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隨著CG(Computer Graphics,計算機數字圖形技術,簡稱CG)技術的發展,一個又一個的數字虛擬世界在電影或者遊戲中被創造出來。有趣的是,現實世界裡的各種不同元素進入數字世界的難易程度各不相同,很多具體情況和人們之前的預想完全不同。以CG角色為例,形象逼真的CG恐龍誕生於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而形象逼真的CG老鼠則要等到1999年的《精靈鼠小弟》。對於CG創作來說,創造一隻老鼠(哺乳動物)遠比創造一隻恐龍(爬行動物)要難的多,因為前者身上長滿了毛髮,而對於1990年代的CG技術而言,想要讓CG毛髮顯得逼真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CG環境來說,《黑客帝國》(1999)的創作者們可以很得意的說他們創造了一個完整的數字虛擬城市,但是,真正能夠創造出一個逼真的數字海洋的影片,則要等到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特效團隊很早就發現,水這一元素儘管在真實世界裡司空見慣,但是想要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卻絕非易事。不同於一座城市或者一棟建築的靜止不動,看似簡單的水,無論是水滴、河流還是海洋,在進行CG創作時都要充分考慮其每一幀都在變化的形態,同時還需要與周圍的環境和光影真實融合。可以說,對於CG創作而言,一旦涉及到水,需要考慮和計算的光的反射、折射、透射等參數都將複雜到難以想象。對於電影創作來說,只有把這些因素統統考慮進來,才能讓CG創造出來的數字水世界具有逼真效果。

儘管困難重重,過去二十年,專門用來創造水世界的"CG造水術"依然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攀上了一個又一個的臺階。在這條路上,影片《深淵》(1989)可以說在用CG模擬水方面牛刀初試卻又望而卻步;直到《泰坦尼克號》(1997)才一舉創造出波瀾壯闊的數字海洋,但在處理海水與船體碰撞的細節上仍然無法圓滿;《後天》(2004)再上一個臺階,解決了大規模場景中的水、物碰撞問題(比如洪水淹沒紐約的場景),但依舊不能很好的處理演員與數字水世界的互動問題;直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CG造水術"才算是臻於完美,創造出一個美輪美奐的完整的數字海洋世界;而《星際穿越》(2014)更是借用"CG造水術"為我們創造出一個想象奇特、效果逼真、壯觀震撼的外星球的水世界。


一、"CG造水術"簡史

在《泰坦尼克號》之前,大部分影片中水的場景都只能採用實地拍攝或者影棚佈景造景拍攝的辦法。然而,攝製組親赴江河湖海進行實地拍攝往往會遭遇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而在攝影棚裡面佈景造景拍攝又往往效果欠佳。即便是如斯蒂芬·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這樣的頂級導演,也都曾後悔當年拍攝過跟海洋題材有關的電影[endnoteRef:1]。主要原因在於拍攝環境難以掌控,在水面拍攝的過程中天氣、環境、自然界的動物等都會干擾電影製作;而且水環境的各種變幻幾乎無法控制,最後只能讓拍攝工作順從於環境的變化——越是有才華的導演自然越是希望將自己頭腦中想象的畫面呈現於銀幕,而不是臣服於拍攝環境的客觀性。尤其是當影片中需要表現的是"超現實"的水世界的時候,無論是實景拍攝還是影棚佈景造景都會面臨無計可施的尷尬。 [1: 參GREGORY WAKEMAN為美國娛樂網站Cinema Blend撰寫的《8 Obstacles That Should Have Made The Shallows An Impossible Movie to Film》一文,http://www.cinemablend.com/news/1527030/8]


1、《十誡》(1956)——傳統特效時代造水術的經典之作

在CG出現之前的傳統特效時代,聰明的電影從業者們找到了獨特的電影造水法,主要依靠的是特攝、膠片疊化、摳像等方法。"特攝"即特殊效果攝影,在拍攝大場景時,拍攝者通常會搭建多個不同比例的場景模型來模擬真實場景,有時根據電影需要甚至還會對這些模型進行水淹、爆破等操作。但特攝並不能滿足所有演員與水世界互動的場景,因此,還需要拍攝單獨的演員場景,並通過後期製作中的疊化或摳像操作,把兩個場景融合一處,從而讓包含演員和特效的場景同時出現在銀幕上。用這種辦法創造的銀幕水世界,最為著名的當屬上映於1956年的電影《十誡》。

