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贰臣傳》


夜读《贰臣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夜读《清史》时看到有一篇《贰臣传》,历史上有名的汉奸,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等人赫然在列,并且评价非常低,就觉得很奇怪。从来开国的君主,对于前朝投降自己的叛臣,虽然明知他们都是不忠不义之徒,大多都会给个面子,说他们能知天命,志在救民于水火什么的,总之是要夸奖一番,替他们掩饰的,清朝皇帝则不然,对于投顺他们的人,特别设一个贰臣的名目来羞辱一番,把假面具都剥光了。

我们中国人最尊崇的是忠臣孝子,《水浒传》上青面兽杨志只要一提自己是杨家将的后代,听的人马上肃然起敬。相反,一个人不管你贡献多大,本事多高,只要你敢当汉奸,历史的耻辱柱上妥妥钉住你,子孙蒙羞,永世不得翻身。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汉奸和贰臣呢?

“我大宋王朝待你们文官不薄,现在国家遭遇磨难,你们不管官大官小的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出一计救国图存,反而内部相互倾轧,对外投敌弃城,这是人干的事吗?你们有何脸去见太祖的在天之灵?”这段话是南宋谢太后说的。当时蒙元大军南下,从西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向南宋首都临安挺进,对皇城呈合围之势。不待谢太后骂完,这群坚定不移信奉程朱理学的道学先生们,都坚定不移的跑路了。

历史的巧合让人毛骨悚然,三百多年后,大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时候,崇祯皇帝站在煤山,也只不过是跟身边的太监王承恩复述了一遍,三百年前南宋谢太后的这些话。投降蒙元的汉人将领张弘范,逼得宰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自尽;投降满清的吴三桂抱着不杀尽朱明皇室不封王的信念,一路追杀永历皇帝到缅甸……金军围了开封,降,闯王围了北京降,清军围了南京,降……

文天祥、陆秀夫、史可法们不是历史的主流,这些人在亡国之际不过徒添悲壮而已。真正决定历史的,是那些没有底线投降的人。南明灭亡时,最后一个坚决保卫明朝的大将,居然是农民军出身的“西贼”李定国。那些明朝养了不知几个千日的文臣武将们,早就成了带路党,恨不得带着入侵者把汉人赶尽杀绝。翻翻历史,怂恿满清逼汉人剃发的是汉人孙之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便是出自此人之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充当杀汉人主力的都是汉人的军队。

读《贰臣传》使人气馁,那群从小钻研四书五经,研究孔孟之道,天天喊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儒者们,怎么就成了忘八端呢?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们,钱谦益、阮大铖之流,忠君爱国喊的山响,之乎者也背的烂熟,事到临头第一个躬着身子、趴在地上,跪迎新主子。真就是陈寅恪先生书中所说,“读书人见不得钱,见不得权,只要见到了,马上连个婊子都不如!”

夜读《贰臣傳》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再比如后世大才子——汪精卫。长的帅,民国第一美男;地位高,国民党副总裁;人品好,当官不贪不占,对长的不好看的结发妻子情意深重,终身不离不弃;有才华,孙中山那篇著名的《总理遗嘱》,不是孙中山自己写的,而是出自汪精卫笔下。年轻时候他刺杀摄政王载沣,写诗明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简直英雄了得!放在任何时代,这个人妥妥的都是青年偶像啊。可他后来怎么就当汉奸了呢?历史真的太诡异了!

问题出在哪了,思之不得,没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