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明末農民起義,後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嗎?

鵬舉張說天下


明末農民起義不是後金入主中原的主要原因。但是滿族的崛起與明末農民起義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1)萬曆年間,滿族首領努爾哈赤以“七大恨”昭告天下,隨後建立了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後金。
(2)明朝廷為了消滅後金政權,耗費了大量財力和人力,知識明朝末期國庫空虛,不得不在民間徵收“遼餉”等苛捐雜稅,使得民不聊生,於是爆發了農民起義。
(3)明政權是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雙重壓力下走向滅亡的。
(4)明朝廷有很多奸細,李自成是在內應太監的引領下下進入北京城的。崇禎皇帝走投無路被迫自盡。
(5)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城之後,燒殺搶掠,鎮守山海關的總兵吳三桂被迫造反,吳三桂投降、引清兵入關,隨後擊退與農民起義軍。

滿清能入主中原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滿清八旗的鐵騎

努爾哈赤在建立後金之後,大力擴張勢力,後金勢力不斷壯大,這與李成梁李如松父子等人的縱容有莫大的關係。八旗鐵騎悍勇無敵,來去自如,當時被人稱為“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女真人的人口不超過百萬,但卻能破關而入,入駐中原,這多少和叛明官軍的幫助有關,但主要原因就是八旗鐵騎勇不可擋。

二、滿清安邦治國方式得當

皇太極多爾袞繼位以後,將軍政大權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對漢人百姓並沒有歧視,非常的公平。經過滿清皇帝的不懈努力,辛勤治國,滿清在漢族人的心中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慢慢的接受了滿清的統治。

三、歷史潮流所趨

滿清進入中原前,中原百姓民不聊生,大明以是風燭殘年。許多百姓連飯都吃不上,掙扎在生死邊緣,百姓對大明早就失去了希望和信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崇禎每天想的是如何剿滅農民義軍、驅趕流民、平叛後金,卻對底層老百姓的生死不管不問。而且大明一味的壓榨貧苦百姓,放縱富商豪強,最後逼得百姓不得不反,那麼滿清入主中原是理所當然的事。


公元前


假設明朝末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後金是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根大家一起簡單的探討下!

首先,明末崇禎皇帝是個非常勤奮的皇帝。雖說到了他當這個皇帝的時候,國家已經變得非常窮了,國庫空虛,老百姓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又遇饑荒,百姓之間甚至“換子相食”。

士兵們長時間得不到餉銀,逼的部分士兵不得不 “變兵為匪”,殘害老百姓。而朝廷賑災的銀兩都被下面的大小官員貪汙了,撥給戍邊士兵的餉銀也被一些將軍們喝了兵血,真的是越窮越折騰,越折騰越窮。

逼的老百姓們不得不造反,不造反會被餓死,造反或許還有條活路。

這樣就逼的朝廷派出大量兵力去征剿,給了後金有了可趁機會了。

其次,如果沒有農民的起義,大明就無需兩線作戰了。這就等於無形中多給了崇禎皇帝幾年時間,或許以崇禎的勤奮加努力,在這幾年裡,能夠把這個外強中乾的國家扭轉局面呢?在實施鐵腕手段,從那些貪官們嘴裡撬出些銀兩,來填補國庫的空虛。

有了銀兩,將士們當然願意為其賣命了。

而且當時鎮守遼東的是大明的最精銳部隊,擁有比後金先進的火器,鎮守的將領也都是驍勇善戰的將軍。前有袁崇煥大敗努爾哈赤,後有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三位鎮守遼東。清軍多次攻打都無功而返。

如果沒有發生農民起義的話,崇禎皇帝就可以集中精力來對付後金,兵力、銀兩也得到了充足,精神也不會崩潰了,也就不會胡亂猜疑,忠奸是非不分,亂殺忠臣了。

袁崇煥也就不會枉死,洪承疇、吳三桂也就不需要投降後金了,後金就更不可能入主中原了。

因為他們連山海關都過不了,又何來入主中原這一說呢?

但是,歷史是沒有假如的。所以,我們要正確看待歷史,以史為鑑,是人類在推進著歷史,而不是讓歷史改變著我們。

歡迎閱讀加關注,謝謝!


