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

小叮当的四维空间袋


1.家庭宗族观念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北方最有名的家族是孔氏家族,传承上千年,一是因为政治因素,更多的也还是经济基础作为条件。儒家思想下的中国人都有很强的家庭宗族概念,如果饭都吃不饱,就更不要提修缮宗祠、修订完善族谱、联系族人、组建宗亲会了。从经济发展来讲,先是黄河流域发展起来,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经济重心逐渐南迁,而汉人因为避祸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方向。财富和经济的转移也导致祠堂宗庙文化也发生转移。

2.北方经历的战火纷争更多,北方家族的寿命都不会特别长,像山东、陕西、山西和河南本来都有很多大家族,但是因为政治影响和改朝换代,而建立起来的宗庙祠堂更容易因战火纷争而焚毁,留存下来的可能性极低。而更多情况下,北方氏族会往南方迁徙,把宗庙祠堂迁往南方。

3.隋唐以前,特别是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严重,治理国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大家族来完成。家族是相当大的政治实体,家族的实力也就是人力资源,经济基础和政治影响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家族就必须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钱,和更集中的力量来维持、保护和发展家族势力。也正是基于此,中国人更注重家族观念。国家的概念也是基于此而来。所以家庭宗族观念,主题是为了团结力量,而形成互相保护和相互促进发展的实体。而现在的宗族观念,并没有太大变化。

4.北方多平原,除却战争和极端自然灾害因素,生存相对较容易,而南方多山、交通等都不方便,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更需要依靠团队或家族的力量,所以南方的宗族观念相对较重,保持的也更完备。

5.南方区域的环境相对闭塞,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大氏族,经济更容易集中,为了方便统治,宗族观念是非常好的手段,而有经济基础,也更容易有物质(祠堂)留存。

6.新中国发展,十年浩劫时期,很多破四旧的事情,砸祠堂就是其中之一,明显的是北方被破坏的更为严重。

所以,宗族观念中国人,特别是汉族人都是很看重的,只是受到一些影响,南方把这样的体系保存的更完备而已。


疯哥哥l


宗族观念南北差异,我就有很深的体会。

我是湖南人,老公河南人。过年去他们家,居然不用去他的堂叔伯家走动的,第一次去他家,我知道他家还有个二奶奶在,就想着要买点东西去看望,他居然说不用去,又不是亲爷爷奶奶。这在我们湖南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那边,平时我们回老家,哪怕不是过年过节,堂的爷爷叔伯辈的都一定要买东西去探望并给一两百块钱的。其实我觉得宗族观念的强弱对一个地方的家风有很大影响,我老公那边不重视宗族,他们那边的人情就很淡薄,而且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很多,也没人管。我们那边如果有这样的事,家族里有声望的长辈一定会出来主持公道的。所以我们那边极少有不孝老人的事情,至少明面上没有。所以还是需要有一些宗族观念社会才会和谐。


yinyan31510984


我是地道的南方女人,我在浙江温州长大现在福建生活,让我来说说浙江福建的宗族习俗吧。在我们浙江温州和福建这一带几乎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每个村里都有宗祠的存在,而且是最漂亮的建筑。做生意赚了钱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宗祠添砖加瓦。宗祠都有族谱,每几年就要登记一次祖谱,类似人口普查,每个人出生都要写进祖谱,死了都要进祠堂。男孩有传宗接代的使命,必须延续家谱,女孩出嫁就入夫家家谱,不在本来祖谱延续。如果男孩没有结婚生孩子也必须在本家过继一个孩子延续血脉,否则就是断子绝孙对不起祖宗,如果家里只有女儿没有儿子,那么就要找上门女婿,延续香火。否则也同样算没有后代。所以,这边人以前就比较重男轻女了。总之大家都能在厚厚的祖谱里知道自己哪里来,非常有归属感的。每个宗祠还基本都有基金会,设立基金奖励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帮助生活确实困难的本家人。


jr若水


对这个事很多年,我就和人们讲起过,说过好几十次甚至好几百次,和我在一起的,他们都知道我说过这样的话,越是富的地方,越是发达的地方越信神越有信仰,南方人对家庭宗教观念都很强,男人女人都不怕吃苦。越是穷的地方越没有信仰,怕吃苦,家庭宗教观念也很差,甚至有的人不很懂。我也没弄明白,都是学中国文化,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


李广众66866


北方人表示不赞同。虽然我们姓在我们村不是第一大姓,但现在我们家族是我们村最大的家族了。我的爷爷是爷爷辈里最年长的,大年初一,我们村同姓都要去我爷爷家拜年。我爷爷就是我们家族的大家长。同样说到我们市,大多数同姓与我们同属一族,在长辈的字辈上可以明显看出你属于哪一支。


