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也是記載歷史的一個載體,詩人們多數為了抒發自已的情懷對嗎?

依蒙小詩


詩歌具有審美功用,但更為重要的是其現實功用。

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古典詩歌與現代詩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不管承認與否,時至今日,古典詩歌的價值要比現代詩歌重要得多。

那麼,古典詩歌在日常生活中,有著什麼樣的地位呢?

“詩言志”傳統下的家國情懷,與現代詩歌的歧路

從《詩經》開始,歷經《楚辭》、漢樂府、新舊體詩歌,直到晚晴民國,甚至包含了一些早期的新詩歌,其實都是在“詩言志”這一傳統下的。

它不同於今天簡單地謳歌理想,而是作為對一位文人的現實評價依據而存在。看一個讀書人是否有出息,從他的詩歌中就能知道。

所以,這種思想影響下,文人是不能隨便作詩的。別看古人留下了那麼多的作品,但除了身份特殊的詩人之外,可以說每一首都是經過千思熟慮才寫出來的,一旦有一首詩歌出現問題,影響的是這個人生前、身後的名聲。

那麼,詩中所言的“志”到底是什麼呢?

現在很難表述一個具體的概念,但有一些備選項一直被應用,比如“情懷”、“情志”、“理想”、“人格”等等。

但個人來看,最貼切的大概就是“情懷”了。

之所以說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也就在於這一點。古典詩歌所蘊含的是“情懷”,而現代詩歌所追求的是“情感”。

“情感”和“情懷”是必須要分清楚的概念。

我們拿中國第一個詩人——屈原來說,讀他的《離騷》,其中對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對奸臣當道、君主昏庸的憤慨,這些都是屬於“情感”的範疇;而其中蘊含的對楚國命運的憂慮、對楚國臣民的悲憫,這才是“情懷”。

不僅僅是這些愛國詩篇如此,陶淵明、李白、蘇軾等抒寫個人觀感的詩歌同樣如是。

比如李白詩中經常出現的“酒”、“月”、“劍”等等意象,對於理想的謳歌、志向的表露都是“情懷”,但對於人自由、灑脫等等天性的表露,就是“情懷”。

而現代詩歌中同樣也有類似的作品,比如戴望舒《我用殘破的手掌》、聞一多《紅燭》等等耳熟能詳的作品,其實也是沿著這樣一個路線。一直到朦朧詩出現的一批作家,都沒有放棄對“情懷”的追求。

而從之後的作品來看,往往表現的就是詩人個人的苦鬱、悲歡,這是很私人化的“情感”。這就說明現代詩歌已經越來越變為私人宣洩的工具,而不是為廣大群眾發聲、為家國天下呼籲,自然就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納,詩路也越來越狹窄。

所以說,抒發自己情懷的多是古代詩人和心懷家國的近現代詩人,這樣的詩歌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和美感。

何為“詩史”?杜甫與吳偉業

詩歌除了對“情懷”的歌詠之外,還有另一重實際功用,那就是對歷史的記錄。

但值得注意的是,詩歌對於“歷史”的記錄方式與文章是不同的,這就是一直延續下來的“詩史”精神。

我們用兩個獲得過“詩史”稱號的詩人來說明這種不同。

先來說說杜甫的“詩史”。

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詩是要表達詩人的“情懷”,那麼詩中對於歷史的記錄就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對歷史的看法。

也就是說,“詩史”是主觀的表述,而不是客觀的記錄。

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別”以及《兵車行》等反映時事的作品,主要的內容不是記敘真實的歷史案例,而是通過這一杜甫所遇到的個別現象來影射當時的社會的精神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所表現的“精神狀態”其實也是杜甫在當時情境下的個人精神狀態,帶有著非常濃厚的個人色彩,只不過是與當時很多人的想法相似而已,並不是完全相同。

而到了明末清初吳偉業的時候,“詩史”的概念就更為清晰了。

吳偉業在其文章中講,“詩史”為“史外傳心之史”。非常明確地提出“詩史”的作用是整頓社會人心。

這在其代表作《圓圓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這首詩的背景就是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殉國 ,吳三桂引異族入關,打著報君父仇的名號,利用將士國仇家恨換取自身在新朝的榮華富貴。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行為歸咎於為愛妾陳圓圓復仇,這種看法雖然在民間非常盛行,但並不被有識之士認同。但並不妨礙吳偉業以此“誅心”之言將吳三桂亂臣賊子的面目公之於眾。

如果考之史事當可發現,吳偉業創作《圓圓曲》時,正是清廷竭力塑造吳三桂等人為忠臣勇士形象的時候,吳偉業的這一首《圓圓曲》在社會上激起了非常大的聲浪,正天下之視聽,讓吳三桂等人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不得翻身。

可以看到,作為對歷史的記錄,“詩史”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對歷史如實地記錄,而是截取其中某一片段、某一情節作為依據,起到對社會人心整頓的作用。

而這就是“詩史”記史與“史書”記史最根本的區別。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詩的確是記載歷史的一個載體,而且詩人們也的確多數是從抒發情懷的角度出發,來寫詩,吟詩!成就了不朽的中國的詩詞文化!當然也有許多有志之士,借詩喻物,抨擊現實,,也是有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詩歌文化的形成與演變!


