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虎鯨身上很少長藤壺呢?

起個名字好麻煩煩煩


千尋君來回答。

不止虎鯨,就連其它齒鯨,像海豚、鼠海豚、領航鯨、偽虎鯨、喙鯨等。甚至鬚鯨,如藍鯨、長鬚鯨、小鬚鯨、布氏鯨、塞鯨等身上都很少長藤壺,實際上鯨類當中,身上藤壺最多的就是——座頭鯨、灰鯨和幾種露脊鯨。
▲座頭鯨的頭部和下巴的最容易被藤壺附著。
▲藤壺佈滿灰鯨全身,和另一種寄生物鯨蝨一起,使其體表呈現大塊白斑,成為灰鯨的一大特點。▲露脊鯨的頭部最容易被藤壺附著。

那麼鯨這麼多種,為什麼它們最容易被藤壺盯上了,原因主要有三點:個頭大、遊得慢、長得黑。

座頭鯨和灰鯨都可以長到30噸以上,露脊鯨最大種可達百噸,而虎鯨最大才10噸左右,體型大目標更大。

▲藤壺的發育階段

藤壺看起來像貝類,實際上是一種節肢動物,它的發育過程屬於變態發育。藤壺的幼蟲是非常渺小的動物,在海水中漂浮,尋找合適的附著基底,藤壺選擇宿主跟人們買房子很相似,基底的面積、水流速度、顏色、光照、光滑程度、鹽度都會影響藤壺的附著。但最關鍵的因素是水流速度和顏色。

藤壺幼蟲遊速很慢,個頭很小,無法承受強大的水流衝擊,也無法在水流速度很快的環境中附著,因此宿主的遊速對其影響巨大。而座頭鯨、灰鯨和露脊鯨正是遊速最慢的幾種鯨,座頭鯨的遊速只有8-15千米/時,灰鯨的遊速為7-15千米/時,而露脊鯨的最快速度也不超過10千米/時。▲左下角三個大傢伙就是露脊鯨科的三個物種,上邊身上有白斑的是灰鯨,中間那個是座頭鯨

相比之下,藍鯨雖然大,但速度可達48千米/時,長鬚鯨可達50千米/時,雖然都是大型鬚鯨,但藍鯨和長鬚鯨的身體呈流線型,尾部強壯有力,因此遊速並不低,而座頭鯨、灰鯨、露脊鯨身體都是圓筒型,尤其是露脊鯨,是最粗壯的鯨類,它們遊速很慢。虎鯨的體型比它們小很多,又是掠食性齒鯨,非常靈活迅猛,遊速高達55千米/時。

遊得慢更容易附著,就像扒火車一樣,老式蒸汽機車可以徒手扒上去,和諧號誰能扒得上。▲藍鯨和長鬚鯨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體色黑,灰鯨是深灰色,座頭鯨和露脊鯨都是深黑色。一個黑黢黢的大傢伙在海里慢悠悠的遊著,自然會成為藤壺最理想的宿主。其它鬚鯨體色較淺,虎鯨雖然是黑白相間,但它遊得快,完全不給藤壺附著的機會。總結下來就是,體型巨大、遊速緩慢、體色深黑的鯨類最容易被藤壺附著。虎鯨這幾個條件都不太滿足,因此藤壺不會把它當做宿主,也沒有能力附著在虎鯨身上。

藤壺雖然美味,但對鯨來說卻是一種負擔,一頭鬚鯨身上的藤壺最多可達半噸。藤壺的附著和繁殖能力超強,又塗“膠水”又打“地基”,一旦上身很難清除,會跟著鯨一輩子。

我是百科千尋君,關注自然,熱愛自然,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百科千尋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了解一下藤壺的生長要求,一是要有一個固定的不易脫落的固定點,一般固定在有殼生物、石頭或木頭上;二是要有劇烈的氣水交互的環境,比方說海浪劇烈拍打的地方;三是水源質量要好,水質差藤壺活不了;四是營養物質要豐富,需要大量浮游生物為食。

綜上所述,別說虎鯨,就是藍鯨身上也不容易達到這些條件。所以也就不容易長藤壺了。


豬星創新應用小窩


主要因為齒鯨亞目的物種(海豚科、喙鯨科、抹香鯨科等)遊速較快,藤壺在寄生到鯨魚海豚虎鯨身上的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水流,如果被寄生的魚類遊速較快的話,很容易被甩下去的。且有些物種捕食方式奇特(如抹香鯨科和喙鯨科會潛到數千米處捕獵)還有亞河豚、白暨豚、印河豚等淡水豚類生活在淡水中,而鯨蝨藤壺這樣的寄生生物不生活在淡水中。以及許多小型鯨類喜歡在海床上摩擦。擴展資料:藤壺的幼蟲無節幼體,經2-3周的發育,成為腺介幼體,腺介幼體在合適的附著物上吸附、固定。固定前腺介幼體用觸角附著接觸面,這種附著容易移動。故稱為暫時粘附;此時若附著物表面適合附著。腺介幼體則會由暫時粘接轉變為永久性粘接。固著後的腺介幼體發生變態成為藤壺成體,藤壺成體在附著基表面分泌出藤壺膠,使附著更加牢同。藤壺膠分泌初始為液態,通過自組裝和交聯,最後凝聚成耦合底板和基底材料的膠質層,期間經歷了複雜而有序的過程。這種膠體與附著物基材表面發生粘接的聚合過程使該膠體具有較大的內聚強度和抗生物降解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