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墨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與儒家學派、道家學派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韓非子稱儒、墨二學派為“世之顯學”,在其著作《顯學》道: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儒家學派代表孟子也有語曰“天下之言,不歸楊(指楊朱,道家學派代表人物),則歸墨”。由此可見,墨家學派在當時的社會上處於熱點的、顯赫一時的學派。但墨家學派的輝煌如同白駒過隙,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墨家學派匆匆消失,連也未能司馬遷對還原墨家學派輝煌的歷史,諸子百家唯獨墨子沒有單寫列傳。《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文末寥寥幾筆提及墨子”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簡短模糊的二十四字,就是司馬遷對墨子一生的概括。

墨家思想概述

墨家思想觀點統分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十項。所謂“兼愛”,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即通過不分等級、親疏愛天下人而達到互愛互助。所謂“非攻”就是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但對於正義的戰爭,墨子是支持的,稱其為“誅”。

所謂“尚賢”,就是選舉推薦崇尚賢能之才。春秋末期時局動盪,世襲貴族因腐朽無能而搖搖欲墜,加上大諸侯對分封制的敵意、民間對不平等舊制度的抗爭,民眾對重新推舉肉食者的意願強烈。

所謂“尚同”,是在尚賢的基礎上,推選賢仁之士。主張下位者逐層服從上位者。“天志”一詞出自《墨子·天志上》,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圜。”墨子借“天志”強調法規要公平公正,並且要按規辦事作。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所謂“明鬼”,則是墨子希望借鬼神之說使君主有所畏懼;人在明處做,鬼神在暗處觀察。《墨子·明鬼》言“雖有深溪博林、幽澗無人之所,施行不可以不董,見有鬼神視之”。

所謂“非命”,墨子認為不存在被設定好的人生命運;儒家認為人生死由命、富貴在天,而墨家正好與儒家這種“從命”的主張相反,認為人的生死富貴皆出於偶然、出於人自作。“非樂”則是墨子認為禮樂制度只有是鋪張浪費、劃分等級的作用,應該廢止。至於“節用”、“節葬”,則從兩個方面向貴族和老百姓闡述應當節約開銷、節儉生活的主張。

墨家思想沒落原因分析

一、與儒家思想的淵源

從墨家十大觀點張看墨家的思想大多與儒家學派思想有淵源,或者類同或者反對,這一特點日後成為墨家思想沒落的原因之一。在相同方面,“兼愛”“非攻”與儒家“仁義信”主張喻合;“非樂”、“明鬼”又與儒家“敬鬼神遠之”。這一特點的形成與墨子早年接受儒家學說教育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墨子曾從師儒者,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經典,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奠定了墨子思想的基礎。儒家的“仁”主張親親,是建立在血統論上的人際關係,墨子揚棄地吸收發展出“兼愛”這類無差別的愛。墨子對儒家禮樂制度深感繁瑣累贅,大而無用。禮樂,是儒家學派的重點學說,孔子有曰:

“君子乎,立於禮,成於樂”、“以禮治國,有何難焉”。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可是春秋末期時值亂世,禮崩樂壞,許多舊貴族假借“禮祭先祖、寧息戰事”之辭,藉機斂財魚肉百姓。而墨子出身底層,對封建貴族推崇的這一套華麗無用的禮樂系統無比鄙夷。此外,墨子不贊同儒家對鬼神的看法。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指出把人事做好,才能侍奉鬼神,意在指出人要多做有意義的事。這是一種很積極的對待鬼神的態度。但墨子結合底層生活的體會,認為很多人不敢做壞事,是因為害怕有鬼神的報復;所以人妖時刻畏懼鬼神的力量,才不幹壞事。推廣之,讓君主相信鬼神的存在,產生畏懼之心,才不會施行惡政、濫殺無辜。總的來看,墨子反對的是儒家維護封建體制部分、有利於權貴利益的學說,而對於“仁義禮智信”這類能有利於下層人民的學說,墨子是推崇並且發揚的。

