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死後,曹操為什麼要去哭喪?

邕軍憂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處。

第一,收買人心。

袁紹不得人心?

不得人心,他就不可能成為北方的霸主。

當時袁紹的地盤、軍隊都比曹操要大要多,而且地盤的經濟還要好得多。

這客觀說明袁紹是頗有能力,尤其得到北方人民支持。

袁紹在北方的統治大體是不錯的。

據《獻帝春秋》記載:(袁)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可見,袁紹對於自己的地盤的人民,還是相當不錯的,管理得法。

相反,曹操才打仗期間,曾經有過幾次屠殺事件,口碑並不好。

現在袁紹死了,曹操很快就會佔領他的地盤,自然要收買人心,獲得原來袁紹的人民和部下的支持。

這一哭,是必要的。

第二,表示和袁紹沒有私人仇恨,曹操是代表國家對付袁紹。

三國時期,軍閥互相攻殺,把人民害的很慘,人口巨減到原來的幾分之一。

而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朝廷的名義出現。

所以,曹操為了不讓人民認為自己是為了搶地盤才同袁紹火拼,就必須哭一哭。

似乎曹操和袁紹沒有矛盾,只是執行皇帝的命令。

通過這種手段,加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假象。

第三,曹操和袁紹私交尚可。

拋去利益之爭,曹操和袁紹也算是朋友,故人。

曹操和袁紹早在黃巾之亂時候就認識,也是老朋友。

雖然兩人有過一些矛盾,但並不是敵人,因為互相沒有什麼交集。

在十八路諸侯反董卓的時候,袁紹是盟主,曹操是一個諸侯。曹操的失敗,主要是自己的孤軍冒進,也怪不得袁紹。

後來大家因為搶地盤成為敵人,主要也是政治和利益衝突,換誰也是這樣。

所以拋去工作不談,就私人關係上兩人沒有矛盾。


薩沙


曹操哭袁紹,《三國志》裡有記載。

緊隨其後,陳壽記錄了袁紹與曹操共同起兵時哥倆的一段對話,這基本上就回答了曹操為何去哭喪袁紹的原因。


曰:“鄴定。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

曹操平定鄴城後,到袁紹墳墓祭祀他,哭得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啊!

鑑於哥倆既是老同學,又是老同事,情之所至,也就沒有必要做戲,寫一個悼文啥的啦,臨場發揮,回顧了一段兩人交往地歷史,寄託了一下深深地哀思。

曹操曰:

想當年,吾與本初共同起兵討伐董卓。本初問我“如果事情不能成功,哪個地方可以依據啊?”

我反問道“足下以為何如?”

本初說道“我南據黃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或許可以成功吧?”

我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言猶在昨,不想本初已去,嗚呼哀哉!

曹操哭得很難過啊!

不能就此說曹操是奸雄,虛情假意。

雖然是戰略對手,英雄惺惺相惜也是合情合理。

加之哥倆特殊的情誼,哭一哭也是人之常情。

但核心的一點還是收買人心。

收買士人之心,收買百姓之心,收買袁紹大量部屬之心。

這從曹操與袁紹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兩人的格局與境界。

袁紹想的是佔據地盤,擴充實力,然後爭奪天下;

而曹操想的是招攬天下人才,利用他們的才智,進可攻,退可守,無往而不勝。

冀州是攻取了,但不就是說已經完全征服啦!

既然袁紹能代韓馥而有冀州,曹操繼而得之,誰又保證沒人再代替曹操據而有之哪?

於是,曹操慰勞袁紹妻子,歸還了他們家的財寶,賜給許多絲織品,由官府供給口糧。

同時下令說“河北遭受袁氏災難,特令免除當年的田租,賦稅”。

並採取措施加重懲治豪強兼併,百姓都很高興。

於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收服了民心,鞏固了冀州的統治。

如果曹操能把袁熙的妻子一併歸還,這事就漂亮啦。

雖然孔融嘴臭,不會說話,但話糙理不糙哦!

就這事,曹操爺們做得真不咋滴!


