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

小叮噹的四維空間袋


1.家庭宗族觀念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北方最有名的家族是孔氏家族,傳承上千年,一是因為政治因素,更多的也還是經濟基礎作為條件。儒家思想下的中國人都有很強的家庭宗族概念,如果飯都吃不飽,就更不要提修繕宗祠、修訂完善族譜、聯繫族人、組建宗親會了。從經濟發展來講,先是黃河流域發展起來,因為戰亂和自然災害,經濟重心逐漸南遷,而漢人因為避禍也逐漸轉移到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方向。財富和經濟的轉移也導致祠堂宗廟文化也發生轉移。

2.北方經歷的戰火紛爭更多,北方家族的壽命都不會特別長,像山東、陝西、山西和河南本來都有很多大家族,但是因為政治影響和改朝換代,而建立起來的宗廟祠堂更容易因戰火紛爭而焚燬,留存下來的可能性極低。而更多情況下,北方氏族會往南方遷徙,把宗廟祠堂遷往南方。

3.隋唐以前,特別是魏晉時期,門閥制度嚴重,治理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大家族來完成。家族是相當大的政治實體,家族的實力也就是人力資源,經濟基礎和政治影響力的綜合表現。所以家族就必須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和更集中的力量來維持、保護和發展家族勢力。也正是基於此,中國人更注重家族觀念。國家的概念也是基於此而來。所以家庭宗族觀念,主題是為了團結力量,而形成互相保護和相互促進發展的實體。而現在的宗族觀念,並沒有太大變化。

4.北方多平原,除卻戰爭和極端自然災害因素,生存相對較容易,而南方多山、交通等都不方便,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更需要依靠團隊或家族的力量,所以南方的宗族觀念相對較重,保持的也更完備。

5.南方區域的環境相對閉塞,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容易產生大氏族,經濟更容易集中,為了方便統治,宗族觀念是非常好的手段,而有經濟基礎,也更容易有物質(祠堂)留存。

6.新中國發展,十年浩劫時期,很多破四舊的事情,砸祠堂就是其中之一,明顯的是北方被破壞的更為嚴重。

所以,宗族觀念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都是很看重的,只是受到一些影響,南方把這樣的體系保存的更完備而已。


瘋哥哥l


宗族觀念南北差異,我就有很深的體會。

我是湖南人,老公河南人。過年去他們家,居然不用去他的堂叔伯家走動的,第一次去他家,我知道他家還有個二奶奶在,就想著要買點東西去看望,他居然說不用去,又不是親爺爺奶奶。這在我們湖南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那邊,平時我們回老家,哪怕不是過年過節,堂的爺爺叔伯輩的都一定要買東西去探望並給一兩百塊錢的。其實我覺得宗族觀念的強弱對一個地方的家風有很大影響,我老公那邊不重視宗族,他們那邊的人情就很淡薄,而且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很多,也沒人管。我們那邊如果有這樣的事,家族裡有聲望的長輩一定會出來主持公道的。所以我們那邊極少有不孝老人的事情,至少明面上沒有。所以還是需要有一些宗族觀念社會才會和諧。


yinyan31510984


我是地道的南方女人,我在浙江溫州長大現在福建生活,讓我來說說浙江福建的宗族習俗吧。在我們浙江溫州和福建這一帶幾乎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每個村裡都有宗祠的存在,而且是最漂亮的建築。做生意賺了錢的,頭等大事就是為宗祠添磚加瓦。宗祠都有族譜,每幾年就要登記一次祖譜,類似人口普查,每個人出生都要寫進祖譜,死了都要進祠堂。男孩有傳宗接代的使命,必須延續家譜,女孩出嫁就入夫家家譜,不在本來祖譜延續。如果男孩沒有結婚生孩子也必須在本家過繼一個孩子延續血脈,否則就是斷子絕孫對不起祖宗,如果家裡只有女兒沒有兒子,那麼就要找上門女婿,延續香火。否則也同樣算沒有後代。所以,這邊人以前就比較重男輕女了。總之大家都能在厚厚的祖譜裡知道自己哪裡來,非常有歸屬感的。每個宗祠還基本都有基金會,設立基金獎勵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也幫助生活確實困難的本家人。


