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寶寶十個月就可以走路了,而有的寶寶要到十八個月才可以走路?

期待雨的風


我是育兒予你一名在職兒童康復治療師,專注0-6歲育兒知識。作為兒童運動康復治療師我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教孩子走路,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寶寶什麼時候會走路,永遠是父母最關心的一個問題。那麼關於嬰幼兒的粗大運動發育民間有一句俗語是這麼說:“三翻、六坐、七滾、八爬、週會走”。這也是所有新手媽媽應該必備的育兒常識,它的意思呢就是嬰兒三個月時會翻身;六個月會坐;七個月會來回滾;八個月會爬;一歲會走,這句話與臨床理論也是相一致的。

是什麼決定了孩子走路的時間

一般寶寶到了一週歲左右就能走穩了,有些寶寶學會走路可能就晚一些,有些學會寶寶走路就早一些,為啥有的寶寶走路早,有的寶寶走路晚呢?寶寶走路早晚和什麼有關呢?一起來看看吧。

小兒的步行條件:

條件一:身體正常的豎直關係發育成熟,小兒可放鬆地、自然地站立。

條件二:立位平衡的發育,體重可在兩下肢之間移動,可單足站立。足背屈反射,跨步矯正反射、跳躍矯正反射、立位傾斜反射發育成熟。

條件三:骨盆的對稱性,左右兩側的分離運動。

條件四:環境因素 寶寶是否有走路的慾望和動機,這就跟寶寶的性格有關了,膽大的寶寶可能就比膽小的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要稍微早一點。

以上四點任何一點出差錯,都會影響寶寶走路的時間。具體的走路早晚,和孩子自己的生長髮育速度有關。



從嬰幼兒粗大運動評估的角度來看,95% 的正常足月兒在 11~15 個月會獨立行走,也有 2~3% 在 9~11 月就會獨立行走,另有 2~3% 的孩子在 15 個月後才會獨立行走。 因此,如果寶寶既不是早產兒,也沒有其它腦部疾病或手術病史,可到了 15 個月還不會走的話,我還是建議大家到兒童康復科就診,查一下寶寶不能獨立行走的原因。

寶寶“學步期”家長要怎麼做?

一、提供一個寬敞平坦的學步環境

寶寶剛開始學走路,平衡感差搖搖晃晃的,為了避免孩子出現磕碰的問題,父母要把一些邊邊角角軟包並清理障礙物。

二、不要怕摔倒過多的去保護寶寶

家長要信任寶寶,這個期間的寶寶只有在每一次的跌跌撞撞中才能逐步走起來,如果過多去保護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三、避免過渡依賴學步車

過度依賴學步車學習走路會帶來一定的弊端,寶寶長期固定在學步車裡,會失去很多學習運動的機會。從而延緩寶寶腿部肌肉的發育或者異常步態等。

四、體內營養物質的補充

學步期,寶寶的運動量增加,家長要做好孩子每天的營養物質及水分的補充,要多給寶吃含鈣食物,保證寶寶骨骼的正常發育。

你家寶寶是幾個月開始走路的?歡迎下方評論互動。我是育兒予你,一名在職兒童康復治療師。歡迎關注,我們一起探討科學育兒。如果你的身邊有正在學走路的寶寶,請把這篇文章點贊轉發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


一隻康復獅


為什麼有的寶寶十個月就可以走路了,而有的寶寶要到十八個月才可以走路?

寶寶走路的早晚喝孩子自身的身體素質有關係,我家女兒走路不算早不算晚的,上午還不會,下午就會走了。



為什麼有的寶寶走路早,有的晚

決定寶寶走路早晚的因素主要是生長環境和遺傳因素。

我的孩子隨了她爸爸,喜歡跳越,還不會走路的時候就抓住東西自己跳,我婆婆說這個將來以後肯定很調皮,好動,更甚至的就是孩子的外婆說會不會有多動症,其他不是這樣的,這好動跟遺傳基因有關係。

我愛人他別喜歡運動,沒有事情會在在家跳來跳去的,又或者早起床後也喜歡伸展伸展四肢,我的小孩一看見她爸爸這樣,小腿只蹬躂,會走路的那一天她外婆睡醒了午覺後跟她一起玩球,玩著玩著人家自己就站起來搖搖擺擺的找球去了,接下來大概過了不到十天的時間就已經走得很好了。



