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會》和《奇葩說》,你更喜歡哪個?為什麼?

歌影視經典回憶


更喜歡《奇葩說》,不管後來大家怎麼批評說它迎合了什麼中產階級小資的精神需求,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之類的,我還是喜歡。

算是《奇葩說》的老粉了,從第一季到第六季,除了第四季沒有完整看過外,幾乎每一季都從頭追到尾,這個節目能在一眾的流量真人秀節目中脫穎而出,本身就是一朵奇葩了。

看《奇葩說》的過程是酣暢淋漓的,我常常會因為一個辯手說出了我不曾想到的觀點而驚歎,也常常會因為一個辯手的故事或者一句金句而熱淚盈眶,這些都是真實的體驗,我很少能在一個綜藝節目短短的一個小時中經歷多次大起大落、時喜時悲的心境,這樣的體驗是很奇妙的。

但於我而言,看《奇葩說》更奇妙的體驗在於,它常常使我陷入兩難。

看過節目的觀眾都知道,《奇葩說》除了主持、嘉賓和辯手外,還有很重要的參與者,那就是持有生殺大權的現場觀眾,他們手上的紅藍鍵是決定正反雙方勝負的關鍵,他們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立場,只要正反雙方有人有一個觀點垮了,他們都可以隨時給出最直接的感受,這樣的互動,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

《奇葩說》的辯題常常圍繞親情、愛情、職場等等主題展開,相信看這個節目的觀眾大多都有這樣的感受,每一期辯題剛拋出來的時候,我們和現場握有紅藍鍵的觀眾一樣,心中都有一個顛死不破的答案,我們的經歷、位置、認知告訴我們應該站在這一面的理由以及不選擇另一面的理由。

但是,比賽開始後,正反雙方辯手們開始用一個個獨到的視角、一句句恰到好處的金句來表達、解釋他們的持方觀點,他們用理性的說理來傳達多元、另類、前衛又不失政治正確的三觀,用感性的故事來深挖人性、情感等等這些本質的東西。我們作為觀眾很容易在正反方理性和感性來回博弈、激烈交鋒的交替作用下,刷新自己的認知,我們會開始感到模糊,內心的天平時左時右,不時地生出“我的持方辯手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對方說得好有道理,我要不要改變立場”的感受,我們就在原生立場與臨時立場中不斷來回擺動,成為名副其實的牆頭草。

我們不知道自己應該選擇站在哪一方了。

大概因為我們沒想到自己竟然對對方的觀點產生了愈發強烈的代入感和一擊即中的共情。這種感覺一旦冒出來,就很難在我們腦海中消失。我不太清楚有時候這種“共情”是怎麼產生的,有時我會想,是不是因為東方文化圈的背景使得我們更容易被鼓動和影響,如果有一天這個節目換成了西方的背景,同樣的規則下,西方主持、西方辯手、西方觀眾會給廣大觀眾傳達的會是什麼樣的三觀,他們怎麼看待“親子關係”“人性善惡”“愛情中的小九九”“職場關係”“人際交往”這一類辯題,觀眾會不會也能產生這樣強烈的共鳴。

這樣的內心活動有一種奇妙的化學作用,它能讓我們願意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深入地去思考每一個辯題背後所代表的社會群體、人性冷暖、人際關係處理等等更多方面的可能性,當我們跟著節奏轉了一圈以後,我們才能更接近自己心中的那個答案,即使最後的選擇都是一樣的,但其實已經不一樣了。

最後,真的是太喜歡傅首爾了,她就是一個行走的段子…


第十行星工作室


我個人比較喜歡《吐槽大會》,因為我喜歡含蓄的懟人。

喜歡《吐槽大會》,是因為在嬉笑中怒罵是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我喜歡李誕和張紹剛老師,我更喜歡笑。因為我本身是個樂觀的男人,今年過年我媽說我快四十了,一算確實是,但是我總感覺我還是個小孩,心智沒有那麼成熟。我有爽朗的笑聲,一般隔得很遠同事們就知道是我在。我自己也說:哭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為什麼要哭呢?哈哈。。。。此處省略無數個哈哈

而《奇葩說》,直接而又大膽,對喜歡明星隱私或者看熱鬧的會喜歡。當然也不乏深意。我也很喜歡馬東老師還有蔡康永老師。喜歡他們有深度,喜歡他們有見解,憑藉他們在娛樂圈的閱歷。

以上僅僅代表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祝願看了此條問答的所有人健康快樂!

