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定國號為“漢”是否會更有合法性和政治號召力?

宋武帝劉裕在京口起兵的時候,之所以能得到劉穆之、孟昶、劉毅、何無忌、諸葛長民、檀憑之、王仲德等能人異士的擁戴,並且推諉盟主,最終迅速控制東晉朝廷,主要就是因為

宋武帝劉裕打的是“討伐桓玄,興復晉室”的旗號。正因為如此,所以當宋武帝劉裕進入東晉首都建康城後,仍然要立刻將武陵王司馬遵、穆章皇后何法倪,以及當時還是“琅琊王”的晉恭帝司馬德文重新接回來,並且擁護武陵王司馬遵為輔政大臣的。而宋武帝劉裕之所以要通過這樣的方式穩定人心,是因為當時的朝廷中還有司馬休之、劉敬宣、魯宗之、徐廣等“忠於”東晉朝廷的官員,宋武帝劉裕不好直接“挾天子以令諸侯”,畢竟楚悼武帝桓玄的慘痛教訓就在眼前。


劉裕定國號為“漢”是否會更有合法性和政治號召力?


至於所謂的“興復漢室”這個旗號,請問當時的宋武帝劉裕可以找誰來做這個“興復漢室”的盟主呢?要知道宋武帝劉裕是西漢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他跟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的關係是非常遠的,如果他想要“興復漢室”的話,那麼他首先總要能找到漢獻帝劉協,或者漢昭烈帝劉備的後裔吧?然而漢獻帝劉協的後人劉秋在西晉永嘉元年即公元306年,就被入寇鄴城、幽州地區的平陽馬牧帥汲桑、上黨武鄉人石勒殺死了,而漢昭烈帝劉備的好幾個兒子也死於漢國光文帝劉淵之手,雖然漢昭烈帝劉備的一個後人劉玄在西晉永嘉年間(公元306年到公元312年)南下入蜀,投奔了成武帝李雄,但是劉玄這個人除了壽命比較長之外,並沒有在史書中留下太多的生平事蹟,到了東晉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當東晉南郡公桓溫攻滅成漢後,劉玄也只是在成都與東晉史學家孫盛有過一次徹夜長談而已,之後史書中就沒有任何關於他的生平事蹟了。就算劉玄這個人真的有子孫活到了東晉末年,那麼又能怎麼樣呢?難道讓宋武帝劉裕擁護這樣的人,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去討伐楚悼武帝桓玄不成嗎?你自己想一想,不覺得這個想法很搞笑嗎?

再說了,當宋武帝劉裕篡位的時候,當時帶頭勸進的陳留王曹虔嗣可是魏武帝曹操的後人,如果宋武帝劉裕還要“興復漢室”的話,那麼請問這是在打誰的臉呢?下面是我之前整理的一些資料:東晉元興二年即公元403年春正月,雖然當時的琅琊人孫恩已經在臨海郡投水自殺,但是孫恩的妹夫盧循,以及盧循的部下徐道覆仍舊率領十幾萬流民軍攻破了東晉的永嘉郡,雖然如此,但是因為當時的荊州刺史、南郡公桓玄卻在這時候有了異志,他不僅要求晉安帝司馬德宗封他為大將軍、太尉,還在沒有剷除內部隱患的情況下,就假裝做出要北伐中原的樣子了。因為桓玄覺得自己威望不夠,所以他為了增加威望,便先讓晉安帝司馬德宗下詔,要求他北伐洛陽、長安,並且還在長江邊上停泊了大量戰船,做出一定要北伐的樣子來,隨後他又私下裡要求晉安帝司馬德宗再次下詔收回成命,於是桓玄就“免為其難”的停止了北伐行為。因為類似的作秀行為之前的國舅爺庾亮就做過了,所以許多臣民不過把桓玄的行為當做笑話罷了。又因為在這之前,南郡公桓玄已經讓他手下的將軍馮該逼迫荊州刺史殷仲堪自殺,並且取代了殷仲堪的官職,所以殷仲堪的手下庾仄又聚集數萬人,企圖聯合後秦皇帝姚興的力量討伐桓玄,雖然庾仄並沒有成功,但是因為當時還有投奔南燕的司馬休之、高雅之、劉敬宣等人,他們也不停的勸說南燕獻武帝慕容德南征,所以可以說
這時候的桓玄已經喪失了大量人心了,而同時期的宋武帝劉裕卻不是這樣的。因為當流民帥盧循、徐道覆率領十幾萬大軍攻打東晉的東陽、永嘉諸郡的時候,宋武帝劉裕都是將其擊敗的,所以盧循只能轉頭去攻打防備較為薄弱的番禺縣,成功擊敗了廣州刺史吳隱之,而控制了番禺,並且阻斷了交州刺史杜瑗與東晉朝廷的聯繫。因為此時的桓玄志在儘快篡位,並沒有給予宋武帝劉裕更多的兵員,同時以太尉桓玄為首的東晉朝廷還下令封盧循為廣州刺史,徐道覆為始興相,所以宋武帝劉裕也只好暫時不再攻打盧循了。又因為桓玄掌權後,更是殺死了參與過“淝水之戰”的冀州刺史孫無終,而孫無終還是劉裕出道後的第一位頂頭上司,所以劉裕和桓玄的矛盾也大概在這時候產生了。又因為寧朔將軍何無忌的舅舅劉牢之也是被桓玄逼死的,所以何無忌便在此時勸說劉裕在山陰縣起兵討伐桓玄,而劉裕便把何無忌的想法告訴了孔靖。因為孔靖對劉裕說道:“因為山陰縣離京師比較遙遠,所以我們在山陰縣起兵需要浪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這樣起兵是比較難成功的。更何況桓玄現在還只是輔政大臣,並沒有篡位,我們沒有充足的理由討伐他,我覺得我們不如等桓玄謀朝篡位後,再從離京師比較近的京口起兵討伐他比較合適!
”,所以劉裕便選擇暫時按兵不動。


