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师学习!思考和借鉴大师的创作思路和摄影表现手法


向大师学习!思考和借鉴大师的创作思路和摄影表现手法

1968 Spiritually Connected

何藩,相信喜欢摄影的人都不陌生,他是摄影人前行道路上的路标和灯塔。他的作品既有形式美感,又有内涵;他的摄影语言丰富多变,对技法运用纯熟;他的作品在美学上即有中国传统艺术的意蕴,更有西方现代艺术的几何美感,他的确是摄影界的一个奇才。

为了细致地分析、更深入的说明问题,本期我不想选取先生太多的作品,以免篇幅过长,只选取其中的一幅作品,以飨读者。

上图是何藩1968年的作品。直观的感受是,整幅画面相对比较简洁:一个小女孩双手合十、双眸聚精会神地凝望着斜上方的某一件事物,她的身后烟雾缭绕,隐约有一尊香炉,左侧是一个手拿佛香的成年人,这就是照片直接释放的信息,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会脑补这个小女孩可能是在一个寺庙礼佛,作者的意图也确是如此,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我本人比较喜欢这幅作品,也愿意和读者共同分享我的感受。

  • 我比较喜欢纪实摄影

喜欢摄影的人大凡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拍摄的内容从初期的花花草草,到自然风光,到人像,再到人文纪实。有的人已经在人文纪实这个领域辛勤耕耘多时,有的人还在通往纪实领域的路上,当然,我并不是说人文纪实摄影要比其它摄影领域显得高大上,各个领域都有广阔的创作空间,每个领域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发掘,每个领域在坚持下都会获得成就。当然了,摄影界的理论家们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舆论导向,在现实社会中,也确实对纪实摄影推崇有加。

我的个人观点是这样的——

首先,人文纪实摄影在创作中需要兼顾的元素较多。因为场景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人类的社会活动不会静止在那、等待我们去拍摄并完成创作,所以需要抓拍。这样就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技术,犀利的观察能力,在电光火石之间迅速完成从观察、思考、构图到按下快门的一系列操作,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决定性瞬间”,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摄影创作中千锤百炼,才能出色的完成。

其次,要想创作出有温度、有思想、对社会有价值的作品,就要求摄影人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并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用镜头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从而记录历史、创造社会价值。

因此,纪实摄影无论在情怀上还是在技术储备上,都需要兼顾,它更能体现一个摄影人的创作水平,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掌握。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大师的摄影手法和人文情怀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学习这幅作品。事实上,在方寸之间,大师用了极其丰富的摄影语言来进行创作,其功力让我们深深折服。

  • 主体、陪体的关系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经论述过:一幅完整的摄影作品,它的组成要包含以下三个主要元素——主体、陪体和环境。它们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主体突出、陪体和环境有机关联和烘托,才能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

在这幅照片中,主体是一个小女孩,陪体是两个分布在左右、形象上并不完整的人物以及背景的香炉。实际上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左边的人物才是主要陪体,这个成年人相当重要,他与主体小女孩形成了大与小的对比、局部和完整的对比、影调上明与暗的对比,这些都是陪体烘托主体、突出主体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大师对画面的撷取之简洁,抓陪体的手法和突出主题的力度。

  • 对主体的塑造

主体是画面最重要的元素,是需要浓墨重彩来描绘和刻画的,才能有力地突出主题,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幅作品中小女孩表情肃穆、神色凝重,眼神虔诚,作者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眼神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主人翁的复杂内心世界。

  • 画面中隐藏的点明主题的重要元素

香炉和佛香——这两个元素,是佛教场所常见的典型事物,作为次要陪体,它们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主人翁所处的环境。但是摄影是减法的艺术,并不能为了交代环境,把周遭的景物一股脑儿地拍摄进去,那就显得很杂乱,对主体形成视觉干扰,不利于突出主体。这幅作品中,充分体现了大师的功力,作者只是简单地抓取了几个典型元素——香炉、佛香和缭绕的烟雾,告诉读者这是在礼佛,最大可能地精简了画面,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元素,读者可能认为作品不知所云。因此,在欣赏大师的作品时,我们要学会思考大师的摄影手法,如何精简画面,如何取舍画面元素,这才是我们学习摄影的精髓。

  • 框架的运用

再仔细地观察,我们发现,分布在作品前景中的左右两个人物,隐然形成了框架结构,更巧妙的是陪体都穿着深色衣服,也就是形成了深色框架,这就在影调上和小女孩有了反差,更有利于突出主体,并且框架也起到了遮挡画面中杂乱元素的作用。这真是元素巧天成,就看你有没有摄影眼。毋容置疑,作者有并且抓拍了下来,使我们有幸看到了这幅动人的作品。需要强调的是,左边的人物只截取了一半,要的只是他手中的两只佛香来点题,巧妙不巧妙?

  • 决定性瞬间的把握,对画面的掌控能力

在上文中,对纪实摄影的难点已经进行过分析,再啰嗦几句,何藩大师被誉为“东方的布列松”,他对决定性瞬间的掌控,已经达到化境,这篇作品就是例证。前景人物的衣着服色、双手举着的佛香、背景的香炉以及缭绕的烟雾,更有对小女孩表情、形态、眼神的把握,该突出的都突出了,该精简的都精简了,整幅作品干净利索,让人看了很是舒服。

  • 主题的深化

无论我们用何种技法来创作,无论形式上多么优美,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才是我们最终的创作目的。

观看先生的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你的感受是索然无味还是浮想联翩呢?

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也不同,作品对思想感情的触动也不同。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看过这件作品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他抓取的主体太过典型,她只不过是个未成年的小女孩,虔诚的表情,凝重的眼神和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很不相符,让我们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她的处境。她有什么心事?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她向神佛祈求什么?等等、等等。发人深思,催人联想,这样的作品就有了深度,就是好作品,难道不是吗?

其实,大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摄影创作中要注意主体的选取和把握,寺庙中何止百千人,他为什么把镜头对准了这个小女孩,因为大师心中有情怀,所以镜头才有了温度,也才有了这幅作品的传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