快樂阿修羅


我更喜歡《奇葩說》。

《吐槽大會》是通過《奇葩說》的第五季導師李誕,才關注的。

《奇葩說》不僅從第一季看到第六季,而且是反覆的看,很多期都看了三四遍,只要有空還會翻出來再看。

首先,我喜歡臺上導師之間的插科打諢,互相調侃,一下子把我們就帶到了興奮的狀態,他們不管對什麼問題都能坦然嬉戲,不避諱,真實。

然後辯題,雖然有些題看來無稽之談,或者理所當然,但在辯手的唇槍舌戰之下,總能發現這道題的意思。

再就是辯手。《奇葩說》的辯手真是奇葩朵朵,各有各的特色,有些打理論牌,有些打感情牌,他們憑藉自己的實力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因為他們辨認太厲害了。

《奇葩說》牽動了不少觀眾的心,我也是其中的一名,經常會為節目中的某種現象而感到不平、難受,雖然知道是一個綜藝節目,無奈就是會投入感情。

特別是在如晶表明下一季不再參加時,我的心情就低落了。

說實在的,《奇葩說》第六季到後面實在讓人氣憤,好像有黑幕似的,早早大家就猜到了結果。而最讓人難受的是對待老奇葩的態度,我並不是不接納新人,只是有的行為太過份了,才導致我心緒難平。

我為如晶難過,從第一季到第五季,表現的那麼出色,給我們觀眾帶來多少笑中帶淚的辯論,多少意想不到的觀點,多少搞笑的場景。特別是第五季作為組長在最弱的情況下拿了團隊冠軍。結果第六季因為明顯感到現場觀眾的喜新厭舊而放棄了自我表現,成了一個佛系的老奇葩,最終連奇葩之王的爭奪之戰都沒能參加。

我也為黃執中難過,一位辯神隕落在第六季的《奇葩說》舞臺上。

最讓我難受的是邱晨在後採中說,她要撤了。

第六季最讓我敬佩的辯手就是邱晨,其實從第二季到第五季,她辯論的方法和邏輯就讓我佩服,每一道題在她的辯論下都變得特別層次分明,清晰明瞭,但是又深刻有意義。只是因為她不太搞娛樂性,所以沒有其他選手吸人眼球。但是第六季她真的火力全開,每一場辯論都讓我從內心歡呼喝彩。

結果,她也要離開《奇葩說》,這讓我心情低落到了極點。後來我想開了,邱晨身體不好,早就該好好休息,在《奇葩說》的高壓之下,她的健康狀態永遠無法恢復。

當然,我也很喜歡今年的新奇葩,曉桐、小黑一次次把我的眼淚笑出來了,冉高鳴、陳陵嶽、程路,甚至最早被淘汰掉的許吉如,都用他們的辯論征服了我。

所以我喜歡《奇葩說》,它不但有歡聲笑語,還值得回味。

最後,我祝福仍留在《奇葩說》的新老奇葩們有更好的表現,祝福離開《奇葩說》的新老奇葩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開開心心的走下去。

特別送一份祝福給邱晨:祝她身體健康,開心快樂!


忘不了的樂安河


答:我個人曾經是很喜歡吐槽大會的,但是現在我卻比較喜歡《奇葩說》。原因如下:

1.《吐槽大會》於2017年1月份開始的第一季,在剛開始頭兩季的時候,可能是為了增加知名度,快速融入進綜藝圈,打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由張紹剛、李誕和池子等人員共同出演,整體節目內容充實、豐富、有層次感,表達方式也更加符合《吐槽大會》的立意本身。

但是後面的幾季《吐槽大會》,我個人感覺已經失去了曾經的那份感覺,無論從整體的人員結構,還是表達方式,都已經不再是那個我曾經鍾愛的《吐槽大會》了,它現在的形式怎麼說呢?就像是多了種商業感、虛浮感和逐利感,感覺沒有了曾經的那份真實感。

2.我是通過《吐槽大會》這個節目才知道《奇葩說》這檔欄目的,在對《吐槽大會》慢慢失去信心的時候,無意間在《吐槽大會》下方的網友評論中發現了《奇葩說》。

《奇葩說》是於2014年開始的第一季,由蔡康永,馬東等人共同主持的綜藝節目,在觀看了幾期《奇葩說》的節目後,起初的時候,總感覺《吐槽大會》和《奇葩說》十分類似,好像《吐槽大會》的出現就是參照於《奇葩說》的架構從而形成的一檔綜藝節目。

