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學習!思考和借鑑大師的創作思路和攝影表現手法


向大師學習!思考和借鑑大師的創作思路和攝影表現手法

1968 Spiritually Connected

何藩,相信喜歡攝影的人都不陌生,他是攝影人前行道路上的路標和燈塔。他的作品既有形式美感,又有內涵;他的攝影語言豐富多變,對技法運用純熟;他的作品在美學上即有中國傳統藝術的意蘊,更有西方現代藝術的幾何美感,他的確是攝影界的一個奇才。

為了細緻地分析、更深入的說明問題,本期我不想選取先生太多的作品,以免篇幅過長,只選取其中的一幅作品,以饗讀者。

上圖是何藩1968年的作品。直觀的感受是,整幅畫面相對比較簡潔:一個小女孩雙手合十、雙眸聚精會神地凝望著斜上方的某一件事物,她的身後煙霧繚繞,隱約有一尊香爐,左側是一個手拿佛香的成年人,這就是照片直接釋放的信息,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我們會腦補這個小女孩可能是在一個寺廟禮佛,作者的意圖也確是如此,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

我本人比較喜歡這幅作品,也願意和讀者共同分享我的感受。

  • 我比較喜歡紀實攝影

喜歡攝影的人大凡都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拍攝的內容從初期的花花草草,到自然風光,到人像,再到人文紀實。有的人已經在人文紀實這個領域辛勤耕耘多時,有的人還在通往紀實領域的路上,當然,我並不是說人文紀實攝影要比其它攝影領域顯得高大上,各個領域都有廣闊的創作空間,每個領域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和發掘,每個領域在堅持下都會獲得成就。當然了,攝影界的理論家們也或多或少有這樣的輿論導向,在現實社會中,也確實對紀實攝影推崇有加。

我的個人觀點是這樣的——

首先,人文紀實攝影在創作中需要兼顧的元素較多。因為場景是動態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人類的社會活動不會靜止在那、等待我們去拍攝並完成創作,所以需要抓拍。這樣就需要我們具備紮實的技術,犀利的觀察能力,在電光火石之間迅速完成從觀察、思考、構圖到按下快門的一系列操作,這個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決定性瞬間”,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攝影創作中千錘百煉,才能出色的完成。

其次,要想創作出有溫度、有思想、對社會有價值的作品,就要求攝影人必須注重自身的修養,具備深厚的人文情懷,並且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能用鏡頭來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從而記錄歷史、創造社會價值。

因此,紀實攝影無論在情懷上還是在技術儲備上,都需要兼顧,它更能體現一個攝影人的創作水平,更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掌握。

那麼下面,我們就從大師的攝影手法和人文情懷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學習這幅作品。事實上,在方寸之間,大師用了極其豐富的攝影語言來進行創作,其功力讓我們深深折服。

  • 主體、陪體的關係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經論述過:一幅完整的攝影作品,它的組成要包含以下三個主要元素——主體、陪體和環境。它們都是為主題服務的,主體突出、陪體和環境有機關聯和烘托,才能創作出一幅好的作品。

在這幅照片中,主體是一個小女孩,陪體是兩個分佈在左右、形象上並不完整的人物以及背景的香爐。實際上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左邊的人物才是主要陪體,這個成年人相當重要,他與主體小女孩形成了大與小的對比、局部和完整的對比、影調上明與暗的對比,這些都是陪體烘托主體、突出主體的重要表現手法。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瞭解了大師對畫面的擷取之簡潔,抓陪體的手法和突出主題的力度。

  • 對主體的塑造

主體是畫面最重要的元素,是需要濃墨重彩來描繪和刻畫的,才能有力地突出主題,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幅作品中小女孩表情肅穆、神色凝重,眼神虔誠,作者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眼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主人翁的複雜內心世界。

  • 畫面中隱藏的點明主題的重要元素

香爐和佛香——這兩個元素,是佛教場所常見的典型事物,作為次要陪體,它們點明瞭事件發生的地點、主人翁所處的環境。但是攝影是減法的藝術,並不能為了交代環境,把周遭的景物一股腦兒地拍攝進去,那就顯得很雜亂,對主體形成視覺干擾,不利於突出主體。這幅作品中,充分體現了大師的功力,作者只是簡單地抓取了幾個典型元素——香爐、佛香和繚繞的煙霧,告訴讀者這是在禮佛,最大可能地精簡了畫面,試想如果沒有這些元素,讀者可能認為作品不知所云。因此,在欣賞大師的作品時,我們要學會思考大師的攝影手法,如何精簡畫面,如何取捨畫面元素,這才是我們學習攝影的精髓。

  • 框架的運用

再仔細地觀察,我們發現,分佈在作品前景中的左右兩個人物,隱然形成了框架結構,更巧妙的是陪體都穿著深色衣服,也就是形成了深色框架,這就在影調上和小女孩有了反差,更有利於突出主體,並且框架也起到了遮擋畫面中雜亂元素的作用。這真是元素巧天成,就看你有沒有攝影眼。毋容置疑,作者有並且抓拍了下來,使我們有幸看到了這幅動人的作品。需要強調的是,左邊的人物只截取了一半,要的只是他手中的兩隻佛香來點題,巧妙不巧妙?

  • 決定性瞬間的把握,對畫面的掌控能力

在上文中,對紀實攝影的難點已經進行過分析,再囉嗦幾句,何藩大師被譽為“東方的佈列松”,他對決定性瞬間的掌控,已經達到化境,這篇作品就是例證。前景人物的衣著服色、雙手舉著的佛香、背景的香爐以及繚繞的煙霧,更有對小女孩表情、形態、眼神的把握,該突出的都突出了,該精簡的都精簡了,整幅作品乾淨利索,讓人看了很是舒服。

  • 主題的深化

無論我們用何種技法來創作,無論形式上多麼優美,歸根結底,我們都是為主題服務的,因此,主題鮮明,立意深遠才是我們最終的創作目的。

觀看先生的這幅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他想表達的主題是什麼呢?你的感受是索然無味還是浮想聯翩呢?

每個人的閱歷不同,對生活的感受也不同,作品對思想感情的觸動也不同。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看過這件作品不可能無動於衷,因為他抓取的主體太過典型,她只不過是個未成年的小女孩,虔誠的表情,凝重的眼神和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的年齡很不相符,讓我們情不自禁的聯想到她的處境。她有什麼心事?她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何?她向神佛祈求什麼?等等、等等。發人深思,催人聯想,這樣的作品就有了深度,就是好作品,難道不是嗎?

其實,大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在攝影創作中要注意主體的選取和把握,寺廟中何止百千人,他為什麼把鏡頭對準了這個小女孩,因為大師心中有情懷,所以鏡頭才有了溫度,也才有了這幅作品的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