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所謂的連中三元該怎麼理解?

顎慕格尼訥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明清時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舉人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舉人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會試是禮部主持在京城舉行的考試,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因此考試在春天,又稱春闈。貢士在下月參觀殿試。

殿試又稱"廷試",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殿試只考策問,一天時間,日暮交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他殿試考生還要經考試,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其餘派往各部任主事或外地任職。

在鄉試之前還有縣試、府試與院試。

縣試由縣官主持,儒學署教官監試。童生向縣署禮房報名(屬於禮部的下官對口單位)。此考試通過才能取得秀才資格。

通過縣試後的考生有資格參加府試,府試在管轄本縣的府進行,由知府主持。府試通過後就可參加院試。參加縣試、府試的都稱為"童生"。童生參加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合格後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清朝縣試多在二月舉行,府試多在四月舉行。

清朝院試是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任命的學政到各地主考。院試第一名稱為“案首"。通過院試的童生叫“生員”,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生員分三等:廩生、增生、附生,其中廩生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

生員可到官辦府、州、縣學讀書。經學政選拔,便可參加鄉試。文品、人品皆優的生員可被選為貢生,成為國子監的學生,貢生還可被選去做官。


跪射俑


隋朝到清朝之間的科舉考試主要有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組成,在隋朝之前一般都是察舉、徵辟、孝廉,基本沒什麼考試。

童生試

童生試是在各省的範圍內舉行,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通過第三個階段的院試以後就看可以獲得生員資格,就是上面提到的秀才,院試第一名被稱為“案首”。通過童生試以後,就可以進入進入府、州、縣學學習。

生員每年會有考試,最後根據成績分為廩生、增生、附生三等,廩生與增生有一定的名額限制,公家會發放一定的糧食。

解元

鄉試因為考試的時間在秋季,又被稱為“秋闈”,每三年在各自的省城舉行一次。通過鄉試後取得舉人資格,第一名的被稱為解元,第2-10名的被稱為亞元。

會元

會試因為考試的時間在春季,又被稱為“春闈”,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也就是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進京趕考。通過會試後獲得貢士資格,第一名被稱為會元。

會試一般只有舉人與監生可以參加,其中監生分為貢生與廕生,貢生就是進入國子監讀書的生員,廕生就是靠父輩們的餘蔭進入國子監讀書的認,一般為官宦子弟。

狀元

殿試一般在會試之後沒多久就要舉行,皇帝位主考官,獲得貢士資格的可以參加殿試。通過殿試後統稱為進士。殿試錄取分為三甲,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其中第一甲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殿試結束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情況授不同官職。

前面所說的三元及第就是鄉試第一獲得解元,會試第一獲得會元,殿試第一獲得狀元。三個第一,獲得難度可想而知。


疼痛科侯大夫


小白丁來為你回答何為“連中三元”,歷史上各朝代“連中三元”的又有哪些人?

“連中三元”的含義

“連中三元”,《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比喻在三次考試或比賽中連續得勝,或在一項比賽中三次取得成功。”射擊三中靶心,射門三入球框, 作品三次獲獎,考試三番高中… …只要連續三次取得最佳成績, 皆可稱“連中三元”。這個詞的語源可以追溯至宋代。宋趙升《朝野類要﹒舉業》:“解試、省試併為魁者,謂之雙元;若又為殿魁者,謂之三元。”《 明史﹒選舉志二 》:“三試第一, 士人豔稱為三元。”可知“三元”是勝出“狀元”的美稱。

“科舉制”下的“三元”指什麼?