鍛鍊寶寶走路的方法

1、建議多爬

這方面我特別諮詢過育兒專家,他們也是建議孩子多爬爬,特別會爬的孩子身體各個方面的整體協調能力超強的。因為爬這個運動是關係到手,胳膊,眼睛,腿,腰,腳全面的有效配合才能爬動,我們可以有意識得多訓練一下孩子的爬功,將來以後再學習跳繩的時候也會體現出來。



2、 建議多戶外活動

我都是隻要有時間就帶孩子除外玩,因為廣場上有很多小朋友在跑來跑去的,也會引起孩子想運動的慾望。

加入J媽《養育聰明寶寶》粉絲圈,點擊加入,更多科學育兒知識在那裡等你哦!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J媽學堂


我家寶寶是七個多月扶著桌子走,十個月大不用藉助外力就可以走路了,只是不太穩。我鄰居的寶寶一歲半還不怎麼會走,一歲十個月才會走路。我覺得寶寶走路的早晚時間是由以下幾個因素導致的:

一、寶寶走路前是否掌握爬行的技能

我家寶寶六個多月的時候就爬得飛快,原因是我自己帶娃,沒空經常抱著她,她就經常在爬行墊玩,看到什麼好玩的玩具就自己爬過去拿。在爬行的過程中,鍛鍊了她的手腳協調能力和平衡力,所以走路的時間也比較早。我鄰居的寶寶經常抱在手上,一歲多也不會爬,手腳得不到鍛鍊,自然走路也慢。

二、膽量

寶寶走路也是一件考驗膽量的事情。寶寶學走路的時候,如果摔跤摔痛了,有可能會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再嘗試,自然不會很快學會走路。我鄰居的寶寶也是摔到後腦,痛得哇哇大哭,然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肯邁開腳步。所以家長在寶寶摔痛時,一定要及時安撫,避免寶寶產生恐懼心理。

三、玩耍中學會走路

我家寶寶是通過推箱子、凳子等物品學會走路的,我們沒有彎著腰牽她的手,讓她學會走路。我們平時就把一個裝有東西的箱子給她推,她推不動的時候,我們再幫她推一下。她每次都推箱子都好開心,在玩耍中逐漸掌握了走路的技巧,會走路自然是水到渠成。


另外,寶寶走路早晚也有可能是父母遺傳。寶寶各種條件符合了,自然會走路,父母也不要過於焦慮。父母在寶寶學走路的時候,要多鍛鍊寶寶的膽量,掌握平衡力,寶寶自然就學會走路了。


悅媽育兒


這個問題可以很簡單地用四個字回答:個體差異。

我家異卵雙胞胎,相隔一分鐘被醫生拿出我的肚子,於是就成為了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兩個娃從出生起就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養育方式,同一個時間睡覺,同一個時間吃飯,在同一個地方玩耍,偶爾同時生病,同樣在四個月零一個星期的時候添加了輔食,放在同一個遊戲墊上度過她們還會翻身之前的大部份清醒時間。但是,姐姐四個月會翻身五個月自己在嬰兒床中拉著圍欄就站起來了,七個月會扶走,九個月就能獨自走路了,可是妹妹七個月才能熟練翻身,十三個月才解鎖了獨自走路。可見,即使是完全一樣方式養育的雙胞胎學會走路時間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性格上,姐姐從小就天不怕地不怕的,也不怕痛,打針都不哭的。妹妹是每次打疫苗都能哭到整個樓都能聽見的那種。所以,姐姐沒那麼怕摔就很快掌握了走路的技巧。那麼看來,走路跟每個人的性格有關。還跟體重有關。我家妹妹一直都是比較胖的。

----------------------------------------------

歡迎關注歡樂twins媽咪——一個勤奮好學的一拖二的全職媽媽,家有雙胞胎萌娃兩隻,芳齡十五個月。沒有理論的東拼西湊複製黏貼,寫的全是自己的經驗,一個字一個字手機敲打上來的。中西結合的育兒方式,養育出最快樂的娃。歡迎評論相同或不同的觀點。


歡樂雙胞胎日常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是一個二孩寶媽,二寶現在13個月多點,還不會走路,獨站都不可以。這個也不是著急就可以的,想想可能與我平時的照顧有關吧。