jr若水


對這個事很多年,我就和人們講起過,說過好幾十次甚至好幾百次,和我在一起的,他們都知道我說過這樣的話,越是富的地方,越是發達的地方越信神越有信仰,南方人對家庭宗教觀念都很強,男人女人都不怕吃苦。越是窮的地方越沒有信仰,怕吃苦,家庭宗教觀念也很差,甚至有的人不很懂。我也沒弄明白,都是學中國文化,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李廣眾66866


北方人表示不贊同。雖然我們姓在我們村不是第一大姓,但現在我們家族是我們村最大的家族了。我的爺爺是爺爺輩裡最年長的,大年初一,我們村同姓都要去我爺爺家拜年。我爺爺就是我們家族的大家長。同樣說到我們市,大多數同姓與我們同屬一族,在長輩的字輩上可以明顯看出你屬於哪一支。


王王王王王啊


我是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據我的瞭解,北方人的宗族認同觀念確實沒有南方人強。在南方,如果兩個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對方和自己是一個姓時,可能都會攀談一番,問一問對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與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結交為家族中人,日後相互聯繫。在北方,同姓人之間,也不過是同姓而已,沒幾個人會對對方的籍貫和祖宗的來源有什麼好奇,最多說個“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還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觀念為什麼比北方人要強?這是民族遷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異。

自古以來,地處北方的中原,就是華夏民族的聚居地,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耕文明講究休養生息,互幫互助,共謀發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點,而中原以外的遊牧文化則是征服虐奪,強加於人的爭霸思維。兩種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維也就導致了族群觀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窺視。遊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東北大地相互征伐統一後,形成氣候,便將觸角伸到中原,先是搶劫人畜,糧草,以供溫飽、洩慾,後得寸進尺,直接侵佔地盤,奪去政權,奴役漢人。在一次次的遊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華北地區便成了華夷爭霸的戰場,也成了民族融合溫床。

在中國歷史上,導致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歷史大事件,就有西晉“五胡亂華”,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變”,以及後來的蒙元、滿清等兩朝,這些大事件的發生,不但改變了族群文化,也改變了族群觀念,族群觀念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宗族觀念的不同。

在““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歷史節點上,中原很多漢人,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舉族南遷,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被外族驅逐的心態,於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家庭宗族觀念。而在幾次歷史事件中沒有逃避的漢人,為了生存,他們選擇了臣服或融入,並和遊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經族群觀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別是宋代,整個宋朝先是受到遼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踐踏,而明朝之後,滿清的統治,首先受到衝擊的當屬中原及華北。在這些歷史節點上,中原及華北幾乎被遊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從而導致了人們宗族觀念的弱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將張弘範,其祖上為北宋漢人,其父為金國統治時期漢人,張弘範則成為元初的大將,親手消滅了南宋。至於西北地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遊牧部族發祥地,因商貿的發達,民族眾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為複雜,族群觀念也比南方還要淡化。

其實,從辛亥革命的爆發,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南方漢人始終保留著一顆中原赤字之心。他們北望中原,心繫華夏,隨時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這就是一種深植於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雖是滄海變桑田,卻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永不變節。因此,有了族群觀念的強弱對比,就有了宗族觀念強弱之分。


若愚趣談


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從我們現在社會來看,確實是的。但只是針對現代而言,在古時候,整個中國,不分南北,只要是中國人都會注重宗族觀念,甚至說北方人的宗族觀念比南方人還強。

