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只有一個仄聲,符合格律嗎?

開心的立方


從平水韻與普通話演變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詩的格律問題,是很低級(當然也算是即抄即來的一類假答案)的做法。普通話代替平水韻作為後世詩詞正統的潮流是必然問題。

真正需要嚴格分析的,是包括平水韻為何也形成了平平仄仄的規律,而不是拿平水韻本身作為整個格律問題的祖宗來對待。格律的真正祖宗是“換氣”,即儘量避免連續使用同一聲調(或聲韻)。

上面強調聲韻,不是因為聲韻確實被用來輔助平仄、作為限制煉字的規範性。而是聲韻本身也應該作為與平仄同級別的格律關係來對待。說白了,今天的人能讀“清明時節雨紛紛”算比較通暢,絕不是因為它表面符合平水韻,就能順便滿足了一千年後的我們讀詩的習慣。真正決定我們今天舒適性的,不是這句詩的聲調,而是聲韻或疊詞“紛紛”。

其實所有的藝術只有一個必然的共同性。說是統一律也好,說是對稱的美觀性也好,說是陰陽也好,避免出現純粹的單一性,是藝術的標準,和通向更高級藝術境界的大門。

現有的格律教材,都過於的煩瑣,他們喜歡說,格律詩常見的有四種句式(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以及演變的七八上十種句式。實際上這都是扯淡和複雜化問題,是不懂者的狗屁理論。少數明白之人,會將格律的教育問題,簡化為兩種句式。原有的“仄仄平平仄仄平”歸於和“平平仄仄平平仄”為同一類,因為他們的結構一樣。而“平平仄仄仄平平”與“仄仄平平平仄仄”則歸為第二種句式,因為後兩種的結構也一樣。

但這始終還是複雜了。格律的真正格式是“AABBAABBAA。。。”。像上述所說的一樣,明白人會將格律問題簡化為兩種根本結構,這已經算是將格律簡化為“AABBAAB”和“AABBBAA”兩種基本結構了。但這仍然是過於複雜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兩種結構性的問題。這些因句子長段,是五言七言的關係和韻腳的優先性,使得句子出現部分打亂單一“AABB”簡單循環的結構。

也就是說,格律的教育,尤其是在學校裡的教育,被一句簡單的“一三五不論”,給閹割了,同時還被刻章的複雜化掩蓋了改錯的必要性。語文老師們本來只需要說,所謂格律就是AABBAA的循環結合韻腳粘連的一種簡單重複而已。絕不是那些舊紙堆裡的老鼠所說的神秘玩意兒。詩詞的重生,在一三五不論這種低級的教育下,靠其它手段再怎麼厲害,也是不可能真正散發光彩的。

接下來的才是重點,AABB並不單一代取聲調的平仄,也可以代指其它的一對對立關係的詞組,甚至是可以加入CC的用法。“清明”二字應該算作同韻的、獨立的CC,與後面的“時節”的“AA”(平平或平中)已經形成了換氣關係。這句詩本身也包括“紛紛”作為DD疊詞的換氣關係。很多人不懂我上面說的什麼,所以特別喜歡在七律裡使用疊詞。但很多疊詞的用法,是在破壞獨立的換氣關係。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懂用疊詞來完成單獨的換氣關係。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上江滾滾來”能作為最漂亮的疊詞用法,絕不是因為疊詞本身可用,而是因為這兩組疊詞後面跟隨的是方位形態、有動態的兩個字“下”與“來”。也就是說“下”與“來”甚至除了在詞性對仗之外,另外完成了一道氣勢對應的格律功能。這可以算作更高級的EE。懂得這種AABB甚至到GGFF的拌合關係的人,才真正可以寫出好句子,而不是坐在格律的牢裡。那些聲調上失律的句子如果是因為服從於更高級的XXYYZZ級別的格律用法,反而被無知的人理解為單一的失律,這就是罪過。