影片末尾,摩西帶領猶太人來到埃及海邊,埃及法老帶兵從後面追來,此時上帝的神蹟出現,把紅海從中間分開讓猶太人得以通過。這一情節出自家喻戶曉的《聖經》故事,也是影片高潮戲中最為震撼的一幕。影片剛開始拍攝,劇組就陷入瞭如何使海水分開這一難題。雖然可以使用特攝拍攝海洋、洪水的場景,但是即便到現在,人類也不可能真的讓海水從中間分開,更何況這一場景還需要出現眾多的演員參與其中。最終,導演採用"順拍逆放"再加上膠片疊化的手法,在銀幕上實現了這一壯觀場面。"順拍逆放"即先拍攝兩股巨大水流相碰的場景,再將膠片倒放,從而實現"紅海"從中間分開的畫面。下一步要做的是,將此場景的膠片通過摳像、疊化等手段,與分開拍攝的演員表演合成到一個場景,從而創造出這一電影史上的震撼畫面。為了拍攝洪水相碰,導演西席•地密爾(Cecil B. DeMille)在片場搭建了巨大的蓄水池,用了大約1000立方米的水。通過控制閥門,讓這千噸重的水在兩分鐘內就分兩邊全部從片場中的斜坡內流下相撞。據說僅為了拍攝這一場景劇組便耗資上百萬美元,這在當時堪稱是一筆鉅款。

雖然影片最後呈現出來的畫面在今天看來合成的痕跡相當明顯,而且,現在通過CG技術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辦法實現這一場景,但不可否認的是,導演的奇思妙想依舊讓這部電影在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當時來說,這一宏大場面效果令人驚歎。相比之下,2014年新版《出埃及記》的片尾出現同樣的情節,由"CG造水術"創造出的銀幕效果反倒顯得有點平淡了。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1、《十誡》中紅海被分開的壯觀場面


2、《深淵》(1989)——針對流體的數字動畫技術

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戰》通常被視為計算機技術在電影中應用的起點,但是"CG造水術"的發展卻要緩慢的多,直到1989年上映的《深淵》,"CG造水術"才算是取得了一次探索性的成功。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CG技術也是一日千里。創作《深淵》時的CG水平和《星球大戰》時代相比早已相去甚遠。對於創作《深淵》特效的"工業光魔"來說,使用計算機3D建模可以使流體展現出我們所希望的形象,而光線追蹤技術則幫助流體通過光影效果顯現出應有的質感並與周圍環境融合。在《深淵》裡面,外星智慧生物操控水柱造訪男女主角,在與主角們交流時,水柱的前端先是變化出劇中女主角的形象,又變化成她的丈夫的形象,女主角還用手指觸碰了水柱並帶出一小滴海水。這是電影CG史上劃時代的一幕。這一系列場景在傳統特效時代是不可能實現的,數字特效技術在這裡成功的解決了這一難題。為了讓水柱變幻出人臉的形象,"工業光魔"的特效師們使用了3D掃描儀掃描了劇中兩位演員的面部,並進行數字化處理,以他們臉部三維參數建立3D模型,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立體的流體形象。為了表現出水應有的質感,特效公司通過光線追蹤,根據光線到達屏幕前所有可能經過的路徑,為每一束光賦予了特定的顏色,從而創造出了類似於自然界水的形象。最後通過渲染與周圍真實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了所需要的效果。

作為第一部使用CG展現流體形象的電影,《深淵》為以後一系列同類題材的影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影片中使用到的光影追蹤技術為計算機流體賦予了真實的質感,並影響後來眾多同樣涉及到光影問題的CG環境與CG形象。另一方面來說,《深淵》中的水柱終究不太像水,更多呈現出的是金屬質感而不是水的質感。導演卡梅隆應該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這一技術後來沒有向著"怎樣才能更像水"的方向發展,而是發展出了《終結者2》(1991)裡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不透明的液態金屬和透明的水相比,在考慮光的反射折射等問題上要簡單許多。可以說,《終結者2》裡的液態金屬既是CG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當時CG技術的一次揚長避短。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2、《深淵》中外星智慧生物操控水柱幻化出人臉


