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都有哪些功績?

史書行者


明憲宗,朱見深在位二十三年,對內鐵腕政治,鎮壓起義,對外發動戰爭,可以說是一代雄主。明憲宗登基時,大明已經搖搖欲墜,內憂外患,天災人禍。他一登基,就頒佈詔令,革除弊政。為于謙平反,安撫各地的因饑荒無奈起義的人。成化六年,荊襄流民暴亂,憲宗派項忠前去鎮壓,一邊鎮壓,一邊安置亂民回土安置,成化十二年,又派原傑安撫荊襄流民,原傑到任後。設立鄖陽府,頒佈朝廷德旨,安撫流民。減免田稅。深得民心。原傑死後。荊襄百姓無不痛心。此後一直到明朝滅亡。荊襄也沒有暴發過大的農民起義。綜上。明憲宗,雖算不上千古一帝。但是也絕對是一代雄主。明朝的中興之主。


小喬笑談古今


明憲宗朱見深(1464-1487),在位23年,明朝傳奇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之子,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據《明史 本紀第十四》載“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

明憲宗在位期功績一,政治清明,明憲宗在位期間注重選賢任能,選任名臣李賢為內閣首輔,同時任用彭時、商輅等一批能臣賢士,朝野內人才濟濟,朝野清明,也為明朝後期培養了一批能臣。

功績二,平反了于謙的冤案,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同時恢復了明代宗朱祁鈺的的帝號,重新整修了代宗的陵寢。極大的緩和朝野各利益階層的矛盾,增強政權統治的穩定性和明朝的國力。

功績三,根治了荊襄流民問題,荊襄流民問題從元代開始就一直是困擾中央政府的難題,荊襄流民主要集中在今天的鄖縣地區。該地群山環繞,並且又處於湖廣、陝西、河南三省交界處,元朝、明朝以來一直是一個三不管地帶,每當爆發災荒、戰亂,此地常常聚集數以百萬計流民。成化年間,劉通、石龍起義爆發。在鎮壓了農民起義之後,任命名臣原傑安撫流民,並設置了鄖陽府,為當地流民用戶籍的形式固定,同時設立鄖陽巡撫,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荊襄流民問題。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

初來乍到,給個贊(/≧▽≦/)吧

謝謝啦


醉意闌珊


這位皇帝陛下的命運也比較坎坷,他的父親是所有皇帝中最倒黴的一個,英宗在位時期天下也還算太平,只是輕信了大奸臣王振,導致最後土木大敗,被瓦剌活捉。這在明代皇帝中也算比較奇葩的一個,一般對付俘虜都沒有什麼好下場,而偏偏戲劇性就在這,瓦剌首領竟然和朱祁鎮成為了朋友,最終竟然把皇帝放了回去。

碰巧的是大將石亨等人要實施政變,朱祁鎮就這樣神奇地再次成為皇帝,他的兒子見深也是跟著他爹一起倒黴,在朱見深叔叔執政期間,太子的位置早就被廢除了,也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主。父親被捉,兒子也無能為力,而且也沒有權力。復辟之後,朱見深從新成為了太子,後來證明他沒有給他父親丟臉,也是一位很靠譜的君主。

見深是一副兩面性格的人,對於百姓他報以寬仁的態度,降低賦稅,讓百姓們恢復生產,這也是每個明君必須要做的事情。他剛剛繼位的時候權力並不穩固,他和仁宗相似,也恢復了很多大臣的名譽。首要的就是他恢復了于謙的名譽,這位保衛北京城的英雄被奸臣害死,要不是憲宗威武這段歷史可能會被改寫。接著他恢復了叔叔朱祁鎮的聲譽,還從新修建的叔叔的陵墓。

這幾件事情皇帝做得尤為出色,可以看出是一位英明的皇帝,通過以上幾個步驟,朝廷內的大臣們慢慢開始認同這個新皇帝。他接受的時候朝廷內外都是亂攤子,土木之戰讓大明的軍事實力受損,瓦剌雖然放了皇帝,不過依舊在騷擾帝國邊境。韃靼依舊是明朝的老對手,而且非常頑強,這幾個蒙古部族幾乎是從一而終,一直就是大明的夢魘,是帝國最難對付的敵人。