豹眼看歷史


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兩人關係非常好,但袁紹的身份非常高貴,四世三公,這是曹操不能所企及的。但曹操很聰明,有謀略,袁紹卻相反,有點小聰明,但優柔寡斷,不足成大事。官渡之戰,曹操以很小的兵力就擊敗了袁紹。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抑鬱而死。曹操哭喪袁紹,一是做給世人看的,達到籠絡人心的作用,即使我和袁紹是對手,但我對他還是有情感的,他的死我很傷心。當時的百姓、士人都很注重氣節,曹操又是個愛才的人,看到他這個表現,必定會對他的印象分很高。為接下來攻打袁紹的地盤做好準備,群眾基礎。

二是曹操真的是為發小的逝世感到痛心,畢竟兩人從小關係那麼好!卻因為爭奪天下最終反目成仇,如今,早已沒有了童年的回憶,曹操哭喪也正常。





lishi的鏡子


文|鄔斯大人

字|862字,閱讀用時2分鐘


於公於私,曹操都會去給袁紹弔喪。

這其實一點也不難理解,放到現在這個社會,這樣的做法也依舊很合理、正常。


一、於私:

1.曹操和袁紹是故交,兩人其實相識非常早,昔日也是朋友,所以故友離世,不去送最後一程,在做人上就說不過去。

2.曹操和袁紹年輕時期同朝為官,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後來,董卓進京後控制漢帝、把持朝政,兩人又一起合作討伐袁紹,這也算是兩人的第二次合作。所以就憑工作上的關係,曹操也該去送終。

3.除了工作和舊友的關係外,曹操去探視,當然也有自己的小九九,不管你說他是真情實感,還是說他假仁假義,弔喪至少在社會上能給曹操留下一個好名聲。我曹操和袁紹拋開舊情不說,雖然有一些恩怨,但我還不至於如此小氣、狹隘,袁紹畢竟已經死了,我用的著和一個死人過不去,死者為大嘛。畢竟古人是非常重視社會名聲、道德修養的,他不去,很有可能給一些不懷好意的人落下口實。

二、於公(為漢)

1.袁紹雖然當時已經成為一方諸侯,但他畢竟家世顯赫,而且還是朝廷明面上的官員,所以他死了,曹操需要以漢朝官方政府的名義(其實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去給這位地方大員弔喪,肯定他對漢朝的貢獻。當然,曹操此次過去也有代表漢朝中央政府對於袁紹這樣一位大人物去世的哀悼以及對他家族的安撫。

2.董卓死後,同盟關係不再,曹、袁二人也有朋友、同事轉化為了爭奪天下的對手。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兩年之後袁紹便去世了。此時,袁紹手下的人已經與曹操結下樑子,袁紹的去世,更加劇了這種仇恨和不滿。曹操不懼危險,毅然去弔唁,既是代表漢庭對袁紹屬下的一種情緒安撫 ,也是對於雙方恩怨在一定程度上的化解。

3.借弔喪之便,探聽袁軍虛實。袁紹手下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實力雄厚,即使袁紹已死,他的力量也沒有徹底土崩瓦解,這在曹操看來依舊是一種威脅。通過弔喪,親眼瞭解一下袁軍最新動態,以方便展開下一步行動。後來的北征烏桓就是力證。

4.通過弔喪為漢招攬人才。袁紹雖然自身能力不怎麼樣,但手下還是又一批比較能幹的人才,曹操這個人又非常愛人才,藉此機會,向那些袁紹的死忠粉傳遞一個信息:我曹操禮賢下士、愛惜人才、善於納諫,跟著我混,比你們的老東家絕對要好。

事實證明這樣做是對的,他給袁紹舊屬樹立了一個較好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世上對於他個人形象詆譭的惡言,藉此不僅能吸收袁紹舊屬,也能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愛才惜才的態度。

所以於公於私,曹操都會前去弔唁,暫且不論他人如何評價,他弔喪的舉動對於他個人還是東漢朝廷都是有非常有利的。


鄔斯大人


我想大部分人會認為曹操是惺惺作態,藉以收服人心。

其實完全沒那個必要,袁紹幾十萬大軍都崩潰了。與剩下的散兵遊勇堂堂正正的對決,曹孟德無懼任何人!大勢所趨,即便沒有臺階可下,其他人會有一個明智的選擇。

我更願意相信,曹操落淚是因為英雄相惜!

