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自然心存敬畏


對大自然心存敬畏


說起《侏羅紀公園2》必須先說說它的電影。因為百分之九十的人只知道這幾部電影,雖然百分之百的人都知道電影也是根據小說和劇本演化出來的。侏羅紀公園這部驚悚電影可以說引起相當大的轟動,斯皮爾伯格在這個題材上可說是創造了一個奇蹟。也因為《侏羅紀公園1》的成功,才有了侏羅紀公園2的誕生。但是,我要負責任地說,電影的成功在於對聲光把握的極致,刺激人眼球、耳膜、腦神經的一場盛宴。但是卻完全代表不了《侏羅紀公園2失落的世界》的這本書的精彩。
說到書的精彩,又不得不說起作者邁克爾•克萊頓。邁克爾•克萊頓畢業於哈佛大學文學系,但是他認為教授對他有成見,又轉為學醫學,但最終因為文學作品的出色表現,又重新回到創作中去,並創作出大量暢銷的作品。他的作品科技成分濃厚,加上醫學科技新知的大量運用,確保了他的作品不膚淺,有分量,他也被冠以“科技驚悚小說之父”。他的暢銷書幾乎都被搬上好萊塢銀幕,他由一名暢銷書作家也開始兼當影視導演和製片人。可惜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卻在2008年11月4日因癌症病死洛杉磯,享年66歲。因此我們在《侏羅紀公園》系列作品中,只有1和2部是他的創作。


喜歡《侏羅紀公園》電影的,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就請不要對號入座了。因為相對於電影的商業化,這本書更像一個科學普及本。它雖然沒有電影裡強悍的視覺衝擊,身處危機的緊迫壓抑,接二連三的神經“爆破”點,如果你看過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倒是可以劃一個等號。因為,進入他的書,在流暢恢宏的情節場面中,大量地科技知識夾雜在其中,毫無違和感地灌輸在你頭腦中。就好像一部有關侏羅紀和各種恐龍,以及植物,生態,毀滅的大百科全書。也正是因為這樣,大製作的電影,只摘取他其中情節的緊迫的感官衝擊,卻無形中將他最精彩的描述淡化成映像,就顯得單薄很多。所以對於書本身來講,電影起到了宣傳,卻沒有體現原汁原味作品本身所帶來豐滿,我感覺是小說成就了電影,電影的商業化在某種程度上埋沒了小說。使人只知斯皮爾伯格,卻忽略了邁克爾•克萊頓。
美國很喜歡這種大票房的災難驚悚電影,《大白鯊》《哥斯拉》《史前巨鱷》《巨蟒驚魂》……太多的題材,小到螞蟻,馬蜂,大到怪獸、金剛,他們一直在大自然中找出人類的恐懼,再用人類的堅韌消滅自己因為自大和貪婪帶來的災難,在血肉淋漓的鏡頭中帶來某些快感。
我一直很疑惑,這種商業電影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反應,是刺激還是警告?後來我覺察出這似乎是抓住一種人類對大自然心存敬畏的一種表現,來進行的商業獲取。其實,人類作為一種高等級帶有智慧的哺乳動物,在失去“工具”的支持後,是極其孱弱的。你可以想象人類不利用任何工具的生存狀態嗎?在這種深層次的柔弱中,產生一種自身優越膨脹,缺乏對大自然的畏懼是很可怕的。

因此,這類小說或者電影,驚悚和災難一直都在警示人們,對大自然的愛護和敬畏。可是人們卻只看到征服和殺戮,這很讓人悲哀。我們把科學的進步建立在毀滅的基礎上,也必然把人類導向一種悲劇的未來。
對這部小說無需說得太多,如果不去沉浸其中也是無法感覺小說中的厚重。雖然他只是一部暢銷小說不是名著,可是依然和我們探討生存還是毀滅,敬畏或是探索的一場盛宴。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