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樣稱"故鄉”?

學而時


故鄉,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溫暖的所在。故鄉,是兒時母親的一聲呼喚,故鄉,是轉身的那一回眸,故鄉,是夢裡心心念唸的牽絆。對故鄉的情懷,古往今來都不曾改變。那麼,古人對“故鄉”的稱謂有哪些呢?我們從古詩詞裡盤點一下。

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 《月夜憶舍弟》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 《大風歌》

家鄉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賀知章 《回鄉偶書》

鄉關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黃鶴樓》

桑梓

,必恭敬止。

----《詩經·小雅·小弁》

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柳宗元 《聞黃鸝》

故里

視喬木兮故里,訣北梁兮永辭。

----江淹 《別賦》

故園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岑參 《逢入京使》

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園人。

----杜甫 《上白帝城二首》

梓里

吾不愛錦衣,榮歸誇梓里

----劉迎 《題劉德文戲彩堂》

鄉井

白髮還鄉井,微官有子孫。

----崔桐 《酬李補闕雨中寄贈》

此外,還有枌榆、故國等稱謂。我國古代文人對故鄉的雅稱太多了,故鄉,就是心底的那一抹白月光,胸口的那一顆硃砂痣。

淡看雲起,靜觀花落,我是知天命之年的70後女子淡看雲起,請不吝賜教!


淡看雲起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故鄉,一個人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通俗些的叫法是老家;故鄉是一個人的根,不管走多遠,故鄉不可忘。歷代文人騷客更是歌吟詠歎,賦予了故鄉更多的情感色彩。流傳最廣的當屬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最打動人心的應該是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故鄉的出處

“故鄉”一次最早應該是出現在《荀子•禮論》中“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之後《史記•高祖本紀》中“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再之後《樂府詩集•木蘭詩》中“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再往後,“故鄉”一詞大量出現在詩歌中。

  • 故鄉的別稱

那麼,古人怎樣稱“故鄉”?就是說,古時“故鄉”還有什麼稱謂?我查找了一下,古時意思等同於“故鄉”的詞語有許多,可以歸結為三類:

第一類是帶“故”字的:故園、故國、故里。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清•納蘭

(這是故園)

“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國人”——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首》

“新河柳色千株暗,故國雲帆萬里歸”——唐•劉長卿《送楊於陵歸宋汴州別業》

(這是故國)

“故里淳風比結繩,歸耕況遇歲豐登”——宋•陸游《故里》

“漏盡鐘鳴有夜行,幾個故里得歸耕”——宋•宋祁《懷故里偶成》

(這是故里)

第二類是帶“家”或“鄉”字的:家鄉、家園、家山;鄉關、鄉土、鄉井、鄉邦、鄉國、鄉曲、鄉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香暖會中懷嶽寺,樵鳴林外想家園”——唐•薛能《新雪》

“世態十年看爛熟,家山萬里夢依稀”——宋•陸游《過野人家有感》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顥《黃鶴樓》

“江山隔中州,遙遙望鄉土”——元•王冕《李侯其二》

“自言久客忘鄉井,只有彌勒同為龕”——宋•蘇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君王遲京國,遊子思鄉邦”——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客人多”——宋•蘇軾《遊寒山寺》

“僕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

“已得歸鄉里,逍遙一外臣”——唐•張籍《南歸》

第三類是字面上看和“故鄉”沒關係的:

桑梓、梓里、梓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看到父母親手種下的桑梓樹,必須要恭恭敬敬地立在樹前。桑樹和梓樹是古代家宅旁常栽的樹木,所以後來借指故鄉。唐•柳宗元《聞黃鵬》“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至於“梓里”和“梓鄉”是從“桑梓”衍生出的詞,也是“故鄉”的意思:五代•翁承贊《奉使封閩王歸京洛》“此去願言歸梓里,預憑魂夢展維桑”;清•馮桂芬《復應方伯論清丈第二書》“如竟以經造冊充數,則流毒梓鄉,百世無已”。

總結語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古人稱“故鄉”的另外的稱謂,以及其來源出處。

現在社會交通發達,經濟發展卻不均衡,使得許多人背井離鄉,讓故土成為故鄉;故鄉,成了許多人回不去的地方,也成了更多人夢裡最柔軟最易觸動的地方。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故鄉,都深深地印在每一個遊子遠客的心上。


hyg陌上花開


古人對家鄉有很多種稱呼,如“桑梓”、“舊邦”、“故園”、“家山”、“鄉關”等,大致可以分為:帶有“家”的、帶有“鄉”的、帶有“故”的、帶有“裡”的以及其它等這幾類。

