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麼理解“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紅短鏽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認為禮是一種為人處世的規矩,如果我們超出了這種規矩之外,就會讓別人在情感上不能認同,從而否定我們的行為,讓我們陷於情感的孤島,所以說無禮寸步難行。


白雲心


我們現在聽到最多的就是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其實把它改成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更為恰當。

禮是什麼?禮就是禮儀禮貌。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尊重,約定俗成的,是大家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禮儀是對人對己在儀表儀態,言談舉止等方面的體現。

我國是禮邦之國,禮儀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古至今“禮”都是不可缺少的,往小的方面說“禮”就是禮物,禮尚往來是人們社會中的物質生活,送禮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也就有了“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對於物質上的“禮”,我更多提倡的優良傳統的“禮”,而非拿錢辦事禮尚往來的社會腐敗現象的“禮”。

“禮”應該從更深層次去理解,而不應該從表面(物質)去理解。大家都知道我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禮節、禮貌、言行舉止等等 都體現在一個人的自身素質上。自古以來從孟子老子孔子開始就提倡做人要有理禮,《周禮》、《儀禮》、《禮記》都在闡述做人要有“禮”。我們的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有“禮”來維繫。禮儀禮貌是一種道德,是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的尊重。試問一下,如果別人對自己不禮貌不尊重,心裡是什麼感覺,你又會表現出怎樣的行為來?如果別人對自己尊重禮貌有加,你自己心裡又是怎樣的感覺?我們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周圍的人和事。見了面問聲好,得到別人的幫助,說聲謝謝,這是最基本的禮貌表現。俗話都說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關係,就好像一把天平一樣,我們要維持它平衡,就不能一邊多一邊少。人與人之間有了尊重才能和平相處。在我們的社會交往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自身的素養。只有得到別人的尊重,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就是這個意思,禮多人不怪。平時所說的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也包含在裡面,也是“禮”的一種表現。

怎樣才能走遍天下?就在於一個禮字。人都是有感情的,大家都知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是吧?所以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尊重的,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中,要懂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要懂得感恩。無限的索取而不付出是得不到別人尊重的,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又怎麼在社會上立足?付出你的真心,回報給你的也是真心。付出你的狼心,回報給你的也是狼心。“禮”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程度的一種表現。“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就是對送禮最好的解釋,是一種思想道德感情的表現。

“禮”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中影


有禮行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禮儀是中國深遠的道德文化,生活中,工作中,等等,離不開禮儀,如去一個地方,但中途迷路了,剛好路邊有個阿伯,可以去問路,但要懂得尊重阿伯,而不是你坐在馬上,汽車內,然後大聲喊:老頭,老頭過來,某鎮往那走,老頭當然會幫你隨便一指,讓你吃盡苦頭,因為不懂禮儀,不懂禮貌,不尊重人,阿伯明知道往東,他就偏偏指西,讓你來回跑。如果你懂禮貌,下馬,下車後很禮貌叫聲阿伯,說不定會叫人帶你走,當然了禮貌很重要,沒有禮貌別說寸步難行,有時讓你倒回走。




中國揭陽夢


上課啦!今天講“禮”和“理”不同之處,再講講“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和“有理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不同之處。

禮。禮的含義:1、禮敬,禮是一中恭敬心,禮敬是禮的內核。2、禮制,禮是一種制度,禮制是尊卑長幼的社會秩序。3、禮儀,禮是一種行為,是對禮制的運用。4、禮度,是一種分寸是對禮制運用過程中的一種分寸尺度的把握,是對禮制禮儀的一種限定,一種規範。

從以上四點對禮的含義進行了解讀:一、禮敬,禮是一中恭敬心,禮敬是禮的內核。禮,尊敬或不妨礙別人。二、禮制,禮是一種制度,禮制是尊卑長幼的社會秩序。人要有等級、敬畏之心,制度是國家、社會穩定的根本。三、禮儀,禮是一種行為,是對禮制的運用。四、禮度,是一種分寸是對禮制運用過程中的一種分寸尺度的把握,是對禮制禮儀的一種限定,一種規範。