我個人感覺《奇葩說》無論是第一季還是直到現在,始終保持當初創建節目時的立意本身,表達內容仍舊是接地氣、有層次和幽默而又不失沙雕。

所以,我想說的是一個節目自2014年發展到現在仍舊有那麼多的人喜歡,它的成功是有原因的,雖然大眾的口味眾口難調,但是做節目的立意本身不能丟才是王道。我也希望《吐槽大會》在以後的節目裡,能夠繼續努力,不忘初心,讓那些曾經對你失望的“粉絲”們,重新看到希望。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內向的大叔


《吐槽大會》和《奇葩說》作比較,如果這個問題是一兩年前問我,我會毫不猶豫地選《奇葩說》。因為在當時的我看來,《吐槽大會》過於娛樂,而《奇葩說》還是能帶來更真實一些的東西,讓人有所感悟。但《奇葩說》進行到2019年的第六季,我倒也一直追著看,但沒有了此前那樣濃厚的興趣,我看到的更多是辯手的表演,以及看似有所建樹地說著一些索然無味的話題。

與其這樣煞有介事地裝作真誠地表演,還不如像《吐槽大會》那樣真刀真槍地進行表演,至少還顯得坦誠一些。

《奇葩說》表演成分過大

我是從第二季開始追《奇葩說》看的。第一季有些不太好接受,有些話題聽上去有些讓人臉紅,但認真看第二季之後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感覺到這些人在嘻嘻哈哈之外,還是能夠有所表達,去掉形式,內容更重要。

不過從這幾季尤其是第六季看來,我看到更多是辯手的技巧,是表演,大部分辯手包括我非常欣賞的詹青雲,都失去了曾經保有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的真誠。平地非要起驚雷,旱地偏要拔蔥,有時候顯得就有些矯情和可笑。

也許是我錯怪他們了,這本來就是一個娛樂節目,觀眾也本不該過於認真,但它畢竟披著知識化的外衣,如今這件外衣已經千瘡百孔。

《吐槽大會》換個角度看槽點明星

相比之下,反而就是要逗笑觀眾的《吐槽大會》,看起來讓人更舒服一些。對一些本來印象一般的嘉賓,通過他們的表演和講述,對他們多了另一種層面的瞭解,消除了對他的一些成見,這是很不錯的事情。

冒犯人,一般是不被待見的,但《吐槽大會》基本能做到巧妙地冒犯。很多嘉賓都有槽點,對這些缺點說到為止,並不往死裡打,讓觀眾感到既說了問題,又不是那麼無關痛癢,還體會到了樂趣,這就夠了。很多人通過這個節目變得更被人理解,比如曹雲金,比如周杰。

《吐槽大會》的不吐不快

從最新一季也就是第四季來看,鄭鈞那期就非常精彩。搖滾老將不再搖滾,變得非常佛系,鄭鈞似乎變成那個他曾經最瞧不上的人,但鄭鈞還是帶著一臉真誠來面對。鄭鈞對脫口秀還是有了解的,因此對大家開的玩笑也都笑著接受,只有大張偉有些口無遮攔,惹得鄭鈞有些不快,但也就那麼一會兒,並不影響節目的呈現。

對明星進行吐槽,度的把握很重要,說淺了沒有效果,說深了招致矛盾,李誕、呼蘭和龐博在這方面的表現最為優秀,幾乎可以成為吐槽範本。最後一期請來了有著17個小男朋友的蕭亞軒,呼蘭等人的表現都非常出色,其中最值得讚賞的是馬蘇。此前只是在微博上見識過這位哈爾濱人的言辭風格,此次終於看到她直面觀眾張口就來的風采。

兩節目各有特色還會再追

其實《奇葩說》和《吐槽大會》有一定的淵源,李誕兩季成為《奇葩說》的導師之一,馬東也參與過笑果文化的節目錄制。

兩個節目都是這些年來網綜的優秀節目代表,觀眾群也有一定的重合,吸引的大部分都是年輕觀眾。他們願意打破常規,不想再像父輩那樣中規中矩想事情做事情,他們腦子裡沒有那麼多條框,勇敢表達做自己更為重要。

都是好節目,就不再仔細比較非要分個高低上下了。兩個節目下一季更新,我還是要追的。



鄭捕頭


《奇葩說》我是從第一季追到第六季,《吐槽大會》完整看完第三季第四季。

早期的《奇葩說》令人驚豔,既有各路奇葩,又有專業辯手,比如範湉湉,肖驍,姜思達,馬薇薇。

第六季比較驚豔的是詹青雲,傅首爾,冉高鳴。

冉高鳴簡直堪稱勵志,如果不去翻以前的《奇葩說》,完全不會想到,他曾經來過兩次都沒成功,那時候他顏值一般,說話也不招人喜歡。第六季是他第三次來奇葩說,併成功待到最後。經過對比,你可以發現,他顏值高了,穿衣品味好了,說話也招人待見了,真有種毛毛蟲破繭成蝶的感覺。