歷史舊聞


大家好,我是奇趣講史,我來為你解答。

如果沒有明末農民起義,後金能取代明朝,入主中原。



一個國家的未期,就如一個老舊的房子,一不小心就會塌陷滅亡。然而滅亡的原因有很多,內憂外患、自然災害、軍事力量下降等諸多原因。

沒有明末農民起義,後金能取代明朝的因素

明神宗怠政,讓明朝從攻擊變成防禦階段

由於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明神宗。” 1617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明思宗的治亂,讓後金迅速崛起

1629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改採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愛新覺羅·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 史稱己巳之變。其後愛新覺羅·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 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北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北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 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1632年(明崇禎五年,清天聰六年),後金皇帝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大舉進攻林丹汗。後金軍冒雨西進,越興安嶺至 達勒鄂漠(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來若爾)。林丹汗不意敵軍突至,渡上都河西奔,部眾沿途散走十之七八。林丹汗逃至喀喇莽乃(今內蒙古商都),聞追軍將至,倉猝走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又西渡黃河而南。後金軍在追擊中飛騎散發佈告,瓦解察哈爾部眾。皇太極進歸化城後,兵騎四出,俘獲甚眾,土默特餘部亦降於金 。



後金沒有農民起義的幫助,也能成功幹掉大明。從軍事,國力,和政治方面明朝都無法打敗後金了,風雨過後的老房子經不住一點折騰了。

引用資料:

————《明史》


奇趣講史


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失水準。

流寇和建奴韃靼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從崇禎年初期流寇出現,在楊嗣昌、洪承疇、孫傳庭等幾位總督的打擊下,獻賊李闖都好幾次差點被趕絕,但每到這個節骨眼,就會有東虜入寇,明軍不得不把剿匪的部隊撤回堵建奴。流寇得到喘息之機,他們老營的幾千兵馬是核心,只要老營不滅,幾個月又能拉起幾十萬大軍,原因無他,流民太多。

流民多的原因是什麼?主要就是遼餉,明朝後期為了徵收商稅礦稅,打了幾代人的口水戰,到崇禎年,幹掉能收商稅礦稅的閹黨,東南商賈培養的東林黨執政,一句不與民爭利就堵死崇禎收商稅礦稅的路,別的不說,鹽稅,洪武年能收一千多萬兩一年,崇禎年就百把萬。茶稅,一年就二十五兩……商賈和士大夫們在打發叫花子,吃相再難看點,這點施捨都可以不給你。國家沒錢,皇帝內帑也是空空如也,崇禎自己都只能吃幹喝稀穿補丁。那遼餉每年600萬兩哪來?只能收農稅。

我們再說說土地,因為士大夫免稅,所以舉人、致仕官員名下有大量的詭寄土地,加上兼併,中國交稅的土地由洪武年的800萬頃,降到崇禎年400萬頃。國家運轉的稅收和幾百萬一年的遼餉,就從這點自耕農頭上出,只要碰上點災荒,就能把農民趕絕,但是官員們不管,也管不了,收不上來糧,自己窮死不說,年底考核就罷官滾蛋。破產農民就是李闖獻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兵員。

現在梳理一下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600萬遼餉,文官漂沒200萬,遼東軍閥得400萬,寧錦防線搞了又搞,大量銀子砸下去屁用沒有,能和建奴稍微砍一下的野戰之軍一支沒有,關寧鐵騎就是個幾把。文官得到好處,必須讓遼餉不能停,退防山海關的建議,誰提誰死。遼餉榨乾自耕農,小冰河製造災荒,北方農民大量破產,成為流民,流寇不絕。

建奴+山西八大家+寧錦防線遼餉+不納稅的東南士紳+破產農民+流寇……這些都是大明的死敵,他們聯手了,不說崇禎個廢物,就算洪武帝在世,也是必死無疑。


天怒人怨鬼見愁II


不能,如果沒有明末農民起義,明庭就不會在軍事上陷入拆東牆補西牆的囧境,明軍中一批善戰的老將如孫傳庭也不用在內耗中殞命,反而可以和洪承疇一起協防遼東。

明庭為剿滅起義軍也是破費巨大,而且農民起義軍屬於內線做戰,對明朝的國力損耗更甚,李自成起兵陝北,向東南拓展到河南湖北,張張獻忠南侵四川,對於明朝以漢地十八省為核心的區域造成極大破壞,在朝廷收支上,和用兵上都化做負擔!

沒有農民起義軍,朝廷會集中精力應對遼東戰局,必定江南的財稅重地依舊在明庭控制之中,國家財富只需要政策管理,依舊可以支撐遼東用兵,戰事扔會以遼東地區為主,不存在短期的改朝換代。

滿清雖然數次突破防線,進入京城周邊,但都是以劫虜為目的,沒有攻城略地推翻明朝的想法,這比當年的瓦剌首領也先圍攻北京城的行為還要低一層次,最少在戰略上沒有形成滅亡明朝的動機!

而農民起義軍,事如破竹般的攻下京城,推翻明朝,反而對關外的滿清形成了刺激性的誘導,滿清在看到農民軍的勝利後,才有了逐鹿中原的設想,然後隨著起義軍領導層的迅速腐化墮落,和明庭將官進入敵對,迫使吳三桂降清,開山海關,以先鋒死戰起義軍,滿清則藉口為崇禎復仇,漁翁得利!最後才獲取天下!