1.桑井

《魏書·高謙之傳》“不復顧其桑井,憚比刑書。”

2.家園

元好問《九日讀書山》“山腰抱佛剎,十里望家園。”

3.裡陌

《後漢書·孫期傳》“過期裡陌,相約不犯孫先生舍。”

4.里閈(hàn)

《後漢書·成武孝侯順傳》“順與光武同里閈,少相厚。”

5.桑梓

古代常在家的屋子旁邊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

《詩經·小雅》中“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東漢以來一直以“桑梓”借指故鄉或鄉親父老。

如: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6.鄉里

《晉書·華譚傳》“不悟鄉里乃有如此才也。”

7.鄉井

崔峒《酬李補闕雨中寄贈》“白髮還鄉井

,微官有子孫。”

8.鄉國

蘇軾《遊金山寺》“試登絕頂歸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9.故里

《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還故里間,欲歸道無因。”

10.故國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鄉客,相速故國人。”

11.家山

錢起《送李棲祠道舉報第還鄉省試》“蓮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12.舊邦

王粲《贈蔡子篤》“我友雲徂(cú),言戾舊邦。”

13.梓里

《再生緣》第九回“傷心已感年華改,彈淚偏逢梓里遙。”

14.鄉關

蘇曼殊《絳紗記》“晚景清寂,令人有鄉關之思。”

15.故園

貫休《淮上逢故人》“故園離亂後,十載始逢君。”

除以上之外,古人還稱“故鄉” 為家巷、家國、里閭、鄉閭、鄉曲、鄉黨等。


不定時讀書


古人對古鄉的稱呼是,比如,故鄉,古園,鄉里,老家,梓里,鄉關,梓鄉……等等。

家鄉和故鄉有什麼區別呢?一般來說,人們都普遍認為家鄉和故鄉意思相近,其實故鄉和家鄉是有所區別的。

“故鄉"應該是說以前,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或者祖籍。“家鄉"更著重於“家”字,以前家所在的地方,感情比“故鄉"更親近一點。

“家鄉"應該是個小範圍內區域,故鄉可以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比如說,某某的家鄉在某個省的某個縣,某某的故鄉在某個地方等等!


內江黃大姐


#泛文化寫作營#

古人怎樣稱“故鄉”?

我是阮軍發,做過教師,當過記者,痴迷文字以及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但總不揣淺薄,喜歡寫點東西樂己娛人。請條友、方家不吝賜教。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作答之前,先來談談什麼是鄉愁。

鄉愁是一種情感,或者說是一種情感狀態,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對故土的深切懷念或眷戀。而且,這種情感是人類共同而永恆的情感,不惟中國人僅有。

但傳統中國社會是農業社會,經濟形態是以“一家一戶”為基礎的小農經濟,就使得人們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之上,他們對故土生活方式的依戀已經沁入骨髓、揮之不去,無論人們走到哪裡,故土是他們永遠銘刻在心的“圖騰”。因此,中國社會從根本上說是鄉土性的,再加上人們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如《論語·里仁》裡記載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所以人們在諸如久戍邊關、宦遊不歸、貶官流放、經商漂泊、遊學求仕、探親訪友、遊歷名勝、客居在外、滯留他鄉等等情況下,都會從內心深處生出對故土深切的眷戀或思念之情,尤其是在傳統過年過節或家人生辰忌日之時尤為濃烈。然後,文人墨客通過詩詞歌賦、曲令小品等予以抒發,以釋放他們的故土情結。

前人對故鄉的別稱,林林總總,經多方蒐羅,計有近40種之多,見下表。

因篇幅限制,在此就不一一羅列,僅對部分別稱的予以推介,且因某一稱謂使用者眾多,文中也僅示一二例,以饗條友。

一、常閭 語出漢·張衡《思玄賦》:“繽聯翩兮紛暗曖,倏眩眃兮反常閭”,又《晉書·摯虞傳》:“路遂遒兮情欣欣,奄忽歸兮反常閭”。反常閭,即歸故鄉。

二、村邑 語出宋·趙希邁《偶得》:“村邑蕭條廨屋低,茆牆缺處補荊籬”,又明·高啟《董逃行》:“羌兒夾輦奉西遷,百姓驅隨棄村邑”。村邑,即故鄉。

三、墳井 語出唐·沈亞之《省試策三道·第三問》:“失其產者,吏督其不奉而賦歲以重,是以割姻愛棄墳井,亡之他郡而不顧,亡者之賦又均焉”。墳井,即故鄉。

四、枌榆 語出《南齊書·沈文季傳》:“惟桑與梓,必恭敬止,豈如明府亡國失土,不識枌榆”。唐·裴鉶《傳奇·趙合》:“知君頗有義心,儻能為歸骨於奉天城南小李村,即某家枌榆耳”。枌榆,即故鄉。

