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學教授曾說:“有些學者,整天泡在學術會上,怎麼有時間做學問?”,你怎麼看?

凡大先生


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裡,在所謂的學術會上,發個言露個臉,自以為高大上,對社會有什麼價值嗎,


海山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位教授所攻擊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呢?

是那部分功成名就者、是那些院長、長江學者、知名教授等,絕大部分時候,是他們整天泡在學術會上。

國內的學術會議,但凡是個會議,一定要請幾個業界有名的教授來坐鎮,有時候根本不考慮這個教授的研究和會議的主題相關不相關。請他們來,會議就會有人來捧場,一定會有他的粉絲。隨便講一講已經老掉牙的東西也無所謂,若是講點最新的研究,當然更好,實際情況是,誰在乎你講啥呢?人家看的是你的頭銜……

出於面子,這些院長、長江學者、知名學者,也很難拒絕。因為下次若是自己要舉辦個會議,不也要是求人來嗎?大家深諳此道,所以互相請來請去,一團和氣很正常了。

對了,天天泡在會議上的人,是不用交會務費的,來回交通住宿都是報銷的。他們本身就是吸引參會者交會務費的引子,由他們在,就會有他們的學生,他們的粉絲,以及求他們的人來。

至於有沒有時間做學問,反正都是教授、長江、知名教授了,誰還在乎你有沒有時間做學問呢……


半島外語


在地質學界,有些人開口“大陸漂移”,閉口“板塊運動”,根本不會做“學問”!

事實上,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但是“隕落地質學理論”創新會影響“漸變論”的“學術”利益!“災變論”是吳福元、金振民、朱日祥等人不願接受的!

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些院士們整天開會,打擊創新人才!




金童希瑞


國家真的應該治理此類現象了!許多學術會議究竟有多少意義,只有參加者心知肚明,莫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變相的腐敗,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金玉年輕


這位教授說得對。學術會議是學術理論及創新知識思想的交流場所,也是專家,學者們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對於推動學術研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絕不可能替代研究者們自身研究,發現的努力。也就是真正的研究能力與成果一定是學者們自身鑽研的結果,是內因。學術會議可促進或啟發研究思路的交換,是外因,外因必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而不應本末倒置。


手機用戶59480155998


這個教授說的在理,但是也觸動到了那些人的痛處,那些人會給自己的行為找洗白的理由的,畢竟所謂的天天搞學術交流是有非常多的利益油水的,就算現在被捅破也會想盡辦法來找藉口,比如說把學術交流說成相互之間傳授經驗,把自己的經驗傳播出去成全其他人,自己沒有成果沒關係,自己可以幫助別人獲得成果,絕對有這樣的理由來開脫自己的虛偽。

實幹的人不喜歡耍嘴炮,一些人其實沒有什麼科研成果,但是就是掛著一些名頭整天到處弄虛作假,現在就是這樣的人太多了才變成了科研的絆腳石,為什麼國外發達國家的科學方面的水平高,原因就是因為別人把時間用在了實幹科研上面了,別人的評獎基礎是要有拿的出手的成果,我們不一樣我們是關係到位然後紙上談兵就可以了,差別特別的明顯。

這個教授說到了現在國內一些職業的病根和痛點,他接觸這方面的人多深深地瞭解這些人的內心真實想法和行為,所以把這些問題看得一清二楚,其實就是他口中說的這些人耽誤了科學的發展,而且還佔有和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使得真正實幹的人沒有資源可用,而這些人又不幹事實,形成了需要的人得不到,不幹活的人佔有了資源的局面。

為什麼說每一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去搞科學研究,但是真正有一些成果的並不多,而且這些東西被真正用在科研上面的其實也不多,很多都被一些光吃不幹活的人佔有了大量的資源,這真的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因為光吃不幹活的人太多了,而且把自己的行為美化成為所謂的學術交流,真是把中國的文字運用得爐火純青。

別人是實幹興邦,我們是嘴炮贏天下,走的道路和別人相差太多,對於這種現象其實在各行各業中都存在,並不只是在這方面,各種各樣的調研指導學習,其實性質不都是一樣的嗎,這些都只是為了有合理的理由做一些不能張揚的見不得人的事情而已,不只是我們知道,其實上面的人也知道這種情況很普遍,但是想要一次性改變這種現象改變不可能,畢竟已經根深蒂固。


無法超越的足跡


數十年來,多數的什麼學術研討會會議程序:開大會,請權威人士宣講一通,選部分比較好的專題論文宣講宣講,分組討論一下,會務專家們評選出比較好的文章獲獎,大會園滿成功!接下來會安排到當地或周邊的著名景點放鬆一下,大會圓滿成功!


