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剛剛從大山裡走出來的有志青年秦穆公,站在中原的門口,看著中原的富饒與文明,也想要分一杯羹。然而每次剛踏進門,就被中原霸主晉國揍的鼻青臉腫。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無奈之下,秦穆公關起山門,帶著從中原學到的技術,征服了山裡人,並帶領他們一起奔小康,最後成功被山裡人推舉為帶頭大哥。史載,秦穆公遂霸西戎。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01 大山裡走出來的秦國

秦人的祖先“世守西戎”。周克殷時,因為站錯了隊,秦人沉寂了好幾代人。終於在善於駕馬的同宗造父和善於養馬的非子等人的努力之下,秦人才得到周孝王的認可。又與西戎人血戰了幾代人,秦人首領莊公才被周宣王任命為西垂大夫。

嚴格來說,早年的秦還不能稱之為國。到了嬴開時,東遷的周平王才正式授予他國家執照。嬴開也被因此叫做秦襄公。

周平王在授予秦襄公國家執照的時候,還授予了他“岐豐之地”的合法主權,但前提是要趕走這裡的西戎人(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這片地方本來山清水秀,還有著名的關中平原,是周王朝的王畿之地,《封神榜》中“鳳鳴岐山”說的就是這裡。然而,周王朝衰弱後,西戎部落趕走了周人,佔據了這塊地方。現在這塊地方的主人,是西戎人。

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大概就是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秦國的這些西戎鄰居們。因為西戎雖然是山裡的孩子,但是身體素質一點也不差,反而個個骨骼驚奇,善於打仗。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秦人家族從秦仲開始,就一直與西戎血戰。秦人能立為國,也是周平王希望秦人能幫東遷的周王室擋住西戎的鋒芒,好讓周室繼續歌舞昇平。而秦人也就繼續留在山裡與西戎作戰。

也就是說,秦雖然名義上有周授予的城市戶口,但實際上也就是個山裡人。

但是,秦人帶著滿身的傷疤和血淚,最終戰勝了這些山裡人。歷經秦襄公、文公、寧公、出子、武公等幾代人的努力,秦人浴血奮戰,把岐豐之地的西戎部落蕩社氏、彭戲氏、冀戎等紛紛征服,還收服了當地的周室遺民。

秦人也從最初的哪裡有敵人,就在哪裡建都,到有了第一個相對固定的都城-雍城,還在武公之弟德公時修建了大鄭宮。這標誌著秦人正式從山裡人成為城裡人了。

而這時候的中原,周王室已經名不副實,諸侯們開始爭奪帶頭大哥(中原霸主)的位置,齊國和晉國已經漸漸表露出獨領風騷的氣質(齊、晉為強國)。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02 秦穆公的艱難爭霸之路

秦武公後,又經歷了三任國君,終於輪到秦穆公嬴任好即位。

秦穆公四年,嬴任好迎娶了中原大國晉國國君獻公的女兒,與晉國取得了友好關係。這使得剛從大山裡走出來的秦穆公,看到了中原的富饒與文明。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秦穆公是個有志青年,見識了中原富饒的他決定帶領秦國挺進中原,如果有機會還要爭一爭中原霸主的位置。而秦國之東,通往中原的障礙,正是晉國。

秦穆公是個立定了志向就要付諸行動、不輕易改變的人。為此,秦穆公帶領秦國,做了許多的努力。

<strong>要爭霸首先要自己強大起來,要想強大,首先要有輔國的大才。秦穆公首先用五張羊皮贖回了,已經逃跑的穆公夫人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雖然有點老了,但穆公聽說此人是個大才。贖回百里奚之後,穆公與之交談,而後信之任之,委以國政。

百里奚也沒有辜負秦穆公的期望,數年之後,秦國內政井井有條,軍隊兵強馬壯。百里奚還為秦國引進了他的朋友,同樣是高級人才的蹇叔。不僅如此,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百里視,名視,字孟明,後以孟為氏,下同)和蹇叔的兒子西乞術、白乙丙還成為秦國的領軍大將。一時間,秦國文武皆備。

<strong>當完成了內政改革和軍隊訓練之後,就是對外了。在關於如何對待晉國這個問題上,秦穆公本來是想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的。