五、故國 語出唐·柳宗元《哭連州凌員外司馬》:“高堂傾故國,葬祭限囚羈”,又宋·周邦彥《漁家傲》:“東風急處花成積,醉踏陽春懷故國”。故國,即故鄉。

六、故里 語出南朝··江淹《別賦》:“視喬木兮故里,決北梁兮永辭”。故里,即故鄉。

七、故閭 語出明·阮自華《行路難》:“黃鵠摩天極高飛,千年一還思故閭”。故閭,即故鄉。

八、故園 語出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又元·倪瓚《桂花》:“忽起故園想,泠然歸夢長”。故園,即故鄉。

九、家山 語出唐·李賀《崇義裡滯雨》:“家山遠千里,雲腳天東頭”,清·龔自珍《己亥雜詩》:“踏遍中華窺兩戒,無雙畢竟是家山”。家山,即故鄉。

十、井閭 語出宋·梅堯臣《上馬和公議》:“井閭已是經時隔,親舊全如遠別來”,又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嘗登所謂北渚之址,則群峰屹然,列於祠上,城郭井閭,皆在其下”。井閭,即故鄉。

十一、井邑 語出唐·張說《唐故贈齊州司馬陸公神道碑》:“路艱寇阻,兵危勢急,公獨顛沛致喪,歸其井邑”。井邑,即故鄉。

十二、舊國 語出唐·李白《梁園吟》:“洪波浩蕩迷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舊國,即故鄉。

十三、舊丘 語出《後漢書·蔡邕傳論》:“但願北首舊丘,歸骸先壟,又可得乎?”,又明·程誥《雜詩》:“微誠既已達,浩歌還舊丘”。舊丘,即故鄉。

十四、桑域 語出宋·朱彧《萍洲可談》:“高句驪,古箕子之國,雖夷人,能文。先公守潤,得其使先狀雲:‘遠離桑域,近次蔗封。’蓋取食蔗漸入佳境之義”。桑域,即故鄉。

十五、桑梓 語出《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又宋·朱熹《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桑梓,即故鄉。

十六、鄉關 語出《陳書·徐陵傳》:“蕭軒靡御,王舫誰持?瞻望鄉關,何心天地?”又清·丘逢甲《馬犖飛孝廉齋中小集答竹坪》:“蠔墩墩畔話鄉關,滿眼滄桑客退閒”。鄉關,即故鄉。

十七、鄉曲 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賣僕妾售乎閭巷者,良僕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鄉曲,即故鄉。

十八、中園 語出唐·韓愈《送進士劉思服東歸》:“勉來取金紫,勿久休中園”,又宋·曾鞏《瞿秘校新授官還南豐》:“佩印自茲始,過家當少留,中園何時到,薇蕨亦已柔”。中園,即故鄉。

故鄉,是人生記憶的發源地,是離別情感的寄託所,更是“遊子”無法逾越的心靈籬笆牆。不說前人因為交通不便、通信困難而思念故鄉,就是今人在高鐵飛機極為便利、電話微信極為順暢的情況下,離家日久,也會對故鄉產生深切的眷戀。宋·歐陽修在《送惠勤歸餘杭》的詩句“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就是很好的概括和總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思念和眷戀故鄉的豐富意涵不惟體現在對故鄉的不同稱謂上,也體現在對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故鄉的情的豐富意象上,使得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來,仍煥發出勃勃生機,在世界文化之林熠熠生輝!

