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鳳岡,一個擁有44萬人口的農業大縣,近年來,茶葉、肉牛、蠶桑、蔬菜等各產業蓬勃發展,藉助於多種形式下新型農民培育模式,一批具有新特點、新形象的新時代農民正在登上“舞臺”,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助力鳳岡縣多種產業發展。儘管時至冬日,鳳岡縣各產業基地建設依然“如火如荼”開展,茶葉地裡有往返勞作的冬管、栽苗工人,蔬菜基地旁有疾馳在公路上的運菜貨車,一派繁忙景象。之所以稱之為新型農民,新在產業組織方式創新讓老百姓“聚”在一起,更加團結。改變了發展意識,產業得以增收增效。銷售渠道拓寬,讓老百姓吃下發展產業“定心丸”。新產業組織方式讓農民更加團結從傳統自然經濟時代跨向現代複合型農業發展模式,分散、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和更為高效的複合型、多形式現代農業發展方式想比,顯得“捉襟見肘”,一個人單幹局面已逐漸轉為多形式、多人合作型農業發展模式。在鳳岡縣永安鎮田壩社區,有著近3萬畝有機茶園,域內茶企、合作社、茶農眾多,依託公司(茶企)+合作社+茶農的產業組織方式,田壩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人均年收入由原先的不足200元攀升至上萬元。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田壩社區茶葉鳳岡縣鳳田凝翠茶業公司是田壩地區龍頭代表茶企之一,依託大戶帶小戶、先富帶後富發展理念,利用公司內茶葉加工廠統一收購茶農鮮茶葉、茶葉種植技術為茶農提供種植指導,現今,已輻射帶動100餘人發展茶產業,增加茶葉種植面積200餘畝。“一個人單幹遠遠比不上大家互相合作,只有資源互補,才能得到更高收益。”鳳岡縣鳳田凝翠茶葉公司負責人陳其輝說,新時代新型農民,不能像從前那樣“單幹”了。陳其輝說,他的茶葉加工廠、旅店、茶葉種植基地年用工量大,為當地老百姓就近務工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老百姓可以為他的公司增加新鮮茶葉供應量,這樣互幫互助的組織模式,好處太多了。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在鳳田凝翠茶業公司茶葉加工廠務工的工人提及產業組織方式新,不得不說鳳岡縣仙人嶺鋅硒有機茶業公司,他們新是在企業基礎上建立了黨支部,以非公黨支部的形式助推產業發展。在茶產業發展過程中,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帶頭髮展產業,黨支部積極協調矛盾糾紛,以2008年組建“鳳岡縣十字茶葉專業合作社”,發揮“火車頭”作用,探索出黨建+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組織發展模式,帶動周邊200餘戶群眾發展茶葉種植,並每年為社員無償發放有機肥200多噸,以訂單種植、訂單收購的形式幫助當地老百姓發展產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田壩地區茶產業發展。改變發展意識是關鍵從固守一產到三產並重,不管是茶葉還是其他產業,都被證實必須不斷革新發展意識,方可歷久彌新,而這與培育新型農民要求吻合。鳳岡縣林仙康茶業公司對這一點“深信不疑”,自2016年成立以來,摒棄傳統茶農只專注種茶模式,探索建立了森林康養、茶葉加工銷售、茶旅一體化發展模式,至今,已成為年毛利潤達500餘萬元的龍頭企業。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李德露家的旅店“肯定是不能像過去一樣了,現在市場競爭很大,要想發展好,必須創新,做點‘稀奇’的東西。”鳳岡縣林仙康茶業公司負責人李德露說,要做就做發展意識新的新時代農民。李德露介紹,在她家的茶園裡,遊客可以認領一塊茶葉種植地,由她們負責管理,來到這裡,可以體驗採茶、製茶樂趣,無憂於食宿問題,這得益於改變發展意識,建立了茶葉加工廠、旅館、餐廳。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李德露家的認領茶園在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新時代農民同樣不在少數,從曾經山高坡陡的貧困村到現今蠶桑種植面積達2000餘畝的富裕村落,沙壩人深知改變發展意識的重要性。“窮則思變嘛,地理條件差,也不能認命,換個發展思路,一樣過得好。”沙壩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王勇感慨著說道。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沙壩村養育中的蠶蟲王勇介紹,過去的沙壩村“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兩銀”,村民要想發展好,守著地裡那點包穀洋芋顯然不現實,所以,在鳳岡縣縣委縣政府與進化鎮黨委政府政策指導下,這才轉了型。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資金與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技術支持,如今的沙壩已成為遠近馳名的蠶桑種植大村,蠶繭年產量達1100餘張,年產值140餘萬元,在帶動本村人致富的同時,周邊鎮村的老百姓也紛紛前來求經問道。江小蘭是沙壩村返鄉農民工創業代表,前不久政府免費發放桑苗,她領取了近2萬株,種在了22畝流轉地裡。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江小蘭在地裡栽桑苗“桑苗種下了,好好管護,就等著收穫那一天了。”江小蘭興奮地說道,她對將來的蠶桑收益充滿信心,要是堅持回去繼續打工,不改變發展意識,她享受不到這麼好的政策。沙壩村的實踐證實,只有改變發展意識,做擁有新時代發展意識的新農民,方能創造輝煌。


