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之下,忽必烈為何還能當大汗?

史文廣


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反對忽必烈,是從蒙哥派忽必烈前往南方經略的時候,就開始了。

蒙哥上臺以後,就把攻滅南宋作為他的首要目標。他先是派忽必烈前去滅掉大理,接著再把忽必烈召回來,讓他到原先金國的地盤(蒙古人稱之為“漠南”)去經營,為今後攻打南宋做準備。

忽必烈到了漠南以後,開始大肆招募原先金國地盤上的那些漢人知識分子。包括姚樞、郝經、廉希憲等很多人。在這些漢人知識分子的幫助下,忽必烈的思想很快出現了漢化的傾向。比如住進了漢人的房子,建造了漢人的王城,按照漢人的那一套制度來進行地方管理。按照漢人的辦法設置行政體制,開辦學堂、收稅等等。

(忽必烈劇照)

忽必烈的這種做法,立刻就遭到了蒙古草原上那些王爺們的極大不滿。他們反對的地方主要有三點:一是忽必烈變更祖宗之法,不按照草原上的規矩,而按照漢人的規矩來做事情。這是數典忘祖,大逆不道。二是忽必烈按照漢人的辦法來收稅,但是他收的稅並沒有上交到中央國庫,大部分被他截留了。三是忽必烈在南方搞獨立王國。包括姚樞、郝經這樣一些大臣,他們都只認得忽必烈,認不得蒙哥大汗。所以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都不斷在蒙哥面前說,讓蒙哥必須處分忽必烈。

蒙哥起初並沒有當回事,但是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說得多了,他也就動心了。開始對忽必烈手下的那些大臣們進行“鉤考”。所謂“鉤考”,主要也就是查他們的賬,看看他們的稅收究竟交到哪裡去了。

這一次“鉤考”,把蒙哥手下的那些人折磨得夠嗆。不過最後蒙哥心慈手軟,停止了這次行動。又把忽必烈的兵權給解除了,讓他回家去當一個“富家翁”。

然而這種解除,沒過多久,又被忽必烈恢復了。因為當時遇到了蒙哥率軍攻打南宋。蒙哥的這次軍事行動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由塔察兒率軍,從中原地區向南方進攻;一部分由蒙哥率軍從四川向東進攻;還有一部分是由兀良合臺率軍,從大理由南往北進攻。 蒙哥和兀良合臺的進攻,還馬馬虎虎,但是塔察兒的進攻就打得非常糟糕。因此蒙哥不得不把在家賦閒的忽必烈叫出來,讓他率軍打仗。

在這次軍事行動中,蒙哥讓他的小兄弟阿里不哥在漠北鎮守大本營。

很快,蒙哥就在四川釣魚城被打死了(也有一種說法是病死了)。

(蒙哥劇照)

蒙哥死後,就遇到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的問題。當時阿里不哥幾乎得到了整個草原王爺們的支持,而忽必烈則幾乎沒有得到什麼支持。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忽必烈獲得了汗位,而阿里不哥卻失敗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忽必烈先下手為強。

蒙哥去世以後,阿里不哥就多次帶信來給忽必烈,讓忽必烈趕緊回漠北去,商量開忽裡臺會,推薦新大汗的事情。

阿里不哥的想法很明確,就是讓忽必烈回到北方後,把他控制起來,然後想怎麼處置就怎麼處置。

忽必烈當然不會受他擺佈,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召集一部分人開忽裡臺,推薦他為大汗。這樣,他一下就把大旗舉起來了。古代通訊不發達,普通老百姓也並不瞭解真相。他們看見忽必烈當了大汗,就以為他真的是大汗了。

忽必烈當了大汗以後,阿里不哥再召開忽裡臺,讓大家推他為大汗。

雖然他獲得了蒙古草原上王爺們的集體支持,但已經遲了一步,在輿論上,他沒有佔到主動權。

(阿里不哥劇照)

二、忽必烈掌控著兵權。

忽必烈的軍隊,就是他帶領從北向南進攻南宋的那一部分軍隊,這一部分軍隊在他的訓練下,驍勇善戰,在南宋戰場上得到極好的鍛鍊。同時,忽必烈本身經營南方多年,自身還是有很大的軍事實力的。