我們中國人常說的禮,其實可以分為大禮和小禮。所謂大禮,指的是國家制度、道德法規、社會秩序這些上層建築;所謂小禮,則是指個人規範、行為舉止、各種典儀。

總之,禮是外在的表現。

理。理是什麼?《說文解字》中說:“理,治玉也。”就是指玉石加工。玉石加工有個原則,必須順著玉石的紋路加工,而這個紋路就被稱為“理”。如果你順著它,它就能加工成你想要的東西,如果你非要逆著它,那它基本上就只能“報銷”了,那就成了“玉碎”。《禮記.曲禮下》中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這回知道古人為什麼喜歡佩玉了吧,就是因為玉有“理”。這與炫富無關,而是“君子”將玉的“理”視為玉的“德”。“以玉象德”,這代表了君子的品行。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邏輯規律,就是都有“理”。因為是物的,所以就叫“物理”。而人也一樣,人也有自己的“理”,就是做人的規矩和道理,這就叫“人理”。一個講理的人,肯定是個有禮的人,反之,一個人若不講道理,自然就被視為“無理”。

現在講一講禮與理,禮和理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的主流,是我們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響非常之大。。

禮是外部對你言行的制約和限定,在這種制約和規範中,包含了很多禮的思想,形成了一種禮教,對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從而能夠使人產生君子意識。不是隻求做良民,而是要做君子。理,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別講究“內在”的功夫,向內去觀察自己,即化而不制。它只是教化,沒有一些刑罰的手段來制約和規定。禮的功效是鞏固社會秩序;理使人的精神得到了昇華。這是我們對禮與理的大致劃分。

禮是由外到內的,是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複你的行為,逐漸形成一種習慣,用習慣來逐漸改變你的人格。禮,第一步是從外開始的,是由外部慢慢滲入到人精神心靈內部的,這有一個非常漫長的的演變。

經過兩千多年的禮與理的傳統,對我們的民族性來說,它們產生了一些深層次的影響。尤其是禮,讓我們知道應當怎麼做,而不是讓我們必須怎麼做。我們不能認為禮與理和現實社會沒有什麼關係,它對我們整個民族性的深層次心理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禮與理建立的是中國傳統式的美德,但是我們缺乏的是一種公共道德,中國是把私德誇大作為公德,這是咱們中國化的。我們中國傳統只是把自己私人道德無限擴大,當成一種公德。當然這也很好,但是這個路走起來相當漫長,我們應當有一個公共道德的標準。

可見,禮指的是外部的,也就是外在的,是一種外在的。理指的內在的,是一種內在的美。

由此可見,“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遠不如“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意境更高,更能說服人,

下課啦!交作業!


王松林


我國禮儀文化源遠流長,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自古以來的“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之古訓在社會盛傳不息。是國人理解掌握並付諸於社會人際交往活動中的客觀要求與處世常態。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禮”的認知與理解是有所變化的。古代對”禮”的理解解讀是,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具體有“五禮”之說,即: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

而現代人認知與理解”禮”的內容主要有行禮儀式、禮節及儀式、風俗規定的儀式、行為規範、交往程序、禮賓次序、道德規範等等。禮儀作為一種文化,是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素質的重要體現,也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理人際關係,對他人(集團或個體)表達友誼和好感的必要形式。時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禮儀的社會功能和作用,而增強文化自信,呼喚禮儀迴歸與復興,進一步展現社會文明,提升國際形象,已成為現代人的共識。禮儀可以使一個人變的有修養、有素質、有道德,更好地塑造形象,從而融合人際關係,支撐事業成功,美化人生環境,利於和諧文明。一個懂禮貌和禮節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讓人或讚許、或接納、或尊敬; 反之,則令人或排斥、或厭惡、或鄙視。一個人即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如棄禮於不顧,不尊重不善待他人,將是獨木行舟,孤雁哀鳴,更難以合眾濟事。

