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凌豐
其實分歺對大家都有好處的,並不因為分歺而感情淡了,分歺更加衛生,今天大家越來越注重衛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就算有傳染疾病,也可以預防,不會傳染給更多的人。
小六阿良
隨時可以。你跟廚師不要入座。廚師炒菜,你端盤子上菜,小容器一人一份。吃完撤掉。再上新菜。首先你小盤子要多,一桌十個菜十個人,要是中途不洗碗,你要準備一百個小盤子。國情不一樣。
二驢叨咕叨
分餐式更有利於大家庭的和睦,大家庭有老、中、青或老、中、幼的組成,老人吃飯相對比較慢、年輕人吃飯快、小孩子吃飯容易挑食。如果不分餐,可能會造成老人吃不好,小孩子偏食的可能。分餐式能給老人更多的時間吃飯,給孩子養成不偏食的習慣,因為大人的榜樣是無窮的。合餐式,缺點是會傳染疾病,易造成食物浪費且很難分清責任等。
合餐式,其主要優點是節省餐具,大家可以在一起分享很多菜餚,現場氣氛熱烈,因而特別適合慶典場合;缺點是會傳染疾病,易造成食物浪費且很難分清責任等。分餐式,缺點是餐具使用量大,不能分享很多菜餚,吃飯氣氛不夠熱烈等。我們國家大多采用合餐式,而西方發達國家多用分餐式。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人們也在不斷改良各自的生活方式。說到底還是文化上的差異,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斷層,消失,而延續至今,而且永遠流傳千古的文明,其中就包括飲食文化,圍坐一桌更是如此,幾千年來這習慣沒有改變過,也沒有改變的道理,反而隨著國力的增強,影響著越來越多的老外。以會講中文,會用筷子為榮,當然也包括混餐制度,從開始的不理解,抵制,到接受。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就餐飲來說,兩種餐飲制式相互取長補短,衍生出介於兩者之間的方式。比如說,分餐式也提供共享菜餚,就像改良後的合餐式那樣,在每個菜碟中放公用夾子、筷子或匙子。相信它們都會向著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
價值投資思維智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46000960ef57a6278b\
江西電影人
中國人聚在一起吃飯,是一種傳統。
現在很多人即便是在家裡也都是分著吃,有點西化的意思了。
在像樣的飯店裡就餐,都會有公筷母匙提供,這樣就很好。
生活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不用糾結這個。
你願意採用分餐制,是你的自由,千萬不要詬病別人的習慣。
存在即合理,你應該瞭解這句話的意思吧?
睿詞智語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搞弄清楚歷史。首先要說明,中國歷史上是有很多朝代一直使用的是分餐制,商朝開始,分餐制一直到唐宋,使用的都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制。直到元朝,元朝由於是蒙古族統治,蒙古族是遊牧民族,而凳子就是從遊牧民族引進的,雖說引進了,但唐宋時期的中國依舊保留著分餐的傳統。當蒙古做了皇族時,和餐制開始慢慢發展。但並沒有普及,因為蒙古雖然實行民族壓迫,但並沒有強制改變漢族的傳統習慣,所以分餐制在元朝依舊是漢族的主流。
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復了中華正統地位,但因為元朝將近百年的統治,和餐制已經處於一個盛行的階段了,當然這個盛行是針對以前的不盛行而言,也就是說那時候的中國人受蒙古族多年的影響,對和餐制已經沒有了牴觸感。只是明朝時期為恢復中華正統,和餐制依舊沒有流行開來。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沿途宴飲無數。據史料記載,當時除皇帝由於其特殊的地位,而一人一桌獨餐以外,其他隨從人員都是圍桌合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鼎鼎大名——滿漢全席。
也就是說,和餐制在中國成為主流的情況不足四百年,但這四百年已經完完全全磨滅掉了中國人對於傳統的記憶。所以很多人認為合餐制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人喜歡合餐制,第一是對四百年曆史的沿襲,第二,一家人圍坐在一桌上更加其樂融融,相互夾菜更能增加感情,氛圍更加和諧。雖然合餐有他的缺點,容易造成浪費和衛生問題,但是民族性格和歷史決定了我們很難再回到老祖宗的分餐制。
留守武漢007
有日用品、有飯、有菜吃就好了!什麼時候抗肺炎的封路解封了一切都會好了…
飛蛾曌谷