阿里不哥的軍隊相對來說要少很多,當時留在國內的軍隊本來就非常少。蒙哥在四川戰場上被打死以後,逃到蒙古漠北的軍隊其實只剩下兩萬人,而且還是一部分疲弱之兵。

所以在戰鬥力量上,忽必烈是遠遠高於阿里不哥的。

三、忽必烈獲得旭烈兀支持。

當時蒙古的軍隊分成了四部分:一部分是蒙哥率領的主力軍,一部分是忽必烈率領的從北向南的左翼軍,一部分是兀良合臺率領的由南向北的右翼軍。還有一部分由旭烈兀率領,進攻西亞。

蒙哥的軍隊最後只有兩萬人回到漠北歸阿里不哥指揮。兀良合臺的軍隊,最後融入到忽必烈手中。剩下的就是旭烈兀的軍隊,旭烈兀的軍隊,也左右著整個戰場的走勢。

然而,在旭烈兀的問題上,忽必烈再一次先下手為強。他派人和旭烈兀聯繫,對旭烈兀說,如果你支持我,那麼我將允許你獨立。也就是說,你可以在西亞建立起自己的獨立王國。

這一點對旭烈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因為旭烈兀如果支持阿里不哥的話,那麼他最多也就是一個王爺。但他如果選擇支持忽必烈,那麼他就會成為獨霸一方的可汗。

更何況阿里不哥還沒有找人聯繫過他,所以他就支持了忽必烈。

忽必烈的勢力是絕對佔優的,同時他又想用武力解決問題。因此,就算阿里不哥獲得整個草原王爺們的支持,他依然不是忽必烈的對手。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集體反對之下,忽必烈為何還能當大汗?確實如此,當時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主要都是支持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的。但為什麼忽必烈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擊敗阿里不哥呢?這其實就跟當時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具體的實力對比有很大關係了。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當時忽必烈是憑什麼嬴的。


競爭始自20年前

許多朋友都知道,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是託雷的兒子,在蒙古滅金之後,今天的河北地區成為了託雷家族的土地。而作為託雷的嫡子,忽必烈也得到了一塊1萬戶的封地。而跟他其它的兄弟不同的是,當時年齡並不大的忽必烈很快親自來到了自己位於漢地的封地,開始親自管理這塊區域。

慶壽寺地宮出土的海雲和尚塑像,他和劉侃對忽必烈後來將元朝定位為中原王朝發揮了巨大作用

因為忽必烈從小由信仰藏傳佛教的保姆帶大,所以他與佛教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密,所以他也很快與大都慶壽寺的住持海雲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係。公元1242年,他曾把海雲請到和林問道,而海雲則很快給他推薦了一個名叫劉侃(劉秉忠)的人做謀士。

這個劉侃本來在金朝做官。蒙古滅金之後,他感到懷才不遇,所以出家當了和尚,後來成了海雲的徒弟。而他成為忽必烈的謀臣之後,開始幫助忽必烈廣招天下賢士,將當時漢地的一些大儒全都招到忽必烈門下。為忽必烈建立起了一個高規格的謀士團,為忽必烈後來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

蒙哥使蒙古帝國權力核心轉到了託雷家族

而在公元1251年,蒙哥成為了蒙古大汗,汗位從窩闊臺家族轉到託雷家族。之後他讓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事務。而忽必烈馬上就建立了一個被稱為金蓮川幕府的機構,進一步擴大了招募漢族幕僚和儒士的規模。後來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張易、姚樞和郝經等人也都得到了重用。當時的著名儒士元好問等人後來還給忽必烈上了“儒教大宗師”的稱號。


所以從這時起,接受中原文化,以中原的方式統治中原,而不是站在蒙古本位,對於中原進行壓制利用基本上就成了忽必烈的既定方針。在此之後,隨著蒙古不斷南下攻擊宋朝和大理,忽必烈又將大量蒙金戰爭時期遺留下來的漢軍世侯予以收編,從而在文武兩個層面,在漢地建立起了自己龐大的實力。

蒙哥死後雙方的準備

而阿里不哥所採取的策略則相對比較單純,就是緊跟大哥蒙哥。所以在蒙哥南下親自督戰,希望加速滅宋步伐之時,就讓阿里不哥留守蒙古本部,總理留守軍隊和蒙古本部事務。

而蒙哥在南征期間突然死了。在他死前,並沒有指定繼承人。但當時他的幾個兒子年齡都還很小,所以繼承人只能從他的幾個嫡弟中選。而他的三個同母弟弟中,旭烈兀已經西征到西亞,想往回趕都來不及。所以忽必烈當時確實已經成了熱門人選。

