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潘汝良憧憬的精神戀愛,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許多人對精神戀愛有一種嚮往。然而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精神戀愛成為了一種奢望。所謂精神戀愛,是指兩個人的感情只在精神上交融,不涉及物質及其他。

在張愛玲這篇《年輕的時候》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關於精神戀愛的故事。小說中講述的是青年男子潘汝良既看不上自己的父母也瞧不上自己的兄弟姊妹,他憧憬著能和一個外國女人談戀愛。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外國女人沁西亞,然而兩個人的戀愛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完美,故事的最後以沁西亞嫁給了一個酒鬼男人結束。

整篇文章讀下來,我看到的並不是潘汝良對於這段精神戀愛的珍惜,而是一個成年人對於現實責任的逃避。

1、表面上憧憬精神戀愛的潘汝良其實質是對原生家庭的不滿


《年輕的時候》:潘汝良憧憬的精神戀愛,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潘汝良對家人的態度是:逃離、疏遠。在他的眼裡,經營一家小店的父親是庸庸碌碌,毫無魅力的。正是這樣的認知,讓他覺得,這樣的父親就連坐在客堂裡喝酒也是猥瑣的。母親沒文化,雖然愛他但是不理解他,自己有了不遂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氣,他盼著母親老去。在孩子裡,他排在中間,是不受人關注的那一個。因此,他對原生家庭充滿厭惡。他對家人來說是冷漠的旁觀者。

為了將自己剝離原生家庭,潘汝良選擇學西醫。在他的觀念裡,西醫是一個嶄新的學課,而醫生的身份能將他和用油炸花生下酒的父親,聽紹興戲的母親,庸脂俗粉的姊姊全部隔離開。除此之外,在選擇伴侶上,他渴望能和外國女人談戀愛。

在今天,原生家庭的問題已經有很多人在討論和關注。人的一生有許多選擇的機會。大到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方向,小到選擇今天晚上吃什麼菜。然而對於原生家庭卻沒得選。也因為沒得選,所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好和壞都要承擔和接受。

比如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沒有受到重視的女兒會覺得自己沒得到關愛;在控制慾望強烈的家庭裡,子女會覺得被父母左右了人生。

在這個過程中,當一個人自我意識覺醒,會覺得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了傷害。對於傷害,人的本能是反抗或逃離。而潘汝良無疑選擇了逃離。

他儘量不與親人建立親密的聯繫,連一起吃飯都不願意。因為對親人的厭倦,他對伴侶的選擇都是以外國人為準。這從他時時畫外國女人的輪廓可以看出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沁西亞。他以為是一見鍾情,遇到了自己心心念唸的理想伴侶。其實,只是他逃避原生家庭的一個出口。

在他看來,自己的原生家庭是由碌碌無為的父親、沒有見識的母親、塗脂抹粉的姊姊和疲懶不堪的弟妹組成的一個庸俗的家庭。而自己理想中的家是高雅的。這樣的衝突,他無法解決。他只有將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託在精神伴侶這件事情上。

見到沁西亞,讓他找到了方向。就像他想的:只為戀愛而戀愛,不為結婚更不為其他外界的事物。如果戀愛的結果是進入婚姻的話,他害怕自己又要回到原生家庭那種庸俗不堪的生活。

因此表面上憧憬精神戀愛的潘汝良其實質是對原生家庭的不滿。

2、對原生家庭不滿,潘汝良選擇了逃避現實責任


《年輕的時候》:潘汝良憧憬的精神戀愛,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面對問題,一般有三種選擇:積極面對、逃避、沉溺其中。顯然,對原生家庭問題,潘汝良選擇了逃避的方式。他刻意與家人疏遠。當他在遇到自己心儀的人時,仍舊保持距離。與沁西亞相識後,他以兩人互相教授語言為契機交往。與其說是他對這段關係的鄭重其事,不如說是他在刻意保持距離:這樣他得到了兩個人更加親近的機會,也便於他隨時抽身。

在這段自我想象的精神戀愛關係中,他是暗中觀察的那一個。在沁西亞的身上,他看到了不同與自己家人的美。在他看來,因為語言不同,國籍不同,他們之間有很大的鴻溝。而正是這種距離產生的美,是他需要的。