晉獻公死後,繼位之君奚齊、卓子先後被殺,晉國亂且無君。穆公九年,晉公子夷吾請求秦穆公幫助他繼位為君,並答應成功之後將原屬於晉國的河西之地的八座城池割讓給秦國(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穆公很高興,既然外交手段就可以實現夢想,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秦穆公還是太單純了。

夷吾繼位,是為晉惠公。之前的夷吾想著反正也不是自己的,就許下了諾言,然而即位之後,晉國的一切就像是自己碗裡的肉。極端自私而又不講信用的晉惠公毀約了。有人勸秦穆公伐晉,秦穆公沒聽。為了和晉國搞好關係以便於挺近中原,秦穆公忍了。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三年後,晉國大旱,向秦國請求借糧。大臣丕豹又勸秦穆公不借。秦穆公又沒聽,借了。

兩年後,秦國大旱,向晉國借糧。晉國卻藉機討伐秦國。打到門口了,秦穆公沒法忍了。秦軍奮起迎戰,戰勝晉軍,並俘虜了晉惠公。這場戰爭被稱之為韓原之戰。

剛剛說了,秦穆公是個堅持到底的人。既然決定了用外交手段,那麼儘量用外交手段解決問題。於是,秦穆公又藉口夫人不開心(穆公夫人是晉惠公的姐姐),再次忍了。

他與晉惠公結盟而後放回了晉惠公(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本著相互付出誠意的原則,晉惠公讓他的太子圉到秦國作為人質(使太子圉為質於秦)。

就這樣又過了四年,晉惠公病了。太子圉擔心父親一命嗚呼,因自己不在國內而丟了君位,便私自逃回國並即位了。

看起來,晉國並沒有穆公的忍耐而遂了他的心願,反而兩代晉君都把他當成了冤大頭。這一次,秦穆公生氣了。然而,穆公的方法居然是-再立晉君。

這一次,他找到了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派軍隊送回晉國即位,這便是晉文公。

晉文公時代,秦穆公終於看到了挺近中原的曙光。在晉文公稱霸的過程中,秦穆公或派軍隊,或親自上陣,參與了晉文公的許多軍事行動。

然而再次令秦穆公失望的是:晉國成了中原霸主,而秦國什麼也沒撈著。

<strong>經過與晉國的數次外交,秦穆公覺得,外交手段解決不了問題,沒有人會把餡餅拱手於人。要挺近中原,還是得靠真刀真槍。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晉文公即位八年就死了。趁著這個機會,秦穆公三十三年,嬴任好派出孟明視等想要進攻晉國小弟鄭國。半路聽說鄭國有防備,便決定不去了,為了讓這次出征看起來不是毫無意義,秦軍順道滅了晉國的附庸滑國。新即位的太子晉襄公聽說秦國敢這樣做,果斷派軍在崤山埋伏了秦軍。秦軍全軍覆沒,孟明視等被俘,後被放回。這便是崤之戰。

秦穆公不罷休。第二年,又派孟明視等率軍再次進攻晉國,這一仗,還是沒打贏。孟明視等又灰溜溜的退回來了。這便是彭衙之戰。

又過了兩年,秦穆公親率大軍再次攻打晉國。這一次,秦穆公渡過黃河之後,焚燬船隻,以示決心。而晉國在丟掉王官和鄗之地後,堅壁清野,不再應戰。秦穆公率軍到達崤山,為崤之戰的將士發喪,而後從容返回。

三戰終於獲得了勝利,然而秦穆公卻更加憂慮。

此時已經是穆公三十六年,多年時光荏苒,秦穆公從一個有志青年變成了一個油膩中年,再變成了老驥伏櫪。再看黃河對面的晉國,獻公死了,惠公死了,懷公被擼了,文公也死了。秦國一次次把晉國打敗,又被晉國一次次的揍得鼻青臉腫,然而中原霸主之位,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晚年的秦穆公開始反思,我是不是哪兒錯了?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03 秦穆公的戰略轉型和稱霸西戎

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留下一扇窗。這句話很適合用在秦穆公身上。晉國死了四任國君,秦穆公還很健康。這使得他終於有機會遇到了國家命運的轉機。

秦穆公三十四年,有一個名叫由余的人受戎王的命令出使秦國,刺探秦國的實力。與之交談之下,穆公發現,由余這個人不僅很有想法,而且對戎狄的情況是很瞭解,還懂兵事。恰恰,由余的先祖還是晉國人,逃到戎狄去的。