憲宗本身理政能力不錯,還重用了李賢等內閣大臣,這些忠臣的改革措施,讓明朝這臺機器煥然一新,不再是那個被王振陰影遮蓋下的帝國。經濟恢復之後皇帝就開始對付那些邊境的敵人,把當時長時間在蒙古部落的河套地區收復了,也把女真部落打垮了。歷史證明任何一個敵對勢力都不能輕視,如果給了敵人發展的時間,那麼就是給自己挖了墳墓,必須要在敵人沒有成型之前幹掉對付。女真部落就是如此,當時的女真還沒有統一,而這次對他們的戰爭也讓他們在今後的幾十年內沒有了抵抗的能力。

憲宗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設立了西廠這個特務機關,這些機關主要的任務就是陷害忠臣良將,而領頭的汪直也是個罪大惡極的人,這種機關權力太大非常容易滋生腐敗。憲宗雖有缺點,也掩蓋不了他的功績,這位皇帝明顯比他的父親強很多,他恢復了大明的元氣,收復了很多失地,穩固了帝國的統治。大明好壞皇帝都有很多,憲宗的功績應該被後人牢記。







福臨1956


明憲宗是一位英明的皇帝。

朱見深繼位後,對百姓寬得仁厚,降低賦稅讓百姓得以恢復生產。給被害的很多大臣恢復名譽,還為他的叔叔修建陵墓。他的這些作為,得到了朝廷眾臣的認可,使政權得以穩固。

不過邊境地區經常遭到韃靼部族的襲擾,也是最難對付的少數民族部落。這時的明朝在憲宗的治理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開始征討邊境少數民族部落,收復了蒙古部落的河套地區,打敗了強悍的女真部族。致使其在以後的幾十年裡都無法與明朝相抗衡。

人無完人,憲宗雖有缺點但掩蓋不了他所做出的功績。


王玉潔507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1464至1487年在位),原名朱見濬,後更名朱見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受命監國,朱見濬被立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

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復甦。[1]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終年41歲。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明憲宗登基的時候接手了一個爛攤子,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後,朝廷上的武將已經損失殆盡,同時外有蒙古、女真入侵,內有百萬流民造反,各地饑荒水旱地震不斷,當時山河破碎,如果他和崇禎一樣,估計明朝就要提前滅亡,但是他卻將明朝救活了。

在政治上,他整頓吏治,精兵簡政,嚴明司法,慎重邢獄;軍事上,吊打女真,大勝蒙古;財務上,整頓鹽業,調整稅收結構,嚴禁貴族佔田;治安上,安定兩廣,平定荊襄,使流民安居樂業;此外平反了于謙的冤案,不計前嫌,以德報怨,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天下一片稱讚。

敵人曾經的強大,國家當時的混亂,更加突出了明憲宗的功績,甚至有人評價他為中興之主。

之所以說他是昏君,是因為他在位期間增設西廠,任用奸邪,聽信小人讒言,設立皇莊,收集錢財滿足自己和妃嬪們的奢侈生活,高興的時候還會隨意賞賜官職,有違官吏的考核制度,不得不說,明憲宗有些任性。


涅槃之約


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人們對皇帝的評價褒貶不一,很少有哪個皇帝沒被後世人罵過。人們對皇帝的瞭解基本上都來源於史書,《二十四史》中,大家似乎對《明史》情有獨鍾,《明史》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都不高,但是對明憲宗的評價還挺高,明憲宗登基的時候接手了一個爛攤子,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後,朝廷上的武將已經損失殆盡,同時外有蒙古、女真入侵,內有百萬流民造反,各地饑荒水旱地震不斷,當時山河破碎,如果他和崇禎一樣,估計明朝就要提前滅亡,但是他卻將明朝救活了。在政治上,他整頓吏治,精兵簡政,嚴明司法,慎重邢獄;軍事上,吊打女真,大勝蒙古;財務上,整頓鹽業,調整稅收結構,嚴禁貴族佔田;治安上,安定兩廣,平定荊襄,使流民安居樂業;此外平反了于謙的冤案,不計前嫌,以德報怨,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天下一片稱讚。