新產銷手段讓農民吃下“定心丸”從以往背茶葉、蔬菜、稻穀上集市銷售,到現今加工廠上門收購,客商上門談價,鳳岡縣新時代新型農民農產品銷售經歷了從單一向多種渠道轉變。在鳳岡縣進化鎮500畝省級樣板壩區——臨江壩區內,雖已是深冬,但一片片綠油油的蔬菜種植地依然生機盎然。依託於貴州省監獄局訂單收購蔬菜、鳳岡縣“校農合作”政策、種植戶們積極尋找銷路,現如今的臨江壩區,已成為1491戶7455名村民們放心大膽發展蔬菜產業,吃下“定心丸”的保障。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臨江壩區綠油油的蔬菜種植地山東老闆孫偉去年一口氣在臨江村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用來發展蔬菜種植,一年多的時間,他賺了個盆滿缽滿,光是30畝香蔥,毛利潤達到18萬餘元。“要是沒有銷路誰敢這麼大膽。”孫偉打趣著說道,鳳岡超市、菜市場、遵義、重慶的客商他都有聯繫,往往是蔬菜還沒成熟,就打電話來預訂完了。孫偉介紹,現在可不比以前,大數據信息時代,發一個朋友圈、在網上銷售平臺上發佈銷售農產品信息,就能有大量客戶聯繫銷售,產銷手段新了不止一個層次。同樣利用網上銷售平臺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的還有鳳岡縣蜂巖鎮龍井村王顯濤家的“十二灣金秋梨”,利用中國郵政銀行電商平臺“黔郵鄉情”,通過客商網上下單,今年她家的360畝金秋梨不愁銷路。“郵政的農產品收運車上門收運,8斤裝的金秋梨能以每箱36.8元的低價寄往全國各地,每年至少解決我們這個地方20萬斤以上金秋梨銷售。”王顯濤說。

鳳岡:“新型”農民讓產業“興”起來


王顯濤查看金秋梨長勢現如今,在龍井村眾多金秋梨種植戶中,多種現代銷售方式已深入人心,老百姓不再像從前肩挑背扛般那樣辛勞,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銷售問題,成為了探索、擁有產銷新手段的新時代新型農民。以點成線、連線成面,不管是田壩社區茶產業、臨江村蔬菜產業、龍井村金秋梨,新型農民們用實踐行動證實,只有創新產業組織方式、產銷手段、改變發展意識、才能更好助推鳳岡縣多種產業“興”起來,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