籣蔲
支持哪家?為什麼要支持具體的哪一家呢?孔子的理想就是恢復古制恢復周禮,以禮以仁愛治國。那麼西周時期是不是就只有禮治而無法治呢?有!無以規矩無以成方圓,這裡的規矩就是法。誰能否認周朝有周朝的法治呢?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厲行法治,那麼秦國是否就不存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呢?人是有情感的動物,如果拋棄仁孝信義與禽獸何異?荀子曾到訪秦國並留下這樣一段話“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這段話的大意是說:秦國山川險固、民風淳樸、吏治清明。這還是後世史書中那個虎狼之秦嗎?此時已是商鞅變法之後的事了,奉行法治的秦國在荀子這個儒家代表人物眼中竟比六國率先實現了儒家眼中的教化。
事實上在大秦帝國的崛起道路上絕非只有法家一家之功法家制度的長處在於能激發出秦軍最強的勇猛值,也能激發秦國農民最大的生產積極性,從而為秦軍提供充足的糧草,但如果裝備不行那也是徒添傷亡。然而法家的著眼點正在於軍事制度、農業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構建,具體的軍事裝備製作並非法家的長處,與之對應的是墨家恰恰擅長此道。儘管法家弟子幾乎個個都是偏執的處女座——為變法革新、富國強兵不惜付出生命,但要讓他們領軍殺敵、製作兵器,他們得瘋掉。對此秦國做出了務實的選擇:既然這件事法家幹不了,那就找乾的了的人來。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當時各個諸侯國即使在同一地點遺留下來的兵器普遍都是輕重不等、大小不一、形式多樣。而只有秦國的兵器不論在哪兒發現,其造型和尺寸幾乎都是驚人的完全一致。在秦始皇兵馬俑坑中發現的三稜弓弩箭頭有4萬多支,但4萬多支箭頭的底邊寬的誤差不超過1毫米。兵器型號的統一化大大便利了秦軍裝備的更新換代效率——在秦軍中絕不可能出現弓弩和箭不匹配的問題,但在別的國家這幾乎就是家常便飯——戰士們甚至不得不在戰前先對自己的兵器進行修整以便利自己的作戰,這大大影響了軍隊的作戰效率。除了墨家這群理工男以外,儒、道、法等門派誰也搞不懂何謂“空氣動力學”。談到弩,秦國的弩更是霸氣。秦軍弩機的各個零部件完全可以互換通用,輪廓誤差不超過1毫米。在烽火硝煙的戰場上,六國某個士兵的弩壞掉了,那就真的壞掉了,因為身邊陣亡戰友使用過的弩機零件都無法使用,而秦軍士兵只需要更換損壞的零件後就可以繼續發射。秦軍在墨家軍事工程科技的幫助下,早已進入“標準流水化”的生產時代。另外秦國將士用的青銅劍也比山東六國的劍長出約30釐米。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在短兵器格鬥中,刺要比砍更有優勢,因為它更逼近對手。比對手的劍長出約30釐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加長劍身簡單,但是要保持加長後的青銅劍不容易折斷就很困難。但墨家這幫理工男們又做到了,他們摸索出了銅與錫的科學配比,做到了既讓劍身加長且能同樣保持劍身的堅韌。所以短兵交接之時秦軍又勝出一籌。其實不只是秦軍的兵器裝備,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李冰父子在修築都江堰的過程中應該也得到過墨家的鼎力相助,否則在那個年代還有誰能如此精通工程建築學?
