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莫高窟這樣浩大的工程不在中原或者江南而在偏僻的敦煌?

起名是件難事


第一

當時的敦煌並不偏僻

絲綢之路上有足夠的信眾有足夠客流

第二

信仰的力量很超然

能做到跨越種族和國界的包容

也能最大程度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夢蝶也逍遙


佛教石窟寺的選址,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基本原則:

“大區位”:位於交通幹道之上

“小區位”:位於城市遠郊河流旁的崖壁之上

“大區位”要素,是為了保證“潛在信眾”的“基本流量”。

“小區位”要素,是為了保證“信眾”能夠在有充分供給的基礎上避世禪修。

莫高窟的選址亦遵從這一原則,莫高窟及敦煌地區所在的【大西北】雖然在現代世界交通的“海權時代”裡處於相對偏僻的內陸地區。但,我們看莫高窟的選址,顯然不能侷限在現代視角來看,而應當迴歸到莫高窟營造時的歷史時期去看。

莫高窟的營造高潮,自十六國持續到西夏、元朝,長達1000多年,而這1000多年又恰好是絲綢之路的基本暢通時期。哪怕中原地區正處於群雄割據的亂世,絲路至少也是要

通到敦煌的,如果是唐、元這般的大一統時期,敦煌則直接成為西域地區到中原政權統治中心之間主幹道的咽喉要地。

在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的漢唐宋元時期(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4世紀),舊大陸(亞歐大陸)的世界交通就是“陸權”的時代,李希霍芬所命名的絲綢之路,就是舊大陸各文明之間交流的核心幹道。而敦煌又恰好處於河西走廊的西端口,西控崑崙山北麓、天山南北等幹道,東聯河西走廊、草原之路,是當之無愧的“絲綢之路東端十字路口”。自天竺、西域方向傳來的佛教,只要往中原傳播,就必須經過敦煌,莫高窟選址於此,並能營造千年,自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而且,新疆地區與河西走廊的石窟寺,都必須分佈在綠洲城市的附近,相對於中原地區,這就進一步在“小區位”方面限制了石窟寺的選址。以敦煌瓜州一帶的五個石窟為例,西千佛洞與五個廟石窟均分佈在敦煌城上游的黨河沿岸、莫高窟位於敦煌城東南的宕泉河沿岸、榆林窟位於瓜州城(鎖陽城)西南的榆林河沿岸,東千佛洞則位於瓜州城(鎖陽城)東的疏勒河故道沿岸,它們均與敦煌城、瓜州城兩座雪山融水滋潤的綠洲城市保持著“供給”與“清淨”相平衡的距離。

綜上,我們現代人讀史的時候,切忌從現代常識出發。對“莫高窟為什麼會建在西北地區”產生疑惑,從根本上講,就是犯了“以今度古”的“毛病”。






陽明山下青藤狗


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中西文化交流彙集之樞紐,加之地理環境特殊適合做洞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化藝術的典藏瑰寶聖殿,世界級文化遺產。








十四阿哥郎春濤


為什麼莫高窟這樣浩大的工程,不是建在江南或中原,而在敦煌?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西端,在古時候的“絲綢之路”是,是聯通西域與中原的重要交通渠道,當時的酒泉、敦煌一帶並不像現在如題目所說偏僻地方。

記得前幾年有在什麼地方看到介紹說:

“是有一位僧人路經敦煌,忽然見到有金光閃耀,猶如萬佛齊現。後來就找尋工匠在巖壁開鑿了當時第一個洞窟。”

在此之後又有禪師等開鑿洞窟修禪。歷經多朝代建造,而形成現在看上去的龐大規模。

我是醉舞經閣一卷書。點擊關注。一起探討文化魅力。


醉舞經閣一卷書


敦煌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敦煌莫高窟的形成與發展也幾經波折,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敦煌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敦煌的地形地貌也是適合巖畫創作的,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客觀條件。








單雙文


莫高窟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經歷了好幾個朝代近千年,也並非官方行為,是民間行為,代表的是民總的一種精神寄託和嚮往。敦煌處於西域和中原文化的交匯處,絲綢之路的上的重鎮,東方文明和西域文化在此交匯碰撞所以才會留下這麼豐富多彩中西合璧的寶貴文化遺產,也因為當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才能完好的保存至今。


滿天2020


為啥要說敦煌是偏僻的呢?五百年前上海不是更偏僻嗎!我們必須要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世界,才能比較容易解答心裡的疑問🤔️



粗俗喜靜之輩


在隋唐時期,敦煌是絲綢之路是最繁華的商旅地,所以才有如此輝煌的文化沉澱。


周道集萃錄


因為佛教在歷史中經過多次興起與打壓。而那些在偏僻處的寺廟或窟都打壓很輕,有的就倖存下來了。


楊哥之翩翩舞


在那個時空,絲綢之路才是最繁華的商旅地,所以才有如此輝煌的文化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