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长假期间,我一直宅在家中,不用送孩子上学、辅导作业,倒是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心思和机会欣赏了一大批优秀电影。

最近观影量大为提升,但真正在心灵深处引发触动的还是任素汐、吴昱翰、刘迅、赵海燕主演的《半个喜剧》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喜剧”,但从片名来看,就连主创也知道这不是一部百分百传递欢乐情绪的影片,如果你以为能够从影片中获得轻松惬意的享受,那可能就要失望了。

因为它真的是有些致郁,特别是片中孙同母子的相处模式更是让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半个喜剧》:丧失殆尽的自主意识与让人绝望的亲子关系

孙同是一个从“小地方”考到北京的普通青年,“资质平庸”、“家境平常”、“渴望在京城立足”成了他身上最为鲜明的符号,而这也是大多数“京漂”身上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孙同的父母早年离异,母亲带着一种“赌气”的情绪,用“不惜一切代价”的态度抚养和栽培儿子。

在儿子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这位强势的母亲都会毫不客气地插手其中,代替儿子做出自以为正确的选择: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1.替孩子决定交友人选。

儿子的好友郑多多是个地地道道的渣男,他仗着自己英俊的外表、优越的家庭条件周旋于众多女性之间,无所顾忌地欺骗姑娘们的感情。

孙同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打心眼里对郑多多感到不耻。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但母亲却强迫孙同与郑多多保持交往,只为倚仗对方的“能力”,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梦寐以求的“户口”。在这个过程中,即便儿子多次诉说“自己活的像条狗”,母亲却不以为然

2.插手孩子的情感生活。

孙同是个老实、慢热的孩子,在偶然的机会下,他遇到了毕生的挚爱莫默。

孙同珍惜这段感情,希望能够和莫默修成正果。

然而,母亲却不能接受莫默之前的交往“劣迹”,为了逼迫儿子分手,她“一哭二闹三装病”,引得医院里人人侧目,儿子也不得不在她的逼迫下做了最为痛苦的选择。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3.管控孩子的个人发展。

影片中出现过孙同录歌、在酒吧演唱的画面,不难看出他的梦想是从事音乐创作,可在母亲看来,这所谓的“梦想”就是离经叛道、自甘堕落。

母亲给孙同安排了一条最“稳妥”的康庄大道:讨好郑多多,在京城扎下根来、买房、结婚、成家立业……

为了实现这一切,母亲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老家的房子,这种“自我牺牲”的做法让她感觉格外陶醉。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遗憾的是,<strong>母亲从来没有想过儿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不在乎儿子是怎么想的,不关心儿子喜欢什么,更听不进去儿子的一句辩解。

长期接受母亲摆布的孙同早已失去了自己的人格,他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哪怕在片尾唯一一次“爆发”看起来也是软软的、丧丧的。

这段母子对话也是最让我感到难过的片段,被逼无奈的孙同发出了绝望的质问:<strong>“妈,你想要的一切我都满足你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啊。”

母亲却露出了震惊的表情:“<strong>谁想要的一切?我想要的?工作户口不是你想要的?买房子是妈住吗?妈想要什么啊?<strong>妈就想让你稳定,让你开心!”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看到这里,我真的想替孙同放声大哭。有多少父母正像这位母亲一样,从自我角度出发肆无忌惮地干涉孩子、控制孩子,还美其名曰“这正是孩子想要的人生”。

他们从主观上认定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而孩子应当理所当然地感恩,并由衷地感到开心,可惜他们并不知道,失去了“自主”、任何事都要受到别人支配的感觉有多么痛苦。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为什么孩子需要真正的“自主”?

什么是“自主”?<strong>简单地理解,“自主”就是一种独立于他人、不受他人支配的状态。

自主不仅要求孩子从行为上要脱离他人的限制,还应在认知、态度和情绪上都要实现真正的“自主”。

和父母的关联和独立常常是“自主”这个命题上最为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22~32岁)的这段时间,孩子想要实现“自主意识”的需求往往会变得非常强烈。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然而,在很多缺乏界限感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过度关联,不停地对孩子的个人生活指手画脚,致使孩子的“自主意识”受到了限制和打压。

在这类家庭中,孩子没有自我管理的权力,并会碍于父母施加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这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时还会妨碍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半个喜剧》中的孙同无疑就是这种孩子的突出代表。