這裡解釋一下,秦國雖然戰勝了岐豐之地的西戎,但再往西北走仍然是其他犬戎部落譬如義渠、烏氏等的地盤。

所謂“鄰有聖人,敵國之憂”,秦穆公為此很憂慮。於是,秦穆公用內史之謀離間由余與戎王的關係。由余本是中原人的後裔,不久,戎王不再信任他了。由余無奈,投靠秦穆公。

由余到來之後,為秦穆公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戰略方向:<strong>不再花費精力爭霸中原,而是掉頭向西,攻打戎狄部落,開拓蠻夷之地。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這個戰略令秦穆公頓覺眼前一亮:中原爭霸之路努力了三十多年也沒成功,現在看來,是努力的方向錯了?

可是富饒的中原,相比於蠻荒的西戎之地,西戎千里能比中原一里嗎?到底是繼續進行中原爭霸,擠破了腦袋往富饒的中原鑽,還是開拓蠻夷之地,逐漸培養現在還很貧瘠的蠻荒之地?誰也說不清楚,哪種戰略受益更大。

這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問題,也是一個很難想通的問題。

如果秦穆公正當壯年,以他堅持到底的性格,或許會思考很久;然而,秦穆公老了,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了。他決定,掉頭向西,向西戎進軍!

在中原磕磕碰碰三十多年也沒收穫什麼成果的秦穆公,在西戎之地,卻很快收穫了巨大的效益。

在熟悉西戎的由余的策劃和幫助下,秦穆公的徵戎戰爭節節勝利。到穆公三十七年,滅掉西戎部落十二個,擴展土地千餘里(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成為西戎部落公認的帶頭大哥(遂霸西戎)。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雖然西戎之地比不上中原富饒,然而開拓千里土地還是受到了中原的重視。周王室令召公將金鼓賜給秦穆公(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以示對其西戎霸主的認可和獎勵。

秦穆公畢生追求,最後竟然在一兩年內得以實現,是偶然嗎?爭霸中原和開拓蠻夷這兩個戰略發展方向,誰更好呢?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04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

在春秋時期,有兩個與中原若即若離的大國-秦國和楚國。

他們的實力都可以與中原最強大的齊國、晉國比肩。然而,他們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戰略。

楚國選擇了向中原爭霸,把主要精力放在與晉國爭奪鄭宋之地,與齊國爭奪淮泗之地,而廣大的南方之地,楚國基本上處於託管狀態,基本放棄。

而秦國,在秦穆公中原爭霸失敗之後,選擇了埋頭向西,開拓蠻夷。後來秦獻公又嘗試了一次爭霸中原,又失敗了,秦孝公時期還是轉回了西部大開發。秦國的隴西,不僅使秦國得到了廣袤的土地和戰略縱深,還有充足的兵員、不菲的賦稅。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然而,歷史上關於“爭霸中原”還是“開拓蠻夷”,這兩種國家發展戰略的爭論還是沒有停止。

晚清時代,當新疆和東南同時隱藏危機,分別以左宗棠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塞防”和“海防”之爭,也是這一問題的翻版:

<strong>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到底是應該先解決千里曠地的新疆問題,還是先解決東南富饒地區的海防問題?

而最終,左宗棠一句“<strong>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擲地有聲。雖然化外之地、曠地千里,然而在戰略地位上來說,與東南海防並無差別。如能兼顧當然更好,如不能,先解決後方問題,再解決海防不遲。

因為就難度來說,開拓蠻荒雖然看起來見效很慢,但相對比較容易,而且受益長遠;而爭霸中原,不僅競爭激烈,今日得明日失,最後反而一場空。所以,實力不濟時,先“開拓蠻夷”穩固後方基地,等實力強大後,再“爭霸中原”不遲。

楚國的成功和秦國的成功,最後也說明了這一問題。楚國晚期,與魏秦中原爭霸失敗了,而南方地利卻因開發不夠而無法棲身,最終身死國滅;而秦國因為西戎之地的充分開發,成為了穩定的後方,獻公和孝公時期中原爭霸失利,再次退守穩固的後方,等恢復元氣再爭霸中原,最終取得了成功。(完)

逐鹿中原還是開拓蠻夷:秦國的稱霸之路是一場艱難的戰略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