氛圍裡,儒墨兩家的“底色”應該一直會保留著,但一定會相互吸收借鑑。

正是因為各家各派相互吸收借鑑,才形成了諸子橫議,百家爭鳴的大繁榮局面。


問道黃老


認為諸子百家源自道家是根本認識上的錯誤,這是不瞭解諸子百家和道家的本質區別。

首先諸子百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因為各個諸侯國家學者,對於宇宙不同的認識,對於治理國家不同的認識,這才產生學術的爭論,這才有了諸子百家爭鳴。其中包含有法家、墨家、陰陽家、儒家、道家等等各派。每一家都有自己對於宇宙,對於國家的治理有著不同的認識。法家主張通過刑法治理國家,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墨家主張仁等等。

但是這一學術的百家爭鳴繁盛時期一直持續到了漢朝,在漢武帝的主張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這之後儒家文化一直被統治者運用到了清末,在民國時期認為儒家文化是封建思想被廢紙了,民國主張三民主義屬於資本主義。

從漢朝開始我國就沒有了文化上的繁榮發展,一直處於儒家的被動壓制中發展,所以到了明清才被西方的資本主義在經濟和文化上反超。

而道家是由老子創立的,後人稱之為太上老君。從老子騎著青牛西出函谷關之後,道家就處於沒落了,在東漢時期有一人將道家發揚光大,這人就是後世稱為祖天師的張道陵。

在張道陵幼時也是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細想影響,努力追求功名利祿,但是後來發現這些解決不了人的生死問題。所以轉而研究道家文化,並且將道家發揚光大,哪是道家主張山醫命相卜,研究人如何能夠得到長生。

在秦朝就有煉丹尋求長生的術士,這是還不是真正的道士。在張道陵之後在龍虎山創立正一教,從而將道家的研究方向從無為而治轉為尋求人的長生。道家有山醫命相卜,除了有煉丹的還有風水、占卜、看相等等。

在東漢至三國時期有很多道家的研究大家,其中有名的就是左慈,據傳他和張道陵一樣最後都飛昇。其中有一煉丹術士名為葛洪的,由他所著作的《肘後備急方》這一書對於後世醫家有者深遠影響,在葛洪幼時由他爺爺葛玄對他有者深遠影響,當時很多醫學大家都有尋求大道、隱世不出。所以現在在民間仍然有許多的有者真本事的中醫在隱世不出。

在金代有王嚞創立全真教,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這就是在金庸射鵰英雄傳中有名的王重陽,在他掌教時期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從明朝時期就以正一教和全真教兩大教派組成了道家的主要門派,正一教包含龍虎山的天師府、茅山派等道家派別,正一教有五雷掌等出名功法,而全真教有重陽宮、武當等道家各派,其中以三花聚頂最為出名。

雖然現在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人認為道家是封建迷信,但是其中的風水、醫術、看相、煉丹等這些內容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現在的化學的最早記錄認為是東漢時期的煉丹術,即葛洪是最早研究並且記錄化學反應的最早人。

所以認為諸子百家源自道家是根本認識上的錯誤,諸子百家是學術上的爭論,是由統治者更好的去管理其通知對象,讓其被統治者更好的為其服務。

但是道家是個人對於宇宙更高一層次的認識,去追求個人真的大道,所以道士都是隱士的大家,不受世俗的影響,是不被統治者所束縛的。






中醫藥小將


諸子百家皆源於道家,我認為這點是不正確的。

道家講究的是無為而治,隨心而動。用一種的平和隨遇而安心態與社會人相處。追求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合自一,闡述的更是一種哲學關念學說。

