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凌丰
其实分歺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并不因为分歺而感情淡了,分歺更加卫生,今天大家越来越注重卫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就算有传染疾病,也可以预防,不会传染给更多的人。
小六阿良
随时可以。你跟厨师不要入座。厨师炒菜,你端盘子上菜,小容器一人一份。吃完撤掉。再上新菜。首先你小盘子要多,一桌十个菜十个人,要是中途不洗碗,你要准备一百个小盘子。国情不一样。
二驴叨咕叨
分餐式更有利于大家庭的和睦,大家庭有老、中、青或老、中、幼的组成,老人吃饭相对比较慢、年轻人吃饭快、小孩子吃饭容易挑食。如果不分餐,可能会造成老人吃不好,小孩子偏食的可能。分餐式能给老人更多的时间吃饭,给孩子养成不偏食的习惯,因为大人的榜样是无穷的。合餐式,缺点是会传染疾病,易造成食物浪费且很难分清责任等。
合餐式,其主要优点是节省餐具,大家可以在一起分享很多菜肴,现场气氛热烈,因而特别适合庆典场合;缺点是会传染疾病,易造成食物浪费且很难分清责任等。分餐式,缺点是餐具使用量大,不能分享很多菜肴,吃饭气氛不够热烈等。我们国家大多采用合餐式,而西方发达国家多用分餐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人们也在不断改良各自的生活方式。说到底还是文化上的差异,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断层,消失,而延续至今,而且永远流传千古的文明,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围坐一桌更是如此,几千年来这习惯没有改变过,也没有改变的道理,反而随着国力的增强,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老外。以会讲中文,会用筷子为荣,当然也包括混餐制度,从开始的不理解,抵制,到接受。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就餐饮来说,两种餐饮制式相互取长补短,衍生出介于两者之间的方式。比如说,分餐式也提供共享菜肴,就像改良后的合餐式那样,在每个菜碟中放公用夹子、筷子或匙子。相信它们都会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价值投资思维智库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46000960ef57a6278b\
江西电影人
中国人聚在一起吃饭,是一种传统。
现在很多人即便是在家里也都是分着吃,有点西化的意思了。
在像样的饭店里就餐,都会有公筷母匙提供,这样就很好。
生活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不用纠结这个。
你愿意采用分餐制,是你的自由,千万不要诟病别人的习惯。
存在即合理,你应该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吧?
睿词智语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弄清楚历史。首先要说明,中国历史上是有很多朝代一直使用的是分餐制,商朝开始,分餐制一直到唐宋,使用的都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制。直到元朝,元朝由于是蒙古族统治,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凳子就是从游牧民族引进的,虽说引进了,但唐宋时期的中国依旧保留着分餐的传统。当蒙古做了皇族时,和餐制开始慢慢发展。但并没有普及,因为蒙古虽然实行民族压迫,但并没有强制改变汉族的传统习惯,所以分餐制在元朝依旧是汉族的主流。
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恢复了中华正统地位,但因为元朝将近百年的统治,和餐制已经处于一个盛行的阶段了,当然这个盛行是针对以前的不盛行而言,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中国人受蒙古族多年的影响,对和餐制已经没有了抵触感。只是明朝时期为恢复中华正统,和餐制依旧没有流行开来。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沿途宴饮无数。据史料记载,当时除皇帝由于其特殊的地位,而一人一桌独餐以外,其他随从人员都是围桌合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鼎鼎大名——满汉全席。
也就是说,和餐制在中国成为主流的情况不足四百年,但这四百年已经完完全全磨灭掉了中国人对于传统的记忆。所以很多人认为合餐制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喜欢合餐制,第一是对四百年历史的沿袭,第二,一家人围坐在一桌上更加其乐融融,相互夹菜更能增加感情,氛围更加和谐。虽然合餐有他的缺点,容易造成浪费和卫生问题,但是民族性格和历史决定了我们很难再回到老祖宗的分餐制。
留守武汉007
有日用品、有饭、有菜吃就好了!什么时候抗肺炎的封路解封了一切都会好了…
飞蛾曌谷
