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司馬懿曹家江山奪不奪?

阿正曲南巡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懿受到曹操幾十年的禮遇,曹操與他有知遇之恩。同時司馬懿和曹操的關係也很好,他也佩服曹操足智多謀、知人善任,對曹操也是忠心耿耿。

曹操死後,司馬懿也人到暮年了,名譽、權勢也都有了,他的地位在整個曹魏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奪自己輔佐了大半輩子的曹家的江山呢,到死了還背上一個“忘恩負義,背主奪權”的罵名呢?還不如繼續輔佐曹丕,留下一個“鞠躬盡瘁,兩朝老臣”的好名聲呢。

而且就算是奪走了曹家的江山,那既然“我”可以這麼幹,別人也一樣可以這麼幹吶,那到時候這個皇帝做的肯定不太平。

總結一下,第一,曹操於司馬懿有知遇之恩,而且他們有幾十年的友情,出於倫理道德,司馬懿也不會奪曹家的江山。第二,奪江山,先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能成功,這個皇帝也坐不穩,反而惹來一地雞毛,找來一堆麻煩事,自己也背上萬世罵名,不值得。

還有一種說法是司馬懿服侍了三代曹魏。但曹魏還想殺他。難不成讓人家擺那裡讓他殺媽?他又不是碌碌無為的小人。誒,也算是一個梟雄。孫勝吳廣提倡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時勢造英雄那個人不想登上九五至尊君臨天下。讓子孫後代世世代代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登上權力的頂峰。有句話說的很好,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經過仔細查找,終於找到了司馬懿唯一的孤品詩:“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司馬懿的“肅清萬里,總齊八荒”霸氣外露不輸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價值投資思維智庫


奪啊,為什麼不奪?當初曹家不也是奪了劉家江山嗎?

江山本無主,誰有實力江山就是誰的,

五代節度使安重榮不是說了?“王侯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皇位你坐不穩,自然有人來奪,我司馬懿不奪,別人家也一樣來奪,維護皇權,靠的永遠都不是“忠心”二字,而是實力。

當初曹家奪了劉家江山,也沒見他心慈手軟吧?

那誰不是說了?“前人田土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曹家丟了江山,並不是因為我司馬懿不忠,而是你曹家沒本事。

換句話說,即使我司馬懿做忠臣,你曹家能饒過我司馬家幾百口的性命?

當臣子的權力比皇帝還大,感到恐懼的,可不僅僅是皇帝啊,臣子更怕,

因為當你位極人臣了,你沒得選,往前一步,那就是亂臣賊子,成功了就是開國皇帝,退後一步,你就是霍光、呂不韋,很難安穩落地的,既然都是死,你讓我能怎麼選?


南朝居士


司馬代魏歷來被人詬病,主要因其篡權過程中,司馬昭有弒君行為,辜負了曹操、曹丕父子對司馬懿的信任。實際上司馬懿奪權曹家江山是經歷一個過程的。假如我是司馬懿,也應該奪取曹家江山,因為迫不得已。

作為“大漢好青年”的司馬懿與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並稱為司馬八達,足見其才學被世人熟知。如果生活在太平盛世,可以成為治世之能臣,生活在漢末的亂世,司馬懿要麼選擇隱於山野,要麼成為亂世之奸雄。作為世受皇恩的漢朝士大夫,選擇閉門不出是最好的選擇,安全保命,又不違忠誠之心。然而,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那就是大漢丞相曹操。曾幾何時,荀彧等漢室忠誠給予厚望的人,曹操把漢朝皇帝接到了安全的地方,避免了顛沛流離,也看到了重新恢復漢室的希望。聰明的司馬懿比荀彧早看透了曹操,也鄙視曹操的出身,拒絕了曹操的邀請。天生惜才的曹操選擇了強硬把司馬懿叫他自己的陣營。司馬懿內心的寧靜被打破,他看到大漢天下曹操掌握了大半,恢復天下已經沒有希望,強硬如荀彧一樣只能選擇赴死,活著是最大的希望,司馬懿選擇了效忠曹操,並擁護曹操稱帝。