3、《泰坦尼克號》(1997)——海洋自然環境的模擬突破

雖然在《深淵》中CG流體技術和光影追蹤技術都已經有很大的發展。但是,這些技術日後更多的被用來塑造CG形象,如《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而針對自然水世界的模擬(如海洋、河流)在很長時間裡依舊處於停滯,即便是《深淵》中的海洋場景也幾乎全部依靠了特攝手法。直到90年代中後期詹姆斯·卡梅隆拍攝《泰坦尼克號》(1997)時,情況才有所變化。此時的計算機技術已經可以模擬地球上的海洋,繼而創造出變化莫測的海洋場景。最初困擾技術人員的主要是,如何使得數字海洋環境更加真實,能與影片中各種不同的環境、空間、時間、季節、氣候等條件有機結合而不是顯現出一種單一塑料感,並且可以根據需求隨時調整最終形成的海洋形態。CG特效師們通過對風、光影、地理位置、季節等眾多參數進行分析,根據已有的海洋場景,終於創造出一片新的數字海洋並應用到影片拍攝中。這絕對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事件,它意味著,電影從業者日後在拍攝大規模的海洋場景時,不僅不用再費心於如何採景或如何特攝等眾多難題,而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多種多樣的水世界。

實際上,在《泰坦尼克號》之前的科幻片《未來水世界》(1995)裡面已經採用到了部分的"CG造水術",可惜這部電影在當年票房慘敗。在拍攝《泰坦尼克號》時,卡梅隆也找到了為《未來水世界》提供模擬海洋服務的"Arete"公司,尋求《泰坦尼克號》數字海洋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Arete" 公司以往提供的都是晴朗環境下較為靜態的海洋,基本可以說是根據已有海洋創造一個數字複製品,較為呆板,難以有所變化。如何打造一個能與船互動,能對天空和物體產生反射,而且能與夕陽、夜晚等不同光影環境結合的數字海洋,成為《泰坦尼克號》特效團隊和"Arete" 公司急需解決的一個大問題。最終,"Arete"公司為特效團隊定製了一個專屬插件,特效團隊可以在其中設置太陽的位置,並可以輸入天氣、雲層、風力等自然參數條件,以此創造出一個足以亂真的自然海洋場景。之後,特效團隊再將電腦建立的數字船模型放入這片海洋中,最終打造出雄偉的泰坦尼克號在夕陽下和夜間航行的壯麗場景。即便如此,仍有美中不足的是,針對船航行時產生的尾跡,由於涉及到物體碰撞、折射、反射等眾多問題,在當時依舊沒有好的解決方案。最終,詹姆斯·卡梅隆拍攝了真船航行產生的軌跡,並使用數字技術粘貼到影片所需的畫面中,產生了船與海浪互動的最終場景。如果說前面"CG造水術"打造的數字海洋是"以假亂真"的話,最後這一點無奈之舉算是"以真亂假"了。

可以說,《泰坦尼克號》就是大規模"CG造水術"應用的開端。自此之後,電影業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數字海洋,尤其是針對一些需要有大場景水世界畫面的影片,數字海洋大大減少了實拍可能遇到的困難,而且創造出了各種實拍不可能實現的效果。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3、《泰坦尼克號》中真假難辨的海洋世界


4、《後天》(2004)——動態大規模流體難題的解決

如前所述,"CG造水術"雖然已經出現,但是物體與數字水世界的互動依舊是困擾著電影界的難題。雖然可以像《泰坦尼克號》那樣,先實拍水與物體交互的畫面,再加CG技術共同作用解決這一問題,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電影界依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實拍上,並沒有很好的體現出"CG造水術"較之於傳統拍攝、特攝手法的優勢所在。更何況,這一權宜之計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影片可能遇到的問題。

