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作為非洲一直獨立的國家為什麼沒有出海口?

訫------流浪


埃塞俄比亞(以下簡稱“埃塞”)位於非洲東北部,與吉布提、索馬里、蘇丹、南蘇丹、肯尼亞、厄立特里亞(以下簡稱“厄”)等國接壤,無論是國土面積(11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超過1億)、經濟總量(721億美元)還是軍隊規模(約18萬人),都堪稱東非頭號強國。但令世人詫異的是,埃塞擁有的百萬國土中,竟然沒有一寸海岸線,而該國距離紅海最近的地方,卻不過數十公里而已,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埃塞在歷史上曾是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大國,而這些海岸線,全都位於今天的厄境內。換句話說,厄原本就是埃塞的領土。原來,埃塞歷史上曾存在過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阿克蘇姆帝國(約100-940年),實力最強時,包括厄在內的整個紅海沿岸都成為它的領土。不僅如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厄一直都是阿克蘇姆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沿海港口因貿易而發達,到處是一片繁榮、興盛的景象。


然而阿克蘇姆的強大、繁華,逐漸引起中東霸主薩珊波斯帝國的嫉妒,為此在570-578年派兵入侵紅海北岸的也門地區,並將其據為己有。也門爭奪戰的失敗對阿克蘇姆的打擊極深,但還沒等它恢復元氣,便又遭到阿拉伯人的進攻。隨著最主要港口阿杜里斯的淪陷(720年前後),阿克蘇姆不僅失去對外貿易的通道,而且還被斷絕與拜占庭帝國等傳統盟友的聯繫,逐漸走向衰落。



阿克蘇姆衰落後,政治中心開始南移,並致力於在大陸內部擴充勢力。在這種情況下,西邊的貝賈人在阿拉伯人的支持下,逐漸控制了厄地區,並在事實上脫離對阿克蘇姆帝國的臣屬關係。16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蠶食厄沿海島嶼,並於1557年佔領馬薩瓦港,由此在該地建立起殖民統治。


300多年後,南歐大國意大利完成統一後不久,便致力於在北非、東非等地開拓殖民地,而位於紅海南岸的厄地區,因為地理、軍事意義極端重要,便成為他們著力攻略的目標。經過20年時間的蠶食,意大利佔據整個厄地區,並通過強迫埃塞簽訂《烏西阿爾條約》的形式,在1890年將該地變為自己的殖民地。



二戰期間,意大利曾以厄為跳板,短暫佔領過整個埃塞(1936-1941年),但最終被英美軍隊擊敗,並被趕出厄。意大利丟失厄後,該地成為英國的託管地(1941-1950年),但後者因為戰爭元氣大傷,無力進行統治,便在1950年接受聯合國的決議,將該地併入埃塞。厄的加入,使得埃塞在時隔數百年之後,重新獲得夢寐以求的出海口,然而這局面僅僅維持30多年時間,便再度發生逆轉。


原來,厄並非單純地併入埃塞,而是作為地位特殊的自治實體,與後者結為聯邦。在這種政治安排下,厄不同於埃塞其他省份,被允許保留自己的憲法、議會和自治政府,獨立性很強,儼然是“國中之國”。但是這種局面引起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的不滿,所以他便在1962年頒佈敕令,宣佈取消聯邦制,將厄合併為埃塞的一個省。



皇帝的霸道行徑激起厄民眾的不滿,由此成立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開展反對埃塞統治、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等到海爾·塞拉西一世被推翻、獨裁者門格斯圖執政後(1974-1991年),厄人陣又同埃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埃革陣)結成同盟,共同展開推翻獨裁政府的鬥爭。埃革陣在與厄人陣結盟之前,曾與後者達成協議,一旦新政府建立後,將允許厄恢復高度自治,甚至走向獨立。


