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李玉剛緣何遁入空門?

竹酒


先要說一下,歌手李玉剛並沒有遁入空門,只是早在2014年,李玉剛的好朋友——著名作詞人方文山曾在微博上發文祝福李玉剛皈依佛門,而且這些年他一直給人一種看破紅塵往事的印象,這都導致不少網友認為李玉剛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了。

甚至不少人認為李玉剛是因為感情生活不順利在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畢竟這些年李玉剛的感情生活一直不順,儘管曾經有過幾段戀愛經歷,但是因為家境懸殊或娛樂緋聞,最終導致李玉剛的幾段戀情都不了了之。

只不過,李玉剛並沒有出家,在方文山發文祝福他之後不久,李玉剛和他所在單位就發文澄清他並沒有出家,進行禪修也是為了通過這段經歷來沉澱自己進而為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而且李玉剛進行禪修已經多年,最早那段時間可以追溯到2002年。

在2002年時,李玉剛就以皈依佛門,並獲得“興剛“這一法號,只不過皈依佛門擁有法號的李玉剛只是一名佛門俗家弟子,只需要一心向善,潛心修禪即可,並不用像寺廟中那些真正遁入空門的和尚一樣剃度,守著佛門清規戒律。

網友們會產生李玉剛遁入空門的印象主要是沒有將”皈依佛門“和”遁入空門“的概念搞清楚,所以才產生的誤會,希望網友們看到這篇回答之後可以將此誤會消除。

最後,也希望演唱了《新貴妃醉酒》、《鏡花水月》和《剛好遇見你》等多首廣為傳唱的歌曲的李玉剛可以通過修禪獲得更多音樂創作靈感,為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


趣聞早知曉


李玉剛原本只是一名農村小夥,28歲的時候參加《星光大道》,靠著男扮女裝,男唱女聲一舉成名,李玉剛唱的《新貴妃醉酒》至今無人超越。
雖然舞臺上的李玉剛聲音形象都十分陰柔,但生活中的他卻十分陽剛。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李玉剛卻突然間傳出他要出家遁入空門的消息。
網上有消息說李玉剛遁入空門是為情所傷。他曾與有“薩克斯公主”之稱的範小寧談戀愛8年,兩人在一次央視的大型晚會上一見鍾情,但後來兩人還是分手了,李玉剛因此看破紅塵就選擇了出家。
一開始網友們並不能接受李玉剛出家,李玉剛公司也只是說他在研究禪法,並沒有出家,但是隨後又被網友扒出他的皈依證。
其實,從李玉剛的歌曲就能看出來他已經參透紅塵情緣,很多歌曲都蘊含著禪理。
而且李玉剛一直十分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也認為佛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想在佛學領域去尋找更有智慧的傳統文化。
娛樂圈是一個充滿著名利,十分浮躁的圈子,很多明星最後都會藉助佛法沉澱自己,釋放自己。
像王菲也十分熱衷佛法,晚年的李連杰也靠打坐修身養性。
而像李玉剛一樣遁入空門的也很多,唱《好人一生平安》的歌手李娜也在最紅的時候選擇出家,臺灣女星孟庭葦也是虔心向佛,甚至還除了一張佛教專輯。
雖然這些明星退圈讓人覺得很可惜,但不管他們選擇什麼的路,只要他們過得安心就夠了。

不八卦會死星人


“為情所困”這樣的事,不僅經常出現在你我這樣的煙火男女身上,而且對於功成名就的明星而言也未能免俗。前段時間,反串明星李玉剛為情所困已在臺灣寺廟出家的消息甚囂塵上,引發了網友的強烈關注。

李玉剛從東北小山村走出來,歷經十多年努力打拼,終於在2006年從央視《星光大道》出道。李玉剛給演藝界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創新,他在舞臺上游刃有餘地穿梭於男人和女人之間,特殊的表演方式融合了中國民族藝術,將傳統戲曲和歌劇等藝術元素結合為一體,雅俗共賞,迅速席捲了大江南北。在巔峰時期,他分別在2012年和2013年兩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其演唱的《新貴妃醉酒》、《嫦娥》更是家喻戶曉。

