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妙解“萬無一失”


周恩來妙解“萬無一失”


1962年11月,為增強國防力量,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專門委員會。圖為1963年4月,周恩來和專委會成員賀龍、聶榮臻、張愛萍等在中南海


  1966年的一天,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一次重要的會議。錢學森等我國著名的核科學家都參加了此次會議。

  周總理首先做了一些背景介紹。當時,我國雖然研製出了核彈,但有的國家卻攻擊我們“有彈無槍”,意即我國雖然有了核彈,卻沒有相配套的運載工具。這次會議的目的,便是請錢學森等科學家探討解決所謂的“有彈無槍”問題。

  會上,科學家們集思廣益,並與周總理進行了詳盡的討論。周總理聽取了科學家們的意見建議後,打電話向毛主席請示。放下電話,周總理說:“毛主席同意我們的方案,並贈給大家十六字指示: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

  後來,錢學森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這條十六字指示,我們每次試驗都要講,檢查很嚴格,所以才很少出事故,很少傷亡。當然,也不是說絕對不出事故,因為總有沒有認識到的事物。”可見這十六字指示,對科學家們的工作發揮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可在當時,聽到周總理傳達的指示,在場的科學家陡然覺得肩上的擔子十分沉重。有人甚至倒吸了一口氣,許多人都因為這“萬無一失”的標準而感到深深的壓力。畢竟,核彈的相關科學研究工作難度極大,不確定因素很多,要做到絕對意義上的“萬無一失”,是幾乎不可能的。

  周總理敏銳地察覺到了科學家們的面部表情以及心理變化,他的一席話令在場的科學家們如釋重負,思想負擔一掃而空。周總理解釋說:“什麼叫萬無一失?把想到的、發現的,都認真解決了,就叫萬無一失。沒發現的、解決不了的,是吃一塹長一智的問題。打槍還有卡殼的時候呢,別說導彈了。放心吧,只要認真做了,出了問題,領導來負責,我周恩來負責。”

  周總理的睿智早就在世界範圍內傳為美談。這一次,周總理以敏銳的觀察能力,捕捉到了科學家們的心理變化,於是他巧妙地解釋了“萬無一失”的含義,成功化解了科學家們的壓力,堪稱又一次經典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