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真實性如何?

風露中宵2


《水滸傳》在明代時被列入“四大奇書”之一,近現代稱又被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確立了在文學領域內極高的地位,推動並逐步改變了以詩文為正宗的舊文壇面貌。《水滸傳》題材源自宋微宗年間山東宋江為領導的一次規模不大的農民起義(宋江是確實存在的)。據有關史料記載,梁山英雄好漢的故事在南宋時已廣為流傳,當時宋江等36人的故事傳遍大街小巷。最早的宋人《宣和遺事》也曾重點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以及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的故事。後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好漢才由原來的36人演變到108將。據此,《水滸傳》描述之內容並非史實,而是在人民群眾上百年流傳的基礎上,由施耐庵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








文海墨韻


《水滸傳》非正史,連野史也談不上。只是流行於明代中後期的話本小說中比較優秀的一部作品。既然是小說,那麼史實一說不提也罷。

《水滸傳》寫的是宋代徽宗年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嘯聚水泊梁山,替天行道,殺富濟貧,最後接受招安的故事。故事的原型在《大宋宣和遺事》、《宋史》等雖有涉獵,但皆春秋筆法,語焉不詳。事實上,宋江、方臘起事不久就相繼被剿滅,影響不大。泯然史料也非異事。而接下來的金人南下,直至蒙古滅宋建元,這二百餘年飽受外族蹂躪的血淚史,才教大宋遺民刻骨銘心!於是在民間層面,宋江等反抗暴政、揭竿而起的綠林好漢形象,就擁有了無比的江湖地位。梁山好漢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種種壯舉通過人們口耳相傳,不斷賦予理想主義色彩,而愈加鮮明,故事情節也愈加完整。及明朝結束一個多世紀的外族統治,天下承平,原本私下流傳的梁山故事也得以公開傳播,且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如話本、雜劇等。傳播的深度廣度也前所未有。在這一背景下,施耐庵老先生收集整理創作了《水滸傳》一書,使原本流行於茶樓酒肆的鱗爪碎片,一舉脫胎換骨而成皇皇鉅著。儘管民間對梁山英雄推崇有加,但他們畢竟是盜,既為盜就永遠是朝廷的對立面,一部宣揚綠林強盜的作品是難以面世的。故此,施耐庵把《水滸傳》賦予了"忠""義"靈魂,只反貪官,不反皇帝,最後全夥受招安,改邪歸正,書名也稱《忠義水滸傳》。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名列古代四大名著的不朽作品,一樁二分史實八分虛構的傳奇故事。




風露中宵2


《水滸傳》純粹是一部小說,只是借用了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又經過細緻的加工而已。它還不像《三國演義》,《三國演義》雖然也是小說,但它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至於《水滸傳》千萬別把它當真。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在宋代 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實際只有36人,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宋江起義的導火線是大宋朝廷為解決財政困難,宣佈將整個 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採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苛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他們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武裝聚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到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

宋江起義軍正式宣佈起義後不久,就離開了梁山泊,轉戰于山東青、齊與河南、河北一帶,史書記載說:這支起義軍“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約兩年後,到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起義軍從江蘇 沭陽乘船進攻海州(今連雲港),被海州知州 張叔夜所派伏兵包圍,損失慘重,退路又被切斷。在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宋江不得不率眾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中的一部分。後來宋江部是否去江南出徵方臘農民起義軍,史學界有爭論,至今尚無定論。

宋朝三百多年中,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 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 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因而使這次本來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農民起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廣泛流傳於民間,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更被記錄教材等教育書籍,在學生之間口口傳頌。

在《水滸傳》這部小說中,作者施耐庵對宋江起義經過做了不少杜撰和改編,歷經千百年流傳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事實上,歷史上有關宋江起義的經過,記述原本也不詳盡,因而給了後人很大的想象空間和“戲說”餘地,若要探尋真正的宋江起義經過,還須從歷史文獻中尋找痕跡。