當然了,AABB才是起步。可惜的是AABB知道的人不多,他們捨近求遠,刪簡就繁,被所謂的若干句式耽誤,在句式裡狂歡,而不是在換氣裡享樂。實際上,平仄換算後的AABB只有一種,並且因為這種簡單性,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句式之內而不是之間和輪換上。在句子之裡,AA不是BB,BB也不是CC,他們代表的僅僅是一個甲乙關係或陰陽關係。瞭解了之後,就知道,AA即是BB,BB即是AA,世上並沒有什麼平仄,平仄本來也只是來用方便漢語拼音化不要過度重疊、讀字本身能摻合更合適情緒的工具而已。所以,要平仄之中要有情緒、並藉此選用更合適的煉字材料,而不是有去聲還是入聲。


詩魔元魂珠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只有一個仄聲,合符格律嗎?

提問的朋友可能是為了考驗一下答者的辨別能力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哪裡會只有一個仄聲呢?我們應該肯定地說:這句詩不是隻有一個仄聲,而是紮紮實實地有兩個仄聲。

因為,“時節”的“節”字在過去是屬於仄聲的。在《國語詞典》上,對“節”字的注音,除了註明“陽平”聲之外,又註明了它是“入”聲字。而“入”聲字是歸納在“仄”韻裡的。這就是說,這個“節”字,在舊時代它是“仄”聲字,不過在我們現代,它可以作為“平”聲來用了。或者說,這個“節”字,是可以作平聲用,也可以作入聲用的。

所以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不是隻有一個仄聲字,而是有兩個仄聲字的。

如果如提問者所說,只有一個仄聲字,那是不符合格律的;但是,它是有兩個仄聲字的,所以它是符合格律的。











用戶60397079085


先拋開平仄不說。這首詩,早就有人以調侃的口韻說它囉嗦,同義詞重疊。稍一想,的確如此。”清明時節”,”清明”就是時節,刪去”時節”二字,清明雨紛紛,誰也看的懂。”路上行人”欲斷魂。既然是行人,必然是走在路上,所以”路上”可刪去。”酒家何處有?”本來就是問句,”借問”的確顯得多餘。”牧童遙指杏花村”。路上問人,可能遇到牧童,也可遇到其它人,不必確指。壓縮成:清明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形象地再現了清明前後的雨中景色,描繪了一幅清明行雨圖,千百年來博得了人們的喜愛,也受到了詩詞大家很高的評價。他們在欣賞評價這首詩時,自然會想到那些”多餘”的部分。可是古人為什麼沒指出呢?現代有人指出都只能用調侃的口氣,擔心褻瀆了杜牧這位大詩人。我以為,把七言削減成五言,的確精練許多,稍識漢字者,也能看得懂。

餘言或謬,不值一駁,冀時賢賜教。


懸崖上的花


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不只一個仄聲。

一、題主為什麼會判斷錯誤?

題主判斷杜牧的這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中只有一個仄聲,才導致“這首詩是否符合格律”的疑問。那麼題主是憑什麼判斷“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只有一個仄聲呢?很顯然是通過現代漢語拼音,或者說是憑《中華通韻》。

根據現代漢語拼音,“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確實只有一個“雨”(上聲)是仄聲,其他的字不是陰平聲,就是陽平聲,總而言之都是平聲。這樣一看,這句詩的格律就變得很奇怪,成了“平平平平仄平平”,根本做不到平仄交替,又怎能符合格律呢?這是題主發出這個問題時的思考過程。

題主在這裡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就是用現代語音去衡量中古期的語音,自然是拿錯了尺子,量錯了衣服,得不出正確結論。由此暴露出題主缺乏最基本的音韻學知識,所以本人建議題主最好了解一下漢語語音的發展演變過程。

漢語語音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上古音時期、中古音時期、近古音時期和現代音時期。

上古音是先秦兩漢時期的語音,以《詩經》音系為代表;中古音是六朝到唐宋時期的語音,以隋代陸法言編著的《切韻》音系為代表;近古音是元明清時期的語音,以元代周德清編著的《中原音韻》音系為代表;現代音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現代漢語拼音就是據此制定的。

杜牧是唐代詩人,他所使用的語音系統自然是以《切韻》音系為代表的中古音。我們判斷這句“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否符合格律,自然要依據中古音,而不是現代音。

從中古音發展到現代音,一個最主要的變化是:平分陰陽,入派四聲。中古音中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而現代音中的四聲則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現代音中,入聲消失了,我們無法辨認入聲字,這是我們現代人判斷平仄時最大的一個障礙。題主之所以錯了,癥結就在此處:無法識別入聲字。

二、“清明時節雨紛紛”中有幾個仄聲?