李玉剛作為“青年勵志偶像”為人向來低調、口碑不錯,始終以一種樂觀、進取、積極、陽光的面貌示人,多年來幾乎沒有任何緋聞和不利傳聞纏身。直至李玉剛皈依佛門的消息傳出後,他的情史才受到廣泛關注。據知情人士透露,李玉剛曾和“薩克斯公主”範小寧有過一段長達8年的戀情,但卻無疾而終。他雖然已經是39歲“高齡”,但仍是單身。他之所以皈依,極有可能就是“紅塵寂寞,為情所困”。

還有網友猜測,在李玉剛的一些歌曲中有與禪理相通的地方,疑似早已向佛已久。不管怎樣,信仰是一個人的宗教自由,無論皈依與否,都希望李玉剛能找回內心的平靜,安然生活。


李洪夥


首先要說一下,歌手李玉剛並沒有遁入空門,只是早在2014年,李玉剛的好朋友——著名作詞人方文山曾在微博上發文祝福李玉剛皈依佛門,而且這些年他一直給人一種看破紅塵往事的印象,這都導致不少網友認為李玉剛看破紅塵、遁入空門了。


甚至不少人認為李玉剛是因為感情生活不順利在促使他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畢竟這些年李玉剛的感情生活一直不順,儘管曾經有過幾段戀愛經歷,但是因為家境懸殊或娛樂緋聞,最終導致李玉剛的幾段戀情都不了了之。



只不過,李玉剛並沒有出家,在方文山發文祝福他之後不久,李玉剛和他所在單位就發文澄清他並沒有出家,進行禪修也是為了通過這段經歷來沉澱自己進而為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作品,而且李玉剛進行禪修已經多年,最早那段時間可以追溯到2002年。



在2002年時,李玉剛就以皈依佛門,並獲得“興剛“這一法號,只不過皈依佛門擁有法號的李玉剛只是一名佛門俗家弟子,只需要一心向善,潛心修禪即可,並不用像寺廟中那些真正遁入空門的和尚一樣剃度,守著佛門清規戒律。



而網友們會產生李玉剛遁入空門的印象主要是沒有將”皈依佛門“和”遁入空門“的概念搞清楚,所以才產生的誤會,希望網友們看到這篇回答之後可以將此誤會消除。


最後,拾憶也希望演唱了《新貴妃醉酒》、《鏡花水月》和《剛好遇見你》等多首廣為傳唱的歌曲的李玉剛可以通過修禪獲得更多音樂創作靈感,為大家帶來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



拾憶物語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啊,李玉剛遁入空門會有很多人關注,而那些千千萬萬真正遁入空門的人的名字卻無人問津,李玉剛,何許人也?他本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小男孩,由於家庭貧困中途輟學,於是李玉剛很早地進入了工作!



工作後的李玉剛並沒有忘記學習,工作之餘堅持研習音樂,堅持夢想路上總會遇到貴人,李玉剛也遇到了貴人,這個人就是馬洪才,在馬洪才的幫助下李玉剛的演唱能力大大提升,並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同樣在馬洪才的幫助下,時不時地李玉剛能夠參加一些劇場表演!

李玉剛成名是在《星光大道》,他用他獨特的男女聲混唱征服了很多觀眾,當然批評他的也不少,但是那又何妨,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將自己的演繹結合國粹戲劇,將國粹帶到全世界,在世界多個國家李玉剛開始了他的表演!

人到了年齡總會遇到情愛,李玉剛的第一段戀情是和範小寧,兩人認識於李玉剛奪得《星光大道》季軍後不久,然而這段戀情並未保持太久,不到一年兩人便分開了!

李玉剛的第二段戀情是和李雨兒,兩人相識於馬來西亞,也正是兩人被外界關注之時,李玉剛被爆出家,後開李玉剛和其經紀公司闢謠,其經紀公司稱李玉剛並非是出家,只是進寺廟嬋修,這樣有助於創作!

話又說回來,李玉剛真的出家了又能怎樣,現在出家人也可以結婚,出家只不過是一種宗教儀式而已,出家對於個人而言只是追隨了自己的信仰,我們完全不用太過於關注李玉剛出家的事情!

就算李玉剛真的出家了,他也是想尋求一片淨土,既然他想尋找淨土,那麼我們就尊重他,給予他一片淨土吧!不要把關注點放在這裡啦,我們還是關注自己吧,我們自己活好了比什麼都強!


