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剪紙藝術風格都大致一樣嗎?

z傾城之戀


在世界的剪紙派別上大致分為東西兩派,亞洲地區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可歸納為一派,其他國家和地區可劃分為西派。目前國外的剪紙大都被稱為當代剪紙。它們更具創新性、裝飾性和現代設計的風格,它是傳統民俗剪紙的傳承,融合了設計師更多的個人靈感

東方剪紙玲瓏剔透,以中國、日本剪紙最有代表性;西方剪紙崇尚剪影,德、英、法較為突出。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他們的剪紙夕小:在中國民間剪紙的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出蘭用當代的技術手法加上本民族的文化色彩而創作

日本的切繪畫以刀功取勝,它是在中國剪紙的影響下而開創出的具有日本式的新剪紙。日本的現代切繪大幅度地超過了傳統的,民間的,固有的規範性剪紙模式,是“切”與“繪”相融的獨特樣式,使剪紙作品具有更多的版畫因素,在吸收西方色彩的基礎上,融人日本傳統色彩的冷峻與妖豔,從而形成與浮世繪,西洋畫不同的審美視覺,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剪紙的觀念性審美。

德國、法國、英國主要是剪影,以外輪廓Y影來揭示特徵和表情。剪影有黑白剪影、彩巴剪影。法國的剪紙代表人物是野獸派大師馬蒂斯,他的剪紙基本屬於影廓造型,而且是一種經過誇張了的影廓,利用人體、花卉、動物各種題材,用色純淨而強烈,又極為協調和充滿美感。他把一切實體的和立體的東西都抽象地融進了色彩的層面上,形成鮮明對照的組合,紅色對綠色,藍色對橙色,黃色對紫色,他的剪紙實際上是另一種手段的繪畫。

丹麥的著名作家安徒生也曾經創作過許多剪紙作品,剪紙造型一部分比較古樸,一部分比較寫實。他剪紙時使用的對稱語言並非死板,而是靈活運用,產生構圖的對稱、均衡、變化,他的剪紙充滿了童話色彩。

瑞士剪紙以特有的細緻和精巧見長,剪紙藝術家通常先對摺紙張剪成對稱的裝飾圖案,然後在留白的地方剪出不同的構圖,運用平面的剪紙來說故事。






小海螺手作


我國地廣人多,各地區有著不同的民俗和文化差異,這就使得各地的剪紙內容和風格也具有不同特色。舉幾個常見地區的剪紙加以說明。

河北剪紙首推蔚縣。蔚縣剪紙相傳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剪紙藝人吸取了武強木板水印年畫和楊柳青年畫的色彩特點,採用陰刻為主和色彩點染的方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東北地區的剪紙,以表現當地婦女、兒童生活和騎射內容見長。特別是滿族的剪紙,題材除了同本民族的日常生活聯繫緊密外,還有一些與地域有關的特殊題材和內容,如動物中的熊,梅花鹿。老虎,植物中的人參,山果等,顯現出山鄉分區。滿族崇尚白色,所以過年時的掛錢與漢族所用的紅色不同,而為白色。

陝西剪紙是中國最盛行剪紙的省份之一。其剪紙帶有明顯的原始文化和農耕文化的標記,風格原始淳樸,渾厚深沉。最既有代表性的是延安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樸實,線條粗壯有力,或工細華麗,線條細如髮絲,且以陽刻剪法居多。