就像李雲龍和楚雲飛,雖然有不同的政治立場,但兩個人是互相欽佩,互相尊重的。

袁紹和曹操也一樣,他們互相欣賞,卻又必須分個你死我活,袁紹絕不向演義中描述的那麼窩囊,一個從世家子弟中脫穎而出,坐擁青幽並冀四個州,人口百萬,精兵數十萬,這不是一個窩囊廢能達到的高度。在曹操刺殺董卓之前他就有勇氣和董卓叫板,所以他也不缺乏勇氣!

在同時代,他與曹操都是人中龍鳳,有能力問鼎天下,只是宿命中註定他們只能有一個活下來,塵埃落定之後,曹操心裡是充滿落寞與悲哀的!他落淚,是因為失去了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一個與自己同等高度的朋友!孤家寡人,高處不勝寒


無邪談史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曹操戰勝了袁紹,以此戰為標誌,隨後雙方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仗對袁紹的打擊是巨大的。在他眼裡,曹操總是隻是低人一等的,而且在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現在卻把自己打敗了,這無疑是奇恥大辱的大事,更可悲的連鎖反應還在後面,隨後的兩年裡袁紹統治的區域接連發生多個下屬的叛亂,這兩年裡袁紹忙於平叛,最終積勞成疾,與202年抑鬱而死。


更可悲的是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又開始了內鬥,導致當時的局面更加混亂,曹操趁機與204年攻佔了袁紹所在的鄴城,入城之後曹操做了一件很驚人的事情,那就是來到袁紹的墓前祭拜自己的老朋友、老對手,還安撫了袁紹的家人。這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也有明確的記載:“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

曹操之所以這麼做,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的確是兄弟情深。兩個人都是高幹子弟,從小就是好夥伴,好基友,一起經歷過很多事情,長大以後也是同朝為官,但袁紹是在四世三公的家庭中長大,而曹操只是暴發戶曹騰的養子,兩個人的身份差距也是很大,在這樣的身份中一起成長,肯定是有過很多恩恩怨怨,愛恨情仇,本身就有著複雜的感情,我相信曹操的這一舉動,肯定是真性情的,這種真性情裡包含著一起成長的夥伴感情,包含著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包含著失去了一位老朋友、老對手的悲傷之情。



另一方面也是曹操籠絡人心的重要舉動。曹操佔領了袁紹統治區域的大片土地後,當務之急是要籠絡其部下和百姓的人心為己所用。這不免讓我們想起了劉邦哭祭項羽,本質上是一個道理。

聽月談史


曹操與袁紹,年輕時是好友,絕非表面朋友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望天下少有能及,可以說當時天下第一官二代,再加上他豪爽大方的名頭,無數官二代願意更從他。

而曹操呢,他的祖父官職也不小,大長秋。當這是宦官,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太監。東漢年間的太監名聲可不太好,與文官們更是死對頭。

作為宦二代的曹操,名聲更加不好,本就受那些官二代排擠,但袁紹卻願意與他成為好友。這絕不是出於利益,而是真心想要結交。

他們少年時的這份情誼也對曹操留下深刻印象

袁紹一直作為一個老大哥,一定程度上庇護著曹操。即使到了群雄割據時期,剛剛在中原之地起家的曹操也一直依附著袁紹,得到了袁紹許多方面的幫助。

這一時期的袁紹,胸有抱負,禮賢下士,敢作敢為,確實堪稱明主的典範,讓田豐沮授這樣河北英傑死心塌地,也讓曹操甘心表示臣服,甚至一度讓他覺得袁紹能完成他們當年匡扶天下的共同理想。