草根說電影


李玉剛是一位反串最成功的歌手,不但歌聲很象女人,而且體型和臉都很象。對於他為什麼在事業成功前途大好的情況下突然遁入空門,我們外人很難知道真正隱情。



既然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不防來討論一下,我個人認為象李玉剛那樣事業有成有才有貌的年輕人對尋找伴侶的要求是挺高的,他的反串角色雖然在事業上讓他功成名就,但對於愛情來說或許是個至命打擊。我不知道網友們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不喜歡我的伴侶喝歌唱的象男人,打扮得象爺們。因此我個人認為或許李玉剛老師心儀的女生也接受不了他比美女還美的反串吧!


心寒若冰a


首先要說明一點,那就是李玉剛沒有遁入空門,只不過他比較信奉佛教而已。

現在娛樂圈什麼樣的消息都有,明星進入佛寺就是皈依佛門,與女星相處就是戀情,要是出入什麼場所就是婚變等等,消息時越來越來越不實,全是各種緋聞炒作。

李玉剛是從星光大道出來的,當年就是憑藉一嗓子女聲才出名,當時在星光大道上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炒作,那就是當時李玉剛的團隊說“前有梅蘭芳,後有李玉剛”因此在網上沸沸揚揚的,但是梅蘭芳的後人還因此和李玉剛掀起一場罵戰。事實證明,這就是明顯的炒作。

因此,此次所說的李玉剛皈依佛教,明顯上就是一個炒作而已,這件事情是2014年爆出來的,但是有人拍到李玉剛到寺廟上香,虔誠拜佛,然後就爆出李玉剛出家的消息,但是隨後人們就看到李玉剛的《昭君出塞》上映,因此,這其中的關係也就不言而喻了。當然也有可能就像是他所說的那樣,為了作品而清修而已,只不過被人知道,拍攝到網上,從而被人誤會。

其實這就是明星中的炒作,一般某位明星有什麼作品要上市了,往往都會在主角上爆發出一系列的緋聞,然後就是作品上市的消息,這就是很正常的明星為自己的作品炒作的方式,至於什麼皈依、什麼虔誠信佛其實都是假的。當然李玉剛也說過自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是真實的情況是怎麼的,沒有什麼人知道。

真正皈依佛門的就是我知道的就只有李娜——那個唱青藏高原的歌手,至於其他的基本上就是炒作而已。


FLY楚韻


“歌手李玉剛緣何遁入空門”在今日頭條上的熱度很高。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第一個問題,皈依就等於遁入空門嗎?

看到這個標題後,我去查了一下新聞和資料,發現李玉剛並沒有出家,他只是皈依了。可是這篇文章的標題又用了“歌手李玉剛緣何遁入空門”。“遁入空門”指的就是出家,就是避開塵世削髮為僧或者削髮為尼。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編輯對佛教、對出家是有著誤解的,或者說這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夠,或者只是標題黨。

出家,就是要剃度,離開了人類社會一般的生活習俗,成為了一名和尚或尼姑,比丘、沙彌,有度牒。就是說他除了有我們國家和公民的身份證之外,他還有一個佛家的身份證。這個度牒就是出家的身份證明。還有一群人不出家,但是願意一直去追隨佛陀的意旨去修行,這個叫皈依。皈依和出家不同,出家是離開了自己塵世的生活,而皈依是在家修行信佛的人。

皈依一般指的是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就是迴轉,找到了值得信賴的方向和目標;依就是依靠、信賴。

佛是覺悟者;法是教義,就是裡面的理論;僧是延續佛的慧命者。我們通常指的出家人就是屬於僧。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延續佛的慧命,讓佛的智慧繼續在人間,幫助人間社會。

在家修行的弟子去做三皈依,不能叫出家,也不能叫遁入空門。所以這裡邊就有一個誤解,李玉剛並沒出家,他只是皈依了。現實社會中皈依的人是很多的。比如說李連杰,也是一個皈依的弟子,皈依之後我是佛陀的弟子,是一個信佛的人了,但並不代表我就是出家人。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有誤解?人們的誤解一般是指哪些方面?

