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無論是新冠肺炎還是蝗災,起因在人類,惡果也由人類自食。


正解局出品

在全世界被新冠肺炎搞得焦頭爛額之際,蝗災又來了。


自去年12月底開始,一場蝗災便自東非始發,一路翻山越海,抵達印度、巴基斯坦,席捲南亞。


這場蝗災對中國有沒有影響?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1. 可怕的蝗災


在歷史上,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三大農業自然災害,破壞之恐怖,可見一斑。


蝗蟲之所以如此讓人類頭疼,與其三大能力密不可分。


繁殖能力,指數增長。


從出生到成年交配,蝗蟲一般只需要30天左右,而一隻成熟雌蝗一生平均能產卵200-1000粒。


蝗災通常發生在乾旱年份,水位下降、植被稀疏的土壤,更為蝗蟲生存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人測算髮現,蝗災之時,每平方米就有20萬-40萬粒卵。如果全部孵化,威力可想而知。


在溫帶地區,蝗蟲一般一年生兩代,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可以繁殖3-4代。以此類推,只要條件適宜,蝗蟲就能夠大量繁殖,呈指數級增長。


這也是這次蝗蟲多達4000億隻的原因。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預測,如若不對蝗災加以控制,在6月份旱季到來之時,蝗蟲數量則可能會增加500倍。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也就是說,蝗蟲數量將達200萬億隻。靠吃,能吃得了嗎?


啃食能力,一掃而空。


蝗蟲是個吃貨,聚在一起,胃口會更好。


小型蝗蟲一生能吃掉100克左右的植物,大型蝗蟲則可以吃掉數百克植物。


蝗災來時,遮天蔽日,會將可視範圍內的植物一掃而空。只要是綠色植物,無論是水稻小麥,還是路邊雜草,都會被啃得一乾二淨,甚至連房頂上的陳年葦蓆也會被吃掉。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假設平均每人每天吃2.3公斤的食物,1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沙漠蝗蟲群所吞噬的糧食,相當於3.5萬人一天之中的口糧。


移動能力,日行百里。


蝗蟲堪稱昆蟲界的“五項全能冠軍”,不僅會爬、會跳、會飛,還會游泳。


蝗蟲每小時能飛5-10千米,最長能在水裡持續游泳28個小時。因此,蝗蟲能夠日行百里,甚至能遠渡重洋,飛到另外一個大陸上。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蝗蟲一旦聚集,便不再分開,集體行動。再加上極強的繁殖能力和啃食能力,所到之處,植物寸草不留,作物顆粒無收,這便是蝗災。


1875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蝗蟲災害,12.5萬億隻蝗蟲遮天蔽日,形成長達1800英里的黑雲,覆蓋面積超過整個加尼福尼亞,造成的損失高達1160億美元。


這次蝗災,載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人類歷史上觀測到的最大動物集群。


2. 跨山越海,席捲南亞


再說回這次印度、巴基斯坦遭遇的蝗災。


實際上,這次蝗災的發源地不是南亞,而是遠在3000公里之外的東非。


2019年12月底,東非以大旱開始,又以水災結束,讓當地自然環境極度退化,成為蝗蟲野蠻生長的溫床。


短短一個月,蝗蟲群便跨越國境,席捲了大半個非洲。


蝗災嚴重破壞了非洲的農業。有數據顯示,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共計70000公頃農田、肯尼亞70000公頃的農田遭到摧毀。


索馬里、埃塞爾比亞等非洲國家經濟底子差,科技落後,無力應對蝗災。


失控的蝗災一路北上,跨山越海,藉助中東大跳板,進入了南亞。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蝗災蔓延到的地區)


1月31日,非洲蝗蟲會同伊朗蝗蟲,侵入巴基斯坦,創下該國27年未見的蝗災。巴基斯坦宣佈進入了緊急狀態。


2月8日,蝗蟲大軍越過印巴邊境,入侵印度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摧毀37萬公頃農田,糧食幾乎顆粒無收。


最新的消息是,印度稱“當前蝗災基本結束”“蝗蟲只存在於一小塊地區”。讓人疑惑的是,上千億隻蝗蟲,是怎麼被控制的?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大概率是,吃飽喝足,飛走了。


巴基斯坦、印度與中國接壤,不禁讓人擔心,數千億的蝗蟲,是否會侵入到中國境內。


據專家分析,入侵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接壤的是喜馬拉雅山脈,高海拔寒冷地區不適合蝗蟲生存,它們難以邁過這個障礙。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喜馬拉雅山脈)


但是,也不能排除蝗蟲繞道而行。目前看,蝗蟲有兩條路線:


路線一,由巴基斯坦北上,經哈薩克斯坦進入我國新疆地區。


2000年7月,哈薩克斯坦未能徹底防治蝗災,導致大量蝗蟲潛入我國新疆境內,高密度區每平方米蝗蟲多達20只,受害面積達5000畝。


路線二,由印度向東,進入孟加拉,再進入緬甸老撾越南一帶,威脅我國雲南廣西。


2019年,草地貪夜蛾侵入國內,走的便是該路線。


因此,對這次蝗蟲不能掉以輕心,需密切關注蝗蟲的遷徙走向,必要時援助巴基斯坦、緬甸、越南等國家,殺敵於國門之外。


3. 中國治蝗史


不用太擔心蝗蟲的另一原因,是中國有豐富的治蝗經驗。


中國農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蝗蟲鬥爭的歷史。


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久病成醫,中國積累了人工撲打法、篝火誘殺法、據蟲除卵法等豐富的經驗。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清佚名繪《捕蝗圖冊》(局部))


不過,在古代低水平的科技條件下,這些辦法只能緩解災情。一旦遭遇大規模的蝗災,只好望蝗興嘆。


古人對蝗災無能為力,才視蝗蟲是神靈,認為蝗災是天災。


蝗蟲當然不是神靈,蝗災是天災卻並非全無道理。


蝗災與天氣密不可分。中國蝗災之所以頻發,是因為中國水旱災往往相間發生,這給蝗蟲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事實上,這場起源於東非的蝗災,便是因為先大旱,而後水災。


這是中國生態學家馬世駿發現的規律。他找到了飛蝗次生型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的機制,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飛蝗治理策略與措施。


有了理論基礎,中國構建了一套包括治理規劃、機構設置、防治設施在內的防治體系。


第一招,釜底抽薪。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減少裸露面積,通過改造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徹底消除適宜蝗蟲滋生的土壤。


第二招,養螳螂來捕蟬。蝗蟲也有天敵,粉紅椋鳥便是。上世紀80年代,新疆用人工堆放石巢、修建磚混鳥巢的辦法,招引粉紅椋鳥遷徙至此,剿滅蝗蟲。新疆還專門養殖雞鴨,乃至從外地引進外援,用以捕食蝗蟲。


澳洲大火、新冠肺炎、南亞蝗災:大自然,在警告人類


第三招,黑科技。無人機+最新研製的化學藥劑,滅殺能力大大提升。


第四招,聯動協作。國內幾個重點蝗區成立了防控指揮部,國際上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老撾合作,防控治理蝗災。


雖然治蝗手段已非常成熟,但蝗災時有發生。


根據農業部發布的《全國蝗蟲災害可持續治理規劃(2014-2020 年)》統計顯示,目前,我國蝗蟲常年發生面積2.8億畝次左右,分佈在20個省(區、市)。


因此,對此次南亞蝗災不能掉以輕心,需密切監測,嚴陣以待。


4. 蝙蝠與蝗蟲


比起這次蝗災,更值得我們警醒的是,2020年接連發生的澳洲大火、新冠肺炎、蝗災等幾件大事。


雖然新冠肺炎與蝗災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但兩者又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兩者都與動物有關。新冠肺炎病毒的源頭基本確定是蝙蝠,潛在宿主是穿山甲,蝗災的源頭當然是蝗蟲。


兩者都是呈擴大之勢。新冠肺炎從一個海鮮市場擴大到武漢再到全國,最後影響到多個國家。蝗災起始於東非,然後席捲南亞,最後逼近中國。


兩者都沒有特效藥。新冠肺炎短時間沒有特效藥,只能靠患者免疫力硬抗。規模小的蝗災還能控制,千億級別的巨型蝗災,人類也只能束手無策。


最關鍵的一點是,兩者的起因,人類都脫離不了關係。


先看新冠肺炎。蝙蝠何其無辜,已經努力長得不像個食物了,還被人類捉住吃掉。


再看蝗災。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蝗蟲深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道,也想安安靜靜地做一隻蟲子,吃完就睡,平凡地度過一生。


奈何全球變暖,氣候異常,蝗蟲的生存環境遭受劇變,被迫遷徙。遷徙路上,積少成多,越聚越多,最終誘發了蝗災。


聯合國糧農組織負責蝗蟲預警的高級官員克雷斯曼,認為蝗災的發生源於氣候變化的影響,並預言:


未來這種級別的蝗災可能會變得更加普遍。


無論是新冠肺炎還是蝗災,起因在人類,惡果也由人類自食。


大自然似乎失去了耐心,正以報復的方式警告人類。


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在這裡,穿透信息的迷霧,在這裡,發現真實的中國。局長是各種報告愛好者,收集了上千份各行業報告,關注正解局回覆關鍵詞“行業”,可獲得多行業最新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