王王王王王啊


我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据我的了解,北方人的宗族认同观念确实没有南方人强。在南方,如果两个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对方和自己是一个姓时,可能都会攀谈一番,问一问对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与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结交为家族中人,日后相互联系。在北方,同姓人之间,也不过是同姓而已,没几个人会对对方的籍贯和祖宗的来源有什么好奇,最多说个“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还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北方人要强?这是民族迁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异。

自古以来,地处北方的中原,就是华夏民族的聚居地,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耕文明讲究休养生息,互帮互助,共谋发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点,而中原以外的游牧文化则是征服虐夺,强加于人的争霸思维。两种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维也就导致了族群观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窥视。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东北大地相互征伐统一后,形成气候,便将触角伸到中原,先是抢劫人畜,粮草,以供温饱、泄欲,后得寸进尺,直接侵占地盘,夺去政权,奴役汉人。在一次次的游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华北地区便成了华夷争霸的战场,也成了民族融合温床。

在中国历史上,导致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的历史大事件,就有西晋“五胡乱华”,唐代“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变”,以及后来的蒙元、满清等两朝,这些大事件的发生,不但改变了族群文化,也改变了族群观念,族群观念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宗族观念的不同。

在““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历史节点上,中原很多汉人,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举族南迁,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被外族驱逐的心态,于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家庭宗族观念。而在几次历史事件中没有逃避的汉人,为了生存,他们选择了臣服或融入,并和游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经族群观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别是宋代,整个宋朝先是受到辽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践踏,而明朝之后,满清的统治,首先受到冲击的当属中原及华北。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原及华北几乎被游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从而导致了人们宗族观念的弱化。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将张弘范,其祖上为北宋汉人,其父为金国统治时期汉人,张弘范则成为元初的大将,亲手消灭了南宋。至于西北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游牧部族发祥地,因商贸的发达,民族众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为复杂,族群观念也比南方还要淡化。

其实,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南方汉人始终保留着一颗中原赤字之心。他们北望中原,心系华夏,随时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就是一种深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虽是沧海变桑田,却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永不变节。因此,有了族群观念的强弱对比,就有了宗族观念强弱之分。


若愚趣谈


为什么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从我们现在社会来看,确实是的。但只是针对现代而言,在古时候,整个中国,不分南北,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注重宗族观念,甚至说北方人的宗族观念比南方人还强。

可为什么到了现代,南北反差那么大,变得南方人注重宗族观念,而北方人观念比较淡薄了呢?主要的原因分析有下。

宗族的概念及历史

说到宗族,就离不开族谱。族谱是记载家族延伸的年代记事本。有了族谱,家族的人脉以及重大事件就有根可寻了。

关于族谱历史的相关记载有《春秋公子血脉谱》、《世本》等。有族谱就说明有宗族观念。

自秦朝统一六国后,宣导着“礼”的文化,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准则,尤其孔子之后更是“礼”的盛行,“礼”文化里面就包含了对先辈的敬重。

最早,人们为了表示对家族已故先辈的尊敬,会通过立族谱、祭拜的形式缅怀先辈,并教导后人要效仿先祖,遵循先祖遗训,继承家族并发扬光大。

人们以姓氏为单位,设立家族的祠堂,供奉家族先人牌位和族谱,形式非常隆重和严格。就是这样,形成了家族宗族观念,并世代在传承着。这也是重要的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之一。

历史变故的影响

1279年,以游牧民族为主导的元军,铁骑踏进南宋,经过惨烈的大决战“崖山海战”后,便拿下了南宋,开始了元朝统治。

那一战,南宋十万军民被迫跳海殉国,后人用了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来形容华夏文明的损落,可见其之惨烈!

元朝成立后,汉族的文化受到了重创和扼杀,连文字都要用蒙古字,所以到今天我们的历史文献里,关于元朝的记载是很少的。

元朝的首都就在北方,北方周边汉族的宗族文化,受到了严厉的封杀。反而偏远的南方地区,受到的影响则相对小很多。

直到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汉族文化才慢慢的恢复。

统治手段的影响

历代来,皇宫的位置都是在北方,天子脚下的北方人做什么都会特别小心。

据《尚书》记载,在舜的儿子夏启时起,就出现了严酷的法律,一人犯罪株连亲属。

尤其发展到唐代起,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反抗或不服从者,动不动就株连九族,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了。

