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有一個月,不過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讀物就是它了

很久沒有過如此愉悅的閱讀體驗了。

比如一邊讀一邊做筆記,不管是截屏,劃線還是真的動筆頭,數量之多,都是近年少有;

比如才讀了三分之一就開始不停地向朋友推薦,用好朋友的話說就是幾乎每次見面都要嘮叨好多遍,要不是深知彼此,差點就要懷疑我是不是改行去賣書了;

比如已經銷聲匿跡多年的挑燈夜讀,通宵達旦,有時候一回神發現窗外居然已經天色微明;

比如讀著讀著忍不住拍著大腿叫好,最興起的時候居然還破天荒的去開了一瓶啤酒,覺得非如此不能一吐胸中塊壘,痛快啊痛快;

還比如早就想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誇一誇這套書,可是思前想後,抓耳撓腮,雖然有千言萬語可是真的提起筆來,才發現什麼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但是,寫不出來也要寫,因為這本書太好了,我想把它推薦給每一個人,雖然很多人應該早已經聽說過它的名字:《羅馬人的故事》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關於這本書本身,其實各種介紹已經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了,再多囉嗦似乎顯得有點畫蛇添足了。那我們就簡單點,把文字變成數字,看看能不能更加簡單直觀一些,說白了就是想再誇一誇這本書。

原因很簡單,因為真的好,所以忍不住。

《羅馬人的故事》全套一共十五冊,累計5250頁,差不多三百多萬字。

作者鹽野七生從一九九二年開始,以每年一冊的速度,歷時十五年,完成了這部煌煌鉅製。

從傳說中羅馬城的建立,到最後羅馬帝國的衰落滅亡,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相當於從中國的周朝末年-春秋時代一口氣寫到了南北朝結束,隋朝建立,這還僅僅是按照西羅馬帝國的歷史來計算,要是按照東羅馬帝國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被攻陷的那一刻作為時間軸參照物,中土都已經是明朝景泰四年的時光了。

至於書中出現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更是層出不窮,畢竟不是還有那一句話嘛,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名副其實。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但是這就是構成自己如此喜愛這本書的全部原因嗎?

顯然不是,其實市面上講羅馬史的著作多得很,阿庇安,特奧多爾·蒙森,李維,愛德華·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塔西佗(《塔西佗歷史》),蘇維託尼烏斯(《羅馬十二帝王傳》)等等,無一不是大家手筆,在這些巨匠面前,如果單就內容本身的歷史意義和思考深度,公允地說,鹽野七生恐怕還不是最出色的那一位。