曹操加九賜,向世人宣告了角逐天下的決心。其實,這並不能說有什麼錯,漢朝歷經四百餘年,氣數已盡。幾百年早已經有人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不過身為漢臣,想突然改變整個家族傳下來的忠君思想,這些人轉不過彎了。荀彧選擇了抑鬱死去(還有服毒說法),還有人為了成為傀儡的大漢天子抗爭。司馬懿沒有,因為世道亂了,他不能頑固的等待,他選擇了當時最有實力的人走在一起,既能安身立命,有能實現理想抱負。

曹操面對漢朝士大夫的抗爭,終於不敢選擇稱帝。赤壁之戰後,他更沒有了稱帝的意願。選擇了終其一生成為大漢臣子,他把希望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懿此時已在輔佐曹操次子曹丕,並幫助他在魏王世子的爭鬥中取勝。三年後,曹操病逝,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曹丕如願成為魏王,並實現了以魏代漢,成為皇帝。司馬懿作為曹丕班底的人,得到了曹丕的信任併成為太尉,此時也看不出司馬懿絲毫有代魏之心,他兢兢業業保衛著曹魏政權,完成著曹氏家族統一天下的夙願。或許曹丕活到和自己父親一樣的年齡能夠完成統一,司馬懿也沒有機會。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四十歲去世,曹叡即位。世子之爭讓曹丕對於自己的親弟弟曹植充滿著猜忌,甚至是怨恨,曹氏宗族其他成員也沒有得到重用。選擇的四位顧命大臣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除了曹休是宗室外,其餘都是所謂的外人,曹休的父親和曹操屬於一個曾祖父,屬於遠支宗親。司馬懿繼續深得曹叡信任,曹叡也和曹丕一樣短命,並且沒有子嗣,只能選擇齊王曹芳即位,遺命曹爽(曹真)和司馬懿輔政,此時司馬懿已經輔政曹家的第四代,經過曹操、曹丕、曹叡三代的臨終託孤,司馬懿在曹魏政權的威望也達到了頂點。引起了同為顧命大臣曹爽的嫉妒,曹爽與曹叡自幼較好,其父曹真是曹操養子,父子深得曹家信任,逐漸養成了驕縱不羈的性格。為了專權開始排擠司馬懿,給司馬懿授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司馬懿選擇了隱忍,藉故生病辭職以迴避曹爽。終於,屢屢出昏招的曹爽招致了郭太后和大臣的不滿,曹魏政權出現變動是大勢所趨。終於,在老部下的支持下,司馬懿父子利用曹爽和皇帝去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際,發動政變,奪取權力。

許多人提出,此時的司馬懿如果在除掉曹爽後交出權力,成為曹魏的忠臣。這是不符合現實的,司馬懿發動政變除了獲取權力還有獲得安全,本身兵變過程是有很大風險的,並且面臨巨大壓力。除了需要起事者的決斷,大部分情況是不得已而為之,司馬懿父子如果不出手除掉曹爽,曹爽隨時可能除掉司馬家,因而高平陵政變奪權既是情況所迫,也是司馬家族自保的一步險棋,如果曹爽和皇帝沒有接受司馬懿開出的條件,可能 高平陵政變就失敗了,司馬懿家族都會被殺掉。如果交出權力,曹爽作為和曹魏皇族關係非常近的人,很有可能再次獲得權力,因此奪權並掌權是司馬懿不得不走之路。況且曹操、曹丕父子能夠篡奪漢朝的天下,司馬懿父子就不能奪曹魏的大權呢?而且曹爽專權,排擠司馬懿,並屢屢讓魏國陷入被動,成為高平陵政變的導火索。司馬懿奪權後,經過其父子的共同努力逐步打敗蜀、吳,這從某種程度看是種成功。因此司馬懿奪權後的曹魏政權算是成功。

綜上看,面對生死考驗,司馬懿父子不得不選擇奪取曹家江山。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討論。


行走在馬班陳範間


首先明確的說,如果我是司馬懿,我必篡曹家,原因如下:

司馬懿是魏國的老臣,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曹芳繼位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兩重臣,曹爽排擠司馬懿想要專權,沒想到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發動政變並控制京師,將曹爽族滅。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又稱正始之變。司馬懿時年70歲。