劉裕定國號為“漢”是否會更有合法性和政治號召力?


東晉元興二年即公元403年秋九月,因為殷仲文、卞範之等人再次勸桓玄稱帝,而卞範之甚至提前為晉安帝司馬德宗草擬好了給桓玄加九錫的冊命文,然而桓玄卻想要試探一下戰功赫赫的劉裕對這件事的看法,所以桓玄便讓他的堂兄弟桓謙去試探劉裕,於是桓謙就問劉裕道:“因為楚王(桓玄)功勳卓著,又是宣武(桓溫)的兒子,所以朝廷上的許多官員都勸他儘早登基為帝,請問劉彭城對這件事的看法是什麼呢?”,劉裕知道這是桓謙對自己的試探,於是他毫不猶豫、面不改色的回答道:“楚王(桓玄)是宣武(桓溫)的兒子,本來就是功勳卓著,更何況晉室衰微,楚王代晉稱帝,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桓謙高興的說道:“只要你說可以,那還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於是桓玄加快了篡位的步伐。同年冬十一月,因為卞範之已經提前幫助晉安帝司馬德宗草擬好了禪位詔書,桓玄又讓臨川王司馬寶、司徒王謐二人去逼迫晉安帝司馬德宗交出璽綬,所以晉安帝司馬德宗只好在當月下達了退位詔書,於是

桓玄便在當年十二月壬辰日,於姑孰篡位稱帝,定國號為“大楚”,改東晉元興二年十二月為大楚永始元年。接著桓玄便下令封晉安帝司馬德宗為“平固王”,穆章皇后何法倪為“零陵縣君”,當時還是琅琊王的晉恭帝司馬德文為“石陽縣公”,並將他們三人都軟禁在尋陽,又將東晉朝廷的“神主”遷移到琅琊國,並且追尊南郡公桓溫為“宣武皇帝”,南康公主司馬興男為“宣武皇后”。因為楚悼武帝桓玄以桓弘為青州刺史,並且封劉裕為彭城縣公,所以劉裕的軍隊也就駐紮在了京口,“密謀興復晉室”。此時有一個叫做劉毅的人找到了何無忌,想要“與(何)無忌謀討(桓)玄”,於是何無忌就問劉毅道:“譙國桓氏的力量現在還很強盛,您說我們要怎麼才能打敗他們呢?”,劉毅慨然說道:“天下的強弱本來就是在一直變化的,如果君主荒淫無道的話,那麼他即使有百萬雄師又能如何呢?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就是這個道理嗎?最難得的還是明主的出現啊!”,何無忌說道:“我想天下的草莽之中還是臥虎藏龍的吧!”,
劉毅聽後毫不掩飾的說道:“如今草莽之中就有一位大英雄,他就是劉彭城啊!”,何無忌聽後十分高興,就把劉毅的話告訴了劉裕,於是劉裕便與自己的弟弟劉道規,以及何無忌、劉毅等人開始謀劃,而孟昶、諸葛長民、劉穆之、檀憑之、王元德、王仲德等人也在這一時期全部進入了劉裕的陣營當中。


劉裕定國號為“漢”是否會更有合法性和政治號召力?