事實上諸子百家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
法家主張打破階級壁壘,全國上下遵守統一的法令,也就是所謂“法不避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具體而言:又分為商鞅的法派、慎到的勢派和申不害的術派。秦國奉法、術、勢為至尊與圭臬;齊國卻禮法並用——一方面將禮義廉恥作為維繫國家的擎天之柱,張揚禮義廉恥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強調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道家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入手,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漢初承秦末動亂之後而用黃老之說行無為而治,不過度使用民力,休養生息,為漢武帝的宏圖霸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講究克己復禮,以血緣文化宗族關係構建起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的穩定社會。
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希望構建一個打破一切國家和階級壁壘的人人生而平等相親相愛的社會。
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分析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政治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
陰陽家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元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縱橫家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張儀在秦行連橫之策——分化瓦解六國,成功誆騙楚懷王;蘇秦佩六國相印,促成合縱抗秦之勢。
兵家重點在於指導戰爭,但並不隻立足於戰爭本身,而是站在全局的戰略高度上綜合分析一國的政治經濟如何保障戰爭的勝利,同時戰爭又如何為政治目的服務。
農家多言重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主張與民同耕,進而論及君民並耕。
醫家推動了中醫體系的形成。
小說家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
雜家“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
以管仲為首的輕重家,他們主要探討經濟的問題,不過他們口中的經濟問題跟我們現在所謂的經濟問題並不完全一樣——他們所謂的經濟問題是指的經邦濟國,也就是說關係國計民生的政治、經濟、外交等問題都在他們的探討範圍內。儒家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法家看到了人性的惡,那是在面臨利益衝突的時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觀點其實是對立的:儒家弟子看不到這世界醜惡的一面,而法家弟子則看不到世間還有美和愛的存在,但輕重家認為“善”和“惡”都不是絕對的,而“私”和“貪”卻是永在的,自私和貪婪才是人性。輕重家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對人性的瞭解並想辦法使之得到滿足。利用人們的逐利之心最終實現社會財富最大化。
縱觀諸子百家的觀點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們不妨細細推敲一下:哲學算不算國學?文學算不算國學?史學算不算國學?軍事算不算國學?經濟學算不算國學?自然科學算不算國學?我們還可以繼續推敲:我國多姿多彩的戲曲形式算不算國學?各種各樣的手工藝術算不算國學?各地的風味小吃烹飪做法算不算國學?其實我們仔仔細細推敲下來我國傳統的書法、繪畫、雕塑、戲曲、武術、中醫......全都可以歸入國學的範疇之內。
國學不僅囊括的面極廣,而且其外延一直在發展延伸:首先我們要明確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所謂國學絕不簡單等同於漢學,更不能簡單歸為儒學。儒、道、法、墨、兵哪家哪派不是華夏先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少數民族的傳統技術和藝術是不是中華民族國學的一部分?我們再進一步推敲外來的宗教文化算不算國學?佛祖和伊斯蘭的教義是不是我國國學的一部分?
我的答案是這些都是國學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從來沒有一家是端坐書齋坐而論道,他們的所有學問都是立足於社會實踐,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我們今天學習國學也是一樣——在我看來:所謂國學不是固守傳統,而是立足於解決實際問題以天下家國萬事萬物而學即為國學。我們真正要追求的不是一味復古,而是不斷創新,對於別國的先進文化我們完全可以秉承拿來主義的態度學而用之,而只要這些先進文化在華夏大地紮下了根那就是華夏國學的一部分。
由於當今世界西方發達國家掌握著話語權,中華傳統國學在經歷近代的衰落後如今正伴隨著中國國力的穩步提升而逐漸升溫,但相比西方文化我們在國際上沒有掌握話語權高地。面對這種國學式微傳統淪喪的局面,誰如果不對傳統文化的失落而痛心,誰就沒有良心;誰想回到過去的年代而拒絕變革,誰就沒有腦子。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我們不該盲目牴觸,也大可不必自慚形穢妄自菲薄——堅持我們的優良傳統,同時不斷學習先進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用的一切學問都是國學!
當我們執著於門戶之見時不要忘了正是儒家的荀子培養出了韓非、李斯這樣的法家弟子,而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又曾向老子問道。即使是在某一家學派內部也存在不同觀念——法家不就有法、術、勢三派嗎?在如今這個連地球都被濃縮為一個地球村的年代執著於門戶之間的自我封閉之舉除了使自己落後於時代再不能發揮任何作用。我們完全應該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比獨尊某家某派更強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閱史以知興替,品史以明己智。
中國周代是軸心時代,誕生了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等的上萬個學派,儒學和法學更是被後世王朝當做了治國思想。如果我的話,我會選墨家。
墨家
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的思想有利益性、科學性、仁義性、哲學性、進步性,崇尚平等、和平、節約、學習,中國三大古代哲學體系之一,顯學之一,楊墨二學之一。
個人拙見,見笑諸公。
水調大隊
當然是道家思想。道可以窺天地間之大神奇。百家皆因循著道。道為一。百家都很二。
道不可道,名不可名。有無之間,心性所繫。《道德經》區區五千字。能悟得三成便為聖人,達五成即達至聖,七八成可通仙。堪稱哲學思想之源。直觀變,寓於動,實現內心與外在的交融。天地之間,百家皆為術,唯道可通天。
唯光可透。思想之光,總是可以泛起美麗的漣漪。在有無動靜間炙熱的灰,高級灰。
北平之春1112
我會支持道家的老子,他寫的道經和德經,站在宇宙之巔,由宏觀到具體,給我們指明瞭方向。他在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上,又通過自己客觀,理性的觀察,寫出了自己的道經和德經。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給我們做了一次什麼叫繼承和發展的典範。老子的道經是對宇宙客觀自然規律的揭示,他認為道是運動,變化,發展,週而復始,永恆的存在。他提倡人要尊重自然,要順應自然規律發展的無為,反對干涉自然規律發展的妄為。他的德經是道在人身上的體現,人道合一,你便是得道之人。老子的道德經最感人之處,就在於他對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他的道德經裡沒有神權,沒有君權,只有強調民權。以百姓心為心,始終站在百姓的角度,諄諄教導統治者應該如何對待百姓。我們兩千多年前的祖先已經有了民主,平等的思想,而我們兩千年後的子孫,還在封建的思想裡徘徊,我們應該感到慚愧。走在我們前面的西方國家的哲學和他們的民主制度同我們的道德經都不謀而合,還有計算機的二進制,區塊鏈,都可以從道德經裡找到影子。我們祖先最好的一部經典卻沒有被重視,而外國人都把它當做珍寶,我們都是一幫不孝子孫啊!