筆者認為,心靈的熱誠是你給他人的鮮花,禮儀的展示是你給他人的甘露。此為結語。





文海墨韻


有你才幸福,與我共分享: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正是孟子所言:“非禮無行也”的拓展句。至於如何理解,要知曉“禮”的重要性,才能做到有禮者行天下。

禮,民俗傳統,是每個人必須擁有並遵從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做事先知禮,識人也同樣。好的禮節,是讓人感覺到舒服的源泉,同時,也能得到別人的讚譽或回禮。無

者,別人不僅不喜歡你,而且對你還心存蔑視。於是出現了“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為何“禮”如此重要呢?

禮,相對於人,是一種態度行為。

人與動物的區別主要體現出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中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某些方面存在於心之主導。恰如孟子所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這句話就含有“”在裡面,有者,說出有禮貌的話,讓別人享受到比布帛還要溫暖;而不知“”者,說起話來總是尖酸刻薄,讓別人心理上承受著傷害,比用長矛和利戟直接刺人還要嚴重。

所以,做人要有禮有短,不惡語傷人。

禮,相對於國家,是一種外交禮節。

所謂“弱國無外交”,也非絕對,雖然說國家強盛,很容易和別國友好相處,贏得外交主動權。但是弱國更重視外交,因為只有周邊國家安寧或整個世界處於和平環境,該國才能穩步發展經濟,從而走向富裕。

中國,歷來是友誼之幫,對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或地區,一律不分大小、強弱,都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實行“禮尚往來”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特別是改革開放年代,大國外交的禮節性尤其重要。可謂是“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如何理解“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存”心。仁者愛人,有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之言,說明有禮者,人們會永遠尊敬你。這樣一來,你就好處世、好辦事,到那都有人緣,可以是走天下,無阻擋。相反,若是無禮之人,則處處受限,辦事也好不到那去,有可能辦成,往往也是功倍事半,甚至於“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禮,到那不愁人不理,禮多人不怪,禮輕人意重。所以“有禮走遍天下”,是正人君子的選擇,因為人接受、人通禮。

無禮之人,知禮的別人不光是看不起你,還想方設法躲避你。所以“無埋寸步難行”,是別人的不感冒,不把你當一回事,因而不接受、不附和。

一言以蔽之,“有禮走遍天下”,重在一個執念:禮侍天下,始終不渝。而“無禮寸步難行”,是不思己過,泱及魚池。


杜象應


一句流傳歷史長久的話,非常正確,可以成為當代社會每個人的行為準則。

這句話的含義,大家都知道,在此不再多述。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怎樣做到“有禮”或者說“有禮”包括哪些基本內容,且能確實溶於我們的衣食住行中。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條:

1、見到他人要微笑打招呼,或點頭致意;

2、說話要和氣、謙虛、文明,不帶髒話;

3、公共場所不要喧譁,不亂扔雜物,不吸菸、不惹事生非等,遵守一切公共道德;

4、舉止端莊,儀容整潔,衣著得體乾淨,個人衛生要講究;

5、要尊重他人,不粗魯、不暴躁、不汙穢、不詆譭;

6、要知道謙讓、退讓、避讓,如不擁擠、自覺排隊、不搶座、不霸座等;

7、尊老愛幼,長幼有序,孝敬父母,善待親朋;

8、尊重和維護公共場所,愛護公共財務;

9、不做損人利己之事,不做違法亂紀之事。

我們自己做到了“有禮”,就會受到他人以及社會的尊重,人生道路也會順暢;我們大家每個人做到了“有禮”,我們的社會道德、文明、和諧就會前進一大步!





