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進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 新能源汽車將成一大方向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中国推进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汽车将成一大方向

2019年,中國貿易交出了超預期的成績單,根據海關總署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外貿規模達31.5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其中,進出口規模和貿易順差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對確立和鞏固我國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不過,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汽車貿易的總體水平與產業自身的實力仍存在差距。

日前,由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下稱“中汽中心”)聯合編撰的《中國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報告》(2019年版)(下稱“報告”)正式發佈,該報告為汽車貿易如何進一步釋放潛力,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指明瞭途徑。

近日,該報告的副主編和主要執筆人、中汽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慶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對該報告進行了全面、深度的解讀。

定義高質量汽車貿易

“在接到報告編撰任務後,對於我們而言,最大的難點就是釐清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含義,此前國務院曾發佈了《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這份報告為我國貿易發展提供了一大根本遵循,但對於汽車產業而言,其貿易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特點。”沈慶這樣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這位從2006年開始就配合商務部從事汽車出口研究工作的專家,組織研究團隊就如何精準地提煉汽車貿易高質量的含義多次向商務部領導彙報並進行修改。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我國汽車產業高速發展,汽車進出口規模也實現了穩定攀升,併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增長、平衡對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等的重要動力。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我國汽車出口102.4萬輛,在對伊朗出口近乎停滯,國際經貿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我國汽車出口能夠再度拿下超百萬輛成績單,實屬不易。

沈慶告訴記者,之所以要編制和發佈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報告,就是要進一步釋放我國汽車貿易的潛力,同時建立起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推動我國貿易總體的高質量發展。

“通過大量的論證、研究以及諮詢行業專家的意見,我們認為,汽車的貿易高質量發展,應該是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一帶一路’建設統領對外開放,保持汽車貿易規模穩定增長和質量提升。”沈慶表示,汽車貿易的高質量發展還應注重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和國際市場佈局,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使得我國的汽車貿易積極融入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當中。

“總的來說,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既是一份定義,也是對我們未來工作提出的要求。”沈慶告訴記者。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該報告也對我國汽車高質量的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具體包括:邁入汽車貿易大國行列;進出口產品檔次邁向中高端;產品品質和品牌價值大幅提高;出口市場佈局進一步優化;海外本地化生產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和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商務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任鴻斌在報告序言中指出,該報告的推出,將有助於產業界對中國汽車貿易的發展形成更加客觀和全面的認識,以形成更大合力,推動汽車貿易規模快速擴大,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據沈慶透露,汽車產業是商務部組織編寫的首個高質量發展報告的行業,未來其他行業的相關報告也會陸續發佈。同時,在此報告的基礎上,商務部和中汽中心也在致力於建立汽車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評價體系。

“走出去”步伐提速

近年來,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逐漸加劇,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選擇將目光瞄向海外市場。2019年,長城汽車投資34億元的俄羅斯圖拉工廠正式竣工,據瞭解,這是中國汽車企業依靠自身在海外建設的第三座工廠。此外,廣汽、比亞迪等也在持續探索“走出去”之路。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就曾直言,中國車企不出海,就是死路一條。由此可見,國內市場的白熱化競爭,已經充分倒逼中國車企加速整合資源、利用全球技術優勢和市場,參與國際化競爭。

“太難了,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發展其實很難。”在採訪過程中,沈慶反覆提及了“太難了”三個字,他告訴記者,從整車出口再到本地化建廠生產,中國汽車企業其實已經邁出了一大步,但這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諸多,既要時刻順應國際貿易規則的變化,又要符合當地法律法規,滿足出口國對產品的要求和標準,同時還要面對一些變相打壓。

不過,即便如此,中國汽車企業並未停止對海外市場的探尋步伐,這才使得中國的汽車出口能夠連續突破百萬輛。沈慶告訴記者,目前中國的汽車出口規模和效益都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經濟型乘用車、載貨車、中大型客車等領域都具備一定競爭優勢,但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主動認識差距彌補不足。

報告指出,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主要汽車企業相比,中國品牌車企總體發展時間短,關鍵核心技術仍掌握不足,同時出口的規模和附加值、利潤率、出口方式、市場格局等仍存在差距。

具體來說,最突出的一點是我國的汽車出口規模較低,佔比低,與我國全球最大汽車產銷國的地位嚴重不相稱。根據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繼續蟬聯全球第一。其中,出口量為102.4萬輛,佔產量的3.98%。

而根據報告顯示,歐美日韓等國家汽車出口量一般在200萬輛以上,佔國內產量比例基本保持在20%以上,有的甚至超過50%。

“這個佔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的汽車出口仍處於初級階段。”沈慶稱,由於中國品牌整車出口車型大部分以中低端為主,且出口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導致出口的單價和利潤率較低,個別車型甚至處於虧損狀態。

“目前我國汽車企業在海外的本土化生產剛剛起步,此前中國汽車企業出口產品多以整車出口或組裝形式為主,相應地帶來成本高、投資規模小、本地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我們鼓勵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建廠。”不過,沈慶也特別強調,在海外建廠存在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一方面部分發展中國家的零部件配套體系不盡完善,另一方面當地的消費信貸和融資支持也未實現充分開放,這些都是制約中國汽車企業在海外實現本地化建廠的客觀因素。

優勢和潛力亟待爆發

“主動尋找差距,並非意味著中國的汽車貿易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瓶頸,相反,中國汽車貿易蘊含著充分的高質量發展優勢和潛力。”沈慶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尤其是在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隨著進口關稅的下降,外商投資股比的限制放開,自貿區的建設加快等,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加開放的競爭環境。

2022年,中國將全面取消外商投資汽車企業的股比限制和合資企業數量限制。報告預測,這將使得主要跨國汽車企業調整在華公司的定位,加大在華生產佈局,進而使得中國汽車出口規模持續擴大,中國有望成為多個外資品牌的全球重要出口基地。同時“一帶一路”倡議也將為我國汽車產品擴大出口規模和提升投資合作水平帶來重大機遇。

此外,汽車進口也是汽車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國進口汽車市場持續活躍,報告預測,預期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進口汽車市場仍將有望持續增長。

沈慶告訴記者,在全球經濟放緩和汽車市場需求回落的同時,國內汽車企業更需要抓住“走出去”的機遇,積極主動發揮優勢和潛力。

“以前國內汽車市場過於火爆,相關汽車企業的主要精力也都集中於此,出口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沈慶提醒,對於國內汽車企業,出口是一定要加大力度做的,一方面可以解決國內汽車市場出現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緩解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這也是中國汽車產業更加成熟的表現。

此前,在2020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也曾呼籲企業,要充分利用共建一帶一路等機遇,積極地融入全球汽車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

沈慶認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出口也將成為一大方向,尤其是向歐美等國家的出口將成為重點。“不過前提是新能源汽車的成本一定要降下來,價格優勢凸顯出來,新能源汽車實現向歐美等市場的出口還是很有希望的。”沈慶稱。

沈慶表示,當前對於企業而言,除了應該對大形勢保持清醒客觀的認識,主動抓住機遇,補齊在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短板,還需要重點在品牌上下功夫,相關企業要克服短視心理,樹立打造“百年老店”的觀念,堅持“走出去”,參與國際化競爭對於企業的品牌建設是大有益處的。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