目前人們對於佛教的誤解,我認為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誤解,把學佛、信佛、拜佛、求佛的人混為一談。

比如說學佛的人,往往是要參透佛學的一些道理,通過研究這門學問使自己對宇宙萬物有一個認識。佛學是我們人類社會的一門學問。像我們各個大學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人民大學等等,很多大學都有宗教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裡面的教授一輩子的使命就是研究宗教,其中主要就是佛學研究。這些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們就是學佛、研究佛的人。

還有一些人是信佛的人,就是三皈依的人。在家修行的佛陀弟子,做了三皈依的也可以稱之為俗家弟子。信佛的人,從內心裡相信了佛,願意追隨佛的思想和智慧,去指引自己的生活,或者實現自己的心靈成長和心靈安慰。這是信佛的人,這一類人是虔誠的,不是以功利為主的。

第三類人是求佛,求佛的人可能是學佛的人,可能是信佛的人,也可能是既信佛又學佛的人。但是目前社會上大多數求佛的人,他是既不學佛,不瞭解佛是什麼,佛的學問到底是什麼,他也不是真正的信,而是遇到了困難,希望獲得佛的幫助。比如說他平時也不燒香,也不信佛。但是他在經濟方面遇到了困境,就跑到一個認為比較靈的寺廟裡,拿了十塊錢塞到寺廟的功德箱裡,換了一柱香,跪在那裡磕頭。一邊磕頭一邊唸唸有詞,求佛讓我發財,我今年準備掙十個億。這個求佛的人顯然他經濟賬算得太厲害了,他交十塊錢卻想賺十個億,可見這個人平時生意做得就太貪了,所以才會虧本。

這部分人是遇到了現實中的困難,臨時抱佛腳去求佛的。當然也有一些人他平時也求佛,但是他對佛並不瞭解。你問他佛陀是誰呀?他不知道佛陀叫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什麼人,為什麼出家等等這些佛的知識、來歷他不懂。佛的主要的思想是什麼?他也不知道,他就只是求。

所以,到一個寺廟裡幹什麼?這幾類人去的地方是不一樣的。學佛的人往往先去禪堂,比如漢傳佛教裡面禪宗,他要去禪堂裡面,去跟禪師討論禪學的究竟。信佛的人先去一些祖師店,拜一拜祖師,因為他是皈依了三寶的。就像我們到一個大學裡邊,要先去看看我的老師,然後再去幹別的。

求佛的人什麼都不管,買完門票直奔裡面,馬上燒香奔到那個大雄寶殿前燒香的爐子,趕快磕頭唸唸有詞。

請大家注意,目前的寺廟裡面,哪個建築物是最大的呢?大雄寶殿最大。大雄寶殿最大說明了什麼?說明求佛的人多。禪堂小,後面的佛學院呢?很多寺廟沒有佛學院,沒有佛學研究中心。而實際上,在佛學比較興盛的時期。比如說隋唐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時候整個國家都信佛,那個時候佛學就是當時的教育學,就是科學、醫學。

大家知道,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的時候,是作為一個留學生去的。他是要到印度那爛陀寺去拜戒賢法師為師,學習人類社會根本的一些道理,就像現在我們去哈佛大學求學是一樣的。

那時沒有科學這個概念,佛學就是科學,就是醫學,就是人文自然學科。那個時候,寺廟什麼最大?不是大雄寶殿最大,是那個禪堂最大,是佛學院最大。大家都在那裡讀經書、翻譯經書。比說玄奘法師回來之後,帶了很多經書,要組織他的學生長年翻譯經書。他肯定不會在燒香的大雄寶殿翻譯經書,肯定是有一個專門的研究中心在那裡做研究。

那個時期,研究佛學的中心、學堂、佛學院最大,在那裡參禪打坐領悟佛學的禪堂比較大,而大雄寶殿是比較小的。而今大雄寶殿很大而那兩個找不到了。說明真正學佛和參禪的人少,求佛的人多。今天我們一聽說你信佛,拜佛、求佛、學佛就混為一談,以為都是一類人,其實不是一類人。

就像我們心理學家一樣的。大部分心理學家都在學校裡教書。我旁邊這位小女孩就是一所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現在這邊實習。他們的大部分老師是不做臨床諮詢的,也不做管理諮詢,就是在教學生。全國300多所大學裡的心理學教授,基本都是做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那麼真正的臨床心理學家做諮詢幫助別人的人很少。他們這群人在社會上或者開研究所或者開諮詢中心。但社會上的人就把我們統一看待了。只要是學習心理學的你就一定會治療人的心理疾病。不是這樣子的,這就是誤解。同樣我們對心理學有誤解,對佛學也是有誤解的。然後就把自己所有到廟裡的人都混為一談了,這是第一個誤解。

第二個誤解是消極和積極的誤解。

大部分人認為,你出家,就是在社會上遇到了過不去的坎兒,然後逃避社會,到寺廟裡去了。這就是消極的認知。那你出家幹什麼呢?在社會上好好的喝酒吃肉,你竟然不娶老婆?那麼好的女人你都不看一眼?那麼好的飯你不吃?你不是傻嗎?肯定是你找不到,肯定是你吃不成被別人搶走了,肯定是你遇到煩惱了才遁入空門。就是人們都有一種對佛教消極的認識,以為去到佛教寺廟裡面,都是消極的。錯!

