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東廠,即東緝事廠,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十八年十二月設置的一處主要用於監察百官、偵緝刺探、執行秘密抓捕任務等的新官署。

它的負責人是皇帝欽命的太監,其職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該機構在成立之初也設立了一套自己的處事原則,或者說提督東廠的太監製定了東廠的規矩,即:以岳飛為精神領袖,並以狻猊、狄公斷虎等磚雕影壁裝飾來提醒東廠緹騎,務必在辦案過程中力求公正,毋枉毋縱,從而可以“流芳百世”,造福大明。

(東廠)外署大廳之左小廳,供嶽武穆像一軸。廳後磚影壁,雕後狻猊等獸、狄公斷虎故事,存此者良有深意也。大廳西有祠堂,內供從來掌廠職名牌位,前有坊曰“百世流芳”。---《酌中志》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影視劇中的東廠廠督形象

事實上,在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時,東廠確實對文武百官、社會名流造成了一定心理上的威懾力,對明朝前期的政治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對百姓而言,基本上感覺不到其存在。

然而從正統年間,大明第一代權閹王振崛起之後,東廠的政治觸角開始延伸,其性質開始發生質變。

等到了天啟年間,因為魏忠賢掌權,東廠將自己監察之權和抓捕之權的觸角由官場伸向了民間,徹底發生質變,成為人人自危、百姓唾棄的國家暴力機構。

遠州僻壤,見鮮衣怒馬作京師語者,轉相避匿。有司聞風,密行賄賂。於是無賴子乘機為奸,天下皆重足立。---《明史.刑法志》

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僇,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道路以目。---《明史.魏忠賢傳》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金士傑老師飾演的魏忠賢形象

正是因為東廠成為魏忠賢禍亂朝綱、陷害百姓的政治工具,故而天啟年間的南直隸(今安徽、江蘇、上海),還發生了蘇州市民、徽州市民暴力反抗東廠緹騎的英勇事蹟。

就是這樣一個臭名昭著的國家暴力機關,居然以岳飛為精神領袖,為處事偶像,不得讓人懷疑《酌中志》記錄的真實性!

岳飛,何許人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南宋中興四將之首,忠肝義膽,幾百年來一直是民族忠貞精神的象徵。

即使到了今天,岳飛精神依然是國人的傳承和驕傲。

所以,對於東廠和岳飛,如果不是《酌中志》,我們根本不會想到這兩種完全是南轅北轍的歷史形象,居然可以捆綁在一起後同時出現在世人眼前。

那麼是不是這本書的記載有誤?汪郎告訴你,《酌中志》的真實性不用懷疑。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筆下的岳飛

這本雜史的作者是一名太監,他叫劉若愚,萬曆年間入宮。因為擅長書法且博學多才,故而天啟年間被魏忠賢的心腹太監李永貞安排在內直房管理文書,雖然被迫淪為閹黨,但其始終和閹黨若即若離。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閹黨遭到清算,因為劉若愚掌管文書,也算是身處閹黨的權力核心,故此他被判斬監候。

但劉若愚認為自己不是真正的閹黨成員,是含冤入獄的,又見到閹黨成員司禮太監王體乾、塗文輔等人,居然可以通過花錢買命的方式逍遙法外。憤怒之下,他決定在獄中效仿太史公司馬遷,將自己入宮數十年的所見所聞,尤其是魏忠賢之流的所為都詳細記述下來,為自己鳴冤申訴。

故而汪郎以為,《酌中志》雖是雜史,但信息可靠,東廠以岳飛嶽王爺為偶像並不是歷史開的玩笑。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酌中志》

那麼,東廠為什麼以岳飛為偶像呢?

東廠是依附皇權而生,是大明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一個重要象徵。

這個機構如果失去了皇權的支持,就猶如無根的浮萍,在大明文官集團已經成為一支和皇權對抗的重要政治力量的情況下,根本找不到生存的空間,也無法融入以儒家倫理道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基本準則的士大夫階層。

對於東廠而言,雖然是依附皇權而生,皇權也賦予了他們想要的權力,但在以儒家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下的大明朝,他們想要擴大自身的偵緝範圍,提高對政務的處理能力,勢必需要拉攏一些士大夫加入其中,如天啟朝的魏忠賢,如果沒有東林黨的對立面,齊黨、楚黨、浙黨的加入,他的閹黨組織是不可能成勢的。

但站在文官的角度,附身閹黨是要揹負天下罵名的,因為清譽對於士大夫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沒有一個正常的理由,惜名如命的士大夫們是不會輕易和權閹打交道的。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明朝士大夫

所以,東廠廠督和士大夫中的些許“敗類”,需要找到一個政治契合點才能合作,而這個契合點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既要有強烈的儒家道德體系下的忠君思想,又要有心懷天下蒼生的大愛!