九思堂筆記


“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是說人們做事或與人交往要懂得禮節禮法,懂得規矩章法。人們約定俗成的禮法不能破壞。如尊老愛幼,尊敬別人,禮法先行,女士優先,與人為善,和為貴,孝先行等。譬如“誰經常問別人就不會走錯路”。但問路禮先行。你騎著自行車要先下車再問好再問路,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別人指出的路一定不會錯。據說一個開著汽車的年輕人既不下車又不問好。一句“老頭,去什麼地方怎麼走呀”,老頭一指西邊,“往西走不遠就到了”,車行了十公里下車一問,行人說你走錯了,往東走才能到達。真是見人不施禮多走幾十裡。“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一般人們認為是另一句同音的俗語:“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這裡的理是真理的理,手握真理行遍天下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行走的效果相似。





王西真


中國自古就有“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諺語,這裡的“理”未嘗不能改成“禮”。“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安”,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缺少社會禮儀知識和規範意識,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

從上面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沒有禮貌的人會舉步維艱、寸步難行。不僅如此,如果養成了無“禮”的習慣,對以後的工作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我國自古就有”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的古訓。

荀子有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清初思想家顏元也說:“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尚禮則身正,心尚禮則心泰。”古代賢士從不同層面對禮進行了闡釋,可見其系統性地滲透於社會、人生各方面。因此,禮,大者關乎國勢,是一個國家社會綜合實力、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綜合反映;小者關乎人道,是一個人的品質與修養,道德與情操的集中體現。於是,孔子斷言:“不學禮,無以立。”明禮用禮,禮行天下。

“見人就施禮,少走二十里”意思是隻要對別人有禮貌,別人就會幫助你,使你辦事順當一些。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一些家長卻把文明禮貌看得很輕,認為禮貌是小事,學習好、有本事才是大事,還有一些父母覺得小孩子長大後慢慢的就會懂禮貌。其實,這些父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習慣要一步步養成,而不是一蹴而就!

歡迎關注@蔥薑蒜777,我將更加努力。

#社會# #我要上頭條#


蔥薑蒜777


我國自古就有”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的古訓。“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安”,一個人不學“禮”、不懂“禮”,缺少社會禮儀知識和規範意識,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身。以“講禮貌、懂禮儀、知禮節”為內容的“三禮”教育和青少年的發展息息相關。

(1)一個人有了禮,懂得禮,依著這個道理做,他就能在天地之間,在人類社會,能夠生存 發展,如果沒有禮的話,就很困難,在人類社會到處碰鼻子,招來很多的障礙,就是不在人類社會上,就是在荒郊野外,原始森林裡,如西洋人所寫的《魯濱遜漂流 記》在荒島上,這也要講究禮,


【筆者耐心碼字,希望點個關注,謝謝】

(2)所 謂「禮」與佛家的戒律是一樣的,要執持。佛家的戒律在家人當然馬虎一點,出家的有定時的誦戒,為什麼要定時的誦戒呢?就是每誦一遍自己檢討自己任何事照著 這個戒律做到了沒有,它有這個意思。我們學禮也是如此,禮在五經裡(現在講十三經)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從國家到個人講得很詳細、非常 多。


(3)《史記》孔子世家裡最後講到「贊」,他曾經說他自己到山東曲阜孔廟參觀,那個時候是漢朝,他還看到孔子一代一代傳下的學生,還經常在孔廟裡研習禮:「諸 生以時習禮其家。」這是司馬遷在孔子世家贊裡有這麼一句話。可見從孔子講禮,一直到漢歷代,以至於到清朝都是講禮。我們今天也是這樣,無論過去聽過與否, 現在講的不必多,一條就是一條,按照這樣做我們在社會上做事情或做學問,都有很大的幫助。就是拿修道來講,我們聽老師這麼講過啊!懂得禮,禮就是秩序。


(4)因此,禮無論是自然是人生,都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勉強的。不遵守禮,才是不合乎自然,破壞秩序。禮是合乎自然,講禮是遵守禮,那合乎自然的本末秩序就是 合理,要瞭解這個大前題,所以《曲禮》上講:「人有禮則生,無禮則亡。


【筆者耐心碼字,希望點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