在孙同心中,强烈的“自主意识”已经苏醒,他渴望脱离母亲的控制,渴望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渴望在自己的生活和母亲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清晰的“边界”。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这种对于“自主”的追寻是非常可贵的,当一个人能够在态度上、情绪上、行为上实现真正自主的时候,他的自尊水平会明显升高,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他会有更多的幸福感,也会更加自信,不会被自卑、抑郁、焦虑、苦恼等负面情绪缠绕。

心理学家曾经对63个不同国家的42万随机挑选的对象进行过调查:发现那些不依赖父母、能够对人生大事自主决策的人,基本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高,焦虑和压力水平也比较低。


相反,无法实现自我选择、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人则更容易陷入自卑、焦虑和对自身的厌恶感中。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就像孙同便陷入了长期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之中,他的内心仿佛被分裂成为“两极”:

  • 一方面,他想让母亲满意,想要对得起母亲的“付出”,所以他愿意牺牲自己的“自主”,哪怕这样做会让自己十分痛苦;
  • 可另一方面,他又本能地发现自己的选择是与坚持的价值观相违背的:曲意逢迎、替渣男打掩护这样的事情是他最不屑去做的,但是在母亲施加的强大压力下,他又不得不去勉力敷衍。

不难想象,这种失去自主的“两极化人生”是多么的让人难受。难怪孙同的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甚至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讽刺“英雄出少年”而陷入长久的自我厌弃中。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如何判断孩子具备真正的自主意识?

没有“自主”的人生是可悲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已经实现了真正“自主”呢?

根据苏珊•弗兰克等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将一个孩子获得自主的过程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变化:

1.能够在自己和父母的生活之间建立起清晰的界限。

一个真正自主的孩子,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可以将分属于自己和父母的“事务界限”清晰地区分开来,不会让父母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

与此同时,孩子也能够与父母发展出除了“亲子”关系之外的、全新的、属于几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不会让彼此之间的“情感界限”含糊不清。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2.能够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可以实现自主决策。

一个自主的孩子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可以较好地应对各种困难的处境,在经济上也能与父母分开界限,不会再接受父母的资助,依赖父母生存。

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如找工作、挑选配偶、成家立业等方面,他也能够行使自由意志、进行自主决策,而不会总是将决定权交给自己的父母。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3.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父母影响和控制。

一个真正自主的孩子能够控制住自我产生的情绪,在出现羞耻、内疚、愤怒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不会任自己被负面情绪所淹没,或是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失当的情况。

他也不会让自己被父母的情绪轻易地影响,而且他能够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即使这种价值观与父母的意志相违背,他也不会轻易妥协,不会因为父母哭泣、发怒、冷暴力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去评估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否已经“越界”,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孩子的“自主意识”成长以足够的空间。

同时,我们也可以正确地引导孩子,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能够实现真正的自主,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人意愿。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自主并非割裂,而是责任意识的外显

<strong>必须指出的是,唤醒孩子的“自主意识”并不意味着要割裂正常的亲子关系,我们需要在“保持自主”和“避免割裂”之间把握好分寸。

“自主”并不等同于放弃亲情,不是一味追求与父母的彻底分离;相反,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于自主意识的醒觉反而能够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比如在一些民主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父母会主动鼓励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还会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

此时孩子对此应当持欢迎态度,切勿为了争取“独立”,故意对父母持轻慢态度,或是刻意在家庭中制造冲突,这样反而不利于自己健康人格的发展。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帮助孩子建立起“责任意识”,因为自主并不是“任性妄为”,它也意味着孩子要对自己所做的行为引发的后果承担责任。


解读《半个喜剧》亲子关系,颠覆认知,帮孩子找回真正的“自主”


也正是因为这样,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弗兰克尔才会把“行使自由意志”分为两个层面

  • 第一层是“自由的选择”。也就是说,不论你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有权力自由选择自己的立场,选择自己对于命运的反应方式和未来的生活道路。
  • 第二层是“承担选择的责任”。是说你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负责任地坚持下去,不能因为遭受挫折就改弦更张,也不能选择屈服于他人(主要是父母)的意志。

只有做到了上述两个层面,孩子才算是实现了自主管理和自我决策,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自主”的能力。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