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我們常常強調,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和社交能力。

其實,父母更需要教會孩子的,是怎樣在一個人獨處的小小空間裡,也能做好自己。

——虎媽


夏天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賬號 )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剛走進2020,新冠病毒就如火燎原,為了抗“疫”,全國啟動一級防護,為了自保,我們不得不“宅”在家裡過年。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焦心的春節,也是最平淡,最無聊的春節。

昨晚,兒子在家大發脾氣。

他已經“宅”在家十來天了,沒有課外班,沒有親戚,沒有朋友……

用他的話說,就是百無聊賴,幹什麼都沒勁兒,吃什麼都沒味,不知道為什麼,心裡總是拱著一團火,無處發洩。

我和孩子爸,看著孩子焦躁的樣子,懂他,但也失望。

英國知名暢銷書作家理察·田普勒(Richard Templar)曾在他的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的孩子嗎?……

如果讓他們到那些美麗恬靜的地方,例如:山際、海濱、鄉野間度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

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

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這種狀態,不正是兒子的真實寫照嗎?

不禁反思。

我們致力於培養孩子很多的好習慣,卻忘了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

很多人會把獨處認為是孤僻的象徵,但是心理學家認為:

積極的獨處不僅能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並有益於心理健康。

叔本華也在《獨處的藝術》中反覆告訴我們:獨處是一種更為深刻的自我成長。

善於獨處的孩子,不會在無聊中失去目標,他們會不斷鍛鍊自己的意志,突破自己的極限,在孤獨中成功突圍。

因此,想要看出一個孩子有多優秀,就要看他如何處理一個人的時光。

善於獨處,往往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力量。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裡說:

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

簡而言之,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聽起來,好像太過於偏激,但其實不無道理。

1. 善於獨處的孩子更專注。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2012年,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拿到了普利茲克獎。

這是第一次落在中國人手裡的國際建築獎項,它的分量,等同於“諾貝爾”和“奧斯卡”。

當記者問他,成功的秘訣時,他說:

“我得謝謝那些年的孤獨時光。

小時候我因為孤獨,所以愛上了畫畫,對建築有了一種懵懂概念。

畢業後因為喜歡獨處,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很多設計靈感都源於那個時期。”

獨處,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刻。

喜歡獨處的孩子,忠誠於自己的內心,有自己的目標,有自己節奏,他們專注一事,不亂於心,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 善於獨處的孩子更自律,更懂時間管理。

當兒子為自己的空閒、孤獨不知所措的時候,閨蜜的兒子卻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得明明白白,滿滿當當。

閨蜜說,她兒子除了吃飯,上廁所,幾乎都呆在自己的房間裡不出來。

短短的十幾天,他不但完成了寒假作業,還主動預習了下學期的課程。

他還給自己制定了閱讀計劃,觀影計劃,並且堅持寫讀後感,觀後感。

閨蜜刷劇刷的生無可戀,他兒子反而在自己的天地裡怡然自得。

小小年紀,就能不被自己的身體慾望和惰性所控制,實屬難得。

獨處,是孩子自律水平的試金石。

缺乏獨處能力的孩子,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

俞敏洪說:沒有自我管理,人生難以變得更好。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和效率。

3. 善於獨處的孩子,更有智慧。

曾經有100位科學家通過實踐發現:如果能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間,沉澱下來做做深呼吸和冥想,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哥哥經營一家淘寶店鋪,他曾經經歷了三次重大危機,但都化險為夷,我就問哥哥:你是怎麼讓公司轉危為安的?

哥哥笑著說:自己單獨呆會兒。

只有在獨處時,哥哥才能將腦海中的亂麻一個個梳理清晰,就像拆毛線一樣,一條條捋順,深思自查,最終捕捉到最有用的靈感,處理當下的危機。

這是一種平靜的智慧,因為獨處思考之後得到的處理方式,勝過一切衝動選擇。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如何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

人生,就是一段需要我們持續不斷,迫使自己掌握各種技能的旅程。

有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獨處的能力呢?

1. 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給足孩子安全感

獨處能力的形成,主要來源於童年時期“好的獨處體驗”。

比如,當媽媽和孩子各自忙著各自的事務時,媽媽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得到滿足,就會在心裡構建一個“好媽媽”的形象。

如果這種體驗不斷地被重複,漸漸地,孩子就會把“好媽媽”的形象紮根在心裡。

即使有一天,沒有外界或他人的陪伴、安撫或肯定的時候,這份“安全感”的存在,也會讓孩子在精神和情感上自給自足。

相反,如果孩子常常遭遇情感忽視,需求總是得不到回應,孩子在獨處時,就無法安撫自己的內心。

他們很容易空虛、惶恐、孤獨,始終需要依賴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因此,在孩子獨處時,不要一刀切地不管不顧,給予孩子適當的回應和互動,讓孩子擁有一個平和穩定的內心,這是孩子學習獨處的前提。

2.為孩子創造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何潔曾在一檔綜藝節目裡說,自家請的阿姨有一個“獨創育兒法”。

比如,孩子在那邊玩玩具,阿姨跟在後面,不停地讀唐詩、寓言、故事什麼的。

阿姨覺得,這樣孩子不僅玩了,還能順便吸收一下別的內容。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害怕孩子荒廢光陰,害怕孩子無聊,害怕孩子“作妖”。

於是,費勁心力地幫孩子安排學習計劃,學習內容,過度參與孩子的生活。

看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永遠處於熱鬧之中,就很容易被繁華和熱鬧帶著跑。

父母總是不斷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永遠學不會專注。

因此,為孩子創造一些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在不被打擾監督的環境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一點點適應獨處的時間,學會享受獨處,就擁有了獨處的能力。

3. 當孩子獨處時,請別打擾

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孩子是需要獨處時間的,當孩子學習獨處時,孩子就是自己時間、空間的主人。

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探索,而不是在大人的幫助和指導下玩耍。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4.支持孩子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

胡適說:精神的財富越優越和顯著,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

而豐富精神世界,最常見的途徑就是擁有自己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擁有興趣的孩子,擁有強烈的求知慾,強烈的激情,和日趨豐富的內在。

與興趣共舞,什麼時候都不會孤獨寂寞。

武漢疫情爆發14天:這個寒假,父母應該鍛鍊孩子怎麼“宅”在家裡

季羨林在《不完滿才是人生》裡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我們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

如果我們教給孩子一萬種人際交往技巧,唯獨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與自己相處,那麼,我們的孩子即使去討好全世界,也玩不好這個世界。

獨處,是靈魂成長的必要空間,只有在獨處的時間,孩子才能思考更多的未來和方向。

優秀的孩子,背後都少不了獨處的力量。

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讓孩子學會心無旁鶩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提升自己的認知,才能在獨處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疫情之下,正是展現獨處力量的大好時機。

讓孩子學會獨處,默默努力,待山花爛漫之時,收穫更優秀的自己。

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孩子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