那时,只要家族里有人在朝为官的,族人除了觉得荣耀沾光,也有着顾虑、担心。只要一人出问题,就牵涉到整个家族,尤其是皇家族人。

北方人在这种风险下,很多宗族开始不再记录族谱,害怕某天会被按族谱名单株连在内,到了那个时候不要说认亲,躲都来不及了。

就这样时间一长,北方的人们,对于宗族观念就逐渐淡薄了。

地理位置

南方地区,远离政权中心的北方,所谓山长水远,因此在地理位置的优势下,这种家族宗族传统受到的影响不大。

古时候的南方人口是比较少的,南方人为了发展人口,对宗族传承的重视度要比北方人高。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南方人对于家庭宗族的认同观念,比北方人要强的原因了。


九步连环


目前确实是这样一种情况,南方的宗族确实很强,尤其是在两广福建这一块,基本上一镇一祠堂。同姓人聚居的情况随处可见。比如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村,完全就是一个小王国嘛。

事实上,这种宗族观念是从北方传过来的,毕竟在北方宗族成型的时候,南方大部分地方还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只不过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也很明显,无非就三点:地理环境、战乱破坏、习俗文化。咱们一个一个讲。

第一,地理环境

无论在什么时期,想要形成坚定的宗族信仰都需要稳定的发展环境,如果生存地区没有稳定的环境,那么该地区也不会发展出具有代表性的宗族观念。比如说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平原地形,虽然说这种地形可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但是它的发展环境却并不是稳定的(人口想出就出,想进就进),在长期的人口流动过程中,北方的宗族情感必然会被“淡化”。而南方地区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丘陵和盆地的地形,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开辟出一片生存之地,显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所以当地人在开辟出属于自己家族的生存空间以后,往往会长久的在此地安住下去。况且古代时期的交通条件并不发达,在南方地区迁移的便捷程度自然比不上北方,所以南方的人口流动程度也相对“弱化”,各个宗族能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结构完整成员稳定,这样一来也更容易形成强烈的宗族观念

第二、战乱

北方战乱自古都要多于南方,比如有很多战争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发动,进而谋取中原的形式。还有群雄逐鹿中原。

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很多原本的家族都被打没了,离的离、散的散,命都保不住了,那还去谈什么宗族。

那些还存在的大家族,许多都选择了南迁,比如东汉末年,诸葛亮亮他们家,从徐州跑到了荆州。五胡乱华时期,北方士族更是跟随皇室举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还有北宋末年,同样有许多北方大族选择跑到南方发展。

虽然逃亡南方暂时解决了生活问题,但是想要长久的在南方扎下根来,必然需要宗族人员的长期建设,也正是在这个建设的过程之中,这些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也在不断提升,以至于每个宗族都有了非常团结的信念。

而对于那些原本生活在南方的大族来说,贸然进入的大量人口让他们感觉到了竞争,如果放任这种竞争不管,那么北方迁过来的宗族必然会取代本土宗族的地位。所以南方本土宗族为了保障自己的绝对优势,也需要各自团结起来应对这种“变数”,而在这个应对的过程之中,南方本土宗族也变得异常团结。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客家人了,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但却保持很强的独立性,大家抱成一团,得以在环境恶劣的南方生存下来。

所以正是由于战争的影响,让生活在南方所有的群众确立了自己心中的宗族观念。

第三、习俗文化

南方地区最受冲击的时期是在南宋,代表着中原的正统王朝来此偏安,虽然看上去不是特别光彩,但是这个王朝却给南方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个时期盛行程朱理学,这是一种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的延伸哲学,主要探讨的是民族、家庭、道德、个人信仰四者的具体关系,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冲击之下,南方人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增加了很多,这种重视逐渐累加,最终形成了坚定的宗族观念。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的这个现象绝不是一种偶然,在历史、环境、文化的综合作用之下,南方人(其中很多迁移的北方人)的确应该拥有更强的宗族观念。


白话历史君


这个现象我也有留意很久了确实是南方家庭宗族观念认同感比北方的强。

先来说说我的一些见闻吧。我的几个同事就是北方的一个是黑龙江,一个是内蒙古的。一个是我们的行政主管,男的,在广东这边工作,然后娶了当地的媳妇,相当于是完全不怎么回家的,房子也是买在这边,每次过年的时候我们都是需要轮休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不回家,所以我们也就顺理成章的可以回家过年,让主管在这边值班过年那三天。据说,他已经有几年没有回家了,父母都健在的,怎么就不想家呢?这算不算家庭的观念不太强呢?

还有一个就是我的好朋友,她是在这边作财务的,一年都不回家一次的那种,孤身一个女孩子就这样来到这个无依无靠的外地城市,换做广东的大多数父母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女儿有这种行为的。不管是安全问题还是从她们的远发展来说,广东的父母几乎大部分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女儿不远嫁。

你说父母封建还是舍不得都可以的,这个想法就是女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的。其中的理由就是:

1.太远了,回家的路程太遥远了,即使年轻的时候你可以保证一年当中的重要节日可以回娘家,但是以后有娃了,你能保证你能那么方便的奔波劳碌的不远万里回家吗?