hellonihao8
天地萬物,道出人間煙火(疾苦);
日月星辰,醒悟生命風水(起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老子《道德經》九九八十一章第一章的開頭句,也是道經的總綱。《道德經》詮釋了宇宙萬物的規律《天人合一》、人世間生命有道《知行合一》,縱觀諸子百家,老子數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即:出世傳道,入世求名;善心若水,善意厚德。意思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則功德無量。
先說“道可道,非常道”:我以為第一個道是天道,天道在前;第二個道是人道(地道),人道(地道)在後。老子說道可道,是以天道為先,人道為後,人可順天道自然而行之。也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如果天地萬物本自然可為,又何以人為之。因為,道自有天道,可以自然化解;非常道,是指非常人所治,後面的道是自然融合。所以,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天人合一。
再說“名可名,非常名”:個人也以為前面的名是大道之名,中間的名是可以求得並去佔有的名,名亦是指士途中的名利“常名”,而後面的非常名所指修為名、境界名和功德名。名利之名雖實而虛;聖人質樸之名雖虛而實賢。並不是常人想要的那樣。名利可求,實名難得,不圖虛偽,但求務實。做事要理論與實際相向,止於至善,知行合一。
國學、文化,遵道、守德。人生可以有名有利,但人類不可以無德無道。縱橫天下,大道引路;出世從道,入世悟道。道法自然是發展規律,如果復興國學,諸子百家,道家先行是必須的!
太宇永恆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從個人傾向上講,肯定是支持道家的黃老學派。
刨除宗教色彩,作為一種思想流派,黃老之學是最自然、客觀、實用的。
黃老學派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是最具備現實主義需求的。
黃老學派的政治主張,大多數對現在的對社會依然具備指導作用。包括:
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
黃老學派崇古不貶今,求德而不務虛。不論是思想高度還是切合實際,都超出其他學派主張。
擔任領導的人,不能出太多的主意。如果考慮沒有成熟,不斷有新的主意出來,往往要全國大亂。政治家主意太多是要壞事後。領導人寧靜和平,對國家有好處,對人發有好處。——鄧小平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司馬談
文開石
墨家!
別無二擇。
春秋戰國時期乃華夏文明鼎盛時期,當時墨儒是兩大顯學,有非儒即墨之說。
墨家代表的是勞動階級思想,脫胎於儒學。載:墨子學儒,受孔之術。
墨家有墨辯(從事理論),有墨俠(從事武俠),有鉅子(領袖),有組織(強大的民間團體)。
墨家在力學,光學,幾何數學自然科學均有貢獻,這讓它有別於其他諸學!
大家熟悉的魯班就是墨家弟子。
中國歷史上最讓我痛心的莫過於墨家成為絕學。
中國本有最好的文藝復興科學土壤,就這樣為了統治階級的一己之私,搞沒了!
即便尊儒,也是神化後的儒術,已失原意。
為此付出的代價是亡國兩次,一元一清,差點一日。
痛,痛,痛!