Amor愛米


在早些年曾經有過一本《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深入淺出,講述明朝從朱元璋建國開始,一直到大明王朝滅亡 這幾百年的歷史,而且作者經過了深切的考究,尤其是對於明代史書的考究,達到了仔細的地步,讓人感嘆,尤其是對於明代歷史的瞭解更是進一步加深。

不過對於這樣戲說性質的讀物,對於普及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也並不能完全當做歷史來讀,尤其是在創作的額過程中,會加入某些主觀的想象,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帶入作者的思想,其實我們看來,作者在描寫歷代皇帝的時候,是把她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來看,卻忽略了他們身上的責任。

明中期有一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是在書中比較撻伐的一個皇帝,尤其是在他執政期間,他的內閣和官爵制度可以用一塌糊塗來形容,下面的大臣溜鬚拍馬的風氣日漸隆重,甚至一些不識字的官吏衣蛾能堂而皇之的入住朝廷,給國家帶來一定的隱患。

但是我們說封建社會必然就會有封建社會的弊端,皇帝畢竟也是一個人,即便是乾隆。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一生之中也未必不出一次錯,而對於明憲宗更加斥責的就是,他愛上了比她大17歲的萬貴妃,寵幸汪直建立西廠,這些都是皇帝自己的意願,萬貴妃說到底也只是後宮女子,並沒有過多幹涉前朝政事,西廠的建立也只是君主為了加強集權導致的,後來還很快被廢掉。

除了一些劣跡意外,明憲宗皇帝也做了不少的還是,在作為皇帝二十三年的生涯之中,也算是有所作為,鑑於他當太子時期歷經苦難,但是就在做了皇帝以後,卻能夠以平穩的心態對人,下旨恢復了成王朱祁鈺的帝號,要知道朱祁鈺曾經廢掉了他太子之位,而明憲宗尚且能做到以德報怨。

尤其是後來為于謙平凡,更加證明了明憲宗實際上是能夠分得清是非的,所以後來無論朝臣如何反對他專寵萬貴妃,但是明憲宗從來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濫殺一個朝廷大臣,可以說是政治清明的一種表現,尤其是在即位之初即任用李賢為少保、華蓋殿大學士,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使得明朝中期呈現蒸蒸日上的狀況。

而且在明憲宗時期,也有不少忠直的大臣,如歷經三朝不倒的王恕,後來擔任了刑部尚書,還有後來的劉大夏,這些都成為了明孝宗時期的大臣,為後來的弘治中興打下了身後的基礎,雖然這些人說話是很難聽,但是明憲宗卻並沒有妄殺一個朝臣。在位期間輕徭薄賦,憲宗年間荊襄地區發生災荒,明憲宗親自過問,下旨安撫流民,並且從府庫撥出賑災物資,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皇帝自己本人的私庫所出的錢財,可見明憲宗還是有一定的愛護百姓的熱忱心腸的。


海洋說歷史


兩為太子的明憲宗繼位之後,怠於政事,不見大臣,寵幸宦官,荒淫無度。但他還是有所作為的的功績主要有:

1)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

2)以德報怨,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

3)對荊襄流民的重視和安置,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這一難題。

4)繼位初期任用李賢為少保、華蓋殿大學士,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比較清明。

在崔瑞德主編的《劍橋中國明代史.上》中對明憲宗這樣評價:事實證明他是一個心胸寬大的人,沒有保持過去的派系仇恨或尋求報復。在一定程度上他重視朝廷中的正直和幹練的官員,但是他幾乎不加鑑別的使用為人卑鄙的侍從,在決策方面優柔寡斷,對待朝臣的好惡也是任性的。





另類小歷史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或稱成化帝,原名朱見深,後改名朱見濡,為明英宗皇長子,明朝第9代皇帝。明憲宗在位二十三年,期間恢復其叔朱祁鈺的帝號,又為于謙等忠臣平反,初年勵精圖治,體恤民情,任用李賢、商輅、彭時等賢臣,頗為時人所傳誦;在軍事方面,整飭戎政,對內平定荊襄群盜和西南傜蠻,對外抵禦抵禦韃靼女真、經略哈密,擁有不少功績。但憲宗寵嬖萬氏、中晚年信用汪直、梁芳、萬安等宦官奸臣,又以“皇莊”大肆侵佔土地,使明朝政治日壞;而頻繁的內外用兵亦使明朝國力大損。成化朝是明朝自仁宣以來文治武功較卓越的時期,但是與此並存的弊政不得不說有所缺憾。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生平