前人在思念或眷戀故鄉上表情達意的主要意象有如下幾種:

一、月 月亮因其盈虧變化,表徵時光流轉和悲歡離合,往往讓獨處異鄉之人感慨系之,尤其是在一輪明月當空之時,更引發人們的思鄉之情,如詩仙李白就曾無限惆悵地吟哦“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張九齡也因觀賞異鄉之月而勾想起故鄉之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二、.鴻雁 從生物學上講,鴻雁是候鳥,因覓食緣故,冬天必須南遷,而大雁也能依據其習性按時南飛。但是,有時羈旅在外的離人卻不能做到,多麼希望鴻雁代為傳送家書,所以鴻雁就成了文學上的思鄉意象。“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說的就是有一天夜裡,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聽到歸雁的鳴叫聲而思緒(思鄉之情)如麻,轉輾反側,久久不能入睡。

三、杜鵑 據傳周朝末年蜀國君主名叫杜宇,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魄化為鳥,在暮春之季哀聲啼鳴“不如歸去”,聲音哀婉悽切,令人聽後潸然淚下,所以把那隻鳥稱之為杜鵑。這個故事就是“望帝啼鵑”,杜鵑因之成為思鄉的意象。

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均被貶黔南,山長水闊,路途艱險,夜深人靜,杜宇聲聲,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填詞一首《醉蓬萊》:對朝雲靉靆,暮雨霏微,亂峰相倚。巫峽高唐,鎖楚宮朱翠。畫戟移春,靚妝迎馬,向一川都會。萬里投荒,一身弔影,成何歡意!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重煙水。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頰紅深,麝臍香滿,醉舞裀歌袂。杜宇聲聲,催人到曉,不如歸是。詞中即以杜宇(杜鵑)為意象寄託鄉愁。


阮軍發


故鄉:古謂故里,故土,故園,鄉關,鄉里,關裡,桑梓,梓里,枌榆等,

這裡面除了故鄉和桑梓可以人互語外,其它均為書本文字之筆用名。其中尚分雅語與俗(土)語兩類。如桑梓,故鄉,故園,枌榆為雅稱,其餘皆為俗稱。

桑梓與枌榆為民用有益之樹,全身淨為寶極宜人類,且它們人們認為均呈吉象,且桑梓樹又為壽木之象,暗含老家所在。所以人們把它們比喻成長壽的象徵。把故鄉比做桑梓與枌榆是指祖上曾居住過的地方,有尊敬與思念之意。

故土,故園,故里,則指範圍極小的莊裡而已。

而關裡,鄉關,故鄉等其範圍含概社,鄉,縣,省與國的家鄉稱謂,面積廣大之意。


福自福地來wjf


在中國古代,桑、梓是與人們的生活關係極為密切的兩種樹。

桑樹的葉可以用來養蠶,果可以食用和釀酒,樹幹及枝和條可以用來製造器具,皮可以用來造紙,的葉、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藥。而梓樹的房嫩葉可食,皮是一種中藥(名為梓白皮),所木材輕軟耐朽,是製作傢俱、樂器、棺材的美材。此外,梓樹是一種速生樹種,在古成代還常被作為薪炭用材。


正是因為桑樹代和梓樹與人們衣、食、注用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代的人們經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植桑栽梓,而且人們對父母先輩所栽植的桑樹和梓樹也往往心懷敬意。


除此之外,在我國古代,家族的墓地大多依傍桑林而建,而且墓前也經常栽種梓樹。這一點從漢末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一文中的“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松柏桑梓,猶宜肅恭”中可以得到印證。


綜上所述,久而久之,桑樹和梓樹就成了故鄉的象徵,“桑梓”也就成了故鄉的代稱。


信陽毛尖vlog


1、桑梓: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

釋義:家鄉的飛禽為了什麼事情也來到我所在的地方,引得我不思念起家鄉的景象(桑梓一般指代的就是家鄉)

2、故園 杜甫《上白帝城二首》詩:“取醉他鄉客,相逢故園人。”

釋義:,在他鄉喝醉了酒,卻遇到了故鄉的人。

3、家鄉 賀知章《回鄉偶書》詩:“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釋義: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後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

4、鄉國 蘇軾《遊金山寺》詩:“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釋義:嘗試登上絕高山頂遙望萬里外家園,無論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5、鄉關 崔顥《黃鶴樓》詩:“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釋義: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觀察天下


古人對故鄉的稱呼有:桑梓(古人喜歡在屋旁種桑樹或者梓樹。)

梓里(出自題劉德文戲彩堂)、故國(出自自杜甫的嘴上白帝城城二首)、鄉井、鄉關、鄉國、鄉邦、鄉曲








未央末裔


桑梓指家鄉、故鄉。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讚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