一、早期詩詞文化《詩經》

詩詞文化在中國之源遠流長,要從周代、以及春秋戰國時期說起,早期的《詩經》、《國風》、《楚辭》等等都是出自那個時期。

其中《國風》是收集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國風"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比如人們能夠郎朗上口的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關關雉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等等等,這些讓人抒發情感的古詩詞,也均是出自那個時代創作者內心的聲音,他們發自肺腑的吟出這樣的句子,給生活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可能。


二、詩詞的鼎盛時期《唐詩》與《宋詞》

  • 《唐詩》裡最膾炙人口的詩詞當屬李白的,因為我們幾乎是從小學到初中就揹著李白的《靜夜思》、《望廬山瀑布》以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長大的。而李白這些美妙的詩詞,自然都是每當他思念家鄉、或者是在旅行途中所見所感、又或者是與友人送別之時從內心抒發出的感慨而作。因此從李白的詩詞角度上,抒情還是佔了很大的程度。

  • 但是也有的詩詞卻是威震國威的,比如非非喜歡的大將軍岳飛的那首《滿江紅》就是這樣一首。
[ 宋代 ] 岳飛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氣壯山河的詩詞,雖然內含悲壯的蒼涼,但同時後面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卻又給多少軍官將士提升了士氣,增加了無限的力量和家國情懷。只可惜了宋朝皇帝的昏庸和懦弱,讓岳飛大將軍蒙受不白之冤,白白受死!

  • 宋詞裡我還欣賞的一位女詞人當屬李清照。她的詩詞從少女時的婉約到成年後的香豔,以至於到最後中老年的悲壯,都有跡可循。

比如那首《夏日絕句》: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實際上是李清照當時隱喻她的公公和丈夫趙明誠一家,還有大宋朝的皇帝,棄兵逃跑,不過家國之危的一種悲憤的嘲諷。當然也是一種直抒胸臆的意思。不過更多的是諷刺和警告!


三、《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後的又一新興題材

那麼說完唐詩宋詞,我們在來說說《元曲》。也許很多人對《元曲》不是很瞭解。但其實《元曲》卻更貼近現代的歌詞,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因此而流傳了下來。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讓我們來欣賞一首《元曲》吧

《天淨沙·秋思》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是不是很多人原來都會在情緒孤獨失落的時候,吟出這首《天淨沙·秋思》。但知道它是元曲的人大概並不多吧。


最後:通過非非給大家梳理的詩詞發展脈絡,大家是不是有一個簡單的認識了。那麼詩的確是記載歷史的一個載體,而詩人們多數為了抒發自已的情懷,這種說法應該是給予肯定的。


非朱非墨


任何文學作品,其素材都來源於社會生活,經過作者的加工提練,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實感,是發自肺腑的語言,是感情的迸發,內心的呼喚!詩歌也如此,如杜甫的《三離》,《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字字血,聲聲淚控訴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同時鞭撻了封建統治者魚肉百姓,荒淫靡爛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詩聖的每首詩都是記錄著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是當時歷史的真實寫照。故後人稱之詩歌為《詩史》

有些抒情詩,作者也飽蘸生活的史料,激揚奔放,或謳歌,或鞭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故,詩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用詩的語言表達方式記載著歷史,是毋庸置疑的!1





步蘭香407


說得對。詩的種類很多,當然可以起到記載反映歷史的作用。而多數作者用以抒情。

詩歌是從勞動呼號發展而來,古以不配樂為″詩″,配樂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

詩歌是一種高度集中反映社會生活、飽和著豐富的感情和想象、有著嚴謹的韻律回味、富有音樂美的一種文學體裁。

抒情詩歌更有明顯的特點一一①反映社會生活高度集中;②飽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想象;③詩歌語言的″音樂美″;④給讀者留下無窮回味等等。

語言簡煉的詩歌卻浸透著作者的情感,並與讀者交融互動,沒有時空限制、沒有年綸痕跡、沒有嘈雜的聲音……卻有著作者與讀者發出的"共鳴″聲……


全峰山


詩是作者內心感受的真情表達方式,無論是哪種體裁的詩作都是這樣,感情不豐富的人是寫不出好的詩詞的,那麼優秀的詩人需要具備哪些自身條件呢?我覺得優秀的詩人應該具備以下四個方面:

