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的四大徒弟都是棟樑之材,為何僅孫臏一人得到善終?

宜男


其實史書裡,包括史記,明確記載是鬼谷子的弟子,只有張儀與蘇秦,而龐涓和孫臏是說是師兄弟,並沒有說鬼谷子,不過民間傳說有說他們是鬼谷子的弟子,其實,不止他們四個,春秋戰國裡面有點名氣的人都被認為是鬼谷子的弟子。

比如商鞅,呂不韋,韓非子,李斯等等,有的人認為,其實鬼谷子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學派,或者說,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智慧的結晶,不過,這些不重要,那我們來看看這四個人的下場是怎麼樣的,是不是真像題主所說的只有孫臏一個人得以善終。

張儀,我們知道張儀與蘇秦是縱橫家,而張儀是主張連橫的,就是六國要與秦國好,而蘇秦是合縱的,六國自己好,不要跟秦國,還一起打秦國,張儀要做的事情,就是破壞六國的關係。

我們都很熟悉張儀與楚懷王的故事,秦國最忌憚的是兩個國家,那就是楚國和齊國,而楚懷王過於貪心,被張儀所戲弄,楚國與齊國斷了關係,最終楚懷王再次被張儀欺騙,入秦之後,就被秦國所扣留,最終死於秦國。

而張儀的結局呢,支持他的秦惠王死了,不喜歡他的秦武王即位了,有人甚至建議秦武王要殺掉張儀,張儀可沒那麼容易束手就擒,他反過來說服秦武王派自己入魏國,張儀可是人才,在魏國被任命國相,一年之後病逝,由此可見,張儀也是善終的。

蘇秦最得罪的,就是用縱橫術成為六國縱長,佩戴六國相印,使得秦國十五年不出函谷關,可是蘇秦過得越好,嫉妒他的人就越多,無奈之下,蘇秦只能從燕國到齊國,而到了齊國,這樣的事情依舊,最終被齊國大夫派人刺殺而死,而蘇秦為了抓住刺客,不惜讓自己被車裂,結局確實不好。

龐涓,戰國裡面最先強大的不是楚國,也不是秦國,而是魏國,龐涓能力也不錯,只可惜不是同門孫臏的對手,最終桂陵之戰被俘虜,馬陵之戰中埋伏自刎而死,而魏國就失去了稱霸的實力。

孫臏,孫臏留給我們的就是田忌賽馬,還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精彩表演,還留給後世《孫臏書法》,還有一個成語,一條計策,那就是“圍魏救趙”,而孫臏結局如何,史書沒有任何記載,說是善終,也合適。


歷史簡單說


鬼谷子的弟子,在《史記》中明確記載的只有蘇秦和張儀;所謂孫臏和龐涓的鬼谷子的記載,那是明清小說《孫龐鬥志演義》最早的說法,到《東周列國志》將其發揚光大;另外一些傳說中,商鞅、毛遂、龐煖等人也都成了鬼谷子弟子,無怪有一些讀物把戰國史形容成“鬼谷子的局”。實際上,只有蘇秦、張儀是鬼谷門生。

但是另外據《戰國縱橫家書》等資料,蘇秦和張儀也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那麼鬼谷應該也是個縱橫學派,並不是一個人。在《史記》裡,蘇秦是在齊國受到重用,被小人忌恨而刺殺;但在《戰國縱橫家書》裡,蘇秦是作為燕昭王的臥底進入齊國,事發後被齊閔王處死。總之都是死於非命。而張儀雖然被秦武王免職,但是在魏國善終的。

其實當時的縱橫家還有很多,比如蘇秦的弟弟蘇代、蘇厲,和張儀齊名的公孫衍,楚漢戰爭期間還有酈食其、蒯通。這些人起於布衣之家,卻往往在諸侯之間縱橫捭闔,“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當然其中的政治風險也極大,比如酈食其也被下了油鍋。但整體來說這些人還是善終的多,蘇秦可以說是運氣不好了,但其能力還是強的。


林屋公子


鬼谷先生四大入世弟子有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可能孫臏為人處世要好些,據說在龐涓出山後,鬼谷子便把絕學傳於孫臏,還預測孫臏日後有一劫,讓其改名孫臏,之前是叫孫賓。(所以說有個偏心的師傅很重要,哈哈)