中國自隋唐實行科舉制度, 嚴格意義上的科舉三級考試始於宋代 , 至明清臻於完善。明清知識分子要躋身仕途, 必須參加科舉考試。首先以童生身份參加由省學府主持的院試,考中以後稱秀才,只有秀才方可參加以後的正式考試。

科舉考試共分三級。首先是鄉試, 三年一次, 在省城舉行, 考中者稱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然後是會試,會試由禮部主持, 時間在鄉試後的次年春天。參加會試者須有舉人資格,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最高一級考試是殿試。殿試常由皇帝任主考官 , 故又稱廷試。 殿試合格者稱進士。進士又分一、二 、三甲,一甲僅三人: 第一名狀元 , 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所謂“連中 三元,便是在三級考試中連中解元、會元、狀元者。既要第一, 又要連中,難度極高 。宋代以降,能“連中三元者不過十數人而已。

那麼,歷朝“連中三元”的都有哪些人

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製。真正符合要求的“三元”,只能始於宋代。然而,北宋的一些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三蘇”等,均與“三元”無緣。

歷史上第一位“三元”宋太宗淳化三年(992) 汝陽人孫何, 在開封府解試, 禮部試和殿試中均列第一。孫何曾任兩浙轉運史, 羅大經《鶴林玉露 》記載:“孫何帥錢 ,柳耆卿作《 望海潮》詞贈之。”北宋詞人柳永這首成名之作就是獻給孫何的。詞作描寫了這位地方大員的風流倜儻和赫赫聲威:“千騎擁高牙, 乘醉聽簫鼓, 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

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王曾以青州解元身份應宋真宗鹹平五年 (1002) 試, 經皇帝御定為一甲一名。王曾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堪稱模範考卷,長期被人傳誦。王曾位至宰相,為北宋名臣, 是“三元”中的佼佼者。

元代只有王宗哲 ( 字元舉 ) 一位“三元 ”。然此人卻被視為大節有虧, 有負“三元”美譽。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有《吊四狀元詩》:

四榜狀元逢此日,他年公論定難逃。
空令太守提三尺,不見元戎用六韜。
元舉何如兼善死,公平爭似子威高。
世間多少偷生者, 黃甲由來出俊髦。

此詩品評元代四位狀元。元至正八年(1348)“三元 ”、湖廣僉憲王宗哲棄城而逃, 比起其他三位狀元品節大大不如。泰不華 (字兼善 )戰死沙場, 李黻 (字子威 ) 守城殉難 , 李齊 (字公平) 沒於禍亂: 三位狀元死有名節。只有頂藏“三元”桂冠的王宗哲貪生怯死不足稱道 。

有明一代二百餘年中,得到“三元”頭銜的只有南直隸貴池人黃觀、浙江淳安人商輅。這兩位“三元”與明代兩次重大事變關係密切。

黃觀是以國子監生員身份參加洪武二十四年 (1391) 會試,連中 會元、狀元的。黃觀先在國子監選拔考試中名列第一, 雖無解元之名 ,卻有解元之實,故後人也以“三元 ”稱之。 黃觀全家為建文帝殉難 , 其品節足為“三元”之稱生輝。後來鄉人建祠紀念他,楹聯曰:

兩榜掄魁, 毫端灑不盡忠肝義膽,想到江上勤王,獨往獨來天地暗;

一門殉節,波影留得住貞魂烈魄, 說起橋邊從事,同聲同氣鬼神驚。

商輅正統十年 (1445) 成為“三元”。“土木之變”發生, 景泰帝監國,商輅入閣,力斥南遷之議, 終景泰年間,商輅以為人正直,處事持重為人稱道。天順復辟, 被削職為民。成化三年(1467) 復入閣為首輔 , 請復景泰帝號, 多有善政於民。“侃侃守義, 粹然一出於正”。商輅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狀元宰相, 沒有辜負“三元”這個最輝煌的稱號。

清朝第一個“三元”是長州人錢棨。乾隆四十六年 (1781) 錢棨連中會元、狀元。錢棨的座主是“性靈派”著名詩人翁方綱, 錢棨之事功學問比起乃師大為遜色。

清朝第二個“三元”是廣西臨桂人陳繼昌。陳繼昌是嘉慶二十五年 (1820) 狀元。殿試時, 陳繼昌身體欠佳, 敷衍完卷。只因閱卷大臣見陳繼昌已是解元和會元,考慮歷來“三元”太少。便薦拔陳繼昌為 “三元 ”。所以,陳繼昌的“三元”頭銜不靠才氣靠運氣。後來其人的事功和學問果然很是一般。此後直 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 廢除科舉,再也無人中過“三元 ”。陳繼昌也就成了科舉史上最後一位“三元”。