中古音雖然以陸法言的《切韻》音系為代表,但是這本書失傳了,幸運的是它的系統保留了下來。後來人們寫詩,依據的都是平水韻。平水韻的系統與《切韻》的語音系統是一致的。直到現在,寫作格律詩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繼續使用平水韻,一派主張使用新韻。

杜牧寫的詩自然不可能依新韻,我們要用平水韻來判斷其平仄,再看是否符合格律。依照平水韻,“清明時節雨紛紛”中共有兩個仄聲字,除了“雨”之外,“節”是入聲字,也屬於仄聲。這樣,這句詩的平仄就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是符合格律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首句,依據它的平仄,我們可以推出整首詩的平仄,標記如下:

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那麼這首詩實際的平仄是否是這樣呢?我們看一下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平平平仄仄平平)

路上行人慾斷魂。(仄仄平平仄仄平)

借問酒家何處有?(仄仄仄平平仄仄)

牧童遙指杏花村。(仄平平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在二四六這些關鍵位置,平仄都是沒問題的,也沒有孤平之類的問題,所以這首詩是一首符合格律近體絕句。

三、這首詩押韻嗎?

其實這個問題也關乎“這首詩是否符合格律”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又是從哪來的呢?還是從“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上來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作為首句,可入韻,可不入韻。入韻,最後一字須是平聲;不入韻,最後一字須是仄聲。“紛”作為最後一個字,分明是個平聲字,那麼此句應是入韻的,“紛”即是韻腳。

但“紛”作為韻腳,卻與“魂”“村”兩個韻腳不屬於同一韻部。“紛”屬於十二文韻,“魂”與“村”則屬於十三元韻,分屬不同韻部。這樣符合格律嗎?答案是肯定,這符合格律。

韻腳有引韻與正韻之分。“紛”屬於引韻,“魂”與“村”才是這首詩的正韻。格律詩中有規定,正韻必須屬於同一韻部,但引韻則可以押其鄰韻。所以“紛”在這裡是符合格律詩的要求的,這首詩自然也是押韻的。

在格律詩的學習中,平仄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但切記,學習古人的作品,心中必須裝著平水韻,能識別入聲字。寫詩則不然,既可以依平水韻,也可以依新韻,沒有孰優孰劣的問題,也不必在這種爭論中浪費時間。


小鍋煮書


問題: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只有一個仄聲,符合格律嗎?


前言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於杜牧的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仄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標準的近體七絕,完全付合格律。

一、入聲字的特點

節,這個字是古韻中的入聲字。所以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不僅僅一個“雨”是仄聲,“節”也是仄聲。

古代的四聲分平、上、去、入,上、去、入都是仄聲。後來口音起了變化,入聲字被派入了其他三聲:平、上、去。

例如:七,成了1聲;節,成了2聲;法,成了3聲;闊,成了4聲。

二、其他的常用入聲字

除了“節”以外,我們常見的入聲字還有不少,例如杜甫的登高中: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用【】標註的都是今天讀作平聲的古入聲字。另外還有寫今天也是仄聲的入聲字我就不標出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秋興八首》中的第三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中標註【】的也是派入平聲的古入聲字。

三、語音與韻書不同現象,自古就有

入聲字在我們作格律詩的時候成了一個攔路虎,很多人覺得應該與時俱進了。但是這種語音的變化很早就有了,詩人們卻沒有完全推翻並與時俱進,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古韻的本來面貌。

其實在古代,歷朝歷代的口音都有變化。但是韻書卻依照隋朝的切韻系統流傳下來,比如宋朝的口音比唐朝就就有了變化,有些字已經不符合韻書了。白居易的《和令公問劉賓客歸來稱意無之作》中最後一句就是個例證:

水南秋一半,風景未蕭條。皂蓋回沙苑,藍輿上洛橋。閒嘗黃菊酒,醉唱紫芝謠。稱意那勞問,請錢不早朝。

請錢不早朝,仄平仄仄平。第一個字應該是平聲(平平仄仄平),但是白居易用了一個“請”,成了“仄平仄仄平”,犯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但是這個字在唐朝確實讀作平聲。這不是我老街說的,是宋朝人說的,出自哪一本詩話,我記不太清了。有興趣的可以留言,等我哪天看到後會回覆。,

到了清朝,舉子們按照平水韻作詩的時候,韻書和生活語音當然就更有不同了。但是清朝人依然採用平水韻作詩,科舉時也是依照古韻的標準來評判試貼詩是否落韻。

四、如何辨別入聲字

1、多讀格律詩和詞

多讀經典作品會記住很多入聲字,除了上面的杜甫的格律詩,懂格律規則的人,一看就知道哪個字一定是入聲字,這首詩背過後,其中的入聲字自然就能記住。

例如題主說的杜牧這首詩,懂格律的話,一看就知道“節”是入聲字,背過這首詩,自己染就記住了“節”是入聲字。

2、看押韻

有一些詩和詞押的是入聲韻,記住這些入聲韻的詩詞,自然也能記住很多。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三個韻腳都是入聲字:絕、滅、雪。

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3、記規律

入聲字也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這裡就不錄入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44-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結束語

學習舊體詩一定要學習格律詩,學格律詩一定要學古韻。雖然用古韻非常麻煩,但是有助於我們讀懂古詩詞、有利於領悟古詩詞的妙處。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該詩按《平水韻》是一首格律標準的孤雁格《七絕》,“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節”字是古入聲字,屬仄。因為在古聲中,上去入聲皆屬“仄”。所以該句中有兩個仄聲字~節雨。因此該句是合符格律的。只有“紛”不押韻,因此該詩可以把它看成“孤雁格”。孤雁格~首句借用鄰韻叫“孤雁出群格”;尾句借用鄰韻叫“孤雁入群格”。

按《中華新韻》當然不合律,因為只有一個雨字屬仄聲。可是《中華新韻》是近當代才流行的一種新韻。古人又怎麼知道呢?

古代的很多入聲字已被現代《漢語拼音》派入四聲中。如國、七、節等等是古入聲,現代《漢語字典》國~二聲、七~一聲、節~二聲。還有很多入聲字在這裡就不再列舉了,請在百度搜索一下《平水韻》就知道了。

下面再說一下古聲與新聲(普通話)的變化:

古聲有部分平聲、仄聲也被新聲改變,比如:勝~今為第四聲,為仄,古聲可平可仄。數字在古聲中只有一個千為平聲聲,三~可平可仄。普通話則不同,一、三、七、八、十、千皆平聲。

綜上所述,讀者品讀古詩首先應懂古聲,千萬別用普通話來評判古詩。若要真正的品讀古詩,首先應瞭解《平水韻》。你可以用普通話來創作《格律詩》,只要在標題後面註明《中華新韻》即可。若按普通話來驗證古詩之平仄,是不對的。


焱鑫晗旭


我自己覺得自己也算是一個喜歡詩詞的人,但請原諒我實在是弄不懂那些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我承認研究平仄是對古詩詞更高層次的追求,有許多人把古詩詞的平仄關係研究的很好,很透徹,甚至有人對平仄關係的研究超越了古人,看來你要是不懂平仄關係,都不好意思跟人提起詩詞二字。可我就是不明白,古人說話明明是四種音調,卻要劃分成平仄,這本身是為了什麼?為了更簡單,還是為了更復雜?

古人創作詩詞的時候,也許的確是遵循了某些嚴格的平仄要求,才使得詩詞成為中華民族偉古典文學的瑰寶而熠熠生輝,但事實上也確實有許多並不符合平仄要求的詩詞、詩句、詞句,照樣千古傳誦。反之,嚴格遵守平仄韻律要求的古詩詞也有大把大把的作品乏人問津。這樣說來講究平仄有什麼意義呢?