龐涓: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在鬼谷子門下,後急於出山(孫臏三日後也出山)在王錯的舉薦下得到魏王的賞識,建功立業,後死於馬陵。(公元前342年,魏國和韓國交戰,韓國派使者前往齊國,讓其出兵援救。此時孫臏繼續採用圍魏救趙的方法去救韓國,龐涓果然撤兵趕回魏國,孫臏考慮到齊國士兵怯戰,於是命令進入魏國境內的齊軍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減為三萬個。龐涓看完後很高興,覺得齊國士兵膽小怯戰,於是丟下步兵,只帶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算龐涓天黑能行進至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孫臏於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令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天黑能在此處看到有火光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著字,於是點火查看。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也有說被箭射死),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

(龐涓)

蘇秦:在鬼谷子門下學成之後,回到家中,家裡人都說蘇秦只會嘴上說有什麼用,蘇秦也覺得讀了這麼多書終究不能功成名就苦研《陰符》,最後從中領悟到合縱之術,覺得可以出去遊說了。果不其然,經過說韓、說魏、說齊、說楚、合縱之術成功,以縱弱抵禦強秦,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齊國大夫中有許多人和蘇秦爭奪國君的寵信,於是派人刺殺蘇秦,被刺傷的蘇秦逃跑了。齊王派人捉拿兇手,然而沒有抓到。蘇秦也命不久矣,便讓齊王把自己五馬分屍示眾,就說:‘蘇秦為了燕國在齊國謀亂 ’這樣就可以找出刺殺我的兇手了。齊王就按照蘇秦的方法果然抓到了兇手。)

張儀: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和蘇秦一起在鬼谷子門下學習遊說之術,遊說楚王、遊說韓王、遊說齊王、遊說趙王、遊說燕王,最後以連橫破了蘇秦的合縱。(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與張儀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張儀離開秦國,前往魏國,是年五月卒於魏。歷史記載是病死的。)

孫臏:孫臏曾與龐涓一起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後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據歷史記載,孫臏是功成身退。隱居後病死或無疾而終。)

看完這些,相對其他三人來說結局算可以的,龐涓也算是自食其果,害人終害己;蘇秦是雖是自己要求但結局也不好;張儀也是病死的。


貓眼觀史


鬼谷子,姓王名詡,道號玄微子,春秋戰國人。據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學兵法無所不曉。

鬼谷子隱居鬼谷 ,教導過無數徒弟,但唯有孫臏,龐涓,張儀,蘇秦四人聞名於世。

孫臏戰國時兵法家,曾著《孫臏兵法》。剛從鬼谷出來的孫臏還不知人心險惡,而師弟龐涓素來示好於孫臏。所以當在魏國任大將軍的龐涓邀請孫臏去的時候,孫臏欣然前往。誰知龐涓嫉妒孫臏才能,在魏王面前誣陷孫臏通齊國,還假惺惺的向魏王求情,不知情的孫臏感念龐涓求情之恩,想寫出《孫子兵法》交與龐涓,幸一僮僕告知真相,才沒讓龐涓得逞。

然後孫臏就開始裝瘋賣傻,有一次乘著龐涓鬆懈的時候私會了齊使,齊使偷偷將孫臏帶去了齊國病並推薦給了大將田忌。孫臏通過幫助田忌賽馬贏得勝利展示了才能,田忌又將孫臏推薦給齊王。孫臏一番言論下來,齊王見識到了孫臏之才,立馬拜為軍師。

於是後面就有了圍魏救趙,設伏馬陵等著名戰役。

而馬陵戰役之後孫臏就功成辭賞,遁跡藏名。

龐涓戰國時大將,鬼谷子徒弟。因嫉妒孫臏才能把孫臏騙到魏國想竊取《孫子兵法》,然而未果,還與孫臏結仇。

後齊國與魏國交戰,被孫臏設計死於馬陵。也算種因得果了。


蘇秦,戰國時縱橫家,被趙封武安君。

蘇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吒風雲。

後合縱解除之後蘇秦到了燕國,與燕文公夫人有染,後又跑到齊國。齊臣為爭寵而刺殺蘇秦。蘇秦重傷不治而亡。

張儀,戰國時縱橫家,以連橫之術破合縱之策,兩任秦相。秦慧文王死後,武王繼位。而蘇秦與武王有隙,故離秦往魏,後病逝於魏。



不羈得有學問


這個問題本來就有問題。首先,鬼谷子的四大徒弟的問題。實際上孫臏和龐涓並不是鬼谷子的徒弟,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寫的《東周列國志》才把孫臏和龐涓杜撰成鬼谷子的弟子。但是需要說一句的是,孫臏和龐涓兩人的確是同窗。但是即便如題主所言,孫臏也得到了善終。