忽必烈身穿龍袍畫像

但問題是忽必烈當時也和南宋軍隊在湖北鄂州激戰正酣,說實話也是抽不出身趕回和林去搶大汗寶座的。而且蒙哥死後,蒙哥的皇后忽都臺以及他的三個兒子玉龍答失、阿速歹和昔裡吉也都支持阿里不哥,希望他儘快即位。同時,因為忽必烈建立金蓮川幕府,高度倚重漢人謀士和漢軍世侯,所以在蒙古本部的許多保守派王公也對他比較反感,因此也都站到了阿里不哥的一邊。

所以阿里不哥馬上利用自己在蒙哥死後的監國身份,採取了一系列舉措。雖然阿里不哥因為接收了許多蒙哥的軍隊,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了忽必烈,但他仍然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很快派出兩個部將分別在漠北和漠南地區擴充軍隊,而且其兵鋒直指忽必烈的根據地燕京和陝西一帶,希望搶在忽必烈北還之前就將忽必烈的老巢給控制住。

阿里不哥畫像

而此時忽必烈的妻子察必從開平城給他寫信,通報了阿里不哥的舉動,忽必烈震驚之餘馬上召集各王公、將領和謀士開會,商討對策。這時謀士張易、郝經和漢化畏兀兒謀士廉希憲都提出讓忽必烈立即與南宋議和,然後以輕騎北返燕京,殺阿里不哥一個措手不及。

這兩人的力鑑使忽必烈認識到了北返爭奪汗位的緊迫性,因此立即決定與南宋議和。而也正好在此前後,南宋宰相賈似道也派人來議和,所以忽必烈順勢答應了賈似道的所有條件,之後以凱旋班師為名,騎輕騎以最快速度回到了燕京。

汗位爭奪戰的勝負手

而忽必烈剛走到汴梁(今河南開封)時,就發現阿里不哥已經在派人從當地的蒙古和漢軍中抽調兵士,等到了燕京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所以忽必烈馬上質問阿里不哥派到燕京徵調兵士的脫裡赤為什麼要這樣做,脫裡赤則回答說是蒙哥死前的遺訓。但忽必烈哪會信他的鬼話,立即將他徵集來的兵士全部遣散。


此後雙方就開始在蒙古本部、各個汗國和漢地爭取支持。阿里不哥曾以監國的身份,要求忽必烈回到和林參加選舉新大汗的忽裡勒臺大會,但忽必烈對此置之不理。反而通知諸王公,要在自己的根據地開平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推舉自己稱皇帝。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率先開會稱帝,此次大會得到了忽必烈的幾位庶弟、窩闊臺和察合臺幾個兒子,以及成吉思汗鐵木真幾個弟弟的後裔的支持。當然,此外還有眾多的漢臣和漢軍世侯。但相對來說,支持忽必烈的人在蒙古帝國地位較低。

忽必烈發佈的漢文登基詔書文字

而阿里不哥聽說忽必烈搶先開會選自己為皇帝之後,氣急敗壞,急忙在4月在和林附近也召開了自己主導的忽裡勒臺大會。而這次大會得到了蒙哥妻兒、蒙古本部王公、窩闊臺和察合臺兩個家族以及少量漢族地主的支持。不久之後,當時在各汗國中實力最強的金帳汗別兒哥也表態支持阿里不哥,而旭烈兀雖然還沒有公開表態,但他留守在蒙古本部的兒子主木忽兒則站在了阿里不哥的一邊,所以當時阿里不哥可以說在軍事實力和人和方面都佔據了明顯優勢。

所以在此之後,阿里不哥迅速派出兩路大軍,一路由旭烈兀的兒子主木忽兒率領,直撲忽必烈的大本營開平和燕京兩地。當時忽必烈親自領兵,對進攻燕京的阿里不哥軍隊迎頭痛擊,迅速逆轉戰局,而且還很快反攻佔領了和林。忽必烈還許諾讓旭烈兀自己統治他在第三次西征中剛剛打下的西亞地區,因此使旭烈兀家族開始公開支持忽必烈。