“三元”已是曠代少見, 中國 科舉史上居然還出過一位鮮為 人知的“四元”。 原來金代前期曾有很長一段時期科舉分鄉、府 、省、殿四級考試, 於是, 奇蹟般的出了一個連中“四 元”的孟宗獻 , 皇帝破例授予“從六品”之銜。這位“四元” 出仕不久即一命嗚呼 , 沒有留下足以彪炳史冊的功績, 僅是徒有虛名而已 。


史海小白丁


“連中三元”這種說法出自於明朝學者沈受先所作的《三元記.格天》裡,“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意思是玉皇大帝降下旨意,令文曲星下凡為馮商的兒子,科舉連中,五世為官。

可見連中三元有多難,需要玉帝送來文曲星君才能辦到。

三元是指:解元、會元、狀元。是各個階段的第一名。拋開神話的因素,“連中三元”是古代學子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這真的很不容易辦到,除了真才實學,還需要有運氣的成分。下面簡單分析一下。

科舉之路:童試、鄉試、會試、殿試

科舉制度興起於隋唐,興盛於明清,這裡就以明清為例為說明。

1、童試

一名古代小書生,要想走到朝堂上,他需要先在家跟著長輩或老師埋頭苦讀,讀了幾年略有成效之後,參加“童試”,這是科舉的第一步,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

縣試在各縣進行,每年二月開考,由知縣主持,連考五場;

通過後進行府試,四月開考,府裡的學官主持,連考三場;通過後稱為“童生”,取得參加院試的資格。

院試每三年舉辦兩次,考兩場,由皇帝任命學政到各地主考。辰、戌、醜、未年的稱為歲試;寅、申、巳、亥年的稱為科試。通過後的官方稱呼是“生員”,俗稱“秀才”。

第一名稱為“案首”,然後分為三等。一等的稱“廩生”,朝廷按月發給糧食;二等的稱“增生”,不供給糧食;三等的稱“附生”,吊車尾。

2、鄉試

秀才們就有了鄉試的資格,鄉試又稱為“大比”,每三年一次,俗稱“秋闈”,是省級考試,通過的稱為“舉人”,第一名就是“解元”。

在後代很有名氣的唐伯虎就是少年解元,引來讚譽無數。

中了舉人之後,就獲得了免稅賦的資格。所以有“窮秀才、富舉人”的說法,只要一中舉,立刻會有很多鄉人“投田”,意思是把家裡的田地掛在舉人的名下,藉以免稅。這通常不是免費的,通常會進獻一些收益給舉人老爺。

3、會試

再下一步就是會試,考試地點在京城,考試單位是禮部,時間是鄉試後的次年二月初九至十五日,和鄉試一樣考三場,又稱春闈、禮闈。因為時間緊迫,所以離得遠的舉人們一般是知道中舉後即刻起程,以免誤了時機。會試的第一名就是“會元”。

(殿試)

4、殿試

考到這裡,還有最重要的殿試,在會試結束後一個月舉行,這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通過者都是進士或同進士,稱為“天子門生”。

對於成績普通的學子來說,殿試很容易,因為這一關不往下刷人,只是排定名次,如果沒有太大的野望,大可放輕鬆;而對於成績很好,尤其是會試時排在前十位的學子來說,這關就太令人緊張了。

殿試結果定出三榜:狀元、榜眼、探花列為一甲,稱“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稱“進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一甲名次由皇帝親自選定,沒什麼固定的標準,有可能是因為策論寫得好,也有可能是其中的某個句子打定了皇帝的心,還可能是皇帝看到了本人,覺得這個人的身材樣貌適合為狀元……充滿了不確定因素。