其次,我們再來看下鬼谷子弟子不得善終的事情,這裡要說一句,最近網上有人把毛遂也當作鬼谷子的徒弟。的確,毛遂是縱橫家,但是他是不是鬼谷子的弟子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說毛遂也不得好死,實際上也是杜撰的,毛遂的結局,史料並沒記載。

我們言歸正傳,鬼谷子的弟子真的團滅嗎,這又是謠言,比如張儀就得到了善終,司馬遷說的很清楚: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張儀不僅得到了善終,還是以魏國的國相的身份去世的。

那麼,為什麼題主會問這個有問題的問題呢?因為謠言,很多時候謠言更生動,情節曲折,扣人心絃,使得人們更願意接受謠言的蠱惑,其次是儒家的道德觀,任何事情都喜歡拿道德來批判別人,而縱橫家必然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縱橫家和儒家的三觀截然不同。二者的區別在哪裡呢?

儒家是做人的學問,縱橫家是做事的學問。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鬼谷子的四大名徒說的就是孫臏、龐涓、蘇秦和張儀。

這四個人都是戰國時期比較傑出的人物,孫臏和龐涓是著名的軍事家,當然孫臏屬於是一流的軍事家,龐涓屬於是二流的軍事家。

可是,龐涓出山比較早,這就給了他成名的機會。他先是來到了魏國效力,那時候的魏國剛經過魏文侯的變法不久,正屬於魏國強大的時期。

再加上龐涓的軍事才能,這就奠定了魏國在戰國時期稱霸的基礎。

這時候魏國的國君是梁惠王。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梁惠王的稱呼不一樣了,他的爺爺是魏文侯,他的父親是魏武侯,到了他這裡就成了王,王很明顯,在級別上是比侯大一個爵位的。

這種稱呼的不同,正是表明著,魏國強大了,他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了,所以,他也自稱為王了。

梁惠王知道龐涓有個師兄很厲害,這個人就是孫臏。

所以,梁惠王就想讓龐涓把孫臏也給引薦到魏國來。

可是龐涓明白孫臏的才能比他高,一旦孫臏來到了魏國就沒他龐涓的什麼事了,但是,梁惠王的命令他又不好意思不執行。

所以,他把孫臏給叫了過來,輔佐梁惠王。

孫臏以為龐涓引薦他來是講兄弟情分,所以對他很感激,但是,令孫臏萬萬沒想到的是,龐涓一直在陷害他,龐涓告訴梁惠王,孫臏是齊國人,他一直想為齊國效力,雖然人在魏國,但是,他的心早就跑到齊國去了。

孫臏總有一天是要回齊國效力的,若是真到那時候,孫臏到了齊國,魏國就該倒黴了。

龐涓建議梁惠王殺了孫臏,梁惠王同意了。

龐涓就把孫臏抓了起來,把他的腿給弄殘廢了。

孫臏過起了暗無天日的生活。

可是,老天可憐孫臏,他被齊國的田忌給救走了。

田忌因為賽馬知道了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給介紹給了齊威王。

齊威王時期,梁惠王派龐涓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就派了田忌和孫臏去迎戰,這一戰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圍魏救趙之戰。

此戰齊國大勝,魏國打敗,孫臏的大名不脛而走。

後來魏國又派龐涓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

齊王又派田忌和孫臏前去,這一次孫臏通過減灶做飯的辦法,迷糊了龐涓,最後龐涓被射殺死於大樹之下。

孫臏終於報了仇,之後孫臏因為遭受到小人的排擠,他就隱居到了山林之中,當了一個隱士。

接著說蘇秦和張儀,這兩個人是戰國時期最頂尖的縱橫家,蘇秦早年比較落魄,被家人看不起,因為他只會耍嘴皮子,不幹正事,他的嫂子和父母都看不起他,就是做飯的時候,也故意少做他這一份。