幾年之後,隨著計算機模擬技術與動態追蹤技術的出現,創造一些大規模流體與物體的交互場景開始成為可能。以2004年上映的《後天》中眾多的洪水場景為例。其中最為基礎的數字海洋的CG技術與《泰坦尼克號》相差不多,不過《後天》中的環境更為惡劣。為了實現所需效果,導演採用了分層製作並輔以調色的手法。如在影片中的大西洋浮標場景,導演將閃電等光影效果與海洋、天空等分層製作。在製作了模擬海洋後,導演又在海洋中添加了浮標模型。以較小比例的浮標模型做參照,即便是相對平靜的CG海浪在銀幕上也可以表現出更大的波動效果。特效團隊再加上最終的調色操作,為我們展現出銀幕上的狂風巨浪場景。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4、《後天》中的數字海洋


但是,當影片需要表現洪水淹沒紐約的場景時,光憑模擬海洋和調色手法已經無法達到所需效果。在這裡,製作團隊還是採取了分層製作。海洋、CG紐約城市模型、洪水、環境中的雷雨電都分開製作,甚至連洪水中的浪花也單獨製作。通過計算機動態模擬洪水進入紐約後可能的流向,製作組先是渲染水進入紐約的場景;為了展現真實的洪水衝撞的場景,特效組又根據洪水的流向專門製作了不同場景衝撞時的浪花;最後再加上雷電效果,將這些CG效果複合在一起。雖然動態的進行浪花製作有很大難度,但是通過細化製作的模型,最終呈現出的視覺效果非常的好。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5、《後天》中洪水淹沒紐約的場景


不過,當時的技術依舊不能很好的處理演員與CG水的互動。因此,在展現水淹沒人群等重要場景時,電影只能依靠大量的水花直接吞沒人群和鏡頭切換來掩蓋"CG造水術"的不足。仔細觀察圖6下半部分可以發現,在淹沒人群后,巨大的浪花並沒任何變化,這些細節上的不足會讓影片顯得不夠真實,只能讓鏡頭快速切換。另外,在一些演員與水互動的近距離畫面中,導演依舊採用了實拍和特攝的傳統手法。圖6上半部分的場景就是在影棚內實拍完成的,劇組建造了紐約圖書館前被淹沒的完整場景,真的將數十輛出租車、巴士淹沒在了水中,並且依靠鼓風機等輔助裝置製造出巨浪和下雨的效果。

雖然《後天》依靠的特效技術仍舊有所限制,細看產生的洪水波浪效果也並不能讓人完全滿意,但是對於"CG造水術"來說,《後天》意味著動態海洋和大規模的CG水物互動成為可能,這使得此後電影界拍攝宏大水場景不再需要完全依靠傳統拍攝手法,而且可以選擇更加多種多樣的環境與效果。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6、《後天》中的"真水"和"CG水"


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CG創造的完美水世界

雖然在《後天》之後,特效團隊已經可以模擬洪水、巨浪等效果,但是針對CG水的細節處理卻少有突破,大部分涉及到水的近距離拍攝仍只能使用實拍完成。作為"CG造水術"再上的一個新臺階,是通過收集各類水面參數、使用計算機模擬水面乃至使用繪畫製作等各種辦法,使得CG水的細節逐步趨向完整,可以匹配各類自然環境乃至超自然環境,在特殊情況下甚至能與CG角色展開互動。在這方面,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突破。

由於這部影片超過70%的畫面都涉及到多種多樣的海洋環境,這使得完全採用實拍變為不可能,因此如何模擬真實的海洋畫面成為拍攝前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許多數字海洋的波動方式都是根據實拍的素材製作的,導演李安甚至為了感受真實的海洋環境,拉上特效團隊成員乘坐快艇在太平洋的風浪中收集數據。以片頭船沉沒的鏡頭為例,特效公司在研究了水流、浪波形狀、海浪頻率、白浪等數據後,為這部電影特意編寫了一個插件。與一般的流體模擬程序不同的是,這個插件可以把不同的幾何圖形變成不同的海浪形狀,再通過分層渲染增加泡沫、水霧等細節達到最終的效果。而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還有一個突破是老虎在水中游泳的畫面,除了實拍外還有大量鏡頭是CG製作的,這在以往的電影裡是無法想象的,因為CG物體與CG水的互動需要考慮到互動雙方大量的參數變化和整體的畫面呈現方式,更何況這裡的CG物體是一隻"活"的CG老虎。製作團隊先製作了水面,再模擬了老虎在水中的動作,最後為老虎繪製了骨骼毛髮等細節,而且為了模擬溼身的效果,老虎水面上的毛髮與水面下的毛髮採用了不同的設計。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美輪美奐的數字海洋