無語言樂


若沒有李自成起義把明朝內部打爛了,後金哪有機會入關?當年明憲宗三大徵徵遼東時本來把滿族打得只剩下幾十人了,基本上被滅了,若不是內部李自成起義,後金哪有機會再捲土重來?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滅亡不是因為敵手太強大,而是自己太腐敗。

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大勢,相信許多的歷史領域愛好者會作詳盡的分析和解答。莪只是個文學愛好者,在讀到的一些文學作品(歷史小說)裡時有涉及,因此看到此題(正無計今天在頭條寫什麼?)也拾人牙慧簡答上幾句。

老話一句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李自成張獻忠如火如荼時,皇帝搞集資籌軍費,結果王公大臣叫苦連天,個個沒錢,鐘鼐玉食比在家看看書的莪還冏。起義軍進城後,鋤頭鐵耙大刀火槍懸在肉嘟嘟頭頂,抄出的金銀財寶車載斗量眼花繚亂一一這樣的王朝不滅誰滅?

崇禎皇帝逃去煤山(景山)親近彎脖子老樹前,對農民軍有個哀求意味深長:老百姓都是好的,一個別殺;貪官汙吏隨你們怎樣處置。

可憐的皇帝!雞還沒叫就開始上班,競競業業,無奈大樹早已群蟻注空,輪到他坐龍椅,早就是一付迴天無力的爛攤子,換個大力神也沒用。

明朝末年除了陝西河南四川中原內亂,後金在東北扼著雞頭虎視眈眈,外敵倭寇在東南沿海肆虐,到處刀兵,烽火連天,手忙腳亂,顧此失彼,就亡了。

歷史往往會重演,幾百年又重複了一次。


高紫駿


如果沒有明末農民起義的話我認為照樣也會面臨亡國。因為在政權更迭的規律來看,明政府的內在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一個政權足夠強大,政府運轉效率比較高效那麼即使爆發農民起義也不至於被後金滅國,與其說是被滅國還不如說成是明朝政府自己把自己滅了。明後期的朝政混亂,宦官當權,民不聊生,明朝的滅亡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只有用歷史唯物辯證法不斷用新眼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正確處理好內部外部的矛盾,才能國運昌盛,久久不息!


青春鼓手


答,能取代明朝,因為明朝那些事兒都不是事,而是自然界的氣候發生變化,產出與消耗失衡,新的農作物如白薯還沒有大規模推廣應用解決矛盾到來的時期,明朝那些事兒不過就是黨爭,宦官爭,君權與相權之爭……。對於技術的解決供求關係的問題。明朝那些事兒的人不會關注,寫歷史也不覺得這個重要,我們不關心技術,只想著權術。


大馬哈魚12


明朝末年,崇禎帝朱由檢吊死煤山自縊殉國開始明朝正式宣告滅亡,可是李自成當皇帝后寶座屁股還沒坐穩,因為和吳三桂的那點破事被吳三桂帶著清軍入關,趕出了北京,隨後清朝入主中原,先後攻滅南明弘光政權、隆武政權、永曆政權等,確立了絕對的統治地位,成立的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

清朝之所以能取代明朝,那也是當時的歷史情況決定的,明末的農民起義,只不過是壓死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從公元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就可以看出端倪。

清朝的前身只不過是當年遼東的幾個女真部落,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開始了對明王朝的進攻。薩爾滸之戰當時,萬曆帝朱翊鈞派出明軍8萬多人,再加上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李朝軍各1萬多人,11萬人號稱47萬,企圖一舉攻滅後金,但是被努爾哈赤的六萬鐵騎各個擊破,取得了勝利。

從戰役的結果看,想不通的是明朝和後金在實力上說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明朝有一到一點五億人口,兵員首先不缺,而後金這一戰根本受不了這一敗,明朝的糧草後勤供應又充足,只能說明明軍的戰鬥力素質太差,士氣低落,指揮員水平不高,致使這場決定後金生死存亡的戰役失敗,直接導致了遼東的局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明軍陷入了被動局面,後金逐漸穩固了政權,隨後接連拿下了瀋陽等重鎮,擴大了自身實力。朝鮮李朝保持了中立,之後明朝退守到遼西,已不能染指遼東。

一次次的戰況失利,導致明朝的軍事開支巨大,增加了百姓的賦稅,民不聊生,流民起義不斷,朝堂之上吏治腐敗,到崇禎後期更是大廈將傾,無力迴天,因此明朝的滅亡主要還是自身的原因,即使沒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其滅亡也是早晚的事。

以上為個人觀點,希望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