而阿里不哥的另一路軍隊則向甘肅、陝西和四川進軍,同時他還派人前往當地爭取當地尚未明確表態支持誰的蒙漢將領的支持。阿里不哥如此看重甘陝川地區是因為這些地區其實是他最大的軟肋所在。在蒙古滅金之後,各種糧草等資源早已嚴重依賴漠南的漢地供應,而漢地的主要供應渠道之一就是川陝甘地區,所以可以說只有在奪取了甘陝川地區之後,阿里不哥才有可能在戰爭中獲勝。


但阿里不哥派往川陝甘地區爭取當地將領支持的劉太平和霍魯懷等人則被忽必烈派去的廉希憲捕殺。之後這些軍隊在汪淮良、八春等人的率領下,與忽必烈派來的援軍會師,擊敗了由阿蘭答兒率領的阿里不哥軍隊,甘陝川地區被忽必烈完全控制,之後就對蒙古本部進行了物資禁運。

阿里不哥擊敗阿魯忽戰役圖

而此時已露出敗局的阿里不哥曾一度詐降,換取忽必烈退兵,但不久之後,他就偷襲和林,重新將其佔領。但此後,忽必烈對阿里不哥佔領下的蒙古本部所進行的經濟制裁開始發揮作用,和林的軍隊糧晌匱乏,還出現饑荒,阿里不哥漸漸不支。而此時,他派到察合臺汗國奪取汗位的阿魯忽也反水了,拒絕為他再提供補給。陷入絕境的阿里不哥決定拼死一搏,暫時拋開與忽必烈之間的主戰場,西進佔領察合臺汗國,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但他的主力一走,忽必烈的軍隊馬上重新佔領了和林。阿里不哥雖然擊敗了阿魯忽,將其位於今天新疆伊犁附近的大本營阿力麻裡據為己有,但忽必烈的物資禁運很快又在阿力麻裡造成嚴重饑荒,阿里不哥軍心渙散,走投無路只能向忽必烈投降。所以雖然忽必烈在蒙古地區得到的支持相對較少,但因為他早已通過一系列舉措穩固了在漢地的統治,在經濟上有絕對優勢,握有物資禁運這一強力武器,所以很快就扭轉了戰局,最終也藉此取得了勝利。


桃花石雜談


蒙古的王爺們為何不支持忽必烈稱汗

公元1259年蒙哥去世,這個時候忽必烈還在奉命和南宋作戰,大蒙古國中,有能力有實力繼承大汗之位的一個是阿里不哥,另外一位就是忽必烈。但是忽必烈自從奉命到漠南整合部隊,準備進攻南宋時,就開始大量的招募漢人俘虜,他重用這些漢人,用漢人的制度來管理漠南,這種行為招致了很多蒙古貴族的反感。

忽必烈

當時蒙哥其實也不贊同忽必烈的做法,這些蒙古的貴族們也指責忽必烈,說他不守祖宗法度,反而重用漢人,使用漢人的法制管理漠南,這引起了蒙哥的猜疑。

文化對人的影響真的是潛移默化,忽必烈是一個征服者,但是到了漠南後,吸納了大量的漢族幕僚,如許衡,張文謙等人,在這些漢人幕僚的引導下,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洗禮,對儒學非常的推崇,他聽取了手下建議,在漠南行漢法,稿稅收,所以忽必烈勢力的發展十分迅速,讓蒙哥都開始忌憚他了。蒙哥

蒙哥暫時解除了忽必烈的兵權,自己去打南宋,從結果來看蒙哥的軍事指揮水平遠不如忽必烈,大軍在四川合城受阻後,蒙哥再次啟用了忽必烈,結果沒過多久蒙哥就死了,據說是和南宋交戰時受傷死了的。蒙哥一死,阿里不哥就開始對汗位虎視眈眈,多次派遣使者找忽必烈讓他北上。

蒙哥死後,大蒙古國內戰開始,忽必烈為何能繼承汗位?