在另一部電影《星際穿越》(2014)中,主角們登上了米勒星球,由於靠近黑洞,這個星球上會產生高達數千米的巨浪。在這種巨浪下,原有的水參數都已經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對於浪的大致形狀和運動,製作團隊使用了手工動畫的方式來製作,而對於浪表面的大量氣泡、波浪、水花等,製作團隊則開發了一個內部軟件來進行模擬。《星際穿越》中的外星巨浪可以說是傳統技術和CG技術的一次完美結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星際穿越》這兩部電影展現出的驚豔場景意味著,我們已經可以憑藉計算機的模擬來實現對自然乃至超自然水世界的創造,這也使得"CG造水術"在今後可以越來越多的應用於不同的電影中,從而創造出更多的電影奇觀與電影美景。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8、《星際穿越》中的外星水世界


二、"CG造水術"的技術分析

從《泰坦尼克號》算起的話,過去二十年,"CG造水術"走過的是一條相當坎坷的上升之路。實拍地球上的水世界並非難事,為什麼電影創作者們非要花這麼多的力氣來用CG造水?究其原因,自然還是因為CG造水能夠更好的為電影創作服務。歸納起來,"CG造水術"至少有以下幾大優勢。


1、超越傳統特效的各種束縛

《十誡》中紅海被一分為二的場面,可以算是傳統特效時代的巔峰之作。然而,這一場面在今天看恰好暴露出傳統特效的諸多限制。比如說,攝製組必須花很大的力氣來讓千噸重的兩股水流傾瀉相撞,這一辦法消耗人力物力財力不說,而且也僅適用於《十誡》中的這一情節,並不能夠成為銀幕造水的普適辦法。此外,把海水分開和演員們合成在一起的畫面不僅拼接痕跡明顯,而且這樣的合成鏡頭只能是保持攝影機不動的固定鏡頭,這些都大大限制了傳統特效時代的電影創作。

相比之下,《泰坦尼克號》在拍攝過程中雖然也建造了大的水池,但畢竟不像《十誡》那麼費力。更重要的是,"CG造水術"徹底解放了《泰坦尼克號》的攝影機,影片中船在海上航行的壯觀場面、各種俯仰角度和各種推拉搖移鏡頭都得益於此。此外,由"CG造水術"製造的數字海洋還可以被賦予夕陽、夜間、白天等多種不同環境,這些都是傳統特效難以實現的。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裡,由"CG造水術"創造的數字海洋更是被賦予了曼妙生命一般,這樣的銀幕奇景已經遠非傳統特效所能實現。

2、將實際的佈景造景工作大大簡化

藉助傳統的佈景造景手法打造"現實水世界"往往會面臨重重困難。比如上文提到的《後天》中搭建的紐約市圖書館前被淹沒的場景。實地搭建不僅需要耗費劇組大量精力,而且對拍攝的設備、場地也會有更多要求。由於水的存在、拍攝的設備很可能會出現故障。而為了表現下雨刮風等特殊環境,劇組在搭建水箱外還需要安置巨型鼓風機、造浪器等設備。不說實際效果如何,上述問題毫無疑問都大大增加了拍攝難度。

有了成熟的"CG造水術"後,通常不再需要大規模的搭建場景,而僅僅是佈置主角周圍的環境,其他都通過綠幕加CG製作的方法完成。比如在電影《華爾街之狼》(2013)中,主角們在海上的遊艇中舉行派對,這時鏡頭採用的是從空中俯拍的方式。過去拍攝類似場景,通常是採用雙船拍攝,而俯拍甚至需要用到直升機的參與。但是在此片中,劇組只是在影棚裡搭建了遊艇模型,而周圍的水全部使用CG造水技術補充。這種作法不僅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拍攝成本,而且使得劇組間溝通更為順暢,並且大大豐富了可能採用的拍攝手法和機位變化。同樣在《了不起的蓋茨比》(2013)中,創作者們除了在主角途經之路周圍搭造了部分模型外,大量出現的港口、泳池等場景都是藉助CG造水技術實現的。這使得劇組不需要建立規模巨大的模擬城市就能達到拍攝需求。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9、《華爾街之狼》實拍與完成影片對比