(專政只會帶來文明的停滯,歷史的淘汰。)
(觀今美之構架最接近墨學,之前有過專貼討論。)
先知中道
第一,因《大秦帝國》系列,而支持法家
如果說有什麼原因讓我非常崇拜法家,那肯定是這部書籍和電視劇了。從秦孝公起,秦朝六代君主為了統一天下而奮鬥,商鞅的法家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為此,我才對法家有了深刻的認識。
雖然漢朝以後,法家思想淪為沒落,可是看當下的全球各國,都是依法治國的社會。法律仍然是每個國家最高的權利象徵,任何人都不能觸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其實,這不正是法家思想的延續嗎?只不過我們才是的法律可能與商鞅提出的法律不一樣,但我相信最底層的思想還是一致的。
第二,因《論語》,而支持儒家
而一個人學習和展現傳統美德的方式就是自身修養,只要能很好的修身,不僅個人會持續不斷的取得成長和進步,而且還能帶動周圍的人一起成長。這也是為什麼自古以來君子都強調修身的原因,因為修身不僅是修自己,更是修人生。
所以,如果有可能,法家和儒家思想同時復興會更好。其實仔細審視當下的時代,不正是法家和儒家思想並存麼?
在下千城
1、易經是諸經之首,百家之源。作為中國文化 的第一部典 籍,《易經》 對於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是廣泛深遠的 , 多層次的。《易經》 也為華夏民族確立了基本的思維態勢, 規定了中國文化在各個方面的發展衍化。 大而至於哲學範疇 , 小而至於日常瑣事的決斷處理,無不深受著《易經》文化的影響。
2、《易經》記載的是古人觀察自然現象結合生活所做的占卜記錄,真實的反映當時的自然歷史環境下先民生活狀況。結合先後天八卦圖和河圖洛書,《周易》運用陰陽的辯證哲理,結合晝夜四季變化,合理的對《易經》進行了註解《十翼》,真實的反映了中國先民的自然智慧,道德觀念,做人標準,行為規範等諸多方面,形成最早的中國文化雛形。
3、秦漢以後獨尊儒術,形成了周易文化為根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影響著國學文化方方面面,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理論是國學文化的基礎理論。諸子百家都離不開易經文化的影響,離開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的變化哲理,諸子百家就是無水之源。
4、復興國學,不能不明白《易經》文化。關於《易經》占卜的內容,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備受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所尊崇。同時《易經》也是人生命運變化、自然發展規律的客觀反映。有著不可名狀的準確性。周易智慧揭示四維時空變化規律,不能用現代科學完全解釋。《周易》文化需要與時俱進,去偽存真,才是復興國學的關鍵。
平易八梅
國學的概念是什麼?現在沒有一個固定的公認的概念,但是我們大多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都應該包括在內,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也就是說,我們要復興國學並非是一家一派的學說,而是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僅僅挑其中的一兩家是不行的,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那麼,珠子百濟又是什麼呢?一般來講,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但是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這麼多派別就算讓你一家一家地甄選也是浩大的工程,又如何能夠保證選的就是優秀的呢?
近年來,國學熱興起大有轟轟烈烈之勢頭,其實質乃是背後的商業利益驅動,對發展國學並沒有多大好處,反而催生了不少假冒的國學大師,誤人誤己。所以要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復興國學在於普及基礎文化知識,在於啟發民智,只有讓民眾對國學文化有了基本概念,有了心理認同,有了共鳴,才有可能讓國學重新在民眾心裡生根,才有可能使國學重現輝煌,才能獲得文化自信。
縱觀歷史,很難有哪一家能夠單獨純正地發揚光大的,都是相互融合發展的,相互借鑑,即使是儒家思想被推為正統的時代,其他各家仍然深刻滲透著文化各領域,至今仍有深刻影響。比如道家,其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係,至今仍被沿用。英國人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這是有一定基礎的,畢竟自古以來,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古代文化的基礎之一,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其次,在要追根溯源,以古鑑今。這才是倡導國學的意義所在,復興並不是把經典拿出重新曬一曬,讀一讀,而是要在其中挖掘適合現代發展的東西,我詳細古代的文化對現在的指導意義仍是不可忽視的,比如《周易》講求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掌握規律為人辦事的理念還是不過時的,《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其彰顯的道理仍在日常生活中被沿用,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如此,比如,儒家的社會倫理化(科學社會規範)、墨家的實踐經驗化(實驗技藝方法)、道家的思想澄清化(理論思維頓悟)和道家的系統邏輯模式(全息結構模型),都是廣泛應用在現實社會中的,以至於《先秦學術概論》認為:"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
所以要將復興國學,務必要追根溯源,要開啟民智,要在國民心中種下國學基礎的種子,這樣才可能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