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城裡人還是要趕回村裡過年,啥原因?

新大風歌


大部分城市都禁止煙花爆竹,農村相對來說監管沒城市嚴力,燃放煙花爆竹能增加過年的氛圍,且家族團聚都是選擇留守農村的長輩身邊團圓。


East117


城裡人多數都是上班族,只有同事和朋友關係,過年了都放假了。回到家鄰居誰也不識,只有農村的父老鄉親一年也見不上幾次面。趕上過年回到老家給老少爺們拜個年,說點客套話,大方的送點禮物,小氣的走過場。住一天兩天就回城裡的安樂窩了。


Liaokong了空


都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城裡人還是要趕回村裡過年,啥原因?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什麼叫做農村“偽過年”?其次,所謂的農村“偽過年風”是怎麼個意思?其三,農村“偽過年風”產生的原因有哪些?最後,農村傳統的年味還能找回來嗎?

1、什麼叫做農村“偽過年”?

有人說,現在的過年已經不叫過年了,因為傳統的年味已經越來越淡甚至找不到了。記憶裡,過年是放鞭炮,拜先人和財神,年夜飯,給老人磕頭拜大年。而今取而代之的是,沒完沒了的喝酒,打牌,吹牛逼,玩手機。而老人們負責打理飯菜,洗碗搞衛生,打理一大家子十幾口子的吃喝拉撒。表面上兒子女兒一大家子回農村是陪父母過年了,實際上父母除了勞累一無所獲。只等到兒女們吵吵嚷嚷離開的那一天,這個家又恢復了平靜,平靜的有些怕人。

2、農村“偽過年風”是怎麼個意思?

其實,所謂的農村“偽過年風”就是說作為兒女,表面上是回農村老家陪父母過年。而實質上並沒有讓父母享受到歡樂,更別說傳統過年父母應該得到的兒女的孝心和闔家歡樂的氣氛。比如說,傳統上農村過大年,小輩們應該給老人磕頭拜大年說些囑咐和吉祥的話。今天,這些小輩們,磕頭是不會磕了,但是紅包卻是越收越多。你給個幾十塊錢人家看不上眼。幾百塊錢他還不樂意呢。再者,一回到農村老家,這些個在城裡當慣了小公主小皇帝的孩子們各種不適應,特別是農村沒有互聯網的,更是讓她們感覺比坐牢還難受。其實,注意力已經轉移到這一家子“城裡人”怎麼伺候好,而對父母的孝心早就拋之腦後了。

3、農村“偽過年風”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其實,之所以農村“偽過年風”盛行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年輕人都進城了,他們作為城一代而今帶回兒子女兒作為城二代早就跟農村的思想和生活習慣及行為方式脫節。自然不懂得面前的這兩位樸素的老頭老太是誰,應該怎麼和他們相處。更不要說,讓她們有感恩之心有孝道之舉,都已經是奢望了。其次,這些年,不讓燃放煙花爆竹,祭先人和天地也被認為是封建迷信,這樣自然有利於空氣質量和科學素養,但傳統的年味也就淡化了很多。

4、農村傳統的年味還能找回來嗎?

社會總是發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特別是這40年發展變化更是驚人。傳統的習俗正逐漸凋零,而新的習慣和潮流往往不是農村的留守老人們能跟得上的。所以,傳統的年味,包括燃放煙花爆竹、祭先人和天地鬼神及年夜飯,春晚等都在失去年輕人的青睞。相反,網絡正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場景,比如說網絡紅包,網絡拜年等。甚至,各種秀各種曬。我們註定不可能回到舊時代,但我們一樣有義務讓我們的長輩感覺到他們是真的過年了而不是讓她們感到已經被時代的列車狠狠地拖在地上摩擦。


聚焦三農熱點說


我是綠水泛輕舟,一個愛農事的農村人。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題目有一個詞“偽過年風”,解釋為城裡人還要回農村過年,感覺不理解,這能叫好好過年嗎?從農村出去了還回去過什麼年呢?但是我認為什麼“偽”不“偽”的,過年就是過年,至於說選擇在哪裡過年,怎麼過年,那就是怎麼好怎麼過,想在哪兒過就在哪兒過,談不上讓別人理解主家的心,因為每個人不一樣,每個從農村走出去人的心理怎麼想的也不一樣,何必這麼糾結於這樣的事呢?

題中的疑問在於,你都在城裡買房了,你已經離開農村那麼多年了,家裡的人一般都不認識了,孩子之間更是陌生,你又何必放棄春節在城裡享受清福的機會,來到這農村過年呢?