大家想一想,玄奘法師為什麼會去西天求法?是因為他實在混不下去了,他才要成為一個和尚?不是!是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他發現當時的社會上很多人有煩惱,解不開。然後他就想我要把大乘佛教的佛法求回來,普渡眾生,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精神的方向。他是不是一個有為青年?他是不是有凌雲壯志,想為這個社會分擔的人呢?

佛學只不過是為這個人類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但是不排除社會上有一些人老婆找不到,工作也混不下去,去到哪裡都混不好,被人

家打,被人家欺負,最後乾脆出家算了。還有些人有病,我在這個人世間實在是沒有親人,也沒有人管,那我就出家了算了。還有一些人一氣之下,賭氣出家了。比如說失戀的人,一段情再也找不回來,愛人跟人跑了,一氣之下就出家了。

實際上這些人只是少數,出家人的主流其實是積極的。我們看整個佛教歷史上,那些出家人的目的是什麼?是參悟人生的道理。首先第一個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一個覺者。佛的意思就是覺者,佛教的創始人他沒有想過要搞一個教。他不是說我要搞一個教,我王子不當了。不是的。他是發現人不能夠這樣活,是不是還有別的路子?其實他像很多科學家、醫學家、天文學家,像每一個領域探索的人是一樣的。結果他發現,外面的世界都是幻影,真正的幸不幸福是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裡。他找到了。於是他就講經,講過之後,他所有的親戚都皈依他了。

等他死了500年之後,別人才把那個經文搞出來。原來他是沒有書的,他自己講的。大家請注意,經書裡邊好多開頭都寫著“如是我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初佛是這麼說的。什麼意思?就是500年之後,口口相傳之後才立文字,他的學生才把這個文字弄出來。就有點類似於《論語》,孔子當年說過的話集合起來,就是經典名句。一樣的道理,《道德經》也是,過後誰寫的也不知道。老子沒有想到當道教的老大,孔子也不想當萬世師表,釋迦摩尼也不想當佛,這些都是後來的人類社會的人把他們搞起來的。他們都是一個探索者。

從一開始的探索者,到其後的形成主流來看,出家人像社會的其他群體一樣,是一個探索者。所以他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但是我們今天有誤解,認為只要出家都是消極。這是錯誤的。我從一個心理學工作者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職業的心理成長者。也就是說我什麼都不幹,我主要的任務,就是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怎麼樣去超越自我。只不過是他不在我們的物質世界,而在精神靈性世界,層次不同而已。這是第二個誤解。

第三個誤解就是迷信與正信。很多人認為信佛的人都是迷信。這個是因為我們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把佛教包括跟文化有關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都把它打倒了。打倒孔家店,也把寺廟砸了,甚至紅衛兵把六祖慧能的真身拿出來扛著遊街,把他的身體掏一個洞,看一下有沒有骨頭在裡邊。這些人膽大妄為,什麼都敢幹,不尊重文化。後來改革開放幾十年後出生的人,認為學佛的人、信佛的人、佛教的人都是迷信的。現在還有很多人都這樣認為。這是一個誤解。

當年愛因斯坦講課的時候,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蘋果,然後問在座的學生,這是什麼?很多人都不敢回答這是什麼,這不是蘋果嗎?為什麼還要問呢?明知故問,說明肯定不能回答蘋果,所以就沒有人敢回答。愛因斯坦說今天我們要講科學與迷信。什麼意思呢?當你自己不真誠、不直接的時候,你繞彎的時候,其實就是迷信。

所以很多科學主義就是迷信,而真實地去對待世界,對待人生的才能不迷信。所以什麼是迷信?什麼是正信?遵循心中的精神世界去探索就是正信,而大部分人都是迷信。我們如果按照第一個誤解來說,很多求佛的人是迷信,而學佛、信佛的人是正信。為什麼呢?你十塊錢要去換十個億,這不是迷信是什麼?哪有不通過努力就能獲得的成功?佛會保護一個這麼貪心,不努力就想要獲得的人嗎?有這個道理嗎?