正因如此,在門格斯圖政權垮臺後,厄人陣便組建臨時政府,並同埃革陣政府達成協議,擬在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以決定是否獨立建國。1993年4月,厄舉行全民公決,結果絕大多數民眾贊成獨立。根據全民公決的結果,在當年5月24日,厄宣佈獨立,並得到埃塞政府的認可和尊重。由此,埃塞再度失去出海口,成為沒有一寸海岸線的內陸國。



厄獨立之初,跟埃塞的關係還算密切,然而沒過幾年時間,雙方便因經濟糾紛和邊界摩擦斷交,並在1998-2000年間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共導致雙方7-10萬人喪生。兩國交惡後,厄拒絕埃塞使用該國的阿薩布港,而後者只能藉助鄰國吉布提和索馬里的港口出海,這種狀況,直到去年兩國簽訂和平協議後,才有所改善。


資料來源:《埃塞俄比亞史》、《列國志:埃塞俄比亞》


文史磚家


埃塞俄比亞被稱作“非洲屋脊”,面積大約122萬平方公里,人口4000多萬。1889年,埃塞俄比亞的孟尼利克二世稱帝,然而不久以後,在西方列強中屬於二流的意大利悍然發動了對東非的入侵,宣佈埃塞俄比亞是意大利的保護國。


1896年,意大利被埃塞俄比亞給打敗,被迫承認了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埃塞俄比亞也成為了非洲唯一能夠抵抗殖民入侵保持獨立的國家。而當時的埃塞俄比亞,在紅海沿岸就擁有大量出海口。

然而,二戰期間,意大利再次攻入埃塞俄比亞,攻陷亞的斯亞貝巴,埃塞俄比亞被迫讓出了厄立特里亞,與意大利在東非的殖民地意屬索馬里合併為“意屬東非”。

1952年,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組成了聯邦,1962年又完全併入(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強行取消聯邦制)引起厄立特里亞不滿,最終在1993年厄立特里亞從埃塞俄比亞獨立出去。

而另一個出海口“吉布提”,當年被法國所佔據,二戰結束以後,吉布提於1977年就成為了獨立國家。



澹奕


說到埃塞俄比亞,這雖是個遠在非洲的國家,但在中國網友中,埃塞俄比亞的知名度卻並不低。

因為埃塞俄比亞軍隊有著一箇中國網友們十分熟悉的稱呼——東非解放軍!

同時,埃塞俄比亞也是一個很厲害的國家,自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滿世界強佔殖民地,非洲國家除了埃塞俄比亞外,幾乎全軍覆沒。



因此,埃塞俄比亞也成為整個非洲唯一一個沒有被西方列強殖民的國家。

但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下,埃塞俄比亞還是吃了不少虧,這就說到了問題中,關於埃塞俄比亞為何會是一個內陸國的問題。

原本,埃塞俄比亞並非是內陸國,而是在其東部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只不過如今這個漫長的海岸線地區,已經獨立,成為厄立特里亞。

16世紀後,奧斯曼帝國曾佔領厄立特里亞沿海島嶼,1869年,意大利殖民者入侵埃塞俄比亞沿海地區,1889年,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簽訂《烏西阿爾條約》,承認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東部四地的佔領。



1890年,意大利將這些殖民地合併在一起,並命名為“厄立特里亞”,由此,厄立特里亞與埃塞俄比亞開始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導致後來雙方分道揚鑣。

二戰後,意大利戰敗,放棄了所有在非洲的殖民地,包括厄立特里亞,當時的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結成聯邦,埃塞允許厄立特里亞擁有獨立的憲法,議會和政府。

後來的1962年,埃塞皇帝塞拉西強行取消了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併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

厄立特里亞人對此頗有不滿,並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直到1993年,厄立特里亞宣佈獨立。

由此可見,埃塞俄比亞一開始其實是有出海口的,並非是一個內陸國,只是由於殖民者入侵後,給被殖民地造成一些離心力,導致了部分領土和人民的分離。

這樣的故事,最近好像還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正在發生,當然了,如今的這個是不會成功的。