(狀元郎: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總之,如果一名學子想要“連中三元”,他至少要經過14場考試,並且在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中的綜合成績都是第一,前三試還可以憑實力,最後一試真的要寄希望於運氣了,因為誰都不知道皇帝到底會選誰。

科舉的歷史那麼長,有記載的連中三元者卻很少,文科有17人,武科有4位,可見其難度非同一般。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三元指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具體包括鄉試第一稱之為解元,會試第一稱之為會員,電石第一稱之為狀元。連中三元也是一個成語比喻一個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三元里面又分為大三元和小三元,大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員,狀元;小三元指的是童生參加縣試、府試、院試,凡名列第一者,稱為案首。一人連得三案首為小三元。


XXXPPP


連中三元第一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製度。

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這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

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有17人能夠連中三元,他們是: 唐朝的張又新、準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

總體來說,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野史共享


影視劇或戲曲中經常會出現寒窗苦讀的主角“連中三元”的故事,往往成為佳話。其實,在古代,現實中能“連中三元”是非常困難,也是非常罕見的。那麼什麼才叫“連中三元”呢?

這就要從古代的科舉制度說起了。古代科舉考試,首先從府、州、縣基層考試開始,叫做童試,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考生們叫童生,考中之後就叫做秀才,其中考中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只是初級考試,是最低一級的考試,就算考中第一名,也算不上“元”。到了鄉試,才算是正式考試的開始。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

鄉試,唐宋時期稱為"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考生都是本地人。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擔任考官。元代在行省舉行鄉試,明清兩代在各省的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范進中舉”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了,范進參加的就是這一級考試。中舉者第一名"解元",唐伯虎就被稱為“唐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舉的人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再高一級是會試,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考生是各省的舉人,即上面說的中舉的考生,考中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就是考生共會一處,比試本領。會試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

會試之後,被錄取的貢生必須在下月參加殿試。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由皇帝親自出題,並親自監督考試。殿試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者都是貢生,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以後一甲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一個考生只有在鄉試、會試、殿試這三次大考中都考中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可想而知,連中三元是多麼的難了。

儘管非常之難,中國歷史上仍有17名學子一路過關斬將,“連中三元”!他們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清朝的錢檠、陳繼昌和戴衢亨、王玉璧。他們不愧是是奇才中的奇才,比現在的學霸、高考狀元可厲害多了!


歷史也好玩


連中三元是封建社會制度下,科舉考試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

三元:科舉制度有三次全國性的考試,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的第一名分別為解元、會元、狀元。

連續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取得第一名,就是所謂的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的出處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連中三元”是無限的榮耀,光宗耀祖。

在我國曆史中共有16人:連中三元

自武周開武科舉,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歷史上有3位。

文三元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 、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錢棨、陳繼昌。

武三元

自武周開武科舉,連中三元的武狀元,歷史上有3位。

1、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官拜參將。

2、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

3、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連中三元”是無限的榮耀,光宗耀祖。仕途光明,前途無量。


貪戀長安韻


三元是指: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文三元: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

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稱“亞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殿試則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士,考中之後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武三元: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第一名。事實上,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後稱為生員,又稱為庠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才能參加鄉試,通過鄉試後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試的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





九晨視頻


三元:即為解元、會元、狀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分別為解元、會元、狀元。

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也就是所謂的連中三元。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在我國古代,“元”有頭一名、第一、為首的含義,所以日常生活裡有很多以元字開頭的詞語,如元月、元勳、元配、元兇等。因此, “三元”在古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三個第一”;另一個是則指上元、中元、下元三個節日,(即上元為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中元為七月十五、下元為十月十五日。

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若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均得第一,正好是解元、會元、狀元三元”得主,所以叫連中三元。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只有17人三元及第,他們是: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清朝的陳沆、錢棨、陳繼昌。

真可謂是鳳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