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貳臣傳》


夜讀《貳臣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夜讀《清史》時看到有一篇《貳臣傳》,歷史上有名的漢奸,吳三桂、洪承疇、尚可喜等人赫然在列,並且評價非常低,就覺得很奇怪。從來開國的君主,對於前朝投降自己的叛臣,雖然明知他們都是不忠不義之徒,大多都會給個面子,說他們能知天命,志在救民於水火什麼的,總之是要誇獎一番,替他們掩飾的,清朝皇帝則不然,對於投順他們的人,特別設一個貳臣的名目來羞辱一番,把假面具都剝光了。

我們中國人最尊崇的是忠臣孝子,《水滸傳》上青面獸楊志只要一提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代,聽的人馬上肅然起敬。相反,一個人不管你貢獻多大,本事多高,只要你敢當漢奸,歷史的恥辱柱上妥妥釘住你,子孫蒙羞,永世不得翻身。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漢奸和貳臣呢?

“我大宋王朝待你們文官不薄,現在國家遭遇磨難,你們不管官大官小的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出一計救國圖存,反而內部相互傾軋,對外投敵棄城,這是人乾的事嗎?你們有何臉去見太祖的在天之靈?”這段話是南宋謝太后說的。當時蒙元大軍南下,從西南、西北、東北三個方向,向南宋首都臨安挺進,對皇城呈合圍之勢。不待謝太后罵完,這群堅定不移信奉程朱理學的道學先生們,都堅定不移的跑路了。

歷史的巧合讓人毛骨悚然,三百多年後,大明王朝行將就木的時候,崇禎皇帝站在煤山,也只不過是跟身邊的太監王承恩複述了一遍,三百年前南宋謝太后的這些話。投降蒙元的漢人將領張弘範,逼得宰相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自盡;投降滿清的吳三桂抱著不殺盡朱明皇室不封王的信念,一路追殺永曆皇帝到緬甸……金軍圍了開封,降,闖王圍了北京降,清軍圍了南京,降……

文天祥、陸秀夫、史可法們不是歷史的主流,這些人在亡國之際不過徒添悲壯而已。真正決定歷史的,是那些沒有底線投降的人。南明滅亡時,最後一個堅決保衛明朝的大將,居然是農民軍出身的“西賊”李定國。那些明朝養了不知幾個千日的文臣武將們,早就成了帶路黨,恨不得帶著入侵者把漢人趕盡殺絕。翻翻歷史,慫恿滿清逼漢人剃髮的是漢人孫之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便是出自此人之口。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充當殺漢人主力的都是漢人的軍隊。

讀《貳臣傳》使人氣餒,那群從小鑽研四書五經,研究孔孟之道,天天喊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儒者們,怎麼就成了忘八端呢?這些道貌岸然的傢伙們,錢謙益、阮大鋮之流,忠君愛國喊的山響,之乎者也背的爛熟,事到臨頭第一個躬著身子、趴在地上,跪迎新主子。真就是陳寅恪先生書中所說,“讀書人見不得錢,見不得權,只要見到了,馬上連個婊子都不如!”

夜讀《貳臣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再比如後世大才子——汪精衛。長的帥,民國第一美男;地位高,國民黨副總裁;人品好,當官不貪不佔,對長的不好看的結髮妻子情意深重,終身不離不棄;有才華,孫中山那篇著名的《總理遺囑》,不是孫中山自己寫的,而是出自汪精衛筆下。年輕時候他刺殺攝政王載灃,寫詩明志,“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簡直英雄了得!放在任何時代,這個人妥妥的都是青年偶像啊。可他後來怎麼就當漢奸了呢?歷史真的太詭異了!

問題出在哪了,思之不得,沒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