這讓蘇秦很不爽,他對他的嫂子意見很大,因為他的嫂子是當家的,一般做飯都是嫂子說做多少就做多少。

但是,不要忘記像蘇秦這種人,在歷史上留下了錐刺股的典故,他是不會久居人下的。

到了秦國獨大,六國弱小的時候,他覺得機會來了,於是,他就跑到了燕國說服燕王,讓燕王聯合其他六國一致對付秦國。若是燕王同意,他願意幫助燕王去說服其它五個國家。

燕王同意了,並且給了他燕國的宰相印。

蘇秦又去趙國說服趙王,結果趙王也同意了,還有魏國、韓國、楚國,齊國全部同意蘇秦連縱抗秦的戰略,他們也同樣給了蘇秦宰相印。

這時候蘇秦就由一個平民成了貴為六國宰相的高官。

等他在回家的時候,他的父母以及嫂子走到很遠的地方,來迎接他。尤其是他的嫂子見到他遠遠的就開始磕頭,並且匍匐前行,不敢直視蘇秦。

蘇秦走到嫂子身邊問她,為何我這次回來,嫂子對我不一樣了。

嫂子說道,因為這一次你當官有錢了,不像之前遊手好閒了,所以對你不一樣了。

蘇秦哈哈大笑,這也顯示了蘇秦得意後,一副小人的嘴臉。

不過蘇秦聯合六國抗秦,確實是很高明的一招,因為六國聯合對付秦國,使秦國二十年沒有敢出關中一步。

可是蘇秦的結局不好,他因為在齊國當臥底,被齊王發現,然後給烹了。

蘇秦死後,張儀的時代就到來了,張儀來到秦國為秦王出謀劃策,他要打破蘇秦連縱抗秦的這一戰略。

於是,他建議秦國和相鄰的國家談判,只要有一到兩個國家和秦國聯合,那麼蘇秦的連縱就會被打破,這也就是歷史上的連橫抗縱。

張儀成功了,秦國又開始向東擴張了。

可是,比較信任張儀的秦惠文王駕崩了,剛繼位的秦武王不喜歡張儀,秦武王就把張儀給罷了官。

張儀逃向了魏國,在當了魏相僅僅一年之後,他就去世了。


史學達人


鬼谷子原名王詡,又名王禪,號玄微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精通道家、兵法家、縱橫家、法家等百家學問, 因隱居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部雲夢山鬼谷洞,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的老師是老子,他門下弟子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李悝、西門豹、李悝、範睢、李冰、徐福等500位,個個出山後都大放異彩,出將入相。

通常我們知道鬼谷子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4大弟子。其實,鬼谷子弟子中不得善終很多,如商鞅遭車裂、秦相呂不韋飲鴆自盡、戰神白起賜自刎、李牧遭離間被殺害,等等。相對而言,孫臏、王翦等選擇急流勇退者,都有一個好的歸宿。

孫臏出山仕魏國,遭同窗龐涓捏造罪名以臏刑、黥刑後,被迫出逃齊國。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擊敗龐涓,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晚年,孫臏辭官歸故里(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著書立說,齊王常派官員探視。孫臏去世後,前往祭奠的官員和百姓絡繹不絕。

王翦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4大名將。在秦始皇統六國的戰爭中,率秦軍破趙、滅燕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並向秦王推薦其他將領繼續完成統一大業。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4),李信攻楚兵敗後,秦王嬴政親自乘快車到王翦老家頻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請王翦出山滅楚。王翦率60萬秦軍出征前,向秦王連續5次求賜美田,以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王翦都要求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漢水白石言


我是“紅雨說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鬼谷子四位徒弟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為什麼沒有好的下場,其實和為官之道和為人之道有關。


孫臏先苦後甜,得遇明主,孫臏和龐涓為師兄弟,但是孫臏心胸寬廣,善良,龐涓心胸狹窄,雖然認為孫臏強於自己,但是為了不讓孫臏在諸侯中揚名立萬,他把孫臏騙到了魏國,在魏國他挖去孫臏的臏骨,把孫臏拴在柱子上當動物供人觀賞,後來齊國使者慧眼是人,救走了孫臏。龐涓在魏國做出了巨大貢獻。魏國在戰國前期成為諸侯國中最大的國家,龐涓功勞重大。