但好景不長,有的人在成功之前是真的厲害,有一定成就後反而歸於平庸,袁紹就是其中的典型。擊敗了公孫瓚,成為河北霸主之後,袁紹墮落了,自滿了。

這也讓曹操大失所望,他明白了只有靠自己才能實現當年的理想,而在前進路上,哪怕是袁紹也要將他掃除。


婁南散客


關於這個問題還是要小小的槓一下,“哭喪”源自於《周禮》,是貫穿於喪儀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如著名戲曲《諸葛亮弔孝》,講的就是諸葛亮赴東吳為周瑜哭喪。但是袁紹死時,他的地盤基本還是掌握在袁譚、袁尚等人手中,和曹操依然是敵對關係,所以曹操是沒辦法跑去哭喪的。如果是喪儀過後,再去墓前祭祀憑弔,那是不能叫做哭喪的。

拋開這個小細節,曹操歷史上真的哭過袁紹嗎?還真是有的,而且還被惜字如金的史書記錄了下來。《三國志·武帝紀》載:

公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廩食之。

作者陳壽將這段話記錄下來,肯定是有含義的,不然不會就這種“小事”浪費筆墨。於是就有裴松之引注孫盛雲:

昔者先王之為誅賞也,將以懲惡勸善,永彰鑑戒。紹因世艱危,遂懷逆謀,上議神器,下幹國紀。薦社汙宅,古之制也,而乃盡哀於逆臣之冢,加恩於饕餮之室,為政之道,於斯躓矣。夫匿怨友人,前哲所恥,稅驂舊館,義無虛涕,苟道乖好絕,何哭之有!昔漢高失之於項氏,魏武遵謬於此舉,豈非百慮之一失也。

這段話看起來很長,其實意思很簡單,就是:袁紹是個想要謀朝篡位的亂臣賊子,罪有應得,你曹操有什麼好哭的?

孫盛還舉了劉邦的例子,《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死後,因為他曾被楚懷王封為魯公,劉邦

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而劉邦這樣做是因為當時天下皆降,唯有魯國為主死節,拒不投降,所以他要藉此使魯國投降。孫盛認為曹操也是同樣的目的,不過孫盛卻覺得曹操百慮之一失,學錯了例子。

為什麼呢?

因為秦末之世,天下大亂,劉邦、項羽都是為了爭奪天下,是平等的競爭對手關係。而曹操和袁紹的情況不一樣,當時漢獻帝可還是天下公認的天子,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名義上都是漢臣。你曹操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因為袁紹“遂懷逆謀,上議神器,下幹國紀”才討伐他的,從公來說,曹操是沒有哭的理由的。

既然從公的角度來看沒有哭的理由,那麼天下人自然會從私的角度對這件事產生很多遐想。如:

1、曹操哭袁紹是鱷魚的眼淚假惺惺,想給自己賺一個好名聲。

2、因為袁紹和曹操是青少年時期的好朋友,都擔任過西園八校尉,分享過各自的宏圖大願,曹操哭是為了曾經的朋友而哭。

3、曹操哭是因為物傷其類,他自己也想取代漢室,但看到曾經強大的袁紹就這麼滅亡了,知道大漢氣數未盡,自己有生之年可能沒有希望。

等等等等…………各種稀奇古怪的猜測都會出現,所以孫盛說曹操是學錯例子了。

至於曹操哭袁紹的真實感情是什麼,他本人沒有說過,自然是不得而知了。不過我本人更願意相信曹操是為了當年那個和他一樣意氣風發,一心想要匡扶漢室、經世濟民的袁本初而哭。


潘不安講究史


對於曹操哭袁紹,孫盛(東晉史學家)評價說:

夫匿怨友人,前哲所恥,稅驂舊館,義無虛涕,苟道乖好絕,何哭之有!昔漢高失之於於項氏,魏武遵謬於此舉,豈非百慮之一失也。

意思是說,和朋友反目成仇,這是為人恥笑的,解下驂馬入館弔唁,如果沒有義氣和交情是不需要哭泣的,如若好友之間道義不同,甚至決裂,那還哭個什麼勁呢?當年劉邦哭項羽,而今曹操又來效仿,豈不是思慮不周嗎?