一、鍛鍊少

我們兩個外出的時間也是不少,但是我都抱著她,她鍛鍊行走的機會並不多。不是不讓她走,只是她比較懶,還是比較享受被抱著的感覺。

二、遺傳因素

媽媽說我是15個月才開始會走的,我家二寶比較隨我。我們娘倆都屬於屁股沉的那種,坐著就不想起來,跟我一樣不想走路吧。

三、引導少

對於寶寶走路這件事情我是比較放心的,孩子發育沒問題,走路越晚越好。因為我的腿不直,心裡感覺二寶走路晚就好了。

現在二寶已經十三個月了,我應該給他鍛鍊的機會了,當然學步車是不能用的。



加加麻麻


孩子走路早晚和孩子本身運動能力相關

我家兒子是走路比較早的,其實我本身希望他能更多爬一陣。

記得大概也就不到一週歲時,我去廚房給孩子弄吃的,等我再回到房間時,當時正在地墊上爬來爬去玩的娃,自己拽著床單子居然就顫巍巍地站起來了。


從此之後,只要有機會站起來他就會拽著床單或者扶著什麼就直接站起來了,站起來的世界對於他來說應該是極具吸引力的,因為可以看見更多的花花世界。從此他就開始自己去尋求各種站,然後自己探求走的模式。

可能我比較喜歡運動,兒子還是繼承了我的這個基因,他的各項運動從來不需要我操心。從爬到走,到跑,也從來沒有坐過學步車。到現在學校裡的各種運動以及游泳等,都是他自己搞定。


孩子走路早晚和生長環境相關

聽老媽講過老家有個孩子,因為母親沒了,父親沒空管她,只能把她拴在家裡,自己去做事,所以這個孩子一直不怎麼會走路,直到好幾歲了才學會走路,這種被漠視被忽略的環境造就了孩子不會走路,不過這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了。


<strong>能讓孩子多爬還是多爬爬

  • 寶寶爬行有助於協調能力發展

機體必須在感官訊息、手、眼以及腳的協調配合下,才能有效地完成爬行動作。在爬行過程中所接受到的良性刺激可促進嬰兒的空間智能的發展。嬰兒也因爬行知道身處何處,以及如何避開障礙物,有助抽象概念的形成,將來有益數理學習。

  • 爬行可刺激內耳或前庭系統,有助維持平衡感

爬行還有助於左右腦的均衡發展、理解與記憶並進,所以爬行讓寶寶更聰明。


現在很多大人也都喜歡穿上爬行服,在大自然裡各種爬呢。

jason媽咪有辦法,喜詩詞,愛旅遊,優質問答答主,在育兒路上不斷學習修行,聽說關注我的都是長得好看的。來,一起修行吧。全部是原創,字字都是自己的實踐經驗。

jason媽咪有辦法


你好,對於孩子走路早或者晚,一直都是父母非常關心的問題。其實這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的個體條件不同,生長髮育的節奏也不一樣。只要沒有疾病,父母們就沒有太大必要擔心。

說說我家孩子和朋友家孩子的小時候

我家孩子是女孩,走路就比較早。2個月的時候就能翻身了,3個月就能坐著了,但是不太穩。6個月的時候,有天早上睜開眼睛,發現她扶著小床站著呢,給我和她媽嚇了一跳。7個月的時候已經可以扶著東西慢慢移動了。但是我們沒讓她那麼快的走,還是鼓勵她多爬,有的時候甚至是強迫她不站起來,就這麼一直爬到1歲多,才開始鼓勵她走的。大概一歲半就可以小跑起來,遇到障礙物還可以躲閃。

在說說朋友家的男孩,只比我家姑娘小一個月,一歲的時候還不會走,也不是不會,就是不愛走,感覺腿特別沒力量。沒有扶的東西,自己是不會站起來的。一歲半的時候可以走了,但是很慢,有點內八字,不穩,總摔倒。朋友一度以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上醫院做了各種檢查,花錢不少,也沒查出什麼問題,就是告訴他慢慢來。

現在的兩個孩子的情況

現在他倆都四歲多了,我姑娘基本正常發育,沒看出來比別的孩子在運動能力上強多少,倒是覺得不太會跑步,跑的時候不擺臂,所以感覺跑不快。

再看看朋友家的男孩,4歲半不到115釐米,一米高的地方說跳就跳下來,跑的飛快,協調性極好,各種運動上手非常快。運動能力完全碾壓我姑娘。

結論,沒大病父母就不要自己嚇唬自己,按照孩子的客觀生長規律,科學看待孩子的成長。


然爸靠點譜


本人一歲半會走,兩歲半會說話,七歲才會數數,可是後來博士畢業,給老人買房,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我覺得走路很早的基本都是被父母逼的,而父母逼迫的原因是自己失敗的人生,想在孩子身上找存在感。這反而害了孩子,很多羅圈腿和腿病與此有關。走路是完全不用教的,順其自然就好。


