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影评:一场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

长镜头与沉浸感。《1917》是萨姆·门德斯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它在表现形式上面临许多质疑,但它的故事核心纯粹而动人。

金奖导演萨姆·门德斯的最新作品《1917》采用实时(real-time)叙事,带观众回到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线,两名英国士兵接获长官命令,他们必须穿越战场,警告前线部队紧急停止攻击行动,否则将会落入德军设下的死亡陷阱。电影悬念至此建立:两个士兵,要阻止一场战事发生。


《1917》影评:一场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


在2005年,萨姆·门德斯已经带给观众战争题材杰作《锅盖头》(Jarhead ),但《1917》是门德斯首度撰写剧本,他与Krysty Wilson-Cairns共同编剧,故事取材自门德斯祖父在一战期间身为传令兵的参战经验。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故事,而门德斯在其中挖掘普世情感,并选择用沉浸感强大的长镜头表现这个故事。

首先,最让《1917》难以被忽视的是门德斯与摄影指导罗杰·狄金斯杰出的合作成果。在《007:大破天幕杀机》,门德斯与狄金斯的合作已经为重视角色塑造的谍报电影立下难以击破的视觉标竿,而我们更能在《1917》全方位见证狄金斯的大师手笔。电影近乎全外景的拍摄方式,让自然光源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关键,狄金斯在这个刁钻的摄影形式中找到许多不可思议的光影呈现方法──在一场夜景戏,透过信号弹打亮废墟景象,观者可能会想起门德斯与狄金斯在《锅盖头》中燃烧油田的光源,而战事造成的末日景色在《1917》显得更为凌厉。

《1917》影评:一场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


结构上,电影切开上下半场,一个日景与一个夜景,以连贯的长镜头营造时间感,这是《1917》给人的直觉印象。当我在IMAX 影厅观看这部电影,巨型银幕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先抛开电影内容,我马上开始联想的是:《1917》能否解释为门德斯用传统戏院电影回应新时代VR 影像的一个尝试?在一场VR 相关的产业论坛,我曾听过与会者谈论《鸟人》导演Alejandro G. Iñárritu 用VR 形式拍摄墨西哥移民题材《Carne y Arena》,结合实际互动式空间,带给观众深刻的沉浸感,与会者惊叹于那个作品的实验意义──观众与移民仿若合为一体,真正体会了被摄对象身在当下的感受。

《1917》可以被视为一种相似的尝试吗?我们都理解VR 影像在剪辑上的难处致使其通常利用长镜头叙事,同时以360 度影像加强沉浸感。《1917》同样放弃蒙太奇,剪辑的意义回到黏接两段连贯影像;不仅如此,如同前述提及的全外景拍摄,镜头刁钻的移动方式让电影近乎不存在传统灯具打光的空间,反而是在持续的镜头运动中,观众几乎能相信周围360 度的视觉范围都是电影空间的一部分。

以上的效果,在庞大的剧院空间中发生,拥有无法中断的时间进程,以传统电影手法拍摄的《1917》带来极为强大的沉浸感,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作品。

《1917》影评:一场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


但我们马上就要迎接下一个问题:以沉浸感为号召,带观众去「模拟」体验一个战争炼狱──当一个发生在1917 年的严肃老派人文故事,碰上近年来相当流行的镜头语言(注),如果观众为它的技巧喝采,又要怎么同时为它的故事落泪?

我相信问题出在:我们是否会因为被叙事表现吸引,而让注意力也被带离故事的严肃本质?《1917》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有些超现实的魔幻空间,萨姆·门德斯在许多场景中堆砌出惊人的奇观,用壮阔的大奇观与机巧的小细节去吸引观众,而且他得心应手。在摄影之外,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电影美术部门的杰出成就,从狭窄的战壕布置到辽阔的前线平原,和摄影形式呼应的美术布置,在片中无一处不令人折服。

特别让人欣赏的是那些引人注目的小细节:士兵史考菲注意到德军宿舍一张被遗落的旧照片,这个看似轻描淡写的片刻在电影稍后与叙事能量连结;位处在镜头背面,却与主角四目相对的军人尸首;还有民宅中的洋娃娃,似乎暗示镜头外的更多故事。当主角与这些物件互动,观众会有一些进入电玩游戏的错觉──主角们遭遇险恶的战事,还有战火中供以喘息的片刻,这是千禧世代熟悉的第一人称战争游戏,一种熟悉的视觉语言。而这是否成为对我们主角严肃命运的亵渎?这应该是完整的问题。

《1917》影评:一场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


很显然地,我不这么想。回到我的主观经验,我认为《1917》的故事张力没有因为它的形式而松弛,这依然是一个关于人性抉择的叙事方式,也就是观众熟悉的人文主义:我们相信人性具有某些特殊的质地,以致于我们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中去探索人性,并试图归纳出那些我们引以为傲、愿意继续保存并捍卫的成分。在那颗美丽的奔跑镜头中,史考菲与布雷克的故事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之胜利,这是《1917》的迷人之处,重点不只是他奔跑的方式,而是我们从中「看」出他奔跑的原因。

曾经有些人在战场上做出艰难的选择,而他们的故事让后世持续铭记。长镜头的刁钻形式固然抢眼,但一旦观者确认自己仍在戏剧高潮受到人文精神的召唤,我想我们就不应该因为形式可能带来的愉悦去否定它。

我们相信这些故事可以被更多不同的形式述说,而观众也会反覆再被这种精神召唤,口说、文字、视听语言、沉浸体验⋯⋯。身为一个观众,我在《1917》数度被主观镜头带来的冲击效果打动。身处在和平年代,少有观众能轻易宣称自己体会过战争的险恶,但或许我们仍然有机会从靶场上的烟硝味,或是生活中实际遭遇的惊险片刻去试图想像战场当下、人类面临的本能反应:脑袋一片空白、失去方向感──当门德斯的镜位带我从两位士兵后方窥视眼前的危险,镜头带来一种比传统观点镜头更惊人的体验。

《1917》影评:一场在戏院打造的“魔幻空间”


实时叙事的妙处是,在无法切断的时间感受中,因为镜位连贯,观者接收到一种承诺:镜头并不会在下一秒被切断,时间是连续的,这意味着角色身处的危险就是观者身处的危险,他们无法从电影技巧的黏贴中突然跳脱出这个环境,我们也无法停止观看他们面临的风险。当他们选择冒险,观众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勇气──尽管那种勇气有时是鲁莽的,但我们无法在那样的环境下,对一个想家的孩子苛求太多。

经过百年之后,战争曾经造成的伤痕与经验,依然在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提醒后世观众,历史上人类曾经付出的代价。无论我们找到什么样的形式去说故事,只要它仍然吸引观众进入故事,我皆相信这种尝试有助于我们发掘同理的更多可能。这是《1917》的魔法,而我相信,我感同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