說到《吐槽大會》,最喜歡李誕,王建國,池子,王思文,呼蘭,可惜,第四季《吐槽大會》他們上的越來越少了,節目也就越來越不好看了。

相對於《吐槽大會》,我更期待新一季的《脫口秀大會》。









玄子的拉片筆記


其實兩者作為綜藝真人秀節目,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它們不同的地方。

吐槽大會,顧名思義就是嘉賓之間不帶博弈競賽性質的脫口秀,把明星們平常不為人知的事情展現給觀眾。它更多的是明星嘉賓們的“公關表演”,有的會讓人覺得他/她敢自黑,性格大方,不扭捏,很容易就給人好感;也有的或許說話的分寸沒有把握好,太過了反而適得其反。

奇葩說,同樣是通過嘉賓的發言給觀眾和評委心裡留下印象以打分,但它的競技性和團隊性是吐槽沒有的。通過發言,觀眾的觀點往往就會和某一方的嘉賓契合,給人好感。

兩者無法辨別孰好孰壞,其區別在於你是去看明星互相吐槽的,還是聽嘉賓唇槍舌劍battle 的。

如果指望綜藝節目教你人生道理,生活準則,其實大可不必。


柯基看大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吐槽大會和奇葩說這兩檔節目,都是網絡綜藝還有一些相似之處,同樣是脫口秀一類的節目,都說脫口秀的春天到來了,而且吐槽大會到如今已經是第三季了,前兩季也是口碑很不錯,好評不斷,因為前兩季的時候請來的主咖都是自身有很多槽點,而且嘉賓吐槽的角度也很刁鑽,所以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歡樂,在質量與品質並存的情況下,讓觀眾們看得很過癮!

  現在吐槽大會已經是第三季了,雖然依舊是能請來很大的咖,那些咖本身也是自帶流量,但是吐槽的問題卻是不再那麼犀利,不再那樣的直戳人心,讓大家覺得很不過癮,甚至覺得這已經不是吐槽大會了,而是明星洗白大會,也有人提出疑問是不是總策劃人李誕已經江郎才盡了?

  同樣是脫口秀類節目的奇葩說也已經很多季了,但是每一期的節目都是能給人不一樣的體驗,每一期都是自帶問題屬性,網上的熱議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所以對比起來吐槽大會就顯得有些示弱,但是吐槽大會和奇葩說的受眾群體可能有些不同,所以兩檔節目的粉絲都是特別的多,不知道大家怎麼覺得呢?





大象短片


如果你問我,《吐槽大會》和《奇葩說》,更喜歡哪個?我應該會選《奇葩說》原因有以下幾方面(僅供各位看官參考):


個人非常欣賞蔡康永:

看蔡康永的節目,有很長的歷史,當年高中期間就看過他的《兩代電力公司》,有點類似《奇葩說》這樣的談話交流節目,後來大學期間就一直是《康熙來了》的忠實觀眾,每週一到週五都會準時收看他的節目,很喜歡他溫文爾雅的氣質,紳士的談吐,看一件,想一件事情的透徹,都會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娓娓道來,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也許很多人說他,過於勝負心在《奇葩說》,說話過於矯情,那我只能對你說,是你不懂他,當你看到他對待小S的感情,甚至可以為了她,明知道電影會賠錢,也要滿足她電影夢的心願的時候,你就不會說他矯情,當你知道當年他在《康熙來了》怎麼和小S配合默契,為節目製作效果的時候,你就知道那不是勝負心,是你不懂綜藝效果而已。


思想的碰撞,留有餘香:

相比純粹的搞笑,吐槽,我更喜歡不同思想,不同世界觀,人生觀的相互碰撞,其實不分對錯,只為了引發你對人生,對自己,對世界的重新認知,走出自己的固有的思維模式,看看外邊的世界,傾聽下別人的內心,在相互的交流下,也許能讓你認識到自己思考,思維,內心的那堵圍牆在哪裡,不一定立刻破繭重生,但也會讓你有重新打量這個世界包括自己的可能性。