但別人不清楚,來農村過年的人他心裡最清楚,不管是在城裡買了房,還是家裡人都不認識了,但一到春節,思家之情很濃的人具有很深的故鄉情結,城裡再好,找不到過年的味,家村再差,那是他兒時就待過的地方,認識的人再少,總有認識的,熟悉的家鄉熟悉的路,熟悉的鄉音熟悉的味,這些在多大的城市裡都找不到,他們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過春節又有什麼不對呢?

我們有些人不必替別人想太多問題,什麼叫“偽過年風”呢,真正的過年風又是什麼?如果他的家鄉不在這裡,他根本不是這個村的人,他來到村裡過年房子是租的,一副全新城裡人面孔,就是來體驗一下鄉風民風,這也不能叫“偽”,這是人家的一種過年理念,就象不想在家裡過年,非要跑到國外,或者到一些名勝古蹟過年一樣,那又有什麼不對呢?每個人的過年的理念不同,每個人過年的方式不一樣,這都不是什麼“偽過年”,這都是真的,他們自己的真,別人說什麼真與假,又何必太在意呢?

只所以說別人“偽”過年,其實只是一種酸別人心態,你有錢了何必在這裡過年,明明你吃的大魚大肉又何必來農村吃些鄉野平常飯?明明你住著冷熱平衡的大房間,又何必來鄉下過這種裡外一樣冷的生活?其實他們不懂主家這種濃濃的家鄉情結。

個人認為什麼”偽過年風“,不提也罷!


綠水泛輕舟


現在在農村過春節己不象以前那麼熱鬧了,主要是現在生活水平己經大大提高,信息發達,吃、喝、玩多樣化,年輕人喜歡玩手機不看春晚,廟會也少去,主要中老年居多,村裡也就打場藍球。城裡人還回村過節,因為那是他們的根在,村裡還有父母兄弟姐妹,還有親戚朋友,那是鄉愁所在。


秀哥6790993198373


過年還有虛偽的嗎?還是第一次聽說,真不知道怎麼虛,難道不吃肉嗎?還是不花錢,不清楚,過個年大家都是興高采烈,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絕對不存在虛假和虛偽,畢竟要回老家看父母和親戚,絕對是真心實意,大家說對嗎?

你要是說城裡人不想回農村這個肯定是真的,農村冷,沒有暖氣,生活不方便,過慣了大都市的生活,回農村確實不適應,但是作為男人肯定願意回家,看看父母,走走親戚,這也是大事,很多事情需要打理,親戚長期不走就斷親了,鄰里不來往時間久了就失去聯繫了。

城裡人之所以趕回家過年,因為家裡有老人,有親戚,女方不喜歡回男方家過年,不信直接去她孃家看看她同意嗎?肯定也是興高采烈,畢竟她們老家也有父母和親戚,她需要回家搭理,明白嗎?

我有個朋友帶媳婦回家過年,初一大早上起來挨家磕頭,最後腿都腫了從此再也沒有春節回過家,一次終身難忘,現在說起來都是眼淚,那個苦,說不完,道不盡,這也許是她終身記憶,很多時候不是天氣打敗了你,你最後敗在了風俗裡面。

城裡人農村沒有父母的一個回來的也沒有 ,凡是過年回農村都是父母在農村的 ,這是根本原因,所謂虛偽就是原本不想回家,只是無奈,這也不是虛偽,過節回家這是應該,很多時候必須回家,一年了總得回家看看吧!大家說對嗎?


大海傳媒


題主好,大家好,我是老嶽。近兩年網傳一句新名詞“偽過年風”,那麼這句扎心的話反映出現在農村過年的一種現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前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到每當過年的時候,人們總能想起王安石這首詩。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過年不僅僅只是休息這麼簡單,它更多的是代表了團圓和幸福,尤其是對於外出打工的農民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平常一直在外面忙碌,沒有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如今等到過年了,終於可以回去孝敬老人,還有什麼事值得這麼重視嗎?

過年是個闔家團圓的好日子,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最近這幾年的年味的確越來淡了,在個別地區,甚至出現瞭如本題說的“偽過年”風,所謂的“偽過年”說的就是,親戚不走,朋友不見,初三離家。按理說過年這麼喜慶的節日,大家都應該高高興興的才對,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咋回事?


為此,老嶽總結了三句話就和大家說一說,扎心哪!