東北虎1116


研究指出,寶寶走路的早晚和智商沒多大關係,每個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都不一樣,早早學會走路與寶寶今後成長髮育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聯繫。

寶寶學走路確實存在著個體差異,是先後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

有調查顯示,大約有40%的寶寶學走路的月齡與其父母相似,甚至有的寶寶連爬行和走路的姿勢都和父母小時候一模一樣,這充分說明了先天性遺傳因素對寶寶學走路是有影響的。

2.寶寶身高體重因素

按照常理,體重輕小個頭寶寶比大塊頭寶寶更早學會走路,因為寶寶的雙腿膝蓋承受的壓力要小一些,相對大塊頭寶寶而言更容易支配自己的肢體,包括平衡能力的獲取都會較為容易一些。

3.性格因素

肌肉力量,平衡感,性格,這三個因素決定了寶寶走路的早晚,其中性格無疑是寶寶學走路的最大影響因素。性格溫順,謹慎,膽小的寶寶往往走路較晚,而性格活潑,好動,膽子大的寶寶勢必走的早一些。對於走路稍晚2-3個月的寶寶家長不必太過擔憂。

4.家長有意識的鍛鍊

寶寶能否獨立行走,關鍵也在於寶寶的腿部肌肉力量是否能支撐起寶寶的身體,家長們從9個月起就可以有意識的鍛鍊寶寶的腿部肌肉力量,10個月可以鍛鍊寶寶扶牆站立,11個月可以鍛鍊寶寶蹲下和起立。

•要不要干預寶寶走路?

除了少數的寶寶有發育異常外,絕大多數寶寶都不需要幾張過分的干預學走路,不要刻意的訓練寶寶學走路,更不要過分的保護寶寶不讓他學走路。每個寶寶都有自己會走路的節奏,這算是自然發展規律,不要強求,早或晚三個月都正常。

注意:

如果寶寶一歲半了還走不穩,那麼建議去醫院做相關檢查!

➕關注“Vera育娃”瞭解更多育兒,健康常識……


Vera育娃


學走路是每個寶寶的必經階段,但是細心的寶媽就會發現,即使是同一天出生的寶寶,他們也不會在同一天學會走路,而是各有差異,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9-10月齡的寶寶已經能夠自行站立,扶著東西的情況下可以蹣跚學步,到一歲的時候就可以獨立走路,因為各種因素的差異,寶寶會走路的時間或早或晚,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寶寶有這麼大的差異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遺傳因素;

約有40%的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和父母相似,有的甚至連邁步和爬行的姿勢都和父母一模一樣。

二、過早使用學步車;

有的家長為了讓寶寶早點學會走路而給寶寶用上了學步車,這是不正確的。在學步車裡,寶寶無論如何都是不會摔倒的,但也妨礙了寶寶在學走路時對自身重心的掌握,離開學步車後寶寶反而不會正常的走路了,沐沐自己的小孩就是用了學步車,學會走路的時間比同齡人多了接近兩個月的時間。而且過早的讓寶寶站立,對於寶寶的脊椎和四肢發育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strong>


<strong>

三、寶寶對爬行的喜好;

有一部分喜歡爬行的寶寶,在開始學走路時就表現的不是很積極,而是很享受在地上“爬來爬去”的過程,這種情況家長需要正確的引導。

四、性格差異;

性格相對穩重謹慎的寶寶學會走路的時間會晚一些,或者是在學走路的時候有被強迫或是摔跤的經歷的寶寶,對於學走路這件事可能要“慢熱”一些;

五、個體發育的差異;

個體發育的差異是存在於每個寶寶身上的,但不屬於病態,除去腦癱和神經發育的異常,健康的寶寶只要家長耐心引導,還是能趕上同齡人的腳步的。<strong>

六、家長的情緒;

有時候家長的情緒在孩子身上的影響也是十分有關係的,有的家長生怕孩子摔跤,孩子一摔到了就驚慌失措、大驚失色,或是捨不得放開手讓寶寶走路,使得寶寶產生對學走路的懼怕感,這也會影響到寶寶學習走路。

不論怎麼說,學走路對於寶寶來說是一件艱難的工作,所以我們做家長的更要耐心和勇敢,該放手時就放手,相信我們的寶寶是最棒的!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