由此可見,不同地區的剪紙它的藝術風格是不同的,各地區的剪紙都和當地的民俗文化緊密相連。

我是愛剪紙的小簡,喜歡剪紙的朋友可以關注本頭條號,瞭解更多剪紙知識。祝大家天天好心情。


剪紙摺紙趣手工


南方派:湖北沔陽剪紙,主要在刀法上獨具高超技藝,講究的是“握刀要正,下刀要順,開片要嚴,行刀要勻”。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正、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徵。廣東佛山剪紙,在傳統的基礎上,以其構圖嚴謹、裝飾性強、剔透雅緻、金碧輝煌的特點,多以反映時代生活題材為特色。福建民間剪紙,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朴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緻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意味。 代表為江蘇揚州剪紙和浙江民間剪紙。北方派:山西剪紙,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廣靈剪紙,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豔麗而著稱。晉城剪紙,以磁性剪紙為代表,在全國獨樹一幟。磁性剪紙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畫軸、磁性書寫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盜門、汽車、文件櫃、文具盒等鐵製物體上。磁性剪紙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剪紙的透雕特點和剪紙的透空效果。 河北蔚縣剪紙,蔚縣剪紙是全國唯一的一種以陰刻為主的點彩剪紙,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豔而馳名,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其基本製作工藝為:設計造型——薰樣——雕刻——染色。 陝西民間剪紙,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燻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 山東民間剪紙,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潮陽剪紙,潮陽剪紙圖案中除保留著中原文化意義的裝飾圖紋外,還揉進本地具有的裝飾圖紋,一種潮陽本鄉本土的地方特色的裝飾圖紋,一代代民間剪紙藝人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或感悟擴展延伸到創作設計中,形成特定的潮陽剪紙的藝術風格。 潮陽剪紙的構圖以散點透視為基礎,在特定的紋樣輪廓內採用“花中套花”的手法,圍繞主題,運用諧音寓意的字樣作組合元素,周圍佈滿祥花瑞草紋樣,和諧地構成完整圖案,虛實得體,疏密有致,嚴整中見靈巧,纖細柔媚卻羅列有序,無論是方形、長形或不規則形體,其構圖都飽滿充實,嚴謹而舒朗的畫面,讓人感覺豐富且有變化。 河北阜城剪紙,阜城剪紙線條流暢、形象鮮明、藝術風格獨特,保持了中國畫的寫意、工筆等諸多形式,剪紙的選料主要有絲綢、布匹、絹紙、宣紙等。具體各地方的剪紙作品,推薦到藝驛網—商城查看。


用戶6665701832182


bz木洛塵

16小時前 · 生活領域創作者

剪紙的不同風格流派

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的風格流派。一般來說,以陝西、山東等地為代表的北方派風格豪放粗獷、渾厚純樸;以廣東、福建等地為代表的南方派風格纖細秀麗、玲瓏剔透;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江浙派風格疏密流暢、精巧明快。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

陝西剪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樸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內容,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象,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象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身子,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采。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緻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緻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繡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繡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燻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你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差距地區因為經濟基礎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歎不已,臺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佔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採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

隨著改革開放,民間剪紙也成為婦女們致富的產業,婦女們走進旅遊點、飯店表演自己的藝術,有些剪紙高手被邀請到國外表演。安塞白鳳蓮大娘把自己的作品上到英特網上進行網上銷售。剪紙活動在民間空前活躍,延安、安塞、延川,每年舉辦剪紙創作班、舉行剪紙大比賽,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美自土中生,美自民間來。陝西剪紙藝術深深置根於黃土高原,以其獨特的韻味成為民間藝術的奇葩。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燻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佈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花


心理諮詢師V洋菘


各地方言都不一樣呢!我想一個村裡的剪紙風格都能不一樣!

紙藝網的小藝告訴你,必須不一樣哦!


紙藝網


剪紙的不同風格流派

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的風格流派。一般來說,以陝西、山東等地為代表的北方派風格豪放粗獷、渾厚純樸;以廣東、福建等地為代表的南方派風格纖細秀麗、玲瓏剔透;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江浙派風格疏密流暢、精巧明快。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

陝西剪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樸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內容,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薰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象,用剪紙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象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身子,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采。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緻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緻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繡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繡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燻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樸、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你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髮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裡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差距地區因為經濟基礎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歎不已,臺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佔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採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

隨著改革開放,民間剪紙也成為婦女們致富的產業,婦女們走進旅遊點、飯店表演自己的藝術,有些剪紙高手被邀請到國外表演。安塞白鳳蓮大娘把自己的作品上到英特網上進行網上銷售。剪紙活動在民間空前活躍,延安、安塞、延川,每年舉辦剪紙創作班、舉行剪紙大比賽,推動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美自土中生,美自民間來。陝西剪紙藝術深深置根於黃土高原,以其獨特的韻味成為民間藝術的奇葩。

山東民間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燻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佈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其中,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山東高密剪紙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忘卻。


濱州木洛塵


剪紙藝術在我國分佈較廣,各地剪紙風格相映生輝、相映成趣,其風格大致是:北方剪紙天真渾厚;南方剪紙玲瓏剔透、柔美秀麗;中原的剪紙介於南北之間,淳樸中見秀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