3、提高拍攝效率和安全性

海洋題材影片的拍攝一直是困擾眾多導演的難題,在很長時間裡都讓眾多導演望而卻步。以電影《大白鯊》(1975)的拍攝過程為例,影片外景取在馬薩諸塞州的瑪莎葡萄島,當地海床含沙量很高,便於穩定操作機械鯊魚。儘管如此,影片拍攝仍然麻煩不斷,導致拍攝預算嚴重超支。拍攝海上畫面時,往往會出現帆船闖入畫面、攝影機被打溼、船隻下沉等意外情況,所以拍攝進度一再延誤。機械鯊魚也經常出故障,因為海水會腐蝕內部零件。不過,拍攝進度的延誤也算是對影片起到了點積極作用。漫長的拍攝週期讓主創人員有時間不斷完善劇本;故障頻出的機械鯊魚更迫使斯皮爾伯格不得不採用大量暗示手法,比如影片中多用漂浮不定的黃色浮筒來暗示鯊魚的存在。[endnoteRef:2]事實上斯皮爾伯格拍攝《大白鯊》遇到的眾多問題不僅是他個人曾遭遇的,也是長期困擾著眾多電影從業者的共同難題。傳統水面拍攝由於眾多意外的可能發生,不僅導致效率低下、預算超標,甚至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2: 參1905電影網 《影片幕後》,http://www.1905.com/mdb/film/63219/feature/?fr=wwwmdb_data_tab_20140918]

許多年以後,李安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通過CG造水,眾多問題都得以解決。和《大白鯊》相比,同樣是有動物存在,同樣涉及海洋,雖然部分場景如老虎游泳的一部分採用了實拍,但是通過CG技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海洋彷彿被導演徹底"馴服"了。"CG造水術"不僅讓導演擺脫了實景拍攝的諸多問題,而且,由CG造水技術製造的數字水世界只需要通過調節參數,便可以讓它或波濤洶湧或風平浪靜,或陰暗險惡或美輪美奐。無論是滿是發光水母的夜晚海面還是絢麗燦爛的夕陽海面,都可以任由"CG造水術"幻化而生。

4、創造無法實現的特殊世界

對於CG造水技術來說,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突破是可以建造我們無法實現的特殊世界。在《十誡》中紅海被分開的場景曾困擾了劇組很長時間,雖然最終使用特攝加摳像疊化的手段實現了,但如前所述這一手法僅適用於《十誡》中的電影情節,不可能被複制到其他電影裡面。但是現在,成熟的"CG造水術"可以讓電影創作者們輕易實現各種自然界不可能出現的水的世界。不論是《後天》中淹沒紐約的滔天洪水還是《星際穿越》中高達上千米的恐怖巨浪,藉助"CG造水術"都已逼真的呈現在了銀幕之上。包括《環太平洋》(2013)、《哥斯拉》(2014)等近年來深受歡迎的好萊塢大片,其中都涉及到了"CG造水術",都利用"CG造水術"創造出現實世界難以見到甚至無法實現的水的世界。相信今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奇思妙想,能夠藉助"CG造水術"誕生在電影銀幕。


三、數字水世界的美學圖景

從《未來水世界》單純複製現實海洋開始,到《泰坦尼克號》能為數字水世界賦予不同的環境,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藉助特效技術打造超越自然之美的數字海洋,到《星際穿越》裡面逼真的超自然數字水世界,"CG造水術"實際上走的是一條從模仿到原創的探索之路。這十多年來,"CG造水術"在處理光的折射反射、水體的走勢、水的流動、波浪的形態等方面都有極大的進步。為了實現數字水世界的逼真效果,電影創作者們收集了大量關於水的數據並分門別類,將不同環境下CG水波紋、浪高、白浪比例、波動頻率等種種數據以數字的方式儲存,並藉助計算機視覺特效技術將其在影片中復現。在此基礎之上,電影人又可以藉助計算機對這一虛擬而又逼真的數字水世界進行各種操控,創造出各種如夢如幻的電影畫面。我們現在觀看早期涉及到CG造水的電影比如《後天》中的滔天洪水時,還是能感受到一種類似塑料般的不真實的質感,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CG造水術"在當時的技術缺陷;但是到了《星際穿越》,片中超自然存在的千米巨浪如此誇張卻不會讓人有出戏的感覺,說明此時的"CG造水術"已經幾近爐火純青。

