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大家好,崖是客家人,客在他鄉,我將帶大家尋找各地客家痕跡,對客家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關注我。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龍南“客家酒堡”位於里仁鎮新裡村漁仔潭,距縣城10公里。漁仔潭現有李、黎兩姓農戶28戶,人口153人,是一個依山傍水、擁有300多年曆史的原生態古村落。漁仔潭圍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200年曆史,是由李姓先人種植澱坊(一種染布原料)發家致富後興建。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圍屋南北長55米,東西寬45米,佔地2475平方米,圍內建有三層結構民房,共有住房126間,另建有炮樓四座,圍牆四周佈滿槍眼,圍內曾常年儲藏可供居民3個月生活所需的糧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禦型客家圍屋。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從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圍內先後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進士功名,據說他們都是文采飛揚、喜好飲酒作賦的酒中豪客,備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漁仔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至今,家家戶戶都保存釀酒的傳統風俗。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依託漁仔潭優美的原生態環境和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酒文化,漁仔潭圍繞賞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題,建成了酒文化展覽、酒類品嚐、傳統釀造工藝演示、遊客服務、藝術創作五個功能區,通過發展客家米酒和農家樂產業,增加農民旅遊收入,打造成集品嚐、收藏、藝術創作展覽交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客家酒堡”,爭創客家圍屋收藏酒類品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之最。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酒堡建成後,通過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活化客家文化旅遊資源,提升客家圍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漁仔潭建成中國客家圍屋的一顆璀璨明珠。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走進江西龍南客家酒堡-漁仔潭圍

漁仔潭圍的來歷

漁仔潭圍內有一口古井,井的上面立有一塊藍底色字牌,牌上寫著:漁仔潭圍。此圍始建於清朝道光九年(1829年),歷時九年,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建成。建圍者李遇德,系慄園圍李氏十八世孫,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從慄園圍遷居到此從事客家釀酒業,致富後建成此圍。

傳說李遇德公從慄園圍分家時,沒有分得多少財產,搬來這裡之初,草草做了幾間泥磚屋定居下來。以耕種和養豬為業,後來李公見從這裡過往的人多,而且會在這裡喝水、歇腳。心想:如果在這裡擺上水酒攤,可能會有些生意。便將從慄園圍學過的釀酒技術重新揀了起來,生意果然很好。幾年以後,有了名氣,遇到里仁墟日或縣城墟日,人流經過這裡時,空坪上像是一小墟場。

有一天,遠處來了位年紀大的乞丐,拖著傷腳,兩手把著根木棍,走到這裡,跌倒在地,艱難地向著井邊爬去。李公看見了,動了憐憫之心,趕緊喊住他,搬了椅子讓他坐好,從家中端來開水給他解喝。隨後查看他的傷口,見傷的不輕,便清洗乾淨將家中備用的刀傷藥敷上包紮好。隨後問老人家在那裡,好派人送信。老人說:四海為家,居無定所。李公說:既然這樣,就先住在我家,把傷養好了再說。於是將一間閒屋整理好,扶老人進去住下,還幫老人洗淨身子,拿自己的衣服給老人換上。李公天天為老人送飯端茶,定時換藥。經過幾天交流,兩人很是投緣。交談中得知,老人姓池,單名九。年少時祖上留下過不少家業,但他嗜酒,立志“嚐遍天下美酒”,家境漸漸敗落了成了乞丐。

李公聽後,篩了一碗酒給老爺子,池九慢慢喝完,問了李公賣的價錢後,說道:酒的味道純正,一斤米放一斤半水,對於挑擔過逕的人,既助興,又解渴,不會醉倒路上,正合適,但價格這樣低,恐怕沒有多少利吧。李公暗中有些驚奇,答道:確實僅能保本,但可長久維持大群客戶,雖不賺錢,也能得酒糟餵豬,一年下來,收入也不算少,池九微微點頭。隨後李公又將一窖藏的酒取來請池老爺子喝。池九品嚐後言:此酒一斤米放半斤水,窖藏了二年零三個月,陳香濃郁,對於排工、船工來說,沒有更好的選擇了。李公大驚,因池老爺子說的,與事實分毫不差。