既然古人都已經仙逝,我們研究平仄當然不是為了糾正古人的創作水平,而是為了提高今天詩人、詞人的創作水平,可是今天的人們連說話音調都與古人不同(比如“入聲”就已經消失了),說話的語法習慣、字、詞的含義跟古漢語比較起來也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古人詩詞的平仄韻律要求不可能再適合當今的漢語結構,那還研究這玩意兒究竟在幹什麼?

讀了我的這段回答,一定有人會嘲笑我對詩詞的無知,沒關係,我就是不懂平仄,我甚至認為研究平仄是一種文學迂腐、一種文學酸敗!可是事實就是,看看今天還有沒有人能寫出來古體詩?連詩詞都不能寫出來了,還研究平仄有什麼用呢?順祝題主愉快!


永書101


樓主只所以說只有一個仄音那是樓主還不會近體詩,拿這首詩的首句格律來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

平平平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入韻格式,完全符合格律,如果作者用:清明季節雨紛紛,平平仄仄仄平平,這不更一目瞭然?《中華新韻》與《平水韻》的讀音區別還是挺大的。


用戶8910809269143


平仄的大師們,我真佩服你們不蠏的努力和追求,這與鑽牛角尖有類似的無聊和無奈!可惜我沒有時間來鑽研韻律,不然,天下可能我說了算,韻律又是什麼呢?韻律是好聽順口,有唱歌的旋律在裡面,古人的旋律與今人相同嗎?同樣道理,古代的平仄與今人的平仄相同嗎?各地區的語言不相同,平仄豈有相同之理?

詩詞要表述人類的心理活動以及自然景觀,首先要把真實的一面告訴人們,如果死搬硬套所謂的詩詞的框框套套去套住人的正常思維和筆墨,這不僅殘忍而且不可取,現在我們這些無聊無畏的詩詞磚家們,叫獸現代人死搬硬套古老的搞不清楚的各種,讓我們鑽進死衚衕,一籌莫展!

現代人有現代人的思想方法,包括對古詩詞的研究,希望找出一條新路,好路,正確的路,來引導新詩詞走向新的坦途,而不是相反,去找讓我們無法辯別也難以接受的歪理邪說,去鑽牛角尖,走進詩詞的死衚衕。


緣分等著


清明時節雨紛紛(平平平仄仄平平)。

從以上標出的平仄可見,此詩句並非只有一個仄聲字,而是有兩個。句式也是標準的律句句式(中平中仄仄平平)。格律詩的律句標準句式只有四個,所有絕句、律詩,以至排律都是由這四個基本句式組成:



題主之所以在閱讀中產生這樣的困惑,原因是今日普通話中的平仄四聲與中古音的平仄四聲,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中一個特徵就是中古音中的入聲字,已在普通話中脫落,這現象又稱為入派三聲。也就是說中古音中的入聲字,在今音中,可能已變成平聲,也可能變成了仄聲。題目中的“節”字在中古音是個多音字,均讀入聲(分入屑韻和質韻),都屬仄聲。而在普通話中也是多音字,分別讀第一聲和第二聲,都屬平聲。這便是在中古音中讀仄聲,今音變為讀平聲的一個字例。

杜牧作為唐代詩人,所依的自然是中古音(平水韻體系),此體系的四聲,是採用了隋朝沈約等人的理論,其從梵音獲得的啟示,進而歸納出平、上、去、入四聲,可見,其與普通話的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有所不同的,平仄的簡化方式則如下圖所示:

今人習寫詩詞,宜從平水韻體系入門。這可能在開始學習的階段會多一點困難,但可以減少很多如題目中的困惑。在一定階段後,如果真覺得不堪,轉用新韻也不需費多大的勁。

當然,這只是宜採用平水韻入門此觀點的其中一個理由,更多的解釋,可參閱本號免費課程中的文章。

《詩詞創作基礎課》正在連載,點擊此號圖標進入文章菜單即可閱讀,我相信對於熱愛詩詞的人,其不論在閱讀上還是創作上,都會得到一定啟示的,現在已發了八篇,還在不斷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