可以說,此時的司馬懿還沒有篡權的想法,發動政變更多的是為了自保,然而待他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後,是否篡曹就只有“篡”這一個選擇了。所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小皇帝對待司馬懿必然是要“誅之”,據記載:奪權之後朝廷加他九錫,司馬懿辭而不受,他藉口生病連皇帝曹芳都不去朝見,遇到國事,皇帝曹芳反而要去司馬懿宅邸親自詢問司馬懿。被朝廷加九錫的司馬懿估計內心也不好受,畢竟中國歷史上自王莽開始“加九錫”就是權臣要篡位的標誌,此時的司馬懿估計已經有謀反之意。

做了一張圖給大家看看,為什麼司馬懿必反: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司馬懿的宿敵—諸葛亮: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忠臣,諸葛亮和司馬懿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二者都是託孤重臣,都輔佐小皇帝,都權傾朝野。蜀漢另一位託孤重臣李嚴因不配合北伐被諸葛亮上奏彈劾,拔兵權、貶為庶民,此處與司馬懿誅殺曹爽有異曲同工之效。諸葛亮在蜀漢獨掌大權,而且劉備託孤時曾說過:“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面對如此權臣,劉嬋的內心大概也不會平靜。但是,諸葛亮最後死在了北伐的戰場上,做到了鞠躬盡瘁,最終成為忠臣,如果司馬懿也死在了與諸葛亮對陣的戰場上,說不定他也會成為一代忠臣呢。


裝腔小組


曹氏江山得位不正 司馬家不得不奪

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南征北戰,最後卻沒有稱帝,說好聽點是“吾為周文王”,實際情況是他不敢稱帝,其一是跟隨曹操的大批文臣武將,其實都有矛盾心理,至少在名義上他們是為大漢服務的,很多都久食漢祿,如果曹操直接稱帝,很多人是無法接受的,不能臉都不要了,士大夫階層還是很重視名節的;其二是曹操還沒有平定孫權和劉備,此時稱帝,以後就師出無名,不能以正統自居,師出無名,還有很多其他原因等等。

2、曹丕為什麼急於稱帝,第一是他沒有曹操的思想包袱,而且自己身體不好,如果他不稱帝,後代更無人有資格稱帝。所以曹丕顧不得許多,這也導致他逼迫漢獻帝退位的手段不太高明,授人以柄。得位不正,就會猜忌他人,容不得功高震主。

3、司馬懿存在的價值就是對抗諸葛亮,孔明不在,司馬家就會成為曹魏最大的威脅,曹氏早晚除之而後快。司馬昭也是在這種你死我活的情況下,起兵造反,這些當然都是司馬懿早就佈置好的,不然司馬昭不會那麼順利。

所以,如果我是司馬懿,曹家江山不容我不奪。


成都律師孟祥玉


歷史的發展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許多大事件的發生都是有著強烈的矛盾所促成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最終就會把事情推到一個極端境地。如果成為當時的司馬懿的話,結合當時的歷史環境,我應該也會和他做出同樣的選擇。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政治禍亂,民不聊生,宦官干政,外戚專權,這樣的政權被瓦解是不可避免的。推翻一個政權是要血肉為代價的,但凡起兵都是要有一個充足的而且冠冕堂皇的理由的,不管起兵者內心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官方的理由是一定要合乎綱常理法的,不然就是師出無名,就是造反。

你看當時各家老闆給出的起兵理由是討伐董卓,恢復漢室江山。誰讓你董卓專政,誰讓你好好的西涼不待,非要跑到京城來嘚瑟,不揍你揍誰!於是有了這些各懷鬼胎的軍閥們在中華大地上互相群毆混毆的局面,最後經過慘烈的競爭,只剩下東吳、西蜀、曹魏三家政權。曹操始終以大漢丞相的咖位來逐鹿天下,一直沒有逾越東漢的理法,當時的社會,雖然禍亂,但是宗族豪強和士大夫們還是心繫漢室,想要恢復漢的江山。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能夠平定天下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當時大漢王朝許多影響力巨大的士族大夫們的支持,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司馬懿出身士族豪強,封建的傳統理法使他也一直心繫漢室,這從他與曹氏家族的合作與鬥爭中就能清楚的看到。但是自曹丕登基稱帝開始,以司馬懿為代表的士族大夫們其實就已經心寒了,曹丕稱帝后既不放心自己的宗親家族也不放心士族大夫們,於是採取了一系列的相互制衡政策。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度,其實是加速了集團內部的瓦解速度,只因他活的不長沒有看到罷了。等到他的後輩繼承大統後,更是成天覺得總有刁民想害朕,朝局內部實際上已經問題不斷,等待曹魏的結局其實與東漢末年是一樣的!