阿里不哥此舉,表面上看是想讓忽必烈會去商議誰來繼承汗位,實際上是想等忽必烈一回去,立刻控制住忽必烈,然後自己繼位。結果這個消息被忽必烈的妻子察必知道了,她立刻派遣使者警告忽必烈,忽必烈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之後,率大軍撤回了燕京,搶先一步召開庫力臺大會,登基稱汗。

忽必烈北歸

阿里不哥並不甘心,只能迅速召集留在漠北的蒙古貴族舉行大會稱汗,他得到了很多蒙古王爺們的支持。但是我們別看他支持度很高,畢竟是忽必烈先稱汗的,阿里不哥在其之後才召開了大會稱汗,就輿論上來說,阿里不哥更像是一個篡權者,在時機的把握上阿里不哥已經輸了一步。

在蒙哥死後,大蒙古國內部的汗國中,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是站在阿里不哥一邊,伊利汗國站在忽必烈一邊,忽必烈並不佔優勢。但是這影響也不大,除了欽察汗國實際上支持了阿里不哥,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更多時候只是表達了態度。

元朝和四大汗國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內鬥是需要軍事實力做支撐的,蒙哥沒死之前,蒙哥掌握著大蒙古國的主力部隊,其次就是忽必烈手上的軍隊多。蒙哥死後,蒙哥的部隊大多被忽必烈收編了,也有一小部分逃回了漠北,而負責征服西亞的旭烈兀,也是伊利汗國的建立者,他是支持忽必烈的,阿里不哥手上根本就沒有多少兵力,完全無法和忽必烈對抗。

忽必烈雖然推行漢法,但是手下的軍隊還在保留著蒙古的習俗,在進攻南宋,討伐大理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加上忽必烈有南宋的歲幣,漠南的稅收,糧草供應充足,身邊有大批漢人謀士,兩次擊潰了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兵敗後,被忽必烈囚禁,幾年後就病逝了

阿里不哥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1259年,全蒙古大汗蒙古在四川釣魚城前線死亡,新的大汗需要召開忽裡臺大會推舉。蒙哥的是3個弟弟一接到消息,個個眼放精光,虎視眈眈著汗位。

阿里不哥作為幼弟,被蒙哥留守蒙古本部,有著“幼子守灶”的意味(繼承家業),佔有天然的優勢。忽必烈南征途中,沒有急於返回草原,而是繼續征戰鞏固自身威望,然後才急急忙忙返回草原。旭烈兀正在西亞打仗,自己帶著軍隊主力急忙回撤,暗藏著爭奪帝位的野心。

旭烈兀最終沒有參與進來,因為當他來到大不里士城的時候,使者帶來忽必烈即位的消息。旭烈兀放棄爭奪帝位,轉而留在西亞,構建自己的勢力範圍。當然,這裡提一下很多人的觀點,旭烈兀回軍是為幫助忽必烈,你怎麼看呢?

1260年3月,忽必烈先發制人,在開平稱汗。他的庫裡臺大會,大多數的蒙古貴族沒有出席,從而合法性遭到蒙古人的異議。

但阿里不哥不同,稱汗速度沒有忽必烈快,但是在本部的哈拉和林召開庫裡臺大會,並且他全權操辦前任大汗蒙哥的葬禮。當時的蒙古貴族眼裡,忽必烈在外地稱漢,又沒有參加蒙哥的葬禮,簡直就是1名叛亂者。

道理歸道理,蒙古草原最終講究的實力,看誰的拳頭硬。忽必烈南征帶著蒙古強大的軍隊,又佔據著富庶的中原漢地,經過4年的作戰打敗阿里不哥,後者選擇投降。

蒙古帝國自崛起以來,從來沒發生過汗位爭奪戰,忽必烈、阿里不哥的自相殘殺讓蒙古人傷透心。

然而,阿里不哥的可汗正統,依然被大多數草原人所接受。死忠弟弟旭烈兀,也只能對忽必烈表示政治上的支持,而無法抹去阿里不哥“在位”的痕跡。旭烈兀的伊兒汗國史書《史集》,在寫了《忽必烈紀》之後,按照同等標準為阿里不哥寫紀。

因此,關於蒙古大汗的排名,很多國家是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阿里不哥、忽必烈,當然中國是這樣的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忽必烈。


子屠龍


一、蒙古大汗突然逝世

蒙古大汗蒙哥在四川進攻釣魚城時去世,沒有定下誰繼承龐大的蒙古帝國。按照蒙古傳統,有望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的均為蒙哥的幾個兄弟, 包括二弟忽必烈、三弟旭烈兀、幼弟阿里不哥。在此之前,成吉思汗之後,從來沒有因為汗位引起過爭鬥,而這次爭鬥也直接導致蒙古帝國分裂。