有的壞蛋幹了壞事,跑到寺廟裡說求求你呀,不要讓別人找到我。那佛變成什麼了?佛是壞蛋頭子嗎?專門保護壞蛋不受懲罰?佛肯定不是這樣的人,佛才不管你這些事呢。佛是修行者,他每天想的是生命是什麼?我們如何能夠超越自己?他哪有時間管你發不發財,他早就把他的財產丟了。釋迦牟尼當年是個王子都不當了,本來還可以當國王的。他還來跟你探討做生意怎麼發財?他還繞那一圈幹嘛?所以這些人是迷信的,真正信佛的人是正信的。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要皈依?

這是社會人對佛教、學佛信佛的第三個誤解。說完了第二個人們為什麼誤解、有哪些誤解之後,我們來問,為什麼李玉剛李連杰會皈依呢?我認為皈依是為了滿足三種需要,換句話說,就是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層面是技術層面的需要。我們在人世間總是會遇到困難。大部分困難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和物質解決的。比如說我今天餓了想吃飯,那我可以賺錢之後去買飯吃,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有一些困難是終極的,比如生老病死,這些無論我們怎麼努力都解決不了。我的爸爸年邁了,他要離我而去,我儘管不捨,他也會走的,這就是我無能為力的。當我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只有在心理和精神層面改變。於是我就要有精神層面的方法,精神層面的方法就是技術的需要。

這就是說有一些人,他在現實生活中解決不掉的問題,就聽說佛教有一些技術可以解決。比如說《金剛經》他讓你剔除煩惱,“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經》告訴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讓你不要糾結於事物原有的本相。佛家說“著相”,就是今天說的執著。不要執著。你學到了這些方法,你生活中的煩惱就沒有了。比如說《楞嚴經》,他叫你不要痴迷於慾望當中等等。當然,我說的不一定準確,這些“經”他們的作用更大。我只是舉這些例子去對照。

也就是說,佛在修行的過程中,已經研究出了很多方法,去應對我們人世間的煩惱。很多人皈依,就是在人世間遇到了煩惱,在走向更好的自我過程當中,解決不掉了,向佛去學習,為自己的內心尋找一條出路。這是技術層面的需要。佛當然歡迎大家去尋找這個技術的需要,要不然還翻譯佛經幹嘛?

於是有一部分人就皈依了。李玉剛他是一個年輕藝術家,他在追求藝術超越的過程中,難道沒有困惑嗎?人一般到40歲的時候,就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無論窮和富,不論藝術家、學者、科學家,這個時候都會遇到人生終極的問題。這個時候就會很迷茫。他想要突破自己,就要去探索一些東西。

當然有很多古人已經探索過了。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佛法說,不要糾結於世間的一些“相”。你看那大白菜,它是怎麼長出來的?它是一粒種子長出來的,這顆種子種到泥土裡面,一團大糞放在上面,大雨一衝,太陽一曬,那些糞全部化到泥土裡,成為營養,白菜呼呼的長得很大。白菜一曬乾,變成一點點,捻成粉末,灑在空中,再也看不到了。看不到難道沒有了嗎?不,它還在。這個木頭把它磨成粉灑在大地上,或者把它堆在一起,用火燒掉了沒有了,去了哪裡?變成了能量。

色即是空。色有什麼呢?叫地火水風四種形象。地,就是大地上的一切的“物”;火就是能量;水就是世界上的液體;風就是空氣。就是這四種存在的形式,有的看不見,有的看得見,相互之間可以轉化。你不要執著,這是我的木頭,一把火燒了就不是你的。這是你的東西,扔掉了就不是你的了。這是我的命,你一死就沒有了。我的面子,面子在哪裡?人死了什麼面子也沒有,別人怎麼對待你都可以。就是你不執著的時候,煩惱就沒有了。你看多有意思。通過這上面講的這些,我們在技術上面進行了學習,於是很多人去皈依,去學習。

