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人”的一天:披星戴月 不放過每一個蛛絲馬跡。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仁壽縣全縣上下眾志成城,各個戰線團結一心,時刻做好防控工作。其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走在前線的“前線”,只要有疫情,就要去搜尋,去追蹤,環環相扣,不分晝夜,披星戴月,為群眾密織疫情防控的大網。

“招之則來,來之能戰!”。病毒當前,他們不懼,疫情來臨,他們不退,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疾控人”!時間回到2月1日,仁壽縣“疾控人”的那一天是從凌晨開始的。接到縣人民醫院報告有疑似病人入院,疾控中心採樣組和流行病學調查組人員迅速帶好應急裝備,趕赴縣人民醫院。

凌晨的街道上空無一人,寒風呼嘯,行至醫院,住院大樓燈火通明。採樣工作對檢驗人員來說早已輕車熟路,但他們必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慎重對待接下來的每一次採樣。穿上防護服,帶好護目鏡,在厚重的防護裝備下嚴格按照技術方案他們順利採集到1份上呼吸道、1份下呼吸道和2份血液標本,註明樣本編號、種類、姓名及採樣日期等信息後,採取三級包裝,放置在A類標本運輸箱內,馬上由專人專車在1個小時內送至眉山市疾控中心進行檢測。

“疾控人”的一天:披星戴月 不放過每一個蛛絲馬跡。

隨著採樣開始,流行病學調查(後文簡稱流調)工作也同步進行著。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個小時的鄭靈媚又在深夜裡開始工作,彷彿不知疲憊,以最專業的姿態再次衝到了“第一線”。“你從哪裡回來?去過哪些地方?還記得與哪些人有過密切接觸嗎?”鄭靈媚開始耐心問詢,詳細瞭解病人發病前後的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過的交通工具、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及就醫情況等,所有細節都不放過,以便最終形成流調報告。大家每天關注的疫情公告裡的關鍵信息,就是由“鄭靈媚們”逐一確認而來的。

如果能早一秒完成對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就能早一步追蹤排查出相應的密切接觸者,如果能早一分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醫學觀察,就意味著能少一分傳播的風險。結束在縣醫院的工作後,他們依然無法停止忙碌的腳步。第二天一早,“疾控人”前往病人的住址——某鎮的一個村上,進行後續追蹤和消毒工作。這時候,消毒組負責人範文成背上了他的電動噴霧器一同前往,他的任務就是從病人的住址開始,重走一遍病人最近走過的所有路。

“疾控人”的一天:披星戴月 不放過每一個蛛絲馬跡。

“消殺工作做到位,疫情防線就加固一分。”厚重的防護服,16公斤一桶的消毒液,範文成一天最多噴完過20桶,消毒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全封閉的防護服,嘴裡呼出的熱氣在護目鏡上凝結成小水滴,常常視線模糊。一天下來,範文成防護服裡面的衣服會全部打溼,肩膀被噴霧器的揹帶勒出痕跡,但他從沒有抱怨過一句。追蹤和消毒工作一直持續進行著,當天下午2點,範文成脫下防護服,開始吃他的午飯。端著已經冰冷的盒飯,找了一處空地席地而坐,匆匆吃完,趕緊開始繼續工作。

時間的齒輪滴答滴答,不知不覺已經晚上7點了,華燈初上,本就空蕩蕩的街上顯得更加寂靜了。縣疾控中心的辦公室仍然人來人往,工作交接有序。

“疾控人”的一天:披星戴月 不放過每一個蛛絲馬跡。

此刻信息組工作人員李莉堅守在電腦面前,連日的加班工作已經使她眼下暗灰,身體疲憊不堪,但是她依然不能鬆懈。作為聯絡員的她,一旦有疫情,她將立即通知所有待命的小組,保證信息上傳下達。深夜裡,鍵盤敲擊聲、鼠標點擊聲和電話裡急迫的聲音都是她對病毒的有力阻擊。

“鄭靈媚還在蜜月期,卻經常因為加班只能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兩三個小時就起來繼續工作;李莉的眼鏡在1月17日就壞了,到現在都還沒有來得及去修,大年三十她的生日,家人買好了蛋糕她卻來不及回家吃……”說起同事們的艱辛,縣疾控中心主任張建雄聲音都有些哽咽了,但他也堅定地告訴記者,“這就是‘疾控人’,疫情來了,我們就會立刻出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