二、幼子守灶的阿里不哥

最有希望的是幼弟阿里不哥,按照蒙古傳統由幼子守灶,統領著蒙古高原本部,蒙哥逝世後立即下令召回徵南部隊,為大汗舉行葬禮。

三、雄才大略的忽必烈

忽必烈在南征,本部在和林,已經控制了北方漢地,手下多個漢族萬戶和漢族幕僚,是相對漢化的蒙古貴族,控制著最為富庶的區域,當時蒙古高原漢庭幾十萬人的用度主要靠漢地供給。

四、先發制人,早即汗位

按照蒙古傳統,要召開各王公貴族參加的忽裡臺大會推舉大汗。而忽必烈北返途中接受漢族幕僚的建議,先發制人,在東道諸王(成吉思汗叔叔的後裔,佔據蒙古高原東部區域)的支持下,召開部分王公參加的忽裡臺大會,推舉忽必烈為大汗。

五、西征的旭烈兀

而旭烈兀正在西征,已經攻陷巴格達,聽到消息後立即率主力返回,導致西征的蒙古軍隊被埃及馬穆魯克軍隊擊敗。還未返回蒙古本土,旭烈兀聽說忽必烈即位大汗,表示支持忽必烈,但並未繼續東返,就地建國伊兒汗國。

六、傳統與漢化之爭

阿里不哥則召開本部和金張汗國等王公參加的忽裡臺大會,不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推舉阿里不哥為大汗。

於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間的爭鬥爆發,這是傳統與漢化之間的鬥爭,跟隨蒙哥南征的蒙古部隊忠實的支持阿里不哥,與漢化的忽必烈交戰。而忽必烈則對蒙古高原實施經濟封鎖,經過四年交戰,阿里不哥敗北投降,囚禁兩年後死亡。但其他蒙古人建立的國家仍然繼續反對忽必烈,蒙古帝國分裂已成事實,忽必烈的元朝從來沒有成為蒙古的共主,恢復蒙哥及成吉思汗的權威。

七、阿里不哥後裔的復仇

100年後,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在大明的攻擊下逃往和林,但是在圖拉河被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爾襲擊,抓住了北元最後一任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和他的兒子。於是,阿里不哥的後裔,將忽必烈的後裔用繩子勒死了,他的兒子天保奴也被殺死。阿里不哥的後裔終於復仇,但蒙古帝國早已分崩離析,恢復成碎片化的原始狀態。


鄭說豫見


蒙古草原的王爺們集體反對忽必烈當大汗,其實是有其內部原因的。


首先,忽必烈本人相對於其他蒙古人是比較提倡漢化的,而阿里不哥剛好和忽必烈相反,極力反對,當時的蒙古貴族為大都跟阿里不哥一樣,比較反對漢化。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之爭本身就涉及了一個漢化的問題,所以許多蒙古人比較反對忽必烈當大汗。

而蒙哥雖然不像其他蒙古人那麼看不起漢文化,但對忽必烈過於推崇漢文化也有些反感,所以蒙哥本人也說過要讓阿里不哥當下一任大汗。



據此兩點,阿里不哥就得到了許多蒙古王爺的支持。而實際上,忽必烈在草原上的聲勢好名聲要大於阿里不哥,其本人的統籌能力也是要強與阿里不哥。雖然阿里不哥佔有正統的位置,但相對來說忽必烈對阿里不哥是佔有很大優勢的。

首先,蒙哥南征南宋之時,帶走了蒙古大多數主力,忽必烈也隨軍南征,蒙哥死在半路上,忽必烈很快就近水樓臺掌控了南征大軍的權利,清除了南征大軍之中親近阿里不哥的勢力。而阿里不哥雖然佔有了蒙古都城哈拉和林,但在前期所擁有的部隊並沒有忽必烈的強大。



然後,忽必烈很清楚自身的優勢,很快調集軍隊北上,先行佔領了關中地區,並以關中為線,背靠中原地區與北邊的哈拉和林對峙。關中一失,忽必烈就立刻封鎖了中原對草原的給養,而自己坐擁整個中原龐大雄厚的物資。

