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易武,它是普洱茶“後”,是美女蛇居住的地方;它甜柔滑厚、回甘生津,它苦澀輕、湯帶甜;它曾是貢茶產地,曾備受追捧。

  然而,知道這些,並不代表你瞭解易武。關於易武,三大瑤寨不得不說,不得不知。三大瑤寨分別指:彎弓、颳風寨、同慶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彎弓】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無奈:歷史留下的淒涼

  說起彎弓,心中總會有那麼些許悲涼,因為彎弓大寨的落寞與衰頹。茶馬古道上的“彎弓大寨過去有四百多戶人家,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彎弓大寨分為漢族寨、回族寨,回族寨蓋有清真寺,漢族寨蓋有關帝廟。彎弓的關帝廟是六大茶山最大的廟宇,佔地面積六千平方米以上,全用柏木建成,雕樑畫棟、飛簷點金,當時是六大茶山最精美的建築。彎弓關帝廟如今僅剩下殘垣斷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彎弓大寨現已衰落,為何衰落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瘴癘流行;二說是民族械鬥,估計是挫傷太重,以至於在民國時期也未能復興起來。彎弓古茶園破壞較為嚴重,燒燬太多,現已看不到成片的茶林。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所以,彎弓茶也變得十分難採摘,也成為易武茶中最貴的幾個地方之一,採摘這裡的每一片茶葉必須得戰勝蚊蟲、戰勝寂寞、戰勝勞累,翻越遮天蔽日的森林,跨過瘴氣疊生的彎弓河,再駕駛摩托冒著生命危險在溼滑的林間小道上穿梭,最後才能將這一點點大山精華呈在茶蟲的眼前。更無奈的是這密實的大山中並不是處處都有茶,必須再翻一個山樑才能找到另一片較為集中的茶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天災疾病也罷,人為爭鬥也好,再不想去追究那逝去的歷史、再不想去追尋誰的對錯,這些早已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彎弓大寨就這麼變得淒涼,再也回不去往昔的繁榮、也再也看不到那成片的茶林了。


  彎弓大寨,成了易武的痛,也成了眾多愛普洱茶的人心底永遠的淒涼。


失去: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彎弓大寨的衰頹,讓我們失去的,是它昔日的輝煌繁榮,更是茶之精品。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布朗山之茶氣足性烈,孔武有力,景邁山之茶香高質柔,和順綿長,因此被認為是普洱茶陽剛之氣與陰柔之美的典型。而易武茶,有人認為性質居中,具有中和之美。但是,易武山頭眾多,不可一概而論。如丁家寨、颳風寨、落水洞、麻黑、彎弓等都無不大有來頭,特色鮮明;可以說從陽剛之氣到陰柔之美,妙善賅備,眾美雲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彎弓則屬於至柔至美的好茶,湯色清而亮,香柔水甜,沁人心脾,回甘強烈,在芸芸眾多的普洱茶中,獨樹一幟。


遇見:記住這滄桑的味道


  遇見彎弓,總是顯得不易;而我們所遇到的彎弓,也算是劫後餘生。所以,每一次遇見,都應該用心,才算沒有辜負難得的機會、才算是我們對這小小生命的敬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洗器溫杯,投茶注水:洗茶一遍出湯,湯色清淺透亮,公道杯底野蜜香濃郁迷人。

  出湯,品飲,茶湯湯色漸漸加深,明透且亮;入口,香氣純淨,微微的苦澀感很快化開,舌底生津、回甘不斷,口腔很快就變得清甜,微微涼的感覺,十分舒服。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第5泡左右,終於泡開,茶湯顏色穩定,滋味也展現出來:茶湯入口,潤且滑,口感飽滿厚重,回甘和生津依舊快而持久,純正的野蜜香於舌齒之間久久留存;細細體味,茶韻悠遠內斂,喉韻綿綿。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到了尾水的時候,茶湯入口清甜、不乏厚度,口腔香氣縈繞、喉嚨甘潤,舒適、愜意。


  彎弓,醇厚而不乏野氣,清晰的甘甜卻也不乏幽深內斂的古韻茶氣。大概也只有彎弓,歷經歲月滄桑,才終於有了這獨特的茶韻滋味吧。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識“彎弓”射大雕


  我們敵不過歲月,對逝去更是無奈。於是,對那些終將逝去的、彌足珍貴的,除了暗自惋惜,珍惜是我們更加正確的態度。如這彎弓,已經逝去太多,如若相遇,與其感傷哀嘆,不如細細品味,品出它的悲傷與無奈、品出它的甘潤醇滑、品出它的厚重霸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