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本體意味的碑在最遲不超過孔子時代已作測方位、定時辰等器物使用,作銘記功能使用,最早在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上開始。

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戰國 中山王鐵足銅鼎 中山王陵文物陳列館藏

石刻可以看作是青銅銘文的延續。而兩者之間的過渡為戰國秦國《石鼓文》,此後,“始皇欲詳其文而用豐碑”,故其得以繼續發展,《史記》記載《泰山刻石》之制:“高三丈一尺,廣三尺,秦之刻石雲。”後《琅邪刻石》,“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以為郡……所作臺,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廣五里。刊石立碑,紀秦功德。”

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戰國 中山王青銅方壺 中山王陵文物陳列館藏

又據金其楨的研究:“《琅邪臺刻石》是一塊‘高一丈五尺,下寬六尺,中寬五尺,上寬三尺,頂寬二尺三寸,厚二尺五寸的‘立石’。”儘管,始皇刻石之稱謂有別,或曰刻石,或曰刻所立石。然馬衡記載“所謂立石者即碣。”如是,始皇刻石實則為碣。

事實上『古者碑之與碣,本相通用,後世乃以官階之故,而別其名,其實無大異也』。而後,至漢代,碑刻形制發展成熟。如此,圓首碑之制由石鼓之制,經始皇刻石至漢代定型。

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秦 陝西鳳翔秦公大墓槨室兩壁外側的“木碑”實物 秦公大墓陳列室藏

所以,碑刻形制具古豐碑之遺軌應是比較正確的。圭首碑由玉珪之制形成,而圓首碑由《石鼓文》,後經始皇刻石發展所成。因此,漢碑形制繼承了古碑之制,同時,亦有所發展。

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戰國 石鼓文 故宮博物院藏

事實上,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都有對前代的繼承,但又非一種完全不變的繼承。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社會發展面貌,而這種特殊的時代性造就了藝術的獨特性,碑刻藝術亦是如此。

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東漢 倉頡廟碑(公元177年,圭首碑)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東漢衙縣縣令孫羨奉劉明府之命,為頌揚倉頡而立。

碑學研究,大多關注碑刻銘文的歷史價值和書法價值,對碑刻的起源關注不多。今天少數關心起源者,大多又只注意碑的形制乃至碑的材質,如從名“碑”的器物去尋源,或從石刻上覓根。

而從碑的功能及載體,碑的本體上探源,深究碑的功能和本體及其載體材質在不同時期的演變和多種變體,則可以指出在漢代才迎來二者的結合並在後世“碑刻”意義上的定型。

碑刻的歷史跨越碑體的材質,目前發現最早的碑是一塊戰國秦國木碑

戰國 韓國宗廟碑新鄭市博物館藏

這裡研究碑刻探源,把碑刻功能的探究上溯至青銅器銘文紀功頌德載事之用,且與後世石鼓文及石碑相同功能相應合,指出載有銘文尤其是長銘之青銅重器堪為碑刻之變體與濫觴。

而戰國秦公大墓木製豐碑是考古學上早期碑之形制本體的實物舉證,後來青銅銘文漸漸向後世之刻石及石碑轉化,即劉勰雲“庸器漸缺,故後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內容整編自:張宇《碑刻前的碑刻——中國獨代碑刻探源》,榮寶齋2019年9月號。感謝《榮寶齋》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