中原,便是忽必烈能勝過阿里不哥的最大牌面。哈拉和林在忽必烈的封鎖下很快便出現了饑荒,無可奈何之下,阿里不哥只能向西邊的察合臺汗國徵用糧草物資,本來察合臺汗國還是比較支持阿里不哥的,但也頂不住阿里不哥不斷地徵用,最終逼的察合臺汗國背叛阿里不哥。

背叛之下阿里不哥放棄哈拉和林西征察合臺,忽必烈佔領首都哈拉和林。

之後雖然阿里不哥擊敗察合臺,但其放棄哈拉和林開始便已經相當於放棄了汗位的爭奪,也意味著這場內戰的失敗。而之後隨著忽必烈的進一步封鎖,窮途末路地阿里不哥最終將大汗印經由蒙哥之子玉龍答失交於忽必烈,不久後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


生活小點點


蒙古大汗蒙哥突然去世。在死之前,他並沒有指定下任繼承人。按理說,蒙哥的幾位兄弟都有資格競爭大汗之位。

而從呼聲來看,最有希望繼承大汗之位的人是小弟阿不裡哥。可實際上,最後成功的卻是二哥忽必烈。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忽必烈在知道蒙哥去世的消息後,他沒有絲毫猶豫,而是直接召開了忽裡臺大會,宣佈繼位,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對付阿不裡哥。

他攻打阿不裡哥的行動,從原來的互相爭奪皇位,變成了討伐賊人。雖然阿不裡哥聲稱忽必烈的汗位不正統,但人們畢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忽必烈在這方面佔到了很大的優勢。

其次,忽必烈得到了三弟旭烈兀的幫助。阿不裡哥雖然有先天優勢,但是他面對哥哥們的聯手,還是有些招架不住。

從局勢上來看,蒙哥似乎是優勢的一方,因為四大汗國當中,有三個都站在他的背後。

可實際上,在蒙哥統治的時期,幾個汗國就已經是各自為政了。他們雖然嘴上喊著支持,但是能給到阿不裡哥的幫助是非常少的。

接著,雖然蒙古沒有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忽必烈的身份沒有給他帶來太大的加成,但他個人的能力非常強悍,這是他最大的優勢。很多人都是看重了他的能力,這才堅定站在他的背後。

如果說他能坐上可汗的位置還有運氣成分,那麼他能守住這個位置,就足以說明他的能力無比卓越。那些懷有歹心的人,全部都被他剷除了。

蒙古人是非常彪悍的,阿不裡哥和忽必烈最後肯定還是通過武力決勝負。

從士兵數量上來說,阿不裡哥佔上風。可是從士兵質量上來說,忽必烈這邊是碾壓對手。

阿不裡哥這邊的人只是憑藉著本能作戰,而忽必烈這邊的士兵則是汲取中原大地的文化,對戰略和戰術非常精通。

而且有句話說得好,叫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原冶煉武器的技術也是更加先進,所以忽必烈麾下的士兵無論是比拼硬件還是軟件,都是吊打對手。從這個角度來看,阿不裡哥敗得不冤。

兩方當時並沒有很快分出勝負,而是陷入了持久戰,這對於忽必烈來說絕對算是個好消息。忽必烈佔據著富饒的中原,他完成支撐得起金錢和資源方面的消耗。而阿不裡哥這邊就比較慘了,他的地盤本就不富裕,還被忽必烈實行了經濟封鎖,這無異於雪上加霜。在戰略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阿不裡哥最終敗下陣來。