2.经济允许你回娘家可以体面一点吗?这个那么现实的问题就往往是阻碍你远嫁而不能回家的原因。

不远嫁作为南方的一个不成文的观念,大概也看出父母家庭对一个人的牵绊了,毕竟嫁出去的女儿就成为了别人家的媳妇,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被接走了的感觉不是那么好受的。

还有一个家庭的宗族观念强的是,南方的拜神特别多仪式也特别多。比如潮汕的地方的“拜老爷”每逢正月过后的“拜老爷”甚至比过年还热闹,摆的各种拜祭仪式学问多多,嫁过去的潮汕媳妇都必须继承婆婆的那套拜祭方法。

而北方的人常年南下工作,几乎不怎么回家,不管在哪都有他们的身影,可以说是“男儿志在四方”也可以说是不太恋家。公司里的很多小伙子明明就是刚刚请假回家结婚的但是结婚后就自己继续返回工作岗位了,夫妻双方长期分居两地也是让人有点不可思议了,即使是感情基础再坚固也有点不合常理。

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不同地区的人气质来分析了,北方的人天性就是豪迈和不拘小节的,而南方自古以来就有柔情文质彬彬的气质的,这样对比来看,这可能与彼此的气质不同来解释了。还有一点就是家庭宗族的观念太强也和文明的程度有关,在一定的程度上讲,越是讲究宗族仪式等的封建迷信程度会比较深,自古文明的开拓和文明的发源地都是自北而下,这就让南方的文明根据来的更晚一些更加宗族宗族根深蒂固一些。

凭日常的生活见闻就是南方的家庭挂念还是会稍微比北方强的,这方面是体现在婚姻方面。赡养父母方面的,家庭成为他们最大的牵绊。


烟火视觉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谨以愚见与诸位共同探讨!


作为一名山东人,读书在武汉,工作在杭州,之前经常去温州地区出差。对于全国各地区关于家庭宗族的观念和认同感确实有一些耳闻目睹!

在今天的北方确实很少见到宗祠族谱以及家族宗亲会这些能够表明血缘关系和家族历史演变的事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历史上北方多战乱的原因,另外就是北方从宋朝靖康之耻后,士族大家纷纷南迁,北方便彻底的丧失了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再加上历朝历代人口的增加使得中原地区人地矛盾越发严重!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影响!



另外一个随着近百年来人们对于旧文化的批判,提倡新文化运动,使得北方许多具有历史特色的古老建筑和宗族家庙纷纷被拆除。许多用来记录家族演变的族谱被销毁。这不仅毁坏了家庙和族谱。更毁坏了人们心目中对于家族传承的认同感和宗亲和睦的优良品德。


当然很多人觉得南方也曾经遭遇过一些文化运动而带来的家族宗庙以及族谱被毁的历史。历史上也曾经遭遇过一些惨乱和饥荒的时期!但是在今天经济社会发展之后,许多南方地区又重新修建了家族宗庙以及修复了族谱,甚至建起了全球同乡同宗会互帮互助,但是北方普遍却没有。

这其实就要从南方和北方的历史渊源讲起。首先历史上中国的人口迁徙整体上呈现出从北方向南方的趋势。这一方面有些是战乱的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有北方人地矛盾不断激化的原因。

这就形成了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特征。那就是北方汉人与一些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是潜移默化的。同样也有一些是被迫接受。这就使得北方一直认为自己和周边的人都是纯正的中原汉人。也认为自己一直是土生土长与祖宗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人。

但是男方,尤其是那些南方的士族大家许多都是因为北方战乱或者饥荒而举家南迁至南方。这些人本身就是名门望族十分看重自己的血缘传统。因而走到南方之后,并没有与周边的南方少数部落很好的融合而是选择隔绝开来生活、和平共处。



因而这些士族大家一直特别在意自己的家族演变,特别想要通过修建宗祠家庙以及族谱来时时提醒自己的后世子孙自己的祖先来自哪里,自己家族祖上有过哪些辉煌的过往!


也就是说,北方同一地区的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界限和隔阂。大家认为自己都有同样的祖先和家族演变。而南方同一地区的各家族各自有着自己的家族演变和自己的文化传承。

有些可能是魏晋时期衣冠南度到了南方,有些可能是南宋时期随宋朝皇族南迁到了南方,有些可能是明末清初为躲避满清入侵南迁到了南方…林林总总,每个家族都有着每个家族的演变历史!因此大家都修建宗祠家庙和家谱来记录和区分亲疏远近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