電影中的數字水世界通常不會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服務於影片本身的CG特效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只有結合了眾多CG造物、CG造景的數字水世界才能真正顯現出它的魅力。到現在,"CG造水術"製作的數字水世界已經可以讓劇組放棄大部分實景拍攝的工作。很多電影中涉及到水的外景,如今都採用棚拍加後期製作的方式來完成,這樣做既節約了影片的製作成本,提高了拍片效率,又能讓導演把頭腦中想象的畫面更加充分的呈現出來,帶給觀眾更加美好的觀影體驗。還是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為例,特效團隊藉助特地製作的插件,得以在數字海面上任意放置想要出現的光斑、打造需要的波浪。正是藉助這些手段,我們才得以在銀幕上見到無數水母在淺海中閃閃發光、夕陽下絢爛的海洋映射著粉紅色的光芒等各種迷人畫面,沉浸在影片所打造的夢幻般唯美場景中,這些畫面都是不可能通過實地拍攝獲得的。如今,數字水世界與其他CG技術結合,正使得銀幕上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的界限被不斷抹去,觀眾也不斷被用電腦製作的CG畫面所俘虜,而數字水世界也正是能夠俘虜觀眾的電影世界中的重要一環。


說說電影裡的“水”背後的CG特效技術

圖10、《華爾街之狼》實拍與完成影片對比


既然"CG造水術"有著如此多的優點,是否可以認為,在今後的電影創作中,"CG造水術"將徹底取代所有涉及到水的鏡頭的實拍工作?至少目前來說答案是否定的,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這一問題:首先,CG造水成本不低。目前CG製作的成本相對於實拍來說通常只高不低,即便它可以提升整個劇組的拍攝效率。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裡的沉船片段,其中的數字海洋畫面就是數十臺計算機同時渲染數週的產物,這樣做其實花費不菲。大規模的CG製作毫無疑問會增加製片成本,因此更多劇組追求的是實拍與CG造水中的一個平衡點。其次,"CG造水術"在技術上仍有待完善,尤其是處理人物和水互動的距離較近的畫面, CG生成的水仍有諸如反射不當、波紋擴散不對等諸多缺陷。對於持續時間較短的鏡頭,這些缺陷或許還並不明顯,可以通過手工再加工的方式進行彌補。但一部電影中如果出現大量的類似場景,全部使用CG造水不僅不能帶來更好的視覺體驗,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讓人感覺到虛假的痕跡。當然,回顧"CG造水術"的發展歷史,這樣的技術缺陷應該也是很快可以逾越的,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新的因素需要考慮,這就涉及到第三個問題——演員的表演。一旦涉及到有演員的場景,使用CG造水很可能會妨礙演員的表演。試想一下,讓演員處在一片綠幕中,表現在水底潛行或者在水中掙扎的畫面,有過潛水或游泳經歷的人容易理解,在水裡和在空氣裡是完全不一樣的環境,離開真實的水的環境,是很難表演出在水中的真實感的。

回顧"CG造水術"二十年的發展之路,可以說,這一技術的應用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電影製作的流程。包括"CG造水術"在內的CG佈景,大大減少了電影業在採景佈景上耗費的精力,降低了電影的製作成本,提高了電影的拍攝效率,同時也使電影后期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隨著計算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CG造水術"的繼續發展,今後,數字水世界還將進一步取代電影中水環境的實拍工作。但是同時也應該意識到,CG造水並不能取代所有傳統的佈景造景方案,它更多是起到了對實地拍攝和佈景的一種補充和輔助。一個有才華的電影人,其優秀之處恰在於能夠駕馭這些新技術來為電影的創作服務,創造出更加富有藝術美感的電影作品。總之,無論技術如何發展,電影中的"CG造水術"其根本依然是幫助電影實現"真實感"的一種手段,是創造富有藝術生命力的影片的助力之一。二十年來,"CG造水術"改變了銀幕上水世界的形態。我們有理由相信,藉助"CG造水術",今後我們將在銀幕上見到更多超越自然之美的、神奇的數字水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