不過,最好的不見得是最合適的,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談戀愛是這樣,讀書也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就說說這套書怎麼個合適吧。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首先,最最重要的是寫得有趣生動,讀起來好看,因為好看,才會一拿起來就放不下,非得一口氣讀完方才覺得過癮。前面那幾位老先生寫得好是好,但是未免有點板起面孔來教做人的味道,讀著讀著就好像回到了課堂裡背書的年代,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羅馬人的故事》就不是這般古板樣子,大概因為鹽野七生自己是女性的緣故?細膩的筆觸,流暢的敘述,加上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實感,無形之中大大拉近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如果說前面像是拿著戒尺體罰調皮蛋的老爺爺,後者就是臨睡前在床邊搖著蒲扇講故事的老奶奶了。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其次,時代感,這是我在後來才逐漸意識到的一個重要因素。前面幾位大師,要麼是古羅馬帝國的親歷者,要麼也是年代有些日子的前輩高人了。而鹽野七生則不然,她應該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羅馬史作者了。1937年出生於日本的這位奇女子,26歲遊學意大利兩年,最大的感悟是日本是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度,於是回日後不久便再次毅然決然地出走他鄉,再赴意大利,定居羅馬,一住至今,終生研究羅馬史。前文說過,1992年鹽野七生開始撰寫本書,直到2006年完稿,埋頭寫作的十五年其實近在眼前,正好和大多數讀者的生命有了一定程度的重合,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無論是作者的觀點,還是行文的風格,當然會更加貼近當下的風格,而且如果仔細研讀的話,會發現在十五年間逐一寫就的十五本書,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本和第十五本之間的差異還是相當明顯的,想必這許多年間,作者本人也是發生了很多故事吧。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再次,雖然整體而言和絕大多數通史類讀物一樣,《羅馬人的故事》主要是按照時間軸的順序來講述羅馬帝國從建立,到興盛,再到衰敗直至滅亡的過程,但是期間作者穿插了大量的類似編外讀物一樣的章節。比如每本書開頭關於本書歷史時期的錢幣介紹,羅馬三件寶“公路,供水和排水”,羅馬式公共建築的風格演變,以及廣大吃瓜群眾最為喜聞樂見的娛樂八卦等等。千萬不要小瞧這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容,他們的出現不僅調節了讀者閱讀本書的節奏,更重要的是從一個更加宏大,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角度來幫助讀者理解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千百年來那麼多帝國興起又滅亡,大家卻都會用“偉大”這樣一個詞來形容羅馬,這並非只是一種流於形式的恭維。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舉個例子,羅馬鼎盛時期在帝國全境一共修建了長達8.7萬公里的高等級公路和幾乎同樣數量的鄉村公路,這樣一張密密麻麻的公路網就像這個龐大帝國的毛細血管網,為如何統治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遼闊疆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保障。而且,作為基建狂魔,羅馬人修的公路可不是偷工減料的豆腐渣工程,具體質量如何,咱們看圖說話: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是不是很牛?那麼我再告訴你一個更牛的。羅馬帝國滅亡這件事聽上去已經是那麼遙遠的事情了,中間多少戰火瀰漫,多少滄海桑田,但是直到今天意大利全境的高速公路網很多還是按照當年羅馬人規劃的線路來建造,甚至有的路段還藉助了先人留下的地基,更不要說尚有諸多支線小徑幾千年來都還在一直默默無語的發揮著餘熱,成為當地人必不可少的出行要道。

這個真的是祖上積德,澤陂後代,真的很牛,不服不行!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最後,鹽野七生不是簡單的講述歷史,也不是像袁騰飛之流逞一時口舌之快,作驚人之語以博人眼球,而是極其認真的以一種思辨的態度來與每一位看書的讀者來分享她的思考,她的困惑,她的感慨,由此雖然是一本紙質書,卻讓人有了交互式話劇的體驗,不得不說非常奇妙。

比如書中提到的古羅馬帝國錢幣貴金屬含量的變化,從最初的純銀幣,到鼎盛時期的百分之九十五含銀量(為了更加便於加工,保存和流通),這樣一種響噹噹的硬通貨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象徵,但是隨著各種內憂外患,帝國日漸衰弱,積重難返,貨幣的含銀量也不斷下降,最後直到形同廢銅爛鐵,每一次含銀量的變化都會伴隨著王超更迭,社會動盪等等。這個時候鹽野七生巧妙的引入了今日世界經濟之貨幣變化的規律,貨幣已經從一種實體象徵變成了一種信用象徵,這是一種本質的轉變。有心的讀者看到這裡,恐怕會很自然的想到區塊鏈和虛擬貨幣吧。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古羅馬VS日本(古代和現代),古羅馬vs中國(古代和現代),西方帝國vs東方帝國,各方蠻族的對比,羅馬帝國各個行省,各位皇帝之間的對比……作者寫的很自在,讀者看的很過癮,雙方隔空相望,時不時地做幾番交流,你來我往,不亦樂乎。

這是一種讀書的樂趣,而且,還是一種很高級的樂趣。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既然如此,我決定好好再享受一番這種樂趣,畢竟不是每本書都能帶給我這樣的快感。

需要做什麼呢?

---重新再讀一遍,需要的話,多讀幾遍;

---認認真真做筆記,不是截屏,不是劃線,是認認真真的去寫在本子上;

---所有上面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第三步做準備,思考,獨立的,深度的,全面的,多角度不斷迭代的思考;

還有最後一件事,下單買一套正版紙質書,電子書還是有很多不便之處。

這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好書,而且這樣才是支持作者的最好方式。

虽然还有一个月,不过二零一九年的最佳读物就是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