早年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瓦剌擄去,兵部侍郎于謙等立皇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景帝,改元景泰,同時立見深為太子。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見深廢為沂王,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五年後(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見深被重立為太子。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憲宗皇帝玉音微吃,而臨朝宣旨,則琅琅如貫珠,其本人可能或多或少有口吃的情況。

在位

原名朱見濬(《明史》誤載憲宗即位前名為朱見浚,即位後為見深),因英宗復辟後重立太子,將憲宗之名誤寫為見濡,憲宗於天順八年(1464年)登基後遂改稱見濡。憲宗寬仁英明,即位之初就為于謙平冤昭雪,當時曾有大臣追論景泰廢立事往,憲宗切責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另䆁放了浣衣局婦女和願歸宮人,又恢復明景帝帝號。文治上憲宗體諒民情,蠲賦省刑,任用賢臣,考察官吏,勵精圖治,善政史不絕書,儼然為一代明君,當其時朝廷多名賢俊彥,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史稱成化新風,堪稱與仁宣之治媲美,朝鮮、琉球、哈密、烏斯藏、暹羅、吐魯番、撒馬兒罕、日本、蘇門答剌等國紛紛入貢。人口方面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中成為終明一代的人口峰值,達9,496,265戶,71,850,132人,反映當時明朝仍然處於盛世。

武功上憲宗恢復十二團營制度,幾次親閱騎射於西苑,巡查禁軍,整飭軍備,考試士兵訓練,還任用王越、餘子俊、秦紘、朱永、朱英等能臣處理軍務,修建邊牆,並從不斷南下入侵盤踞河套的韃靼部手裡,一舉收復河套地區,使得套寇問題基本解決。在紅鹽池大捷中,明軍大破韃靼大營,擒斬三百五十人,獲駝馬器械不可勝計,史書記載“虜自是不敢復居套內者二十年,則此捷為所震懾故也。”“自是不復居河套,邊患少弭;間盜邊,弗敢大入,亦數遣使朝貢。”甚至在後來威寧海大捷中夜行晝伏直搗蒙古可汗王庭,生擒幼男婦女一百七十,斬首四百三十七級,獲旗纛十二面,馬駝牛羊六千餘,盔甲弓箭皮襖之類又萬餘,達延汗巴圖蒙克僅以身逃。另外自從明英宗以來,盤踞在建州的李滿住、董山屢寇掠遼東,逐漸成為邊患,明憲宗在多次招撫不果後決定用兵撻伐,先後於成化三年與成化十五年,明軍與朝鮮聯手進攻屢次犯邊的建州女真,生擒數百人,斬首千餘級,破四百五十餘寨,奪回被擄人口數千人,擒斬罪魁禍首的董山,史稱成化犁庭或丁亥之役。

明朝皇帝多擅畫像,作字運筆,憲宗亦擅畫神像,曾為張三豐畫像,神采生動,超然塵表,又曾親筆御製一團和氣和歲朝佳兆等畫流世,畫法老練嫻熟,頓挫自如。成化十八年,憲宗又親自編寫了《文華大訓》一書,以教導太子人倫治國之道,垂訓子孫。而《貞觀政要》自唐流傳至明,版本註釋繁亂,明憲宗即位後,立即組織儒臣對其進行校定,把宋元史纂輯的綱目皆寫入書中,頒示天下,即流傳至今的成化本,又為重修的孔子廟碑和《貞觀政要》作親自序。憲宗在《貞觀政要序》中寫道“朕萬幾之暇,悅情經史,偶及是編...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朕將遠師往聖,允迪大酋,以宏其治。”足見他的治國抱負和文化素質。

憲宗在位中後期,好方術,沉溺後宮,極度寵信大他19歲的萬貴妃,又生活奢靡,取國庫填內帑並擴置皇莊,同時又任用太監汪直、梁芳等奸佞當權,以致西廠橫恣,朝紳諂附,且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氾濫,舞弊成風,朝政荒蕪。但整體而言,成化晚年,朝廷依然能有條不紊地對天災人禍有迅速的應對,因此仍幸稱歌舞昇平,太平無事。