可為什麼到了現代,南北反差那麼大,變得南方人注重宗族觀念,而北方人觀念比較淡薄了呢?主要的原因分析有下。

宗族的概念及歷史

說到宗族,就離不開族譜。族譜是記載家族延伸的年代記事本。有了族譜,家族的人脈以及重大事件就有根可尋了。

關於族譜歷史的相關記載有《春秋公子血脈譜》、《世本》等。有族譜就說明有宗族觀念。

自秦朝統一六國後,宣導著“禮”的文化,規範著人們的言行準則,尤其孔子之後更是“禮”的盛行,“禮”文化裡面就包含了對先輩的敬重。

最早,人們為了表示對家族已故先輩的尊敬,會通過立族譜、祭拜的形式緬懷先輩,並教導後人要效仿先祖,遵循先祖遺訓,繼承家族併發揚光大。

人們以姓氏為單位,設立家族的祠堂,供奉家族先人牌位和族譜,形式非常隆重和嚴格。就是這樣,形成了家族宗族觀念,並世代在傳承著。這也是重要的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之一。

歷史變故的影響

1279年,以遊牧民族為主導的元軍,鐵騎踏進南宋,經過慘烈的大決戰“崖山海戰”後,便拿下了南宋,開始了元朝統治。

那一戰,南宋十萬軍民被迫跳海殉國,後人用了一句話“崖山之後無中華”,來形容華夏文明的損落,可見其之慘烈!

元朝成立後,漢族的文化受到了重創和扼殺,連文字都要用蒙古字,所以到今天我們的歷史文獻裡,關於元朝的記載是很少的。

元朝的首都就在北方,北方周邊漢族的宗族文化,受到了嚴厲的封殺。反而偏遠的南方地區,受到的影響則相對小很多。

直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漢族文化才慢慢的恢復。

統治手段的影響

歷代來,皇宮的位置都是在北方,天子腳下的北方人做什麼都會特別小心。

據《尚書》記載,在舜的兒子夏啟時起,就出現了嚴酷的法律,一人犯罪株連親屬。

尤其發展到唐代起,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於反抗或不服從者,動不動就株連九族,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那時,只要家族裡有人在朝為官的,族人除了覺得榮耀沾光,也有著顧慮、擔心。只要一人出問題,就牽涉到整個家族,尤其是皇家族人。

北方人在這種風險下,很多宗族開始不再記錄族譜,害怕某天會被按族譜名單株連在內,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認親,躲都來不及了。

就這樣時間一長,北方的人們,對於宗族觀念就逐漸淡薄了。

地理位置

南方地區,遠離政權中心的北方,所謂山長水遠,因此在地理位置的優勢下,這種家族宗族傳統受到的影響不大。

古時候的南方人口是比較少的,南方人為了發展人口,對宗族傳承的重視度要比北方人高。

綜上所述,這就是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的原因了。


九步連環


目前確實是這樣一種情況,南方的宗族確實很強,尤其是在兩廣福建這一塊,基本上一鎮一祠堂。同姓人聚居的情況隨處可見。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破冰行動》,裡面的塔寨村,完全就是一個小王國嘛。

事實上,這種宗族觀念是從北方傳過來的,畢竟在北方宗族成型的時候,南方大部分地方還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只不過在歷史演變中,逐漸發生了變化。

而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也很明顯,無非就三點:地理環境、戰亂破壞、習俗文化。咱們一個一個講。

第一,地理環境

無論在什麼時期,想要形成堅定的宗族信仰都需要穩定的發展環境,如果生存地區沒有穩定的環境,那麼該地區也不會發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宗族觀念。比如說北方地區大多都是平原地形,雖然說這種地形可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但是它的發展環境卻並不是穩定的(人口想出就出,想進就進),在長期的人口流動過程中,北方的宗族情感必然會被“淡化”。而南方地區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丘陵和盆地的地形,想要在這種環境下開闢出一片生存之地,顯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所以當地人在開闢出屬於自己家族的生存空間以後,往往會長久的在此地安住下去。況且古代時期的交通條件並不發達,在南方地區遷移的便捷程度自然比不上北方,所以南方的人口流動程度也相對“弱化”,各個宗族能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結構完整成員穩定,這樣一來也更容易形成強烈的宗族觀念

第二、戰亂

北方戰亂自古都要多於南方,比如有很多戰爭都是由北方遊牧民族發動,進而謀取中原的形式。還有群雄逐鹿中原。

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很多原本的家族都被打沒了,離的離、散的散,命都保不住了,那還去談什麼宗族。