比較出名的儒家和法家都是為了統治階級,保障他們權益而設定製定下的一套制度。

如儒家是以禮治國,法家是依法治國。他們學說的主張是應該以怎樣的行為約束人們,管束他們,讓他們違揹人的天性。被管教,被約束,被訓化的一套實用主義思想制度。

總體來說了道家的思想接近於一種哲學辯論的思維,而儒家和法家更接近一種實用主義的社會制度。在這點上他們是不相同。






文青曉說


道家青誠出,仙劍蜀山傳。

江湖孤膽來,峨眉第一刀。

天下定還定,世道亂未亂。

麻辣薈蓉城,群英聚蜀川。

道家,最最早是戰國時代,就有了,好像由空城子所創;成名的湖北武當山那是金庸大俠亂寫罷了,金老師忘了一點,峨眉不也是道教的一種嗎;也好笑的就是,由拉美出產的辣椒,也只有川菜才將它發揚光大一樣。

茶都,酒都,千年(自貢)鹽都,調料王國,天府之國,同江逝廣東兩湖一樣的還是魚米之鄉。重慶,漢中不也是川蜀之地嗎?嘖嘖嘖!

有料,有道,有故事,就有傳奇,而且還很經典哦!


曉觀李仲一


這種觀念“混淆錯位”是需要糾偏明確的。



首選說說“諸子百家”:在學術上,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後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

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在說說“道家”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最後的本原,故名為道家。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是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最深遠的學派。

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誌,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 需要我們知道的是: 人們往往把“老莊”“道教”和“道家”混為一談。其實,“老莊”和“道家”並非一回事。人們所稱的“老莊之學”,本是指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思想,但由於“道家”在戰國就已開始分化,出現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傾向,而到戰國中後期、秦漢以後更趨複雜,所以,不能簡單、機械地把“道家”與“老莊”“道教”混為一談。道家是整個道家眾多龐雜流派的統稱概念。老莊、道教只是道家眾多學派之一。萬不可說道教就是道家。


道家,作為本土文化,毫無疑問也受到了易經的影響,易經被道家和儒家都視為基本經典之一。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瞭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

《易經》又稱群經之首,中國的諸子百家學術,其學術觀點哲學思想與易經多有引用與直接的關聯關係。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易學是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易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有很多易學精髓的東西在道教內部秘密相傳著。易經編碼的陰陽學說及其極變規律、先後天八卦思想對道家影響深遠,是道家學說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為“三玄之一”。


食禹人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這種觀點是不對的。近代史學家

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認為:【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產生的歷史時期大概是先秦到戰國時期。

道家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標誌這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從此成為古往今來治國治家的至尊寶術。

這兩種關係是包含關係,諸子百家文化包含道家文化,而道家文化是諸子百家中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影響著其他的文化。




2050年橄欖型社會


瞭解傳統文化諸子百家是繞不開的檻,此處不做新說,僅以現代語言複述古聖先賢對諸子百家的評論,以盡最大努力還原古人眼中的諸子百家!然後我們再看道教到底繼承了諸子百家那些家的文化。

甲 諸子百家的源頭

古人認為諸子百家皆出自古代官學,諸子百家皆源於古代官員。大家可以想想近代的識字率有多低,春秋戰國時期也只有貴族可以識字,貴族識字肯定是要做官的。

一個外交官和法官需要的素質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處世方法造成了不同的世界觀,以此形成了諸子百家。

乙 儒家之源頭

儒家的源頭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民間操辦喪事的術士,如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所以漢武帝聽董仲舒要尊稱儒家後,史書上說的是“獨尊儒術”。

還有一種說法源於《漢書》,其中認為儒家是儒家源於古代的司徒之官,是幫助人君治理國家的,順陰陽,明教化。

丙 道家之源

道家的源頭爭議很少,《漢書》認為出自史官,《史記》亦是此態度。如老子就是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而且道家喜歡用語言和真實的歷史故事講道理,這些都是出自史官的證明。

所以道家長處在於看多風霜雪雨,見慣了世情冷暖,明白古今歷史生死存亡之理,知曉如何把握事情的根本,所談的道理往往說給國君聽的,故《漢書》說“君人南面之術也。”