原本滿心歡喜的去赴約,選上最好的西裝,又怕沁西亞覺得他太在意這場約會,他又刻意加了條舊圍巾。在他的想象裡,沁西亞應該是純潔得像天使一樣的可人兒,但是在他看到沁西亞油膩的頭髮、脫掉高跟鞋的雙腳的時候,他開始懷疑自己對沁西亞的喜愛了。當他聽到沁西亞說到自己凡俗的家事,看到沁西亞將麵包屑灑在書上的邋遢模樣,他已經退卻。說到底,在他的心裡,喜愛的其實是一種美好的幻覺。即使不是沁西亞,任何一個符合他幻想的女人出現,他都會喜歡。而當他發現的這個女人其實也有凡俗的一面,他又會選擇逃離。

對原生家庭的不滿,讓他想體驗與之相反的生活。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他既沒有對原有的親密關係進行修復、重建,也沒有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人在感情上是群居性的。我們需要有親密的關係來緩解自己的孤獨感。親密關係作為一個人很重要的人際關係,嘗試著去體驗對人生是一種好的拓展。一段親密關係從建立到維繫都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時間。許多人害怕建立這種關係的原因恰恰就是害怕付出。

顯然,潘汝良不願意有這樣的付出。他給自己編織了一個美好的模型:一個外國女人的輪廓,再用這個模型到現實生活中去尋找。與其說是對沁西亞一見鍾情,不如說是沁西亞剛好符合了這個模型的框架。

然而隨著接觸得越多,他發現沁西亞並不如想象中的美好,自然他的美夢也就破碎了。在整個過程中,他都小心翼翼的避免進入一段親密關係,也避免親密關係所帶來的責任與付出。從戀愛到進入婚姻再到組成家庭,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精神和物質上的付出,都是對現實責任的承擔。承擔責任也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

為什麼許多富二代很容易墮落呢。原因在於,他只享受了使用金錢的權力,沒有承擔賺錢的義務,他的人生價值是缺失的。也因此沒有前進的方向,人在迷茫下很容易就走向墮落。

3、承擔起現實責任,勇敢的面對問題


《年輕的時候》:潘汝良憧憬的精神戀愛,其實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


美好的童年可以治癒人的一生,不幸的童年則需要花費一生去治癒

原生家庭問題讓許多人都有不同的傷痛。有人說這樣的傷痛可能需要一輩子來彌補和修復。可是一輩子實在太短暫,當我們把一輩子的時間都用在修復上,又有多少時光去體驗人生的無限可能呢。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放下。放下並不是只有原諒一種。

1)與傷害到你的人和解

和解的方式有許多種,溝通是很重要的一種。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媽媽有很強烈的控制慾。在他們家,一切必須由媽媽說了算。小到家裡的生活用品使用的牌子,大到她的職業選擇。如果其他人稍微意見相左,媽媽會從喋喋不休的爭辯到尋死覓活的威脅使其他人屈服。直到有一天,朋友因為炒菜先放了鹽被不停嘮叨後終於爆發了。以這件小事之名與母親大吵了一架。她在爭吵中說出了這些年的家庭關係中,她承受的壓力和束縛。原本以為母親又會尋死覓活。然而沒有,在短暫的沉默之後,母親跟她講,我從來不知道讓你受了這麼大的委屈。溝通的形式不重要,只要是有效的溝通就利於和解。和解過後,我們才能重塑一段良好的關係。

2)無法原諒的話,選擇算了

有一些傷害,如果選擇原諒,會覺得對不起自己。既然無法原諒,那就選擇算了。

蔡康永曾經說過,我們活久了的時候,會覺得累,我們對自己說,算了。我們沒有原諒對方。沒有每一個錯誤都要求被原諒這件事。世界上那麼多可惡的人,我們一一去原諒他們,我們不是聖人,我們只是累了,我們就算了。放下並不是說只有原諒一種,算了就是我不在乎了。不在乎了才是最好的放下。

潘汝良無疑是可悲的,在自我覺醒後,對原生家庭的不滿並沒有促使他尋找解決的辦法,在向外尋找出口的途中,又經歷了夢幻破碎的打擊,這時候他沒有反思為什麼失敗,而是選擇不再做夢,讓自己沉淪無法自拔。不願面對現實的人,終會被現實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