談及中國人吃飯的方式,我們現在只要目光所及,似乎不分城鄉,也不論是百姓在家的起居生活還是在外交朋結友去餐館享受美味,但凡倆人或以上的多人就餐,絕大多數的情形,都是各自坐著椅子或凳子,圍著一張餐桌一起吃飯。我們現在只要目光所及,似乎不分城鄉,也不論是百姓在家的起居生活還是在外交朋結友去餐館享受美味,但凡倆人或以上的多人就餐,絕大多數的情形,都是各自坐著椅子或凳子,圍著一張餐桌一起吃飯。
現在已被我們習以為常的合餐制,其實是從上古時期的分餐制在漫長歲月裡逐漸演變而來的。從時間節點上看,唐宋以前,分餐制是中國人吃飯方式的主流;唐宋以後,由於人們起居生活方式的改變,桌椅板凳等高型傢俱的發展,也由於生產力的進步,食物的日益豐富,中國人吃飯方式逐漸變成為合餐制,尤其在兩宋以後,合餐製得以確立並影響後世,至今仍然是中國人吃飯方式的主流。
搖擺西紅柿
這是老外的方式,儀式感強些。中國人吃飯比較自然些,人情味更濃一些,比如火鍋,老外是不會大力推廣的
小崔說事的小崔
那麼,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源頭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由於生產力低下,所以人們共同勞作共同抵禦風險,食物匱乏沒辦法啊只能嚴格按份分配,所以這時候的“分餐制”是一種很無奈的選擇。
商周時期,中國人開始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飲食的意義不再是一種“祭祀”,而逐漸演變成一種“宴飲”的風俗,這種“共享”精神從文化上奠定了“共食”的基礎,但實際上離共食還遠得很。
到先秦時期,儒家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傳統文化,“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從吃飯開始。為了體現長幼尊卑秩序,於是有了這些規定:
“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
……
什麼意思呢?“鼎”是烹煮的器物,“簋”是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周天子跟其他諸侯大夫用的餐具數量是不一樣的。豆可不是豆豆啊,豆也是一種盛食器,平民之間會聚飲酒也要以老為尊。
可以說,長幼尊卑主客有別的思想影響了後來整個封建時代,例如南唐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和其他四名朝廷官員在一起聽著小曲兒宴飲。兩個食桌,一大一小,韓熙載與其中三個坐一桌,另一個坐小桌,由此推斷這幾人的身份地位是有區別的。)
所以啊,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物質條件匱乏,二是長幼尊卑秩序。
那合餐制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尚秉合的考證是,“中國人坐椅子圍著桌邊進餐的情形出現時間不早於北宋。”還記得高中歷史是怎麼講的麼?宋朝的商業經濟高度繁榮,湧現了許多商業化市鎮。合餐製出現於北宋最關鍵的原因是飲食文化的商業化。食材多元了、烹飪樣式的也增多了,極大地豐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樓、勾欄瓦舍等公共飲食空間的出現,是中國民眾飲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我一直覺得,宋朝這個朝代是市井味兒的,因為從北宋起,飲食開始接地氣了。美食從豪門貴族走向街頭百姓,從琳琅滿目的饗宴到貼近民眾的茶樓酒肆,飲食逐漸成為具有人間煙火味道的市民活動。
從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來看,以“戶”為家庭單位的開伙方式也決定了共食的進餐方式,即使是一家兄弟另起爐灶,也不過是從大“戶”分為小“戶”,仍然是共食進餐。
不管是何種飲食情景,只要客人登門,好客的中國人必然以豐盛的菜餚款待,自宋以來形成的婚喪嫁娶“辦桌文化”“酒席文化”使得飲食成為一種社交手段,再沒有什麼比一起合桌吃飯聊天更利於促進感情和活躍氛圍的場合了。同飲同食是一種情感連帶的象徵,吃飯從果腹演變成了一種人情交際。進入明清後,這種人情連帶的合餐制延續下來並完全成熟了。
其實,中國的合餐制在後來經歷西餐衝擊,包括健康理念的影響,還出現了很多小插曲,比如民國時期“轉動餐檯”發明,“公筷”的呼籲(太長就不贅述了)。但總的來說,現代的中國飲食文化發展至今形成一種以“合餐制”為主流,兼容“分食制”的包容文化。千百年來這個民族對食物和共食者的熱愛與尊重全都寫在了合餐制裡,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點——合餐制帶有一種“平等”“分享”的傳統人情特色。
畢竟,一個人吃冒菜就算再衛生美味,我們也還是很喜歡一群人一起涮的火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