丁 陰陽家之源

《漢書》認為陰陽家源於古代的天文官員,在古代天文預測地位和今日科學一般,加之天象對古代中國最大的意義在於指導農業和生活,所以陰陽家忌諱很多,其文延續到今日是黃曆。

戊 法家之源

《漢書》認為法家大概源於法官,當然也有別人說法,還有認為法家源於道家,或法家源於儒道思想的分裂再融合等等。

己 名家之源

《漢書》認為名家源於禮官,但也有別的說法,認為名家源於法官,中國古代把通曉法律的人稱為擅長刑名。

庚 墨家之源

《漢書》認為墨家其實源於清廟之守,當然這不同於今天道觀中的道士,那個時代重視宗廟,他們的地位並不算低。

可能有人矇蔽,不是說墨家最科學嗎?是的《墨子》中的確有很多科學內容,但墨子一直在強調敬天地鬼神,激烈的和當時的無神論者辯論,希望人們明白世上真的有鬼。

辛 縱橫家之源

縱橫家瞭解的人對其源頭應該也能猜之一二,《漢書》也認為他們出自外交官,故這些人擅長權衡利弊,掌握大局。但心懷邪念的人掌握了縱橫術,則擅長欺詐!當然如果以鬼谷子論,縱橫家流,其實也源於道家,是道者在外交上的成就。

壬 道教只繼承了道家嗎?

通過了解諸子百家,我們會發現道教的確完美了繼承的道家!如道教頑固的穿著祖先的衣服,祀奉我們的民族英雄,這些都是在保留歷史。

但道教不僅繼承了道教,儒者操辦喪事,後世則是民間道士操辦喪事;如墨者守為廟祝,敬鬼神天地,今日則是道者之責;如陰陽家尋訪天機趨吉避凶,今日亦是道者之業。

而且在道藏中,一直保留名墨之說,可以說道教應是獨尊儒術後,留於江湖的其他諸子百家流派之和,而非僅有一家。

當然這不是錯的最離譜的,最離譜的是身為道教徒,批判除道家之外其他諸子之學。班固是這樣說的“《易》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易經》上說天下(華夏)的學問殊途同歸,雖然思想百變但目標一致,(皆為華夏太平)各家的學者推崇自家的學說,用經了自己的知乎和思考,闡明自己學說的要旨。他們雖各有短處和偏見,但綜合他們的主張,會發現他們都是六經的衍生。(此時已獨尊儒術,班固此言偏頗)。如果這些人遇到聖明的君主,便會折中他們的主張,這些人都會成為輔佐的人才。

聖明君主會如此,智慧的人也會如此!在闡明各家學說之時可不綜合,但在為人處世之中,各家之學各有所長,如能綜合既為不世之材。



羊大大羊羊羊


這些說法,並非全無依據,憑空臆造。在先秦諸子百家中,道家確實是最興旺的一個派別。例如,《莊子·天下篇》把當時的學者概括為八家,除儒家、墨家、陰陽家、名家外,其餘四家都屬於道家,分別是宋鈃、尹文之學,彭蒙、田駢、慎到之學,關尹、老聃之學和莊周之學;《荀子·解蔽》列出了六家,道家佔了一半;《呂氏春秋·不二》列十家,道家也佔了其中五家。可見在先秦諸子中,道家之興盛!

此外,在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載的諸子文獻中,又以道家的著述最多,共有993篇,高於儒家的836篇,居諸子各家之冠。這還沒有算上實為道家而被錯誤列入別家的文獻。

當然,這些證據還不足以證明,諸子百家淵源於道家。但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東周之前,學在官府,“庶人不議”;東周以後,隨著周王室的衰落,諸侯爭霸,“處士橫議”,學術逐步走向民間。而在這個過程中,老子創立的道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打破了官方對學術的壟斷,促使官學走向民間。也就是說,諸子百家其實都是出自道家門下,或是在此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