不過雖然忽必烈贏了,取得了勝利,但可惜的是蒙古帝國也因此而分裂,不復成吉思汗那時的榮光。

分裂蒙古的不是忽必烈和阿不裡哥這兩兄弟,而是傳統與漢化的爭鬥,兩人的戰鬥起的不過是導火索的作用罷了。


夏目歷史君



賽麥大弘


元朝的開國之君忽必烈,從得取蒙古大汗之位的歷程來說,跟他的後來者“朱棣”一樣都有“得位不正”的嫌疑。
蒙古帝國自成吉思汗傳位,被蒙古各大頭領認同的最後一任大汗叫蒙哥,他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在年輕時的歷練階段,曾攻入歐洲的古羅斯之地,是位驍勇善戰的蒙古武士。
不過他並未逃脫自己的宿命,當其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力爭滅掉大理國和南宋之時,他的喪鐘悄然敲響了。1259年死於四川東釣魚山,成為南宋間接擊殺的最高級蒙古武士。
而由於蒙哥,實在是沒有料想到自己就這麼死在了四川,他並沒有精心為自己培養明確的接班人,而這為蒙古帝國的分裂埋下了大大的伏筆。
按照蒙古的傳統,作為守住大本營的大汗子弟,將是默認的接班人,所以當時沒有四處出征,在蒙古帝國大本營哈拉和林坐鎮的阿里不哥,被草原上的蒙古王公們,公認為了蒙哥的接班人。
不過阿里不哥的位置不好做,蒙哥在1251年7月1日,曾任命了一位漠南大總管忽必烈,這人幾乎治理者所有的蒙古下屬原“漢”帝國的土地。
忽必烈還在自己的執政過程之中,極力拉攏漢族讀書人,獲得了漢族的士大夫階層認同,被稱為了“儒教大宗師”。忽必烈由此也成為了蒙古各路勢力中“最大的異類”。同時因為跟漢人關係搞得好,在忽必烈治理下的土地,相對其他蒙古版圖很少出現暴力,糧食生產也得以恢復,使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最有實力的武士。
跟忽必烈完全相反的是,阿里不哥這個作為要坐上蒙古帝國大汗寶座的人,在言語中對漢人與漢族文化表現出了不滿,他不認同上述文化,認為蒙古人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
所以當蒙哥一死,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被剝削,漢族的士大夫階層,是賣命地為忽必烈吆喝,並在行動戰略上,提供全套的智囊支持。
其中在漢人加持下,忽必烈用的最妙的是“先發制人”,既然蒙古王公已經私下不承認忽必烈繼承大權,那就在阿里不哥還未登基前,自己先登基,以先手,解決自己慢一步的問題。
1260年春天忽必烈召開庫裡臺大會,舉行登基大典,在自己完全掌控的勢力範圍,使自己有了合法性。弄得阿里不哥只能連忙登基,不過因為後發,他失去了譴責忽必烈不合法的理由。
此後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展開了短兵相接,為了誰是合法的登基之人,殺得不可開交。由於雙方用的都是久經沙場的蒙古士兵,所以在對抗中,進攻元素打了個平手。
在後勤方面阿里不哥要弱很多,漢人的幫助下,忽必烈的士兵,用完善的後勤,每一個都吃得飽飽的。而阿里不哥因為手中漢地少,打砸搶燒依舊是重要的後勤來源。
而這造成的後果是難以想象的,阿里不哥始終難以贏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誰也不願意自己的領袖是野蠻人。
至於遭蒙古王爺集體反對,忽必烈憑什麼,坐穩了“帝位”,最核心的一點即忽必烈更早的明白打天下是一回事,治理天下是另一回事,收民心是作為統治者的基礎、
打砸搶燒的日子始終不是辦法。

袁載譽


元憲宗蒙哥九年(公元1259年)年底,忽必烈從鄂州前線領兵回到燕都(今北京),駐軍城下。托里齊奉阿里不哥之命,正在“抽丁刮民”。忽必烈知道他們準備舉兵起事,下令將所抽之丁全部遣散,“人心大悅”(《續通鑑·宋紀一百七十五》)。忽必烈派人前往哈拉和林責問七弟阿里不哥,為何私自調發人丁銀畜?阿里不哥為了穩住忽必烈,派脫裡赤前來,請他率領諸王回哈拉和林參加蒙哥大汗葬禮。跟隨忽必烈的諸王回答說,等我們先把部隊送回駐地後再去參加蒙哥大汗葬禮。

第二年開春後,忽必烈率眾前往開平府。親王合丹(窩闊臺之子)、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忽必烈“三讓”,諸王和大臣們“固請”。忽必烈的幾位心腹,如陝西宣撫使廉希憲(畏吾兒族)和兩位宣撫副使趙良弼(漢族)、商挺(漢族)都說:“先發制人,後發人制,逆順安危,間不容髮,宜早定大計。”(《續通鑑·宋紀一百七十六》)公元1260年三月二十四日[1],忽必烈毅然放棄召開庫里爾臺的傳統做法,在開平府“即皇帝位”,建年號為中統元年,當年忽必烈四十六歲(《元史·世祖本紀一》)。

忽必烈在開平府稱帝,標誌著元朝的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