所以說《水滸傳》的真實性大家不必太在意,只須體會書中的精彩內容就可以了。


博超講堂


《水滸傳》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

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36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

《水滸傳》最早的藍本是宋人的《宣和遺事》,它著力描寫了楊志賣刀、晁蓋等結夥劫生辰綱和宋江殺閻婆惜等事,對林沖、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寫。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關水滸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創作《水滸傳》過程中,忠實地接受了人民的觀點,這是《水滸傳》之所以取得偉大成就的思想基礎。

擴展資料: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後鎮壓田虎,王慶,方臘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勢力,最終走向悲慘失敗的宏大故事。

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傾聽邇的美


真實的結果估計你會洩氣很多,真實的事件和歷史形象真的差好多,不只是只有水滸傳!

水滸,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小說,但小說需要題材!水滸的題材就是在宋微宗年間山東的一個叫宋江小頭目領導的一次農民起義,差不多不到百人!宋江是確實存在的,但之後的些許,是作者施耐庵的杜撰,這才又了四大名著的水滸傳!(不過作者我就先寫施耐庵,因為有證據證明,羅貫中也有可能是作者)



進擊的大笨鳥


水滸傳以南宋時期,民間流傳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真人真事以及杜撰的故事為基礎,彙總而成。在元末明初時,廣為流傳。也是一些明教教徒和一些起義軍,為了對抗元朝統治,教化民眾推翻統治階級彙編而成的一本小說。在當時識字率比較低下,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大多民眾就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鼓足激勵他們站起來對抗元朝的統治的。




悠彼得兔


《水滸傳》只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作者根據現實、虛構、想象、聽別人說的,四者相結合而編寫的一部具有誇張、諷刺現實的小說,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一種願望。《水滸傳》裡好多人物都是作者想象的,例如:武松不是宋朝人,當時宋朝沒有武松這個人,也沒有武松打虎這個事情,更不是親兄弟,武大郎也不是小矮個子,也沒有買炊餅,武大郎是清河縣令,潘金蓮也沒有紅杏出牆,而是賢妻良母,這些事都有證據可以證實,所以《水滸傳》不具備真實性!


娛壇月影


讀《水滸》,首先要明白,《水滸》不是歷史,而是小說,是文藝作品。如果知道了這一點,也就不必糾結《水滸》故事的真偽了。文學作品,往往是離不開時代大背景,而作品裡的每一個人物,每一件故事,每個細節,往往是作者為了表達一定的思想而修飾加工而成。也就是說,《水滸》裡的人物,故事,並不一定是史實,甚至完全屬於杜撰。而作為讀者,通過讀書,能夠了解時代,瞭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才是重要的。



五哥是哥


據史家考證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間,確有宋江其人及其領導的梁山泊起義,但不像《水滸傳》所寫的有108將,也沒有那麼多生動的戲劇性場面。

梁山泊位於山東西部,原是個很小的湖泊,後因從五代到北宋黃河多次缺口氾濫,使它與四周的許多小湖泊匯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橫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八百里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錯,蘆葦縱橫,並有許多天然小島,形勢險要複雜。當時許多破產農民、漁民以及一些被政府通緝追捕的逃犯遂藏匿於此,成群結夥,靠進行一些“非法”活動營生。有若干股勢力日益增大,人數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腐敗、盤剝與壓迫的武裝鬥爭和農民起義。宋江起義軍就是其中的一股。


粉紅色山茶花


《水滸傳》中國著名歷史小說。從正歷與小說描述的內容看,社會背景,歷史背景,部分人物原型,符合史實。

作為小說,就把這些有一點點真實性的真實素材通過對人物性格特點、能力本領的放大(虛構),使其鮮明。

對歷史事件中的部分小故事的具體化,通過具有鮮明性格特點的人物的參與,使局外人對該歷史時期的社會特點,人文特點,政治形態等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認識。

小說也是作者的一種社會認識,如果寫實無虛,人物,事件細節達不到強化目的。

虛實自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