這個契合點不是別人,正是岳飛!

那為什麼一定是岳飛,而不是文天祥,亦或者是其他人?

因為岳飛是自漢以來文武雙全、仁智並施的第一人,而且他是在堅持抗金收復故土,不願和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合作的基礎上,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處死的一代英雄!

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宋史.岳飛傳》

事實上,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飛被趙構十二道金牌召回時,他基本上已經控制了中原地區,如果他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也許金國真的會被趕出長城之外。

飛遣梁興等佈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嶽”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籤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宋史.岳飛傳》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岳飛,嶽王爺的影視形象

但歷史不允許假設,而且在程朱理學的前段,程學已經盛行的情況下,在“天地君親師”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的事實下,在南宋依舊遵循重文輕武的國策下,身為武將的岳飛,如果真的置代表皇權的十二道金牌於不顧,那麼此舉無疑於造反。

除非嶽元帥真的造反稱帝,但在講究天命的古代,他組織“連結河朔”的抗金策略會因為他稱帝而立即崩潰,因為在當時,老趙家才是真正的天命之人!

所以,在講究君臣之分的古代,忠君就是一道無法解除的枷鎖!

故而,與其說岳飛忠於皇權,還不如說他是忠於為皇權服務的儒家社會倫理道德體系,這是他的無奈,也是時代的悲哀,而這恰恰是東廠和明朝些許“敗類”士大夫找到的第一個契合點。

那麼,岳飛有無私心?汪郎認為,嶽王爺是毫無私心的,他是一位以天下蒼生為念的不世出之英雄,史載:

(趙構)問天下何時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宋史.岳飛傳》

這樣的思維,本身也是符合儒家追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文武全器、仁智並施的嶽王爺,諱飛

事實上,自宋孝宗為岳飛平反以來,他就已經成為宋、元、明三朝樹立的社會精神信仰的典範!

宋給予岳飛諡武穆,追封鄂王;元朝在宋朝的冊封上,追加“保義”二字,又在《宋史》中為其單獨列傳。

到了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將岳飛列為歷代三十七名臣之一,“從祀歷代王廟,配宋太祖享”,岳飛正式成為大明朝社會全體信仰。

有了大明皇權對嶽王的定位,加上嶽王本身對天下蒼生的悲憫之心,這對於明朝些許“敗類”的士大夫而言,東廠以嶽王為精神偶像,是符合大明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的。

這樣一來,就找到了他們合作的第二個契合點,用岳飛對天下蒼生的大愛,來掩蓋他們從事非法的勾當。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明成祖朱棣

汪郎說:

東廠是明朝皇權集中的產物,權力之重遠高於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自其成立的那天起就遊離在明朝政法體系之外。

沒有了律法的約束力,也就意味著東廠在很大程度上是處於失控狀態,如果沒有內部整治手段,一旦胡作非為,勢必會引發天下暴亂,這對於皇權來說,是絕對不允許的。

何況,明成祖朱棣在創立東廠之初,目的在於監控百官,也是對日漸成為大明朝堂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文官集團的高度警惕,為後世子孫維護皇權作了前瞻性準備!

所以汪郎以為,永樂帝雄才大略,而他的心腹太監們,如鄭和、景弘、李達、海童、侯顯等也是宦官中的人傑,他們對永樂帝的心理揣摩是非常透徹的。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永樂帝任命的第一位東廠廠督叫什麼名字,但他能把大明朝不同階層群體的共同信仰岳飛,作為對東廠緹騎在辦案時的自律和警醒,以一個正面的形象來面對天下人,確實也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

只可惜,他的後來人,如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卻不懂一個為皇權而生的特務機構,懸掛岳飛畫像的真正含義和初衷,只為自己的一己之私枉顧了皇恩,也使得他們及身後的東廠,連帶支持他們的皇權都成為後人恥笑的對象,不得不說是自作孽不可活也!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明朝東廠以岳飛為精神領袖,其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情結?

東廠,大明皇權集中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