成化初年,土地兼併嚴重,造成大量流民依山據險,光是荊州、襄州、安州、沔州之間,“流民不下百萬”。湖廣荊襄地區成為流民的聚居區,賊盜嘯聚。成化元年(1465)三月劉通、石龍、馮子龍等於房縣大石廠立黃旗起義,擁眾數十萬。成化六年十一月,又有劉通舊部李原、小王洪起義,流民附和者達百萬人。

正面評價

明憲宗本人曾經向兒子朱祐樘概括自己的一生作為:“修文史而究武略,飭內治以攘外侮,戡靖僭竊,應寧邦家,猶宵旰靡遑,懼功業未茂,德惠未周,而治平之效未臻也。”

《明實錄》:“葢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運,兵革不試,萬民樂業,垂拱而天下大治矣。”

《名山藏》何喬遠:上聰明仁恕,淵默勤恭,孝事母后如古帝王。郊廟齋祭,必極誠敬。景皇帝嘗有封沂之命,未嘗一語及之。委任大臣,略無猜忌,或即幹紀,屏斥無疑。一聞四方水旱,慼慼然下所司賑濟,或輦內帑給之。重惜人命,斷死刑累日乃下。夙興視朝,但遇雨雪輒放常參官而不廢奏引。隆寒盛暑,或減奏事,以恤衛士侍立之勞。間有遊豫,不出大內,如南囿祖宗時不廢遊獵,上未嘗一幸焉。時御翰墨,作為詩賦,以賜大臣。諸司章奏,手自披閱,字畫差錯,亦蒙清問。臣下益兢業職事,莫敢或欺。葢上以守成之君,值重熙之運,兵革不試,萬民樂業,垂拱而天下大治矣。

《國榷》談遷:恤飢察冤,求言課吏,先後史不絕書,而於胡僧幸閹斜封墨敕之濫,亦不能為帝掩也。當其時,朝多耆德,士敦踐履,上恬下熙,風淳政簡,稱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遺議,則在汪直、李孜省、繼曉輩蝕其一二,於全照無大損也。尺璧之瑕,烏足玷帝德哉!末諭太子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之道,儼然成周之遺訓也。說者謂帝初欲易儲,以泰山屢震而止。噫!帝能尊錢後,復景帝,俱事出常情之外,而乃輕視東宮?必不然也。

《國榷》鄭曉:帝仁恕英明,少更多難,練達情理。臨政蒞人,不剛不柔,有張有弛。進賢不驟而任之必專,遠邪不亟而御之有法。值虜寇數侵邊,惟遣將薄伐,不勤兵以竭我財力,虜亦離散,內外寧輯。荊襄嶺海,時有寇竊,推轂之際,戒勿妄殺,或不用命,賞罰兼行。崇上理學,褒封儒賢。江淮大祲,截漕賑饑。星文示變,側身省過。臣僚進諫,即涉浮偽,時有幹忤,薄示譴謫,旋蒙牽復。若乃尊禮孝莊,尊景帝,保護汪後,褒恤于謙,其於愛憎恩怨,絕無芥蒂,帝諄然於天理彝倫者也。以故雖屢有彗孛之災,而國家康靖,有繇然矣。

《國榷》李維楨:詩有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情哉!純帝初載,亦何其斤斤也。中官幸,禱祠繁,而治隳矣。錢後之祔廟食,景帝之復位號,此兩者,雖甚盛德蔑以加已。

《明史》贊曰:“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顧以任用汪直,西廠橫恣,盜竊威柄,稔惡弄兵。夫明斷如帝而為所蔽惑,久而後覺,婦寺之禍固可畏哉。 ”

《朝鮮成宗實錄》:上(成宗)御宣政殿, 引見明澮等, 謂曰: “中國有何事?” 明澮對曰: “(憲宗)皇帝勤於聽政, 天下太平, 民物富庶。”(時成化十一年)

《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寫道:“朱見深與他的有軍事頭腦的祖父和父親相同,嚮往他們的生氣勃勃的、甚至具有侵略性的軍事姿態,並且厚賞有成就的軍事將領。”




孤膽騎俠


明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明朝第八位皇帝,18歲即位,在位23年。有關於明憲宗最人喜聞樂見的事是他和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貞兒搞姐弟戀。而在影視劇中涉及到明憲宗時期的往往都是“成化年間,朝綱腐敗,宦官當道”,劇裡的東西廠和錦衣衛各種飛揚跋扈,作惡多端。明憲宗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軟弱昏庸,包括《明朝那些事》對他的評價都不高,說憲宗是中興之主不是扯淡麼?但我們知道評價一個皇帝要看他在位時的功績才客觀。下面就綜合幾點說說憲宗皇帝統治的情況。

接手爛牌,平定內患

憲宗從老爹英宗那接過的江山並不太平,因為積累的土地兼併問題和連連天災,導致社會、民族矛盾突出,自己即位的前兩年起義遍地,如兩廣的瑤族大藤峽起義,荊襄地區流民起義,四川湖南的苗族起義等。外部也不安定,蒙古韃靼進駐河套地區,不斷侵擾周邊地區,弱小的建州女真也開始滋生事端。內憂外患,擺在這個不到20歲的年輕皇帝的是個很困難的局面。但憲宗指揮若定,一邊平叛,一邊賑災,用人不疑,每次都能順利平叛。在武力平叛的同時,還設法緩和和解決各方的矛盾,如設置鄖陽府,徹底解決了一百多年來的荊襄流民問題。

重拾武功,對外強硬

憲宗是明朝中後期皇帝中難得的對外強硬派,面對蒙古、女真的挑釁,並沒有縮起頭來。對蒙古有過主動出擊的勝利,如成化九年的紅鹽池之戰,明軍主動奔襲搗毀韃靼佔加思蘭部的老巢,讓其退出河套地區,由於成化朝對蒙古的強硬政策,蒙古各部落始終有所忌憚,不敢妄動。對建州女真,來了次大掃蕩,史稱“成化犁庭”,幾乎把建州女真平復,還斬了努爾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只是後來清修《明史》把這些事抹去了。在整個成化時期,明廷整飭軍備,重修九邊,積極禦敵,有十幾位官員將領因為戰功而封侯,在這後面的皇帝中都是少見的。

寬宏仁厚,任用賢能

憲宗繼位後,親自為于謙平反,恢復官職,賜以祭文,受到大臣一直讚賞。國政上繼續任用賢臣李賢,並恢復任用被先帝貶為平民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一時朝廷多名賢俊彥。其時自然災害頻繁,憲宗能夠寬免賦稅、減省刑罰、及時賑災,使社會逐漸安定,經濟逐漸復甦。難得的是憲宗還為自己的叔叔朱祁鈺平反了,要知道憲宗不幸的童年大多拜朱祁鈺所賜,自己的太子之位都曾被他廢過,但憲宗寬宏大義,念代宗在土木之變後救國有力,將自己父親親手廢除的朱祁鈺的帝位帝號帝陵都恢復了。《明史》對其評價“恢恢有人君之度矣”充分肯定了他寬厚的一面。

開設西廠,三大弊政

第一個弊政也是被認為成化朝最大詬病的就是加強了廠衛特務機構的權力,還另開了西廠(其實只開了6年不到就關了),廠衛恣意橫行嚴重干擾了朝政正常運行。由於憲宗迷信方術和佛教,還任用了不少所謂的國師法師,如奸邪李孜省、妖僧繼曉等,後來這些人在明孝宗即位時即被一網打盡。第二個弊政是開設皇莊,與民爭地,加速了土地兼併。第三個弊政是開創了傳奉官,所謂傳奉官就是不經過吏部選拔考核,由皇帝自己任命的官員,這其實是破壞了國法。

雖然成化皇帝存在很多不足,但總的來說功大於過。朱見深去世後,廟號是憲宗。諡法:“創制垂法曰憲;刑政四方曰憲;文武可法曰憲”。能夠讓國家從混亂中重新確立制度和秩序,刑罰與文治並用以恢復國家強盛的才能稱之為“憲”。憲宗,也就是中興之主的意思。《明史》評價其“仁宣之治於斯復見”。可見時人及清代對明憲宗的評價還是不錯的,可是現在大多隻知“弘治中興”而忽略了其父朱見深的功勞,正是他為兒子明孝宗創造了一個內無大憂,外無大敵的太平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