司馬懿家族在這種情況下奪得政權,已經無所謂對錯了,掌局者如果不能為百姓安居樂業,那麼政權的交替也就在所難免,只是司馬家在奪權以後非但沒有救民於水火,反而是中國的歷史往後陷入了地獄般的境地長達200年之久,實在是讓人憤怒不以!



刻刀書生


如果我是司馬懿 曹家的江山我肯定奪 雖然會揹負罵名,但是從各方面看那時候的魏國已經到了權臣時代了 即使我不去,別人也會去 就像王莽一樣,親戚又如何,不是一樣篡奪了漢朝的位 這個時候的魏國皇帝放哪兒都是傀儡 主要是皇帝太小,又沒有能力掌握大權,更對付不了那些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大位在他手上魏國遲早完蛋,還不如我去,以我的聰明才智,軍事才能,我不敢說我能開疆拓土,至少做一個守成的皇帝,我還不是信手捏來,對外我能搞得贏諸葛亮領銜的蜀國,還能壓住孫權帶領的吳國,天下唯我獨尊,只有傻子才不幹這麼便宜的買賣,趙匡胤也是個例子,雖然那時候還要等幾百年,但是魏國的江山我改定了,耶穌也救不了[捂臉][捂臉]


蝸牛不慢TH


不會。

司馬懿受到曹操幾十年的禮遇,曹操與他有知遇之恩。同時司馬懿和曹操的關係也很好,他也佩服曹操足智多謀、知人善任,對曹操也是忠心耿耿。

曹操死後,司馬懿也人到暮年了,名譽、權勢也都有了,他的地位在整個曹魏可以說是首屈一指。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奪自己輔佐了大半輩子的曹家的江山呢,到死了還背上一個“忘恩負義,背主奪權”的罵名呢?還不如繼續輔佐曹丕,留下一個“鞠躬盡瘁,兩朝老臣”的好名聲呢。

而且就算是奪走了曹家的江山,那既然“我”可以這麼幹,別人也一樣可以這麼幹吶,那到時候這個皇帝做的肯定不太平。

總結一下,第一,曹操於司馬懿有知遇之恩,而且他們有幾十年的友情,出於倫理道德,司馬懿也不會奪曹家的江山。第二,奪江山,先不說能不能成功,就算能成功,這個皇帝也坐不穩,反而惹來一地雞毛,找來一堆麻煩事,自己也背上萬世罵名,不值得。

所以我要是司馬懿,我絕對不會去奪曹家的江山。


一讀歷史


司馬懿頗具雄才大略,不甘人後。曹操延康元年(220年)死後,曹家後人無集大成者,司馬懿覬覦良久的曹家江山,勢在必得 !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司馬懿野心勃勃,且頗具大帥之才,奪得曹家江山不足為奇。

當天,魏明帝去世。時為公元239年(景初三年)正月。齊王曹芳年僅八歲,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共執朝政。曹爽欲排擠司馬懿,十年間明爭暗鬥,司馬懿穩操勝券,於公元249年,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奠定了奪取曹家江山的基礎。

勝者王侯敗者寇,司馬懿雄才大略功高蓋主,曹家勢單力薄,所以司馬懿奪取曹家江山順理成章!


泰會看


奪!必須奪,司馬懿服侍了三代曹魏。但曹魏還想殺他。難不成讓人家擺那裡讓他殺媽?他又不是碌碌無為的小人。誒,也算是一個梟雄。孫勝吳廣提倡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時勢造英雄那個人不想登上九五至尊君臨天下。讓子孫後代世世代代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且登上權力的頂峰。有句話說的很好,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經過仔細查找,終於找到了司馬懿唯一的孤品詩:“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司馬懿的“肅清萬里,總齊八荒”霸氣外露不輸曹操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生當作人傑,死亦作鬼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