同年秋九月乙丑日,彭城公劉裕與自己的弟弟劉道規,以及劉毅、何無忌、王元德、王仲德、孟昶、魏詠之、檀憑之、諸葛長民、辛扈興、童厚之、劉穆之等人密謀起兵。因為劉道規當時是青州刺史桓弘的中兵參軍,所以劉道規便與劉毅、孟昶二人裡應外合,在江北殺死了青州刺史桓弘,又因為諸葛長民是桓弘手下大將刁逵的參軍,所以諸葛長民也利用職位便利殺死了刁逵,於是劉裕的軍隊很快控制了廣陵、歷陽、京口三地。又因為當時的王元德、辛扈興、童厚之三人正在東晉首都建康城做桓玄的參軍,所以劉裕就秘密令他們三人作為內應,一起攻打桓玄,隨後不久,劉裕又在劉道規、劉毅等人的幫助下殺死了徐州刺史桓修,於是桓玄聽聞兩個將軍被劉裕殺死後才開始畏懼,最終挾持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穆章皇后何法倪等人逃回了江陵,又因為桓玄的軍隊在隨後再次東征時,卻於崢嶸洲被劉道規打的慘敗,所以桓玄就打算入蜀投奔益州刺史毛璩,然而桓玄卻在經過枚回洲的時候被益州都護馮遷一箭射死了。這就是劉裕迅速控制東晉朝廷的過程,在這次起兵攻打東晉首都建康城,並且平定荊州、江陵等地的戰爭中,劉裕不止一次的喊過類似於“興復晉室”的口號,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劉道規將晉安帝司馬德宗送回東晉首都建康城後,劉裕還是隻能暫時先讓武陵王司馬遵,晉恭帝司馬德文二人作為輔政大臣的,同時劉敬宣、高雅之二人也是在聽說劉裕滅了桓玄這個消息後,才從南燕首都青州廣固城回到東晉首都建康城的。相關原文如下:

【何無忌潛詣裕,勸裕于山陰起兵討桓玄。裕謀於土豪孔靖,靖曰:“山陰去都道遠,舉事難成;且玄未篡位,不如待其已篡,於京口圖之。”裕從之,靖,愉之孫也。……劉裕與何無忌同舟還京口,密謀興復晉室。劉邁弟毅家於京口,亦與無忌謀討玄。無忌曰:“桓氏強盛,其可圖乎?”毅曰:“天下自有強弱,苟為失道,雖強易弱,正患事主難得耳。”無忌曰:“天下草澤之中非無英雄也。”毅曰:“所見唯有劉下邳。”無忌笑而不答,還以告裕,遂與毅定謀。……於是裕、毅、無忌、元德、仲德、昶及裕弟道規、任城魏詠之、高平檀憑之、琅邪諸葛長民、河內太守隨西辛扈興、振威將軍東莞童厚之,相與合謀起兵。道規為桓弘中兵參軍,裕使毅就道規及昶於江北,共殺弘,據廣陵;長民為刁逵參軍,使長民殺逵,據歷陽;

元德、扈興、厚之在建康,使之聚眾攻玄為內應;刻期齊發。……(東晉義熙元年即公元404年春二月)乙卯,裕託以遊獵,與無忌收合徒眾,得百餘人。丙辰,詰旦,京口城開,無忌著傳詔服,稱敕使,居前,徒眾隨之齊入,即斬桓修以徇。修司馬刁弘帥文武佐吏來赴,裕登城謂之曰:“郭江州已奉乘輿返正於尋陽,我等並被密詔,誅除逆黨,今日賊玄之首已當梟梟於大航矣。諸君非大晉之臣乎?今來欲何為?”弘等信之,收眾而退。……眾推劉裕為盟,總督徐州事,以孟昶為長史,守京口,檀憑之為司馬。彭城人應募者,裕悉使郡主簿劉鍾統之。(二月)丁巳,裕帥二州之眾千七百人,軍於竹裡,移檄遠近,聲言益州刺史毛璩已定荊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返正於尋陽,鎮北參軍王元德等並帥部曲保據石頭,揚武將軍諸葛長尼已據歷陽。】——司馬光、劉攽《資治通鑑·晉紀三十五》【(劉穆之)從平京邑,高祖始至,諸大處分,皆倉卒立定,並穆之所建也。遂委以腹心之 任,動止諮焉;穆之亦竭節盡誠,無所遺隱。時晉綱寬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 負勢陵縱,小民窮蹙,自立無所。重以司馬元顯政令違舛,桓玄科條繁密。穆之斟 酌時宜,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遷尚書祠部郎,復為府主簿,記室錄事 參軍,領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華縣五等子。
】——沈約《宋書·劉穆之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