奇葩說的先入為主,“半成品”吐槽大會

看《奇葩說》已經從第一季看到現在了,幾乎每集都看過,馬薇薇,蟲仔,黃執中,顏如晶,詹青雲,楊奇函,傅首爾等等太多的回憶了,也許是先入為主的緣故,現在看奇葩說很多時候都帶著本身感情去看的,中間有一段其實《奇葩說》做的並不好,一度傳聞要停播,不再繼續了,好在本季我覺得有點爆發的跡象,相比之前幾季,總是感情題目,節目定位有些偏差以外,這一季導演組果斷改動賽制,加入更多的新人,擴寬題目範圍,引入甚至是父母這一代人為現場觀眾這樣的機制,實在讓人叫好。


反觀《吐槽大會》,總覺得這樣類型的節目太多了,《80後脫口秀》,《脫口秀大會》,換來換去,看著這類型節目挺多的,其實來來回回就是這些熟悉的面孔,《吐槽大會》的綜藝效果有時候很好,有時候覺得很尷尬,尤其記得有一期馬景濤的片段,你確定他不是喝酒後上的臺嗎?很多時候,嘉賓對著提詞器看的過於明顯,明眼人一眼就知道這稿子根本不是他寫的,那你吐槽什麼呢?吐槽應該是心理的內心活動,為什麼讓別人執筆呢?那我覺得請各個明星去吐槽,除了明星增加自己的曝光度以外,他們唯一的作用就是充當擴音器而已。

我記得當年看《吐槽大會》第一季的時候,就知道他是美國的翻版,看過原版的,才會知道現在的《吐槽大會》應該叫《洗白大會》,但這也是國內客觀原因造成的,《吐槽大會》第一季第一期應該是收視的最高峰,後來經過整改,評分直接下降,你可以聽李誕說的《吐糟大會》的口號:吐槽我們儘量來真的,能說的不敢說,不用說的卻侃侃而談,現在還把各個藝人經紀人請到現場,真的讓人捉摸不透,是要經紀人打分評比嗎?這個節目當初上線的時候,其實註定就已經被卡到一個極度尷尬的位置,這可能也有跟亞洲人或者中國人本身的民族性格有些許關係,中庸之道的結果。


總結陳詞:

如果你是隻想輕鬆愉快,聽聽無聊的八卦,可以去看《吐槽大會》,如果你是熱愛思想的交流,希望在愉快之下還有些許對人生,對自己,對這個世界有點思考的人,那請你看《奇葩說》,本人如果要選其一,一定是《奇葩說》。



全球綜藝匯


這個問題我還蠻有發言權的,因為兩個節目都追全了。

先說結論:兩個節目都很好看,可以說是近年最好看的語言類節目。

相對而言,《奇葩說》話題更豐富,觀點更多元,人物更出彩。

《奇葩說》是由愛奇藝出品,米未製作的說話達人秀,也是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僅靠蔡康永、高曉松、馬東、羅振宇、薛兆豐等導師,以及十幾位“奇葩”辯手的三寸不爛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後、90後擁躉。該節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線以後,總點擊量已經破億,微博話題閱讀量也輕鬆突破10億大關。2018年12月1日,節目獲得2019愛奇藝尖叫之夜年度IP綜藝節目獎。

節目的宗旨是要在華人圈內尋找“最會說話的人”。節目組會通過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問數據後臺,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業、創業等領域,選取網友關注最多的問題,發動網友參與調查投票。也許正因如此,《奇葩說》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熱搜話題。

《吐槽大會》是由騰訊視頻、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喜劇脫口秀節目。

創作團隊邀請具有話題度的明星,加上嘉賓吐槽團,為觀眾們帶來一場“笑果”不斷的喜劇體驗。節目組先劃定一個藝人邀請的範圍,劃定範圍以後會逐一進行溝通,從一開始就說明需要藝人面對的爭議話題。而明星的選擇標準,第一是不能是觸犯過法律、真正有“黑點”的劣跡藝人;第二是選擇曾經有一些爭議事件的藝人。第三是公眾報道形象和自身真實形象有較大反差的藝人。最後是願意直面過去的爭議,走到臺上笑對吐槽的藝人。

《吐槽大會》受主咖影響較大,主咖槽點多,嘉賓表現好,整體效果較好,反之一般。畢竟創作團隊是相對固定的,一不小心就重複自己的風格、模式和套路了。

不過節目組也在不斷嘗試創新。《吐槽大會第四季》開設多種主題專場,根據每期主題邀請不同行業的人物上臺,構成多維度的嘉賓陣容。節目結束後,還增設更具針對性的行業嘉賓後採,進行深度、真實的對談,呈現更多元的行業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