一、親戚不走

過年走親戚,是我們祖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之間溝通感情的橋樑。但現在很多人卻不想走親戚,甚至過年的時候直接就不走了,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大家常年在外工作,彼此之間的交流太少了,雙方的感情也越來越淡了,有的人就覺得沒必要走親戚,所以乾脆就不走了。

還有就是現在走親戚,不再是聊天嘮家常了,而是比誰家更有錢,誰家房子蓋的更好,這種攀比嚴重的現象,也讓很多家境一般的農民,不願再走親戚了。


二、朋友不見

農民朋友回家過年,除了陪陪自己的父母以外,也會約上三五個知心好友,坐一起聊天談心把酒言歡,這其實是件很愜意的事。但有的年輕人喝多了以後,就開始耍酒瘋或者聚眾賭博。大家許久未見本來是想敘舊的,結果舊沒敘成,反而鬧的心裡不舒服,所以很多農民回到村裡後,乾脆就宅在家裡連朋友也不見了。

三、初三離家

以前農民回家過年,都是過了初五才開始返程的,然而最近這幾年,不少人到了初三就離開家鄉了,這又是因為什麼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早點離開家鄉,可以避開返程的高峰期,第二是想早點出去工作,多賺點錢養活家人,第三是現在的年味淡了,很多農民覺得沒有意思,與其在家待著無聊,還不如早點出去賺錢。


以上老嶽總結的這三句話,算是比較中肯的,也說出了農民過年的現狀,讓人十分扎心,你們還有什麼看法和想法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分享一下您的看法和意見。農夫老嶽:2020.01.14.


農夫老嶽


親情!!!什麼是親情?大家是否有感受常在家裡,是否父母在耳嘮叨不停,一但在外邊住,只要有機會總是有人帶信回家看看,再不是就是父母思念。但從這方面考慮是否乘放假親友們團聚一下以示親情何常不可,非要那刻板嗎?還有一種常年在外的思鄉之情,恨不能馬上回家的心煩如貓瓜?只要親人們在一起比什麼都管,親情,親情大似債。


98798798798


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是不是有些誇大了呢?以前農村裡的人們都在家務農,大家的生活步調比較一致,過年的時候忙起事情來就是大家男女老少都一起參與,給人的感覺就是真的忙著過年,年味比較濃。

而隨著農村裡的人們外出進城上班、學習等等,不常在農村生活,也就春節等節日回去過年,看看農村家裡的親朋好友,吃吃家鄉的飯菜,大家一起聊天、玩啥,這很正常。

鄉居小菜也在農村生活,我認為有人說農村興起“偽過年風”,可能就是看到了農村過年存在的一些不太好的現象,列舉如下:

1、從城裡回農村那些天,不怎麼幫家裡人幹平常的一些農活,也不幫忙去買年貨,就知道玩手機,家裡人煮好飯菜了就吃,吃完也不收拾碗筷。

2、本來一年都沒有回家幾次、呆多久,回家了之後不是玩手機就是出去玩,沒多少時間呆在農村家裡,也就談不上是陪伴父母了。

3、以前拜年是人到、禮到,大家見面能邊吃邊聊好久,而現在有些卻是禮到人不到,缺了些年味;親朋好友間見面聊聊少了,感情也在變淡。

4、過年本是忙碌了一年也就年尾那幾天家裡人相聚,然而現在人們為了生活,連過年都簡化了,匆忙的一起吃頓飯就相當於是過年,之後又去忙工作了。

5、農村裡的人們進城工作,收入高了,過年也捨得買好東西給家裡老一輩的父母吃、用,表示孝敬,然而節儉慣了的父母卻不捨得用,而有些吃的也不是父母愛吃的,最後那些東西也就家裡的年輕人用、吃了。

6、過年貼對聯、放鞭炮、串門等習俗以前都是一家人一起忙乎著,然而在城裡生活久的一些人對那些習俗越來越淡化了,雖然過年人是回來了,但是沒有參與做那些,而是睡懶覺、上網、看電視或者是出去玩找不到人,就農村裡的老父母在忙乎著。


鄉居小菜


很多城市都變成空城了,住在城裡的人感覺無味,或無家可歸的人才說是偽過年,過年是四海親朋迴歸故里相聚的時刻,談談各自的經歷,一年的收穫和未來的嚮往,和親人其樂融融,老人辛苦一點,但還是開心的。我親眼見過老人不見兒媳孫兒回家過年淚流滿面,他說吃龍肉也食之無味,這就是親情的牽掛,我希望大家有錢無錢都回家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