第二個層面就是心理需要。當然你也可以說技術的需要,也是心理需要。這裡強調的是,在現實中遇到了心理創傷。你可能不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有時候也可能解決不了你的問題,有些心理醫生可能比你問題還嚴重。怎麼辦?我們就皈依佛,看看他能給我們什麼指引,因為他有很多終極的思考。

我的老師張粹然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今年96歲高齡了。在幾年前他還在四川成都的文殊院裡面設了個心理諮詢室,每週日在那裡值班一天。在汶川地震時,很多人都跑去說我們家裡的人沒有了,很痛苦,怎麼辦?老先生就給他講。因為是在寺廟裡做心理諮詢,大家都感到在這裡效果很好。我就在那裡觀摩,看他怎麼跟別人講。我每次去看他的時候,就坐在旁邊看。他年齡大了,也聽不太全,聽不太清。那人就只是說,說的時候他就隨便回應一下,還往往驢唇不對馬嘴。但是那個人卻感到很受用,效果很好,最後高興而去。其實並不是方法和道理的問題,只是心裡的安慰。這個時候他們感覺到你面前坐著一位九十歲高齡的老者。外面大殿裡香菸繚繞、人來人往,禪音聽著,所以它有心理效果,往往能夠修復人的心靈創傷,給人以心靈的慰籍。

所以有些人在現實生活當中,經歷了創傷和困難之後,皈依了佛。對他來講會有一個很大的療效,所以有些人就皈依了。我們難道反對這種皈依嗎?不反對,因為我們要幫助人走向那裡。有人說:“韋老師,我不找你做心理諮詢了,我要去信佛,然後皈依佛。”只要你發自內心地去信,而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那種又信又不信,我是祝福你的。

第三個層面,皈依是因為我們終極的信仰,精神的追求。人在社會當中,依照社會的角色,是分三六九等的。比如說我是老闆,你是員工;我身價百億,你是老百姓;我是當官的處級幹部,你是一個小科員,我們會分三六九等。實際上在人的精神世界裡,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人活著就像一個動物,每天只知道吃,思想層次低得要命;有的人思想層次很高,他已經覺得這個世間我要追求更高的人格和精神的領地。我覺得他也可以分成三六九等。

我們能想象到嗎,人和人的精神世界層次是不一樣的。就像那幾層樓一樣,有的在一樓,在一樓的人就是吃、喝、名、利;在二樓的就開始追求學問;在三樓的就要探討宇宙、心靈。在一樓的人不捨得拋棄一樓,他就上不去二樓;在二樓的如果拋棄不了二樓的東西,執著於那些法、道理,我是個教授,我是個學者,我探討學問,洋洋得意,他就上不了三樓。所以我要捨棄掉一二樓的,才能上升到三樓。有些東西搬不上去,只能自己上去。有的人不在一二三樓,他在哪裡?他在地下室,是個魔鬼。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坑害別人,打爹罵娘打老婆,猙獰無比。

所以大家想一想,藝術家、學者、科學家,他們都在二樓,他們想要上三樓走,又不想丟掉二樓的一些東西。比如說讓李玉剛丟掉國家一級演員的身份,放棄中國歌舞劇團的正式員工去出家,他還做不到。他怎麼辦呢?他就先皈依吧,做一個佛陀的弟子。這叫做在家修行的人。我在二樓,心向往三樓行不行?行,所以他就皈依了。蘇東坡就是這樣的人,白居易也是這樣的人。他們都曾經是佛的弟子,都是居士。現在我們也可以叫李玉剛李居士,也可以叫李連杰李居士。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我們應該支持這種對三樓心嚮往之的做法。

再比如說弘一法師李叔同,他在藝術領域繪畫、戲劇、篆刻都是一流的,他已經在二樓登峰造極了。他突然之間拋棄了他的日本妻子和孩子,然後去了杭州西湖旁的虎跑寺出家了,而且他皈依了佛教裡最苦的一個宗門---律宗。律宗就是以“戒”為師,受的規矩是最多的。然後把自己關到一個房間裡苦修。朋友去看他的時候,見吃的那幾粒剩米吃得很香,在碗裡吧嗒,然後放一點開水把它衝乾淨。旁邊的朋友都哭了。他此前是享盡榮華富貴的人,是大戶人家的孩子,沒受過苦的。但是大家不知道,他多麼的自在和逍遙。外面的人覺得他怎麼會到今天這樣子了,苦死了!不知道人家才是在高處!你怎麼知道呢?