那些還存在的大家族,許多都選擇了南遷,比如東漢末年,諸葛亮亮他們家,從徐州跑到了荊州。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士族更是跟隨皇室舉族南遷,史稱“衣冠南渡”。還有北宋末年,同樣有許多北方大族選擇跑到南方發展。

雖然逃亡南方暫時解決了生活問題,但是想要長久的在南方紮下根來,必然需要宗族人員的長期建設,也正是在這個建設的過程之中,這些宗族內部的凝聚力也在不斷提升,以至於每個宗族都有了非常團結的信念。

而對於那些原本生活在南方的大族來說,貿然進入的大量人口讓他們感覺到了競爭,如果放任這種競爭不管,那麼北方遷過來的宗族必然會取代本土宗族的地位。所以南方本土宗族為了保障自己的絕對優勢,也需要各自團結起來應對這種“變數”,而在這個應對的過程之中,南方本土宗族也變得異常團結。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客家人了,他們雖然遠離家鄉,但卻保持很強的獨立性,大家抱成一團,得以在環境惡劣的南方生存下來。

所以正是由於戰爭的影響,讓生活在南方所有的群眾確立了自己心中的宗族觀念。

第三、習俗文化

南方地區最受衝擊的時期是在南宋,代表著中原的正統王朝來此偏安,雖然看上去不是特別光彩,但是這個王朝卻給南方帶來了巨大影響。這個時期盛行程朱理學,這是一種建立在儒家學說基礎上的延伸哲學,主要探討的是民族、家庭、道德、個人信仰四者的具體關係,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的衝擊之下,南方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增加了很多,這種重視逐漸累加,最終形成了堅定的宗族觀念。

綜上所述,我們探討的這個現象絕不是一種偶然,在歷史、環境、文化的綜合作用之下,南方人(其中很多遷移的北方人)的確應該擁有更強的宗族觀念。


白話歷史君


這個現象我也有留意很久了確實是南方家庭宗族觀念認同感比北方的強。

先來說說我的一些見聞吧。我的幾個同事就是北方的一個是黑龍江,一個是內蒙古的。一個是我們的行政主管,男的,在廣東這邊工作,然後娶了當地的媳婦,相當於是完全不怎麼回家的,房子也是買在這邊,每次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是需要輪休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他不回家,所以我們也就順理成章的可以回家過年,讓主管在這邊值班過年那三天。據說,他已經有幾年沒有回家了,父母都健在的,怎麼就不想家呢?這算不算家庭的觀念不太強呢?

還有一個就是我的好朋友,她是在這邊作財務的,一年都不回家一次的那種,孤身一個女孩子就這樣來到這個無依無靠的外地城市,換做廣東的大多數父母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女兒有這種行為的。不管是安全問題還是從她們的遠發展來說,廣東的父母幾乎大部分都有一個觀念就是女兒不遠嫁。

你說父母封建還是捨不得都可以的,這個想法就是女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的。其中的理由就是:

1.太遠了,回家的路程太遙遠了,即使年輕的時候你可以保證一年當中的重要節日可以回孃家,但是以後有娃了,你能保證你能那麼方便的奔波勞碌的不遠萬里回家嗎?

2.經濟允許你回孃家可以體面一點嗎?這個那麼現實的問題就往往是阻礙你遠嫁而不能回家的原因。

不遠嫁作為南方的一個不成文的觀念,大概也看出父母家庭對一個人的牽絆了,畢竟嫁出去的女兒就成為了別人家的媳婦,自己的孩子就這樣被接走了的感覺不是那麼好受的。

還有一個家庭的宗族觀念強的是,南方的拜神特別多儀式也特別多。比如潮汕的地方的“拜老爺”每逢正月過後的“拜老爺”甚至比過年還熱鬧,擺的各種拜祭儀式學問多多,嫁過去的潮汕媳婦都必須繼承婆婆的那套拜祭方法。