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孫盛對曹操哭袁紹是不太苟同的,認為跟劉邦哭項羽一樣,多此一舉——既然道不同,兵戎相見乃至殺死對手,何必再來舉哀。

但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與袁紹,與劉邦和項羽一樣,是有過兄弟之義、同袍之誼的。

曹操與袁紹是發小

二人年少時,常相共處。喜歡在一起搞些惡作劇。有一次去一家新娶媳婦的家裡,到了半夜時分,倆小子高喊:“小偷來了!”這家人都跑出來了,曹操卻趁此劫持新媳婦,和袁紹往回跑,卻不小心掉進荊棘叢裡,好容易才狼狽地跑出來,估計新娘子也是顧不上了。

這些逸事雖出自野史,卻能說明,這兩人小時候就玩在了一塊。雖說袁紹家裡”四世三公“,但袁紹本人卻是婢生子,能與過繼給宦官的後人曹操玩到一起,倒也不顯突兀。

曹袁曾同朝為官

因著家世顯赫,袁紹很早就入朝為郎官,後又為濮陽長。何進當上大將軍後,辟舉袁紹為掾屬(大將軍屬官),後又成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朝遷設西園八校尉時,袁為中軍校尉。曹為典軍校尉,二人成為同僚。

曹袁曾為戰友

董卓入洛陽後,各路諸侯憤起共討。袁紹因為實力與聲望,成為討賊聯盟頭領,曹操成為其帳下先鋒,兵敗後靠著袁紹接濟東山再起。

曹操在兗州割據後與袁紹成為並肩同盟,共同對抗袁術與公孫瓚。

官渡之戰現高低

就跟劉邦與項羽類似,敵人漸漸少了,兄弟之間的決戰來了。官渡一戰,袁紹敗北。最後的最後,袁軍為曹軍所滅,袁子也被趕得七零八落,袁媳也被收為曹子媳……

然後,曹操路過袁紹墓,哭個什麼勁兒呢:兄弟,不是我要害你,是上天要讓我扛大旗?你我終究要一決,只是老哥我心裡痛啊。

這還真沒準,曹操雖是個殺伐將軍,但也有文人心腸,只不過啥感慨也不能阻止俺的事業心!


錢多多讀文史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袁紹和曹操的關係和背景吧。

袁紹和曹操的關係可以說是發小,當然還有許攸,他們三個人從小就在一起,袁紹老大,曹操老二,許攸老三。像他們青年時期做的那一堆荒唐事幾乎都是他們三個一起幹,比如偷人妻女,還有所謂的行俠仗義等等,可以這麼說,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難兄難弟”

袁紹和曹操的背景那也是了不得,袁紹就不過多的介紹了,光看“四世三公”這個名頭大家就能瞭解一二了。老曹的背景也不差,雖然都說人家曹孟德是閹人之後,但是老鐵們你們記住一句話啊“叫作笑貧不笑娼”你別管人傢什麼樣,你覺得自己瞧不起人家,看看人家是否瞧得起你吧。

其實在古代,在活字印刷術沒有出現的時代,家族的影響力是真的無法想象的龐大“沒有千年的王超,只有千年的世家”就能看出來了,而那些名臣將相也大都是在這些家族的資助下才能成長起來,但是他們身上都被打下了某某某家族的標籤,在古代“天地君親師”有一個好的老師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袁紹起步這麼容易,袁氏家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可想而知。

雖然袁紹不堪大用,底下當系紛爭,兒子坑爹等等等諸多因素在一起,人家都能混的擁有百萬之師。

在正史上老曹還真的去給袁紹哭喪去了,我個人認為有幾點因素。

1,弔唁老友,畢竟都是從小玩到大的好兄弟,其實我想就算官渡老曹失敗了,袁紹都不會殺了他,反之老曹一樣不會殺他。畢竟在他們年輕時那種身份能和他們在一起的人不多,能一起玩到大的更不多,所以打心眼裡是在乎的。

2.收攏人心,袁紹死了,底盤都是他曹孟德的了,他一定得把自己表現的,禮賢下士,寬厚待人,有情有義等等,我就不誇老曹了,我自己都受不了了。

3,觀看局勢,攘外必先安內,老曹得看看都有誰是真心忠實於袁紹的,好宰了他,不然在外打仗心裡不安。

所以袁紹死了之後,老曹於情於理都得去。

歡迎大家點贊,關注。我是 緦念 感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