籠子裡面的小鳥看著外面的鳥說:“咦,它們是不是很辛苦啊?到處飛!”所以,人到了一定境界,他要追求更高的層次。李叔同後來覺得不能滿足了,就出家了。我們也不能確定幾年之後李玉剛會不會出家啊!也許他心嚮往之,直到有一天突然覺得最高的境界是在三樓。

實實在在地講,我今天正走在從一樓到二樓的路上,因為我始終還是想成為一個學問家、一個學者,我還不敢說我常在二樓,只能說我有一半兒在一樓,有一半在二樓,因為還是希望再推動心理科學的普及。但是我相信,經過三兩年之後,你們就會發現,韋志中在二樓了。現在我的助手在幹嘛呢?在刪除我的好友。我5000好友,將會被刪除的還剩500。這一次我要先自己下狠手,就是不再攀緣了,不太來往的人就刪掉了。這就是我要向二樓進軍,徹底坐實二樓。因為你有那麼多的關係,你就不能靜下心來。

以上,就是結合“歌手李玉剛緣何遁入空門”這個問題,我來講的一些佛學的知識,和我作為心理學工作者理解的一些社會人心走向。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更好地認識自己,對自己有辦法。


一葦渡心


歌手李雲剛憑藉其獨特的唱腔,迅速吸引觀眾的眼球。就在他事業的高漲期卻被爆出早已遁入空門,到底是早已看破紅塵,還是想消災避劫?

李玉剛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地方,從小熱愛唱歌跳舞的李玉剛憑藉優秀的才能考上大學,卻因為家庭貧困,經濟上不能支撐他上大學,而從小就懂事的李玉剛就放棄上大學,早早的出來打工掙錢。

李玉剛並沒有因為沒上大學就自暴自棄,反而是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在打工時,就學習音樂,也正因為這份熱愛音樂的精神,李玉剛遇見了改變他人生命運的第一位老師——馬洪才。李玉剛在馬老師的指導幫助下,他的唱歌實力得到迅速提升,也接到了一些小的演出。並且在一次意外的演出中,李玉剛悟出的自己的演唱風格。

之後李玉剛參加《星光大道》,因其獨特的演唱方式獲得星光大道年度季軍,但就因為其獨特的演出方式遭到了不少人的抨擊,但是李玉剛 並沒有在意自己的風格,反而將這種演出風格走出國門,帶到國際上,也讓越來越過的外國友人瞭解到更多的中華文化。

之後李玉剛認識了範小寧,兩人逐漸從朋友發展為戀人,但因為兩人身份背景差距太大,受不了家庭給的壓力,維持不到一年宣佈分手。之後又在馬來西亞認識李雨兒,但是兩人還沒在一起,李玉剛就被爆出出家。但是之後李玉剛親自闢謠稱自己的為了更好的創作新歌,然後才進寺廟禪修,沉澱自己。


朱以恩


李玉剛並沒有遁入空門,他否認過這個傳言。不過,他的確研究禪學,通過這個方式放空自己,找到心靈上的清靜。



最早出現李玉剛出家的傳聞是在2014年,那時李玉剛推出了新專輯《蓮花》,去臺北做宣傳。當時有遊客曬出照片稱:“李玉剛在臺北某寺廟出家”。此外,方文山也發微博稱:“滾滾紅塵,緣淺緣深,有些人出世入空門,有些人選擇放下情仇愛恨……在此祝福好友李玉剛皈依三寶,歡喜圓滿!”於是,關於李玉剛出家的消息不脛而走。尤其他與“薩克斯公主”範小寧的戀情無疾而終,讓出家傳聞多了一個合理的緣由:為情所困!



不過,事後李玉剛和他所在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均發表聲明表示,李玉剛並未出家。但承認了李玉剛在寺院內禪修思考,目的是為了沉澱自己,在藝術上有更高的追求。李玉剛還解釋說:“不能說我借鑑了佛學思想就說我剃度出家。”



儘管李玉剛並未剃度出家,但很明顯他還是一心向佛的,包括歌曲中的禪意,包括去寺廟尋求清靜,都能有所證明。有傳聞說,李玉剛早已皈依三寶,按照居士的標準要求自己。

演藝圈像李玉剛一樣信奉佛學的很多,如李連杰、劉德華、王菲、阿雅、孟庭葦等,歌手李娜更是直接遁入空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