馬文林3


沒學會做人,什麼也不是。

學術沒有國界,那是狗屁話。等於養了孩子不認娘一樣,首先學會做人,要認老孃。跑到國外撒歡不認娘,老了快死了又跑來認娘,德不配位,人品極差。壞透頂的人。


手工金屬繡雕創立者


你好,青年科研工作者前來答題。學術會議要不要參加,答案是要,肯定要,也必須要。科研工作者之間的互相交流很重要。但是如何把握好科研和交流之間的度,各有各的想法。科研會議存在的意義,第一是為了交流成果,互相促進。有利於青年科研工作者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也有利於學生的培養。完全不參加學術會議,是不行的。最簡單的,做科研時刻要關注前沿理論,如果不跟進前沿發展,如何能提出創新觀點?參加學術會議,與做學問,其實並不衝突。

但是,如何兼顧個人的科研時間和學術交流呢?我認得一位非常勤勉的教授,該教授(就不透露性別年紀和姓名了)在業內成果豐碩,因為地位和成果,需要出席一些國際學術會議(僅僅是在飛機上的時間就很多);還承擔了部分行政工作(該教授身體強悍到不需要倒時差,經常下了飛機就開會、去實驗室;我們笑稱開會倒時差大法,佩服不已)。我簡單描述一下該領導和其團隊的日常,僅供年輕科研工作者參考。

1.會議接待結束不管多晚,都要看文獻;如果在實驗室附近,一定回實驗室。有幾次我有幸參與了該教授組織的學術會議,作為主辦方,會議開幕當天的晚餐是免不了的。晚宴結束之後,送走諸位神仙大牛,一般在晚上九點半或者十點左右,教授會自己回到實驗室或者自己的辦公室。再看看實驗的進度,再工作一到兩個小時,才休息。我曾經以為是那陣子臨近課題結項,後來跟教授的學生成為朋友(我不配跟教授做朋友,我頂多能跟教授的學生聊聊學術,跪求帶飛),才知道,這是人家的日常。

2 嚴格要求下屬和學生。自己拼,學生也得拼。做教授的學生年三十都在實驗室。也許教授在一些人眼中,有些太嚴厲,甚至不近人情,科研做得不好,批評起來完全不留情面,管你是不是副教授、教授,在實驗室裡完不成自己的工作,或者完成得不夠理想,都要面對他的怒火。但是,教授的學生(現在也是副教授了)曾經跟我說過,被批評事小,證明教授還對自己有期待,還願意出言點撥;怕就怕人家不說話了,沉默才是最深的失望。這樣的嚴格要求,教授的團隊成員,即使外出參加學術會議,也不會不敢落下自己的實驗。

3 郵件短信秒回,工作十分注重細節。 <strong>其實到了該教授的年紀和地位,有些人就不會親自帶學生了,副教授帶碩博的情況,十分常見。但是,精力旺盛的教授,對自己的博士生培養十分上心。就拿博士論文的修改來說,表意不清、標點符號用錯,都會標紅修改;更不用說平時通過短信、郵件彙報學術進度,只要不在飛機上會議中,幾乎秒回。

學術交流與科研兼顧的大牛完全存在, 會要開,學問要做。平衡好學術交流和科研,才能走得更遠更長久。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喝奶茶不長胖


這個問題永遠只是表象。

學術會議也分很多。現在各個學科得到國家的經費支持逐漸增多,項目多了。各個項目的不同階段的研討,總結,交流會議也變多。以前就有的一些傳統會議,外加現在學科交叉,機構聯合承辦的很多新興會議,都是響應時代浪潮的活動。難道這樣的活動多了,不好嗎?當然不是。

問題在於,大部分的學科中,能夠拿到大項目牽頭做課題的都是那幾個團隊,做同樣的事情,得到來源不同的資助。所以經常見到的情況就是,在年底開會高峰季節,一個學科帶頭人需要在不同場合,面對面貌相似的聽眾,做好幾次大致相似的報告。

歸根結底,國家能做那些大課題的人還是少,項目和資金過於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再深挖,那是因為國家的科研體量雖大,但水平參差不齊,能夠達到國際水平的實在太少,資助的機構顯然希望把錢用在優秀的團隊及其課題上。


中國的科研,過去的十多年,以體量為導向,讓我們成為論文大國。下一步需要提高質量,不在以SCI的體量為導向,而是以攻克難題,前言問題為導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