孫臏到了齊國,在田忌賽馬中幫助田忌贏得比賽,受到了重用。在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中兩次大敗龐涓,最後在樹下逼死龐涓。



蘇秦出士,被秦王貶損,回去兩年的頭懸梁錐刺股最終被燕王看中,身佩6國相印,最後在齊國以反間計被弄死,輝煌一時,死的方式不免讓人慨嘆。


張儀可以說為秦國兼併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破蘇秦的合縱,其實張儀結局三個慘的裡邊算好的,起碼正常死亡,即使最後懷才不遇,鬱悶而亡,只是他為了利益出賣祖國,不得不說,縱橫家真的是一怒諸侯懼,安息而天下息。為己利,玩弄天下於鼓掌之間。


紅雨說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有些不妥,在鬼谷子的四個徒弟龐涓、孫臏、蘇秦和張儀中,不僅是孫臏,張儀也是壽終正寢,只有龐涓和蘇秦是死於非命的。那麼同是鬼谷子的徒弟,而且都對戰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呢?

下面我們對這幾人分別分析一下,就知道為什麼有人善終,有人凶死。

龐涓

龐涓為人所熟知的是陷害同門孫臏,最後死在孫臏箭下的事。但是歷史上龐涓的戰績是非常的了得,其創設的魏武卒更是讓魏國的軍事力量上升了一個臺階。對於龐涓這樣的結局,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1. 魏惠王昏庸

魏惠王在政治上實行平衡術,讓公子卬和龐涓相互制衡,這樣就便於自己掌控局面,而公子卬能力有限,這限制了龐涓的軍事改革,阻礙了魏國進一步強大;在外交上,魏惠王剛愎自用,先是稱王,成為出頭鳥,後是攻韓攻趙,耗費了國力,為馬陵之戰、桂陵之戰的失敗埋下伏筆;

2. 龐涓好名利

龐涓希望像吳起一樣出將入相,在魏國獲得地位後,明知魏惠王昏庸、公子卬掣肘,卻依然不願放棄名利,苦苦硬撐;

3. 龐涓確實技不如人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桂陵之戰戰法確實高明,而減灶計的馬陵之戰也熟諳龐涓心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得不說在作戰方略方便,龐涓相比孫臏還是差一些。

蘇秦

蘇秦創設“合縱”之策使秦國15年不敢出函谷關,而自己更是身配六國相印。合縱被迫後蘇秦逃到燕國,竟私通燕王的母親,他害怕以後被報復就逃到了齊國,當時齊國諸臣因爭寵而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不治而亡。我認為蘇秦的失敗有兩點

1.蘇秦的合縱策略註定了自己會失敗

當時六國各懷鬼胎,只顧眼前和自己的利益,他們的聯盟僅僅是緩解秦國的強勢,這種局面下,合眾是不可能長期有效的。

2.蘇秦為人高調,樹大招風

蘇秦當時身配六國相印、衣錦還鄉,周天子清道歡迎,其排場“非王而勝王”,可見蘇秦為人是多麼的高調。因此當他最後逃往齊國,眾大夫知道蘇秦這樣的人必會爭取名利,因此未來爭寵而刺殺了蘇秦。

張儀

張儀為秦國立下的功勳為人所所熟知,他在秦惠王一代極受信任,當秦惠王駕崩、秦武王繼位後,他知道秦武王對自己有意見,選擇逃往魏國,最後在魏國為相一年而壽終正寢。張儀能有如此結局,必有其過人之處。

首先,張儀更有遠見,一開始就能為秦國制定適合國情的“連橫”之策,這一國策相對合縱來說更加高明,也為張儀輝煌的一生打下基礎;

其次,張儀時刻為自己想好後路,不管是張儀被囚楚國,還是最後逃往魏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考慮好如何化解危機而做出的選擇,事事想好退路,必然不會出現凶死的結果。

最後,張儀不貪戀權勢,能夠知難而退。蘇秦知道秦武王不喜歡自己,但是他不貪戀秦相的權勢,選擇逃往魏國,而避免了在秦國受到迫害。

孫臏

孫臏因桂陵之戰、馬陵之戰擊潰的魏國,奠定了齊國的霸業,這些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在齊國替代魏國成為當時的霸主後,齊國內部鄒忌和田忌爭權,孫臏見此,知道自己沒有留下來的必要,他不想再見到更多的勾心鬥角,於是選擇了歸隱,算是功成身退。