谈及中国人吃饭的方式,我们现在只要目光所及,似乎不分城乡,也不论是百姓在家的起居生活还是在外交朋结友去餐馆享受美味,但凡俩人或以上的多人就餐,绝大多数的情形,都是各自坐着椅子或凳子,围着一张餐桌一起吃饭。我们现在只要目光所及,似乎不分城乡,也不论是百姓在家的起居生活还是在外交朋结友去餐馆享受美味,但凡俩人或以上的多人就餐,绝大多数的情形,都是各自坐着椅子或凳子,围着一张餐桌一起吃饭。
现在已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合餐制,其实是从上古时期的分餐制在漫长岁月里逐渐演变而来的。从时间节点上看,唐宋以前,分餐制是中国人吃饭方式的主流;唐宋以后,由于人们起居生活方式的改变,桌椅板凳等高型家具的发展,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食物的日益丰富,中国人吃饭方式逐渐变成为合餐制,尤其在两宋以后,合餐制得以确立并影响后世,至今仍然是中国人吃饭方式的主流。
摇摆西红柿
这是老外的方式,仪式感强些。中国人吃饭比较自然些,人情味更浓一些,比如火锅,老外是不会大力推广的
小崔说事的小崔
那么,中国古代的“分餐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源头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由于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共同劳作共同抵御风险,食物匮乏没办法啊只能严格按份分配,所以这时候的“分餐制”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
商周时期,中国人开始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饮食的意义不再是一种“祭祀”,而逐渐演变成一种“宴饮”的风俗,这种“共享”精神从文化上奠定了“共食”的基础,但实际上离共食还远得很。
到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乐,从吃饭开始。为了体现长幼尊卑秩序,于是有了这些规定:
“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
……
什么意思呢?“鼎”是烹煮的器物,“簋”是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周天子跟其他诸侯大夫用的餐具数量是不一样的。豆可不是豆豆啊,豆也是一种盛食器,平民之间会聚饮酒也要以老为尊。
可以说,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封建时代,例如南唐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和其他四名朝廷官员在一起听着小曲儿宴饮。两个食桌,一大一小,韩熙载与其中三个坐一桌,另一个坐小桌,由此推断这几人的身份地位是有区别的。)
所以啊,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物质条件匮乏,二是长幼尊卑秩序。
那合餐制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尚秉合的考证是,“中国人坐椅子围着桌边进餐的情形出现时间不早于北宋。”还记得高中历史是怎么讲的么?宋朝的商业经济高度繁荣,涌现了许多商业化市镇。合餐制出现于北宋最关键的原因是饮食文化的商业化。食材多元了、烹饪样式的也增多了,极大地丰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楼、勾栏瓦舍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是中国民众饮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我一直觉得,宋朝这个朝代是市井味儿的,因为从北宋起,饮食开始接地气了。美食从豪门贵族走向街头百姓,从琳琅满目的飨宴到贴近民众的茶楼酒肆,饮食逐渐成为具有人间烟火味道的市民活动。
从中国传统的家族观念来看,以“户”为家庭单位的开伙方式也决定了共食的进餐方式,即使是一家兄弟另起炉灶,也不过是从大“户”分为小“户”,仍然是共食进餐。
不管是何种饮食情景,只要客人登门,好客的中国人必然以丰盛的菜肴款待,自宋以来形成的婚丧嫁娶“办桌文化”“酒席文化”使得饮食成为一种社交手段,再没有什么比一起合桌吃饭聊天更利于促进感情和活跃氛围的场合了。同饮同食是一种情感连带的象征,吃饭从果腹演变成了一种人情交际。进入明清后,这种人情连带的合餐制延续下来并完全成熟了。
其实,中国的合餐制在后来经历西餐冲击,包括健康理念的影响,还出现了很多小插曲,比如民国时期“转动餐台”发明,“公筷”的呼吁(太长就不赘述了)。但总的来说,现代的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形成一种以“合餐制”为主流,兼容“分食制”的包容文化。千百年来这个民族对食物和共食者的热爱与尊重全都写在了合餐制里,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合餐制带有一种“平等”“分享”的传统人情特色。
毕竟,一个人吃冒菜就算再卫生美味,我们也还是很喜欢一群人一起涮的火锅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