在隨後的日子裡,李公將家中不同時期,放不同水分的所有窖酒,請池老爺子一一品嚐。池九品味過後所言,莫不與事實相符合。他還給李公介紹了遠近各處釀酒賣酒的詳細情況,李公頓覺眼界大開。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池老爺子的腳傷全好了,再細看他,鶴髮童顏,分明像位神仙。池老爺子非常感謝李公的關懷照料,提出要在十五的晚上請他全家人喝酒。李公說:還是我來請您吧,我家有現成的酒,加幾個菜就行了。池老爺子堅持自己出菜出酒,對李公說:各家的味道不相同。

轉眼到了十五日下午,已經很晚了,還不見池老爺子動手,李家人問李公,是否池老爺子忘了?李公擺擺手說:不要讓老人聽見了,咱們現在抓緊做幾個菜,晚上請他算了。一家人便忙碌起來。

天快要黑時,池老爺子才招呼李家人,把桌椅搬到水井邊擺放好,只見他從腰間解下布袋,一隻手拿住,另一隻手伸進去口中念念有辭,抖了抖,端出一碗菜來,冒著熱氣。又伸進手去,二碗、三碗……很快擺滿了一桌子菜。大家說太多了,便停了上菜。又見他把布袋卷摺好,手一抖摔,變成一個繫著帶子的葫蘆。他把葫蘆放入井中,咕嚕咕嚕裝滿提了起來,給大家碗中倒滿,井水竟然變成了酒。大家從未吃過這樣好的酒菜,認為天上才有,太高興了,不知不覺,最後都醉倒不省人事了。醒來的時候,已是第二天了,池老爺子已不知去向。

家人再去井中打水時,發現打上來的是酒,興奮的告訴李公李公看了,對大家說:這是神仙的恩賜,我們要時時處處積善積德,井裡出酒的天機不可外傳,李公於是把水井圍了起來。之後在路邊置放了大茶桶,燒好茶水,保證路人隨時免費飲用。

李公又記起池老爺子說過的話來,從此便每天打一擔酒出去賣,因酒質好,銷路不愁,但李公不貪心,只賣一擔。

大約過去了一年,這天李公出門賣酒去了,家中李夫人正著豬草,池老爺子笑著進來了,李夫人趕緊放下活計熱情招待池老爺子和李夫人聊起他走後的家中情況,問李夫人:該沒有不滿足的地方了吧?李夫人嘆了口氣,說:酒是好賣,就是沒有糟嬤餵豬了。池老爺子聽了哈哈大笑,自言自語說:還是本來好。隨後來到井邊,將葫蘆裝滿,口中唱道:“天心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化成酒,還嫌沒酒糟…,·”飄然不所終。

李公回家後,照例去裝酒準備明天賣。但發現井中的酒變了水。便問夫人怎麼回事,李夫人便把池老爺子來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了李公,並後悔自己說過沒酒槽的話,淚漣漣地不斷自責。

李公靜心想了想,寬慰夫人說:池老爺子說的對,做的也對。勤勞本份就是我家的本來,發家最終要靠自己。我們只要盡力做好人、釀好酒、養好豬,富裕起來是很快的。

第十個春暖花開時,一座雄偉的圍屋聳立在了這濂江河畔。

(作者梁曉津)

漁仔佳釀的故事

從此,漁仔潭圍人世世代代都會配製客家米酒,他們用圍內的天然井泉水釀酒,釀出來的米酒格外香醇甘甜,漁仔潭圍的釀酒技藝和傳統,傳承了兒百年。

據說,在清咸豐二年(即1852年),關西新圍的徐家子孫中,有位當了翰林學士的徐思莊省親回家,作為成豐皇帝書法老師的他,品嚐了漁仔潭圍釀製的客家米酒後,大加讚賞,欣然為漁仔潭圍題寫了圍名和“開壇十家醇,把盞百里香”的楹聯。又帶了幾十壇漁仔潭米酒到京城,以家鄉特釀的名義送進宮裡,咸豐呈帝品嚐後龍顏大悅,御筆題了“漁仔佳釀”四個大字。從此,漁仔潭圍米酒更是揚名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