而北方的人常年南下工作,幾乎不怎麼回家,不管在哪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是“男兒志在四方”也可以說是不太戀家。公司裡的很多小夥子明明就是剛剛請假回家結婚的但是結婚後就自己繼續返回工作崗位了,夫妻雙方長期分居兩地也是讓人有點不可思議了,即使是感情基礎再堅固也有點不合常理。

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不同地區的人氣質來分析了,北方的人天性就是豪邁和不拘小節的,而南方自古以來就有柔情文質彬彬的氣質的,這樣對比來看,這可能與彼此的氣質不同來解釋了。還有一點就是家庭宗族的觀念太強也和文明的程度有關,在一定的程度上講,越是講究宗族儀式等的封建迷信程度會比較深,自古文明的開拓和文明的發源地都是自北而下,這就讓南方的文明根據來的更晚一些更加宗族宗族根深蒂固一些。

憑日常的生活見聞就是南方的家庭掛念還是會稍微比北方強的,這方面是體現在婚姻方面。贍養父母方面的,家庭成為他們最大的牽絆。


煙火視覺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謹以愚見與諸位共同探討!


作為一名山東人,讀書在武漢,工作在杭州,之前經常去溫州地區出差。對於全國各地區關於家庭宗族的觀念和認同感確實有一些耳聞目睹!

在今天的北方確實很少見到宗祠族譜以及家族宗親會這些能夠表明血緣關係和家族歷史演變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歷史上北方多戰亂的原因,另外就是北方從宋朝靖康之恥後,士族大家紛紛南遷,北方便徹底的喪失了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再加上歷朝歷代人口的增加使得中原地區人地矛盾越發嚴重!文化傳承受到了很大影響!



另外一個隨著近百年來人們對於舊文化的批判,提倡新文化運動,使得北方許多具有歷史特色的古老建築和宗族家廟紛紛被拆除。許多用來記錄家族演變的族譜被銷燬。這不僅毀壞了家廟和族譜。更毀壞了人們心目中對於家族傳承的認同感和宗親和睦的優良品德。


當然很多人覺得南方也曾經遭遇過一些文化運動而帶來的家族宗廟以及族譜被毀的歷史。歷史上也曾經遭遇過一些慘亂和饑荒的時期!但是在今天經濟社會發展之後,許多南方地區又重新修建了家族宗廟以及修復了族譜,甚至建起了全球同鄉同宗會互幫互助,但是北方普遍卻沒有。

這其實就要從南方和北方的歷史淵源講起。首先歷史上中國的人口遷徙整體上呈現出從北方向南方的趨勢。這一方面有些是戰亂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有北方人地矛盾不斷激化的原因。

這就形成了一種很重要的文化特徵。那就是北方漢人與一些少數民族之間的融合是潛移默化的。同樣也有一些是被迫接受。這就使得北方一直認為自己和周邊的人都是純正的中原漢人。也認為自己一直是土生土長與祖宗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

但是男方,尤其是那些南方的士族大家許多都是因為北方戰亂或者饑荒而舉家南遷至南方。這些人本身就是名門望族十分看重自己的血緣傳統。因而走到南方之後,並沒有與周邊的南方少數部落很好的融合而是選擇隔絕開來生活、和平共處。



因而這些士族大家一直特別在意自己的家族演變,特別想要通過修建宗祠家廟以及族譜來時時提醒自己的後世子孫自己的祖先來自哪裡,自己家族祖上有過哪些輝煌的過往!


也就是說,北方同一地區的人之間並沒有太多的界限和隔閡。大家認為自己都有同樣的祖先和家族演變。而南方同一地區的各家族各自有著自己的家族演變和自己的文化傳承。

有些可能是魏晉時期衣冠南度到了南方,有些可能是南宋時期隨宋朝皇族南遷到了南方,有些可能是明末清初為躲避滿清入侵南遷到了南方…林林總總,每個家族都有著每個家族的演變歷史!因此大家都修建宗祠家廟和家譜來記錄和區分親疏遠近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