大耳朵金絲猴


鬼谷子是中華歷史上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傳說他一人玩弄七國,如操縱木偶一般,才能通天徹底,無人能比,道號:玄微子

傳說鬼谷子收徒,追求陰陽之數,比如張儀蘇秦,是合縱連橫之數,比如孫斌龐涓,相生相剋之數,鬼谷子教育了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甘茂、樂毅、毛遂、趙奢等500多位精英!,他使每個人或是才華橫溢,或是用兵如神,讓每個人都像開了掛的一樣存在,又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剋星,無法憑一己之力左右春秋戰國的佈局。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鬼谷子的四大高徒 孫斌龐涓 蘇秦張儀,四人的結局如何

第一位:孫臏

孫武的後代,孫武何許人也,大家都知道春秋百家,儒家孔明,道家老子,墨家墨子,等等,孫武是兵家的掌門人,被譽為兵家至聖,兵學的鼻祖,曾以3萬人打的楚國60萬軍隊抱頭鼠竄,並且攻入楚國首都,而後揚長而去,傳說諸葛亮得半步孫子兵法而成三國第一軍師的。

孫臏遺傳了自己先人的基因,師從鬼谷子,而後縱橫戰國,幫助齊國取得了霸主的地位,著有《孫臏兵法》,孫臏的才能不必細說,說一下孫臏為何會被龐涓陷害,按照現在關於龐涓孫臏的記載,孫臏是個性情中人,重義氣,龐涓是心胸狹窄之人,嫉賢妒能。其實同門師兄弟,多年同窗之情,而且是鬼谷子親自選的徒弟,人品不應該會太差,龐涓陷害孫臏一事也無從可考,那麼孫臏為什麼會被龐涓使以臏刑呢?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還是鬼谷子的事,一個神仙一般的人,什麼事都會計算的到,這個孫臏受到臏刑之事,說不定還真是這老頭鼓搗出來的。

第二位:龐涓

魏國第一名將,幫助魏國吞併周圍數小國,使魏國第一個登上戰國霸主之位,強盛一時,後龐涓帶兵攻趙,破趙首都邯鄲,後因齊乘魏交兵之際,由孫臏領兵圍魏救趙,回途中,遭桂陵之敗,幾年後攻韓,齊又相救,孫臏使計,殺龐涓於馬陵,從此魏國再無強盛之時,只能苟延殘喘,公元前225年被秦國所滅。龐涓把魏國帶到了頂峰,成了霸主,又因為剋星的出現,使龐涓處處受制,這難道不是鬼谷子老頭故意的?

第三位 蘇秦

蘇秦與張儀為同時期鬼谷子的學生,蘇秦年輕時窮困潦倒,處處碰壁,沒什麼作為,後又返爐重煉,學的陰符之功,再次出山得以大放光彩,掛六國相印,一時風采無倆,逼的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蘇秦才華橫溢,可惜最後敗在了自己的性格之上,史書記載蘇秦反覆無常,自私自利,好享受,好權欲,最重要的是自己作死把燕國的太后給睡了,真是上天給了他才華,自己偏要藉著才華去作死,逃到齊國之後,被車裂而死。

我們以前都學過頭懸梁錐刺股的蘇秦,莫要學蘇秦反覆無常好權欲色的缺點。

第四位:張儀

蘇秦為保住合縱對付秦國的果實,設計激怒張儀去秦國為相,不得不說蘇秦在某些方面的才能確實高於張儀,張儀自己也說過,有蘇秦在趙國為相的時間,秦國不予為敵,證明了蘇秦的能力確實很高,但也說明了張儀此人的性情。

張儀為了連橫破縱,使山東六國有敵秦變為親秦,可謂是貢獻了自己的一生,與其說為了秦國貢獻自己的一生不如說與蘇秦的競爭貢獻了一生,蘇秦大搞合縱,張儀就堅持連橫,蘇秦遊說六國,張儀亦遊說六國,不管是張儀戲楚國,還是蘇秦逼秦,都證明了兩位縱橫家的才能,甚至是以一己之力定國家興衰的地步,有時想想,這難道不是鬼谷子另外的兩顆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