二、受統治者警惕

墨家是一個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組織。可以說,墨家學派具有了黨派的特徵。墨傢俱有強烈的組織性,組織內部有約束成員的紀律;有領袖“鉅子”,學派弟子無論是在內學習還是外出任職,都被要求推崇墨家學說,並要首先忠誠於“鉅子”,所得俸祿也必須交給團隊分配。墨家子弟皆是東周末期各國底層流亡人士,其中手工技術者人數居多。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墨子本人就擅長工巧和製作,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說墨子三年時間做出的木鷹,飛了一天後才壞,此外還有墨子三勝魯班的典故。據考證,墨家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家組織內部甚至還產生了法律,領袖“鉅子”可以對違法者處刑。《呂氏春秋·去私篇》記載:

“墨者鉅子腹䵍,居秦,其子殺人。惠王曰:‘先生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誅矣。’腹䵍對曰:‘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王雖為賜,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遂殺其子”。

“鉅子”腹䵍對自己犯法的兒子也處以死刑,即便秦惠王開恩。此外,墨翟有過幾次參戰經歷,比如組織魯陽文君攻打鄭國,並有《墨子·公輸》止楚攻宋一文。《淮南子·泰族訓》記“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至也,也證實了墨家子弟非凡的戰鬥力。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墨家組織這一特性,直接挑戰君主和世襲貴族的利益。一方面,《墨子·經說》對於君王是這樣認為:“君,臣民通約也;君,以若民者也”。墨家認為君主是臣民共同“約定”出來的,君主的責任是順從於人民。這顯然超越了春秋以來君王對自己的認知。長期以來,君主把自己定位為神。“天子”一詞變說明君主的心理,認為自己是上天派來管理地上臣民的。

墨家在自己的言論裡卻認為君主是臣民相約定而推選出來的。這不僅體現了早期的人民主權論,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契約”這個概念。但君王是不可能接受這種質疑了“君權神授”思想的理念的。此外,春秋時期墨家組織者眾,《淮南子·泰族訓》道“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至也”。

墨家依靠自己的政治影響力和先進的器械,就能“止楚攻宋”,影響國策,這也引起統治者的警惕。另一方面,“節用”、“非樂”也不會被舊貴族接受。墨家這幾項主張直接與血緣下的分封貴族傳統思想牴觸。廢除禮樂、節約生活,那就沒有了等級尊卑之分,權貴地位與利益將直接面臨下層人民的挑戰。因此,在春秋時期墨家還是顯學;但到了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空前強烈,法家學派異軍突起,墨家學派開始衰微。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為何沒落?

三、被其他思想取代

秦始皇大一統後,再也沒有春秋戰國時諸侯割據戰火不斷的局面。儒家順應統治者需要,改進自身,逐漸淡化了早期“民貴君輕”的思想,“無父無君,皆為禽獸”,維護封建統治者。而身為小農生產者和手工藝者的墨家子弟被束縛在當地勞作,無法團結起來爭取利益。

此外,同樣具有“兼愛、非攻、節用”思想的佛、道等宗教思想興起,也取代了墨家的在民眾心中的地位。與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儒內法從此成為中華泱泱千年的歷史根基。與儒家不合的墨家,就漸漸從歷史中消失了。

總結

墨家學派與墨家子弟具有濃厚的平民色彩,並在春秋時期達到顯學的高峰。但之後未能真正發動群眾,也遭到官僚系統的打擊,並遭到儒道和宗教思想的分化和取代,逐漸消亡。但在清末時值列強入侵中華,時局如同春秋戰國割裂,康有為、譚嗣同等人皆有著書宣傳墨家思想,發出“今欲救之,厥惟墨學”的呼籲。墨家思想在清末民初得以復興。墨家的民主和社會契約思想如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煙花,在歷史上留過燦爛的光景。在當今社會,墨家思想更是值得從故紙堆中找出細細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