Mr這史香


好多人拿意大利打埃塞俄比亞當段子。但是第一意大利打埃塞絕不是步槍打長矛。第一次意埃戰爭埃塞俄比亞的火炮數量比意大利多。埃塞俄比亞正規軍和歐洲軍隊的裝備查差不到哪去。第二次意埃戰爭也不是現代國家打奴隸制國家。埃塞俄比亞實現君主立憲比泰國還早一年。第一次意大利打的是半現代國家,第二次打的是現代國家。能打那樣不錯了。第二,埃塞打贏意大利但是實力遠不如意大利。最後割讓了所有沿海地區才換來了歐洲承認。


北漂叔叔


埃塞俄比亞並非一直沒有出海口

公元1世紀至976年在今天埃塞俄比亞北方的阿克蘇姆建立了阿克蘇姆王國,這個國家最鼎盛時期的版圖包括紅海兩岸的大片地區,成為限制進出紅海的船隻的門戶通道。525年阿克蘇姆國王加列布出兵征服也門地區,由此擴張成為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大帝國,進出紅海的通道完全被阿克蘇姆王國掌握。570年波斯佔領也門並奪佔阿克蘇姆的部分海岸屬地和通商城市,至此阿克蘇姆的勢力被從阿拉伯半島南部完全逐出,重新退回非洲。

976年為了抵抗不斷向南擴張的基督教傳教士,一個叫古迪特的猶太教女王發兵北上,進攻阿克蘇姆。她燒燬了許多教堂,夷平了阿克蘇姆城,最後終於終結了存在於世近1000年的阿克蘇姆帝國。繼阿克蘇姆王國而起的是定都於羅哈的扎格維王朝。這個王朝延續了大概150年,在13世紀因為“不是以色列人” 而被教會推翻。來自南部紹阿地區的名門世族葉庫諾·阿姆拉克建立了所羅門王朝,定國號阿比西尼亞帝國。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掀起瓜分非洲的浪潮中阿比西尼亞帝國與利比里亞是非洲碩果僅存的兩個獨立國家。1889年意大利趁阿比西尼亞帝國分崩離析之際與從阿比西尼亞帝國分化出來的紹阿王國國王孟尼利克二世簽訂了《烏查裡條約》:以提供財政支持和武器彈藥為代價,宣佈整個埃塞俄比亞海岸都接受它的“保護”,並將其命名為“厄立特里亞”。至此埃塞俄比亞失去了自己的海岸線。此後儘管孟尼利克二世統一了除厄立特里亞之外的整個埃塞俄比亞併成功抵禦了意大利的入侵,但沒能從意大利人手中收復厄立特里亞。

1941年英軍從意大利手中奪取厄立特里亞,二戰後意大利作為戰敗國放棄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戰勝國將厄立特里亞歸屬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討論。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立特里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埃塞俄比亞結成聯邦,允許厄立特里亞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至此因為厄立特里亞的迴歸,埃塞俄比亞又重新獲得了海岸線。

1952年聯邦成立,厄立特里亞組成地方政府。1962年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強制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併為埃塞俄比亞的一個省。厄立特里亞人民曾長期為厄獨立而鬥爭。1958年逃亡國外的一部分原厄聯邦政府官員成立了“厄立特里亞解放運動”。1961年後厄人民先後成立了厄解放陣線(厄解陣)、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等反對埃塞統治的組織,開展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1970年後厄人陣成為獨立解放戰爭的主力軍。1991年5月厄人陣與埃塞俄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並肩作戰,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解放厄全境,成立厄臨時政府。隨即同埃塞過渡政府達成協議,厄於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厄的獨立問題。1993年4月23~25日厄舉行全民公決,以絕對多數贊成厄獨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亞正式宣告獨立。隨著厄立特里亞的獨立,埃塞俄比亞又失去了自己的海岸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