一、博學。一個詩人應該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量,眼界開闊,寫詩句時用詞才能準確到位。

二、豐富的個人經歷。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大都個人經歷曲折,跌宕起伏,生活經歷異於常人,個人經歷平淡得像白開水的人是很難寫出優秀的詩句的。

三、超強的想像力。優秀的詩句往往用詞相當誇張,聯想豐富,出人意料之外。如偉大的詩人李白,至今都無人能超越他的想像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詩聖就是詩聖。

四、細膩的感情。詩詞大都是作者的內心感受,所思所想所悟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沒有豐富的感情,那用什麼文字來感慨呢。用空洞的詞句很難吸引別人的欣賞,唯有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在優秀的詩人具備的四個條件中,具有感情色彩濃郁的詩應該屬於上品,感情色彩猶如菜餚中的調味品,食之無味的詩詞是沒人喜歡的。





來自南通的龍捲風


記載歷史史實的是《資治通鑑》、《史記》等類型的史書。詩歌是一種文學樣式,雖然從內容上可以反映一些社會生活的歷史,但並不等於真正的歷史。

詩是詩人抒發情懷的載體。無論是古代詩歌,還是今天人們創作的詩歌,無論哪一首,總是表現出詩人對生活的熱愛。詩人創作的激情都能充分的表現在詩歌語言中。或喜或憂,或傷或悲;或抒發家國情懷,或描繪愛情甜美;或歌詠田園風光,或讚歎自然山水,無一不是詩人真情實感的流露,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詩歌。


棲哈丶


言志抒懷。記載並書寫歷史,看唐詩宋詞,它無不抱含人間萬象,或激昂豪放,或婉約淺唱。那歷史的迴響裡有金戈鐵馬踏過冰河的顫動,有家國情懷書塑的錚錚鐵骨,有赤膽忠心所泣的一腔熱血。

也有依紅伴柳的兒女情長,有華麗婉約的紅粉美酒,有追憑緬掉五十琴絃,有明月夜,短松岡上的悽楚悲涼。

更有寵辱不驚的淡定與從容,有去留無意,淡然超脫的快意人生……。

當下是一個追求物質享樂的時代。這個時代沒有詩人,更設有詩,真真詩的時代已離我們遠去。他們所謂詩,只不過是個人的孤惜白伶。沒有賞玩者,便自己頒獎給自己。更有諶者還有打起了經典的主義。要知道,經典那是經過千年的大浪淘沙,經千萬雙智慧的眼睛,篩選出的不朽之作。你算那根蔥,憑你也能挑出瑕疵。你那不是在白日,做著白日的白日夢。

一一一一白日依山盡,詩歌己遠去……


龔彥生


詩可以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

敘事詩以記人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顯明的人物形象,通過選取某個事件中最緊要,最生動的情節和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特點,用抒情的筆墨進行最簡單的描寫,從而表達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感受。

抒情詩以抒發詩人對人生的真摯感情為主,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豐滿的人物形象。在抒情詩中,作者可以值抒胸臆,也可以藉助對事件和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中華文化傳播人


詩,不僅是記載歷史層面的一載體,更不僅是詩人們多數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抒發自己的情懷。

詩:最重要的、更重大的是:傳承、繼承、開拓、發展中華優質、優秀、精華、精彩、精深、精髓的傳統文化;詩是展現、展示、弘揚中華的人文精神,國家、國人的精神風貌。詩是中華民族國魂、國脈、國根、國情、國風、國色、國寶的具體表現和體現的特色形式與風格。詩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和偉大成就的結果。

詩:是中華文化一枝燦爛輝煌、絢麗多彩、萬紫千紅、永恆經典、璀璨奪目、豔麗迷人、光彩照人、巧奪天工的鮮花。

詩:是中華文化文學創作的搖籃、動力和源泉,是中華文化的文學高度濃郁、濃縮的精華、精髓。

詩:是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啟迪心智、弘揚勵志的偉大宏圖。

詩: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特別、特殊、特色所表現、所反映、所喜愛的情感和情調。

詩:是國人、文人、詩人,具體體現、展現和反映文學創作、寫作水平、水準的技巧與風格、風情、風韻、風尚………

詩: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遞薪火、斷往開往、永恆經典的心聲………


袁聰


對的,詩也是一種文體,只是它的內容更加高度概括化,語言精煉化,但它記載歷史的本質是不變的。

一個年代生活一代人,普通大眾隨著一個時代的消失這些人也就寞不做聲地消失了。而詩人們卻不是,他們有獨道的,看穿時局的目光,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感同身受的情感也各異。

在多數情況下,詩人們借詩抒發自己的情懷。(國破山可在,城春草木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人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敵人攻破,百性留離失所,僅管如此,詩人仍然對國